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抢收”动员论析

2023-05-15 11:53:40闫一鸣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根据地敌人粮食

闫一鸣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抢收”原指生产者为避免可能遭受的损害而采取突击收割成熟庄稼的举措①陶然、萧良等:《现代汉语动词辞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 年版,第261 页。,其在农业生产的话语使用中历来频繁。而在抗日战争时期,“抢收”的内涵发展为一项革命概念,成为对敌斗争的重要方式,其与战争双方的军政态势紧密联结,在中共抗战史的书写上颇具普遍意蕴。作为战时敌我双方粮食斗争的形式之一,其在资源争夺和对敌打击层面的意义固然非凡,但细细追索,“抢收”背后蕴含着中共组织动员的细节以及敌后抗战的革命记忆,对弘扬新的革命斗争文化更具不可低估的意义。

学界已有诸多涉及抗战时期根据地粮食抢收的论述,但多围绕根据地粮食问题或粮食斗争的整体研究展开,鲜有围绕“抢收”这一话题及其相关动员进行详细分析的成果。②学界相关研究多从粮食斗争的宏观问题入手,很少针对抢收行为作剖析。如李金铮:《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农业》,《中共党史研究》,1992 年第4 期;郝平:《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粮食危机及应对》,《安徽史学》,2016 年第6 期;王路鹏:《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根据地的粮食斗争》,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13 年版;王士花:《中共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粮食保卫战》,《军事历史研究》,2019 年第4 期;刘庆礼:《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粮食斗争》,《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 年第7 期。本文主要以华北抗日根据地为典型,深入论述中共如何通过“抢收”运动将革命动员贯彻到实践中,尽管各根据地的情况存在差异,但其中仍然有共通之处值得探讨。

一、发动“抢收”的背景

受战时环境影响,敌我双方对资源的需求首当其冲,尤其是侵华日军奉行“以华制华”的政治进攻和“以战养战”的经济侵略③《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大后方工作文献选编》(1),重庆:重庆出版社,2019 年版,第231 页。,对其势力控制下的沦陷区大肆进行资源掠夺,这无疑是发动抢收的外部压力。此外,中国军民的抢收行为背后蕴含着重要的对敌作战思想,出于反敌抢粮动机和“坚壁清野”的策略指导,“抢收”一词有主动地予敌以打击的战略思维。

1.日军侵略及破环

战事需要持续性的物质资源供给,而粮食又是后勤补给的重中之重,必然会引起敌方的抢掠。抗战期间,侵华日军对我国粮食资源的掠夺非常严重。日军掠夺粮食时,往往又采取着“竭泽而渔”的摧残性政策,尤其是敌占区,日寇用武力和刺刀建立血腥统治,掠夺的特点是“彻底垄断,全面统制;超额派购,廉价攫取;重税折实,无偿劫掠”。④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编:《日军侵华罪行纪实1931—1945》,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年版,第331 页。

敌人抢粮活动的主要意图,“一方面是为解决自身粮食困难,达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是把粮食统制起来,使群众无法供给抗日军的粮食”①青光:《敌人在华北的抢粮囤粮》,《解放日报》1942 年2 月13 日。,其意图通过控制粮食来扼杀根据地内的革命力量。抗战老兵刘荣曾记述日寇在晋察冀边区抢掠的情景:“不仅米麦包谷,甚至连柿子稻草都被驮走。”不只如此,“烧焦了的粮食,破衣烂棉,砸碎了的破锅、破瓮、破碗,到处飞着鸡毛,摆着骨头架子、死牛、死羊、死猪、鸡头鸡爪和牲口的蹄腿;而在敌人扫荡结束后,回到村子的人们,没有粮食吃,没有房子住,没有锅灶,没有碗筷,没有了一切用具”。②梁山松、林建良、吕建伟编:《烽火晋察冀:刘荣抗战日记选》,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年版,第94-96 页。

在这种情形下,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不得不起来自卫,“抢收”成为中共联系和动员民众的抗战工具。针对民众生活的困苦,中共曾采取一定措施减轻农民财粮负担,如在华北抗日根据地,有关部队机关从人力上帮助农民,每年从春耕到秋收,部队机关人员实行无代价的助耕、助收或抢耕、抢收。③郑立柱:《华北抗日根据地社会问题及其治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第46 页。这种对粮食的抢收活动在各个根据地全面展开,后逐渐成为常规化的动员工作。

