陈谙哲
自主探究
1.从《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第3自然段看,哪些因素促成屠呦呦及其团队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课文讲解
例证法与拟人化:文章可信度与趣味性的生成方式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作为一篇演讲词,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为了增加可信度,作者大量采用例证,增加了文本丰富性的同时,亦增强了可信度;《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对于小鱼“拟人化”的想象十分出彩,用小鱼世界与平行世界为读者打开科学启蒙大门,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两种方式均使得本来枯燥无味的科普文深入浅出,饶有趣味。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使说明准确、有理有据。如在介绍对中草药的挑选和提取有效成分的时候,作者列出了一系列数字,充分说明了对中草药研究的范围之广。在说明中医药学的贡献时,作者举了砒霜治疗白血病的事例,“千层塔”提取物治疗老年痴呆症的事例,还举了从中药提取的芍药苷治疗心血管病的事例等,运用这些事例,突出了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巨大贡献,令人信服。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引子,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作者借助于想象,采用了拟人化手法,让鲤鱼“科学家们”会看、会想、会提出问题、会说话,这样就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如第9自然段中,“它说:‘突然之间,不知怎的我就被拉出了咱们的宇宙(池水)……随后,我发现自己突然又被扔回了咱们的世界。”科学是需要想象力的,想象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象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平行世界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象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链接阅读
屠呦呦诺贝尔奖获奖感言(节选)
尊敬的主席先生,亲爱的使用过青蒿素的人们:
我不是中国本土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我只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中第一个获奖的女性科学家。我相信未来中国将有许多的项呦呦、齐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够获得这一殊荣。在此,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成片成片的青蒿的荣誉,更是中国中医的荣誉。
可以这么说:我是一个为青蒿素或者说是为诺贝尔奖而生的人。
1930年12月30日黎明时分,我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市开明街508号的一间小屋,听到我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声后,父亲屠濂规激动地吟诵着《诗经》的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给我取名呦呦。不知是天意,还是某种期许,父亲在吟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又对仗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
也就是从出生那天开始,我的命运便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只是当时,我还不认识什么是青蒿,也不知道什么是青蒿素,也不知什么是中医,更不知道什么是诺贝尔奖。
感谢完父亲,我想感谢中国的一位伟人——毛泽东。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他把中医摆在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之首,并且强调“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1954年,毛泽东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它就是我的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前身,也是成就我一番事业的平台。我时常在想:假如没有成立中医研究院,假如把我分配到一个乡村医院,我顶多是一个平庸的中医,更别谈什么青蒿素,什么诺贝尔奖了。
我还要感谢一个中国科学家——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葛洪先生,他是世界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一生著作宏富。当年,每每遇到研究困境时,我就一遍又一遍温习中医古籍,正是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给了我灵感和启发,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并最终突破了科研瓶颈。
只叹生不逢时,如果东晋时期就有诺贝尔奖的话,我想,葛洪应该是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医者。
我还想感谢一个人,准确地讲,应该是一群人,一群数以百万的非洲人。正是他们对中国中医、对青蒿素的信任,才换来生命的重生,见证了青蒿素的神奇。
在感谢四个人的同时,我还要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
最后,我要万分感谢的,是一种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草本植物——青蒿。它星散生长于低海拔、湿润的河岸边砂地、山谷、林缘、路旁等,也见于滨海地区。在中国近二十个省、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一岁一枯荣的青蒿,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其茎,其叶,其花,浓香、淡苦,蘊含丰富的艾蒿碱、苦味素,它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一种低价的抗疟疾药。
在我的科研生涯中,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的青蒿“前赴后继”,奉献了自己的身躯,成就了中国的中医事业。正是因为它们的牺牲,才铺就了我通往诺贝尔奖的坦途。
青蒿呦呦。情感呦呦。生命呦呦。
知识卡片
“呦呦”之文学由来与内涵
“呦呦”取自《诗经》中《小雅·鹿鸣》一篇,原句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呦呦”是指鹿鸣相和的声音,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本句意思为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此句运用比兴手法,以鹿儿吃草时不停地呼唤同伴共同进餐,来比喻主人对客人的盛情款待。《小雅·鹿鸣》作为早期的宴会乐歌,后来成为贵族宴会或举行乡饮酒礼、燕礼等宴会的乐歌。东汉末年曹操还把此诗的前四句直接引用在他的《短歌行》中,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及至唐宋,科举考试后举行的宴会上,也歌唱《小雅·鹿鸣》之章,称为“鹿鸣宴”,可见此诗影响之深远。由上可以窥见屠呦呦父母对她的殷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