华北抗日根据地抢收的范畴涉及耕、种、打、藏等多个环节,这些彼此连贯的环节共同构成抢收运动中的实际工作。《解放日报》曾提到:“粮食争夺是敌后斗争的焦点。不论游击区或巩固区,我们春耕时,敌人想尽办法来破坏;我们秋收时,敌人想尽办法来抢夺。因之我们必须以战斗的精神抢耕抢种抢收,与敌寸土必争,粒米必争。”④《战斗与生产结合的经验》,《解放日报》1945 年3 月2 日。中日双方对粮食物资的迫切需求影响到抢收前后各个环节,“抢收”常与“耕种打藏”等行动密切关联。

2.“坚壁清野”的作战思想

“坚壁清野”又称作空舍清野,较早出现于《三国志·魏书·荀彧传》⑤陈寿著:《三国志》,宋艳梅、杨秋梅选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年版,第69 页。,即在敌人来临前坚固营垒,把粮食作物和其他物资完全搬走或隐藏,只留下暂时必需的东西准备随身带走。这种作战思想在历史上许多战事中被运用,而在抗日战争期间其内容又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抗战时期,敌后根据地军民用这种方法,在艰难的战争环境下与日寇顽强斗争。这种作战策略的贯彻,“一方面使敌人进入根据地以后,饥不得食,渴不得饮,兵力疲惫,士气低落,大大削弱其战斗力,为我军消灭敌人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可以保存我根据地的物力和财力,使之用于支援革命战争,保障我们部队胜利作战”。⑥《人民战争威力无穷——我国民兵传统战法战例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年版,第86 页。因此,这一思想在对日作战中应用颇广。如陈赓曾提到:“我则第一阶段主要为破坏,移物,烧草,拔磨心,填水井。反维持主要靠清舍空野,使群众毫无留恋之处,群众亦从不愿回。”⑦《陈赓军事文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年版,第133-134 页。这样做也是考虑到敌我力量态势的差距,战争中弱势一方通过回避正面交锋,对敌进行物资资源上的消耗,使得持久战得以维系。战时的坚壁工作得以成为保卫我方物质的重要途径,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更是群众性的社会问题,关系到如何更大范围地动员民众奋起抗战。

“坚壁清野”策略在各根据地得以贯彻,也成为中共展开敌后斗争必要的理论资源。朱德在《论抗日游击战争》中指出:“对于我方民间可被敌人利用的资材,例如粮食、饮水、燃料以至炉灶、用具等等,只要可移动的或填塞的,都要移动开去或填塞起来。抗日游击队的任务是要动员广大群众实行彻底的坚壁清野,以求最大限度地疲困敌人。这样消耗敌人的人马资材,使其前线不能得到补充,战地又无以征发,而失去其长期战争的能力。”⑧《朱德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46 页。此外,“坚壁清野”最重要的是粮食的收割和埋藏。每当庄稼成熟的时候,广大民兵配合游击队和主力部队,组织严密的警戒,掩护群众快收、快打、快藏。“有些离敌人据点或碉堡比较近的土地,常由民兵组成武装生产突击队,用火力掩护抢收。”⑨《人民战争威力无穷——我国民兵传统战法战例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年版,第86 页。“坚壁清野”的思想也深入根据地军民日常生活中,抗战老兵刘荣曾描述到相关场景:“哐!哐!锣声响了,接着便是粗大嗓子喊着‘情况不好,麦子打下的赶快坚壁’。”①《烽火晋察冀:刘荣抗战日记选》,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年版,第94-96 页。因此,抢收的开展离不开“坚壁清野”思想,这一策略在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中得以持续践行。

3.良性的军民互动机制

抗战史的相关研究,离不开在历史书写中缄默的多数民众。“他们是一群人,又是一个一个的个体,共同书写着抗战这部大的历史”,②黄道炫:《倾听静默的声音》,《中共党史研究》,2021 年第5 期。抗战取得的胜果也凝聚着人民血与泪的牺牲和奋争精神。抢收活动中,中共组织分工和动员,离不开正规部队、游击队及民众等广泛参与,革命军队与民众的互动配合是粮食抢收顺利进行的基础。

战时各根据地的抢收经验表明,劳力与武装的结合是抢收行动开展的关键,其发动需组织大规模的民力。1944 年宁武县旧堡村的秋季抢收,为防止敌人前来抢粮,张初元领导全村男女老幼共同抢收夺粮。相关资料记录了当时场景:“山讫梁上趴着瞭哨的民兵,村里村外都是收割的人群,婆婆娃娃拿着镰刀割,牛驴骡马往回驮,男子汉一面背一面打,每个场面上都有十来副梿枷,分开两排对打,噼噼啪啪的响声,像过年放鞭炮一样。”③《中共宁武地方党史资料汇编(第3 分册)抗日风云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专辑》,忻州:宁武县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1986 年版,第28-29 页。太行区榆次周边几村为阻止白佃据点敌人出来抢秋,当地群众一夜把山路破了七段,每段8 尺深7 尺宽。另外村与村组织互助联防,民兵埋地雷并封锁监视敌人,掩护群众收割。④《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 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年版,第42-44 页。

这种军民合作机制,使华北根据地的抢收行动被视作敌后根据地的典范,其他根据地学习和实践着这一经验。如1944 年苏中三分区组织夏收,一半以上农民自动要求加入,并有部分市镇上的商人也参与其中。不仅如此,三分区泰兴县抢收过程中与敌伪发生冲突,民兵与游击队负责警戒和阻击敌人,抢收大队负责加紧抢割,民校妇女识字班组织妇女在后方送茶饭,各部队、机关和学校更以每天四小时以上的时间帮助人民收割,各界人士都卷入保卫夏收运动中⑤史敬棠等:《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62 年版,第698-699 页。,以此可见其动员的广泛性。融洽的军民关系为抢收中的互助配合提供条件,同时,抢收活动的广泛进行也架起军民间深入沟通的桥梁。《解放日报》就曾记载:“就民兵与游击队的活动来说,是非常多种多样的。他们或则单独作战,或则配合正规军作战。在春耕时保卫人民春耕,秋收时反对敌人抢粮,并到敌人碉堡脚下去抢收。”⑥《敌后军民的道路——战斗与生产结合起来》,《解放日报》1944 年3 月2 日。这种良性的军民互动为“抢收”提供着动力来源,是其成功的保障。

二、“抢收”与社会动员

随着各根据地对敌抢收活动取得一定成效,中共也有意识地通过工作筹备、经验总结以及舆论宣传等途径对军民抢收行为进行资源化利用,将其视作联合和动员军民抗战的重要方式。因此,根据地的抢收活动被赋予政治文化特质的同时,更显示出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优势,成为彰显敌后抗战精神的一张“名片”。

1.抢收工作的筹备

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积极响应中共中央提出的“劳动与武力结合、战斗与生产结合”等指示,在艰苦环境中创造出多种形式,其中包括对敌抢收活动。实践过程中,中共也将“抢收”常规化为一项革命动员工作,“发动强大政治攻势,使日伪不敢轻易出来破坏生产;部队化装成老百姓,公开抢种敌人碉堡周围的耕地;武装掩护民兵抢收敌人据点附近的庄稼;农忙时节,部队大力帮助农民抢收抢种等”。⑦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国共产党史稿》(第三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169 页。每逢农业时节来临,围绕抢收、抢耕和抢种等问题开展相应规划。

抢收前要进行详细安排和教育引导,严格规范行动纪律,各根据地从思想和行动上全面展开筹备工作。根据不同地区麦熟迟早,各地党组织要求在部队和群众中适时地做思想准备,以此克服幻想和拖延心理。1944 年晋察冀边区抗联会对此前北岳区的抢收经验做出总结,强调要举行宣誓和气节教育,积极宣传并及时提出鼓动口号。针对个别干部或群众的侥幸保守思想,北岳区注重以具体事实教育群众,还提出“要注意群众自私自利的想头,给以教育,免上敌伪特务的当”,“要抓住积极分子推动全盘,发动必要竞赛”等内容。①史敬棠等:《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62 年版,第389-390 页。部分地区加强了对群众反奸细斗争的教育,以求打掉敌人的耳目。而在行动筹备方面,一些地区提前调查全村的土地耕牛情况,建立起以村为单位的群众性抢收组织,如互助组、抢割委员会等,以此便利后续工作的进行。此外,还有一些更切实具体的策划,如陈赓曾指出:“估计可能为敌利用的抢粮工具,应预先埋藏或隐藏起来,如大布口袋、牲口等,使敌人抢到粮食无法运走”②《陈赓军事文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年版,第195-196 页。,此类建议体现出“抢收”领导者对实际情形的考量。

2.敌我斗争中的“抢收”智慧

尽管各地区情况不同,开展“抢收”存在地域差异性,但实际操作中仍有共性的问题和经验值得探讨。战争双方对粮食物资有着同样急切的需求,敌伪对根据地的抢收行动也有防范和破坏,陈赓曾描述敌人应对“抢收”的计划,即“近处割,远处破坏,不让中国兵拿走”。③《陈赓日记》,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248 页。因此,伴随抢收的发动,各根据地针对具体问题总结出许多经验智慧,其中有一些细节操作可供探析。

一是通过“变稻田为战场,地雷与镰刀结合”的形式武装掩护,在行动中利用借工、拨工和抢收抢种队等形式落实“劳武结合”方针。战时的产粮地区,通常是敌寇抢掠的重点目标,因此抢收过程中的武装预备尤显必要。1944 年太岳纵队签发保证夏收工作的“战字第一号命令”,里面提到诸多做法,如“分遣适当的基干武装进入重要产粮区做分散式的机动活动,以集中力量打击出扰的敌伪军;围困敌人点线,打乱敌人社会秩序与抢粮机构”。④《陈赓军事文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年版,第194-195 页。在收和藏的过程中,根据地军民还成立情报组织来警戒侦察,辅助集体性的收割和打藏工作,尤其在敌据点附近进行抢收或抢种行动时,军队除小部分向据点方向警戒,其余大部分架枪劳动,一旦出现状况,即刻拿枪进入阵地。⑤《陈赓日记》,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246 页。这种武力警戒方式,后逐渐推动群众纷纷学习和掌握武装打击敌人的经验,根据地民众对敌斗争的能力也被充分调动。

二是缩短环节,掌握具体技巧。在抢收行动中,效率成为影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缩短割、打和藏每个环节的中间距离显得格外重要,而且对距离远近的麦田进行收割也存在先后顺序。实际抢收中,一些地方曾出现各种工作失误,如庄稼割下后未能及时坚壁,没有强调快打、快晒和快藏等连续性环节,导致遭受敌人破坏和严重损失。鉴于教训,有些地区在这些环节上进行了创造,如阜平地区在收稻时适应情况变化,从“找穗、铡穗、大场碾”发展到“摔穗”和“小场碾”。甚至情况紧急时,当地军民只带几件简单工具进行坚壁工作,如镰刀、口袋、锄、席子或被单和木头等。此外,针对潮湿的粮食,即时坚壁却不能保存持久的情况,当地又将“快割、快打和快藏”改为“快割、快收、快晒和快藏”,从技术上改善了老办法。⑥史敬棠等:《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62 年版,第393 页。

此外,“抢收”中有着具体的收割技巧,如“在收割时先大道两旁,后山沟小道;先从距敌远处起由远至近;按收割粮食质量好坏,先好后坏;滩地如公滩多的先公后私,私滩多的先私后公”。⑦史敬棠等:《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62 年版,第390-392 页。陈赓还曾指出:“抢收时不要过分给敌刺激,只求其不出,主要为掩护收割,只有在妨害我收割时,才给予打击。”他还具体谈到:“抢收时接敌的麦子(4 ~6 里)最后才能收割,使掩护其围困部队有所隐蔽。”⑧《陈赓日记》,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237 页。由此可见,抢收效率的提高涉及前后关联的诸多细节,具体操作中需要因时因势地掌控。

三是规定奖惩报酬,进行一元化领导。合理的奖惩分工对群众热忱的刺激很大,北岳区在总结经验中提到:“报酬不能千篇一律,一般会根据劳动力缺乏的程度和敌情危险的程度来决定;并且在紧张战斗环境中,工作方式不能老一套,不应照搬经验,必须根据情况,集中群众意见。”⑨史敬棠等:《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62 年版,第393 页。此外,抢收过程中组织上的一元化领导对任务的完成尤其重要,一些干部存在领导力缺失或没有主见的情况,这样会使抢收行动停滞并遭受损失。因此各根据地的党组织曾力主党政军民的一元化领导,有些地区的领导干部更是以身作则,如在晋察冀抢收斗争比较残酷的地区,县区级的党政干部会参加村的“抢收”委员会,亲自淌河下水收割,影响了广大群众。①《战斗与生产结合的经验》,《解放日报》1945 年3 月2 日。

3.动员中的宣传

抗战时期,围绕粮食抢收这一活动,中共在各根据地广泛宣传其影响。经过持续性推广,“抢收”成为抗日文化中一个极富特色的概念,对抗战持久进行和打击敌寇发挥着重要功用。在具体宣传中,报刊与歌曲成为主要的传播载体。

报刊是各政党传播自身主张的载体,中共历来重视报刊的舆论作用,抗战时期也通过各种刊物全面报道敌后根据地的发展情况。以《晋察冀日报》为例,曾作大量报道宣传保卫粮食的重要性,如仓夷、巴克的《阜平人民在战斗中抢收秋稻》,陈起的《子弟兵助民秋收》,魏巍的《镰刀急飞月明中》和张帆的《五台敌抢粮失败》②魏久明:《烽火忆抗战》,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74 页。,这些对宣传根据地抢收活动起到助推作用。各报刊经常会发文章动员军民进行抢收,1943 年《晋察冀日报》发表社论,号召边区军民积极参与破坏敌寇抢粮的活动,呼吁“要以真正战斗精神,快收、快打、快藏,要实行劳力互助,以有余补不足,使全边区收秋工作,在战斗情况中突击完成。让日本法西斯在抗日的枪炮下死亡,在缺粮少米饥饿扼制下死亡”。③《动员起来,粉碎敌寇抢粮扫荡》,《晋察冀日报》1943 年9 月17 日。不仅如此,北岳区妇救会还对妇女发出号召:“到地里去,到场里去,抢收、抢耕。保卫我们的粮食,保卫我们的土地,粉碎敌寇毁灭边区的毒辣阴谋!做鞋子、缝衣服、烧水、煮饭,积极帮助部队解决一切困难!”④《北岳区妇救会发表告全体妇女书》,《晋察冀日报》1941 年10 月14 日。除去口号标语直接性的宣传形式,报刊还介绍劳模人物,通过模范的先进事迹带动军民的积极性。如晋察冀边区的韩锡才曾被评为平山的七大模范,他担任战斗联席会主任时取得显著成绩,其中包括领导当地民众在秋收时完成抢收任务⑤羽山:《模范劳动者韩锡才》,《晋察冀日报》1944 年3 月7 日。,这些报刊舆论对抢收行动的影响扩展有一定价值。

艺术创作是抗战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特殊时期社会现实的写照,抗战期间中共曾把文艺创作视为教育群众和打击敌人的武器。战时以“抢收”为题材的曲作凭借生动和大众化特征在社会上发挥着巨大效用。抗战时期有许多描绘抢收场景的歌曲,歌曲《抢收》写道:“鬼子强求呀来扫荡,军民下手呀抢收忙。东山坡上军队放了哨,西边地头民兵站了岗。一镰一镰割得快,一捆一捆往山里扛。”⑥《中国名歌选》(第一辑),哈尔滨:东北书店,1948 年版,第198-199 页。此外,作曲家王莘曾在反“扫荡”中和民兵们一起抢收抢种,正是群众的火热斗争,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创作出《边区儿童团》《保卫自由的园地》和《战斗生产》等鼓舞人心且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优秀歌曲。⑦郑立柱:《晋察冀边区党的文艺政策与实践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年版,第67 页。这些主题的歌曲恰是那一时期的历史写照,生动反映了敌后军民在抢收前后的具体生活情景。

三、抢收活动的历史影响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通过极具智慧的作战思想和强大的组织动员力,将自身政治影响渗透到根据地的群众中。“抢收”作为对敌斗争的手段,已不局限于农业生产的语境,实际“体现了党政军民一体化的行动机制及其效力”。⑧王士花:《中共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粮食保卫战》,《军事历史研究》,2019 年第4 期。中共通过这一筹备详密的集体行动彰显出自身维系军民关系的互动技巧、宣传造势的舆论动员能力以及组织规约的政治理念,“抢收”除满足根据地军民物资需求外,兼具革命动员的社会政治意义。

抢收行动还塑造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战精神,经历者事后的追忆就印证出这一行动的深远影响。抗战胜利后,有人回忆在阜平地区的抢收场景:军民喊着“抢回沙河稻,饿死老洋鬼”。规定不迟到耍滑、工具带全、镰刀磨快、不吸烟、不谈话、听从指挥。收割的人分三成或分一半稻,紧急时谁抢了算谁的,反正不叫敌人抢去。⑨水生:《八年来晋察冀怎样战胜了敌祸天灾》,《北方文化》,1946 年第2 卷第3 期。还有亲历者回忆自卫队在抢收时与敌人发生战斗的情形,任务最终胜利完成但自卫队长不幸丧命①王佩今:《抢收——抗战当中的一段回忆》,《时代青年》,1946 年第2 卷第3 期。,可见抢收斗争的残酷性。

“战争不仅是军事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②《毛泽东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24 页。长期战争对中国经济破坏和民众的日常生活所造成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敌我双方围绕粮食争夺展开的战斗持久反复地发生着,根据地军民在长期抢收斗争中不断丰富着生产与生活的战时经验,并取得显著成绩。如1944 年山东定陶基干大队从已抢粮的日军汉奸手中夺回二十多万斤小麦,成为冀鲁豫抗战史上一次著名的粮食争夺战。③《菏泽档案历史与文化 抗战故事》,济南:济南出版社,2018 年版,第191-194 页。这些都是各地区取得的成效。此外,“抢收”也为军民情感的深入交流营造了条件,民众得以在武装保障下获得收成和生活物资,刘荣曾描述其行军至涞源的情景:“见到老乡,老乡会自动向你讲,去年底洋鬼子扫荡时,若不是八路军掩护老百姓和帮助老百姓偷种、抢种麦子,今年是吃不上麦子的呀!像这样的队伍真少见。”④《烽火晋察冀:刘荣抗战日记选》,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年版,第161 页。

集体性行为利于激发参与者情绪,并培植其认同与归属感。抢收活动中,根据地各级党组织不断强调集体主义、反对个人私利来规范相关工作的部署,通过设立任务标准及训导等方式,无形中引导普通群众也逐渐按党的期望标准进行抢收斗争。此外,“抢收”一词于农业生产语境中定义清晰,当其凝聚了社会、政治的经验和意义时,作为一项革命概念,其使得原本无关于政治的民众生活日常,渐渐具备了浓厚的革命色彩。抗战时期的“抢收”无疑有着不同于以往的特殊之处,其对后来中共持续动员民众仍有着绵延的影响。

四、结语

抗日战争是一场以弱敌强的全民族御辱之战,其间承载着苦难与牺牲的深重记忆;同时这也是广泛动员民众的觉醒之战,传递着为求生存而奋起反击的抗争意念。战争持续进行需要强大的物质资源作支撑,在作战双方争夺粮食资源的背后隐藏着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因时因势地动员民众的战略智慧。抗战从来不是军队和政党能够简单完成的,战事与民众利害攸关,中国地广人多的条件,也恰恰凸显出民众在其中的价值。而如何重新透视每一历史话题的细节,影响着我们能否倾听更为丰富多元的历史声音。

猜你喜欢
根据地敌人粮食
珍惜粮食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8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快乐语文(2021年36期)2022-01-18 05:49:06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12
我的粮食梦
敌人派(下)
学生天地(2018年18期)2018-07-05 01:51:34
足够是够的敌人
山东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48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最后一个敌人
小说月刊(2014年11期)2014-04-18 1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