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战时发行研究

2023-05-15 11:53:40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交通员冀中根据地

吴 乾

(河北师范大学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出版发行书报是抗日政权的重要文化活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行了《新华日报》《晋察冀日报》《冀中导报》等报刊以及《毛泽东选集》《论联合政府》《论解放区战场》等图书,这些书报传播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战时状态下的发行与平时发行有所差异,发行部门面临日军“扫荡”、封锁,为应对严峻形势,共产党采取多种应对措施,逐渐建立了适应敌后游击战争环境的战时发行网。晋察冀根据地位于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日军在平汉路、津浦路设立了严密的封锁线,企图隔绝根据地之间的联系,进行多次“扫荡”,根据地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刊物发行的外部环境较为恶劣。迄今有关根据地刊物的发行研究已有相关论及,但主要侧重于平时发行研究①相关的研究成果有任京培:《论抗日根据地出版物的发行方式》,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会建会20 周年学术论文集,2011 年版;王海军:《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书刊发行领域的博弈》,《中共党史研究》,2014 年第4 期。,对战时状态下刊物的发行缺乏深入论述。基于此,本文将深入考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战时发行,以期深化学界研究。

一、战时发行的产生背景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作为敌后首先建立的根据地,位于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日军对根据地的封锁、“扫荡”更为激烈。卢沟桥事变之后,为抗击日军侵略,中共在华北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即其中之一。抗日根据地对日军占领地区形成威胁,为确保华北占领区的安全,1938 年冬至1940 年春,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连续发动了三期“治安肃正”作战,处于抗日前哨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首当其冲,成为进攻的重点地区。1938年11 月至次年4 月对冀中地区连续发动五次围攻,1939 年4 月至7 月,“讨伐”晋东北五台山地区,并扩大治安圈,11 月至12 月,从涞源向阜平周围进行冬季大“扫荡”,企图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1941 年初至1942 年底,日军在华北地区连续发动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冀中、冀东等根据地多次遭到日军的反复“扫荡”,尤其是1942 年5 月日军对冀中平原开展两个月的“五一大扫荡”,使冀中抗日根据地变为游击区,各地被分割,“已不允许各县区均保持那样庞大整齐的游击队,有的县可保存,有的即要分配到区或缩小,有的区游击队可存在,有的就不能存在”①《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晋察冀军区对冀中工作的补充指示》(1942 年7 月5 日),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冀中历史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 年版,第680 页。,日军的“扫荡”导致根据地不断缩小,甚或消失。

此外,日军还推行“囚笼政策”,即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辅之以封锁沟、墙,从而构筑对根据地的“囚笼”,用以封锁包围消灭抗日军民。譬如日军在保定地区构筑了严密的公路封锁网,“以大据点为中心,将小据点按卫星状态加以部署,构筑连结各小据点的呈放射状的汽车公路。其次,小据点再相互连接,形成环状线。尔后,将据点进步一向外推进扩大,修筑与上述相同的放射、环状道路”②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华北治安战》(上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第148 页。。日军通过封锁线将根据地分割包围,使得抗日军民的活动与发展空间进一步缩小,根据地被分割成“格子网”状,相互之间的联系更加困难。

面对日军的“扫荡”、封锁,中共有自己的预判,并做了相应准备。中共对当时的战争形势有着较为准确的判断,1939 年,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聂荣臻对即将到来的日军攻势以及所要面对的环境有清醒的认识:“今后环境必将更残酷。我们必须坚持这一阶段,以备转入反攻阶段……但这一坚持是最艰苦的:(1)根据地会分裂成小块;(2)地区会缩小,点、线会增多;(3)要拉来拉去的苦战。”③聂荣臻:《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党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39 年1 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第1 册 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年版,第227-228 页。正是由于中共这种准确预判,使其有充分的准备应对日军“扫荡”,各项应对工作具有战时色彩,刊物的出版发行即是如此。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办了诸多报刊,印行了大量图书,在敌后残酷的战争环境下,这些出版物如何送到读者手中,是面临的首要问题。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共对出版物的发行提出要求,1939 年3 月22 日,中共中央发出建立发行部的通知:“从中央起至县委止一律设立发行部,必要时区委亦应设立发行部,支部委员会设发行干事”,可见中共对出版物的重视程度,从中央至地方基层全部要求设立发行部门,建立层层的机构专门负责刊物的输送,这也是中央意志的体现。同时还要求“各级发行部门都应依照各种不同的环境,建立公开的、半公开的或秘密的发行网”④《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发行部的通知》(1939 年3 月22 日),《中国报刊发行史料》编辑组编:《中国报刊发行史料》(第一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年版,第3 页。,半公开、秘密的发行网是为了应对可能随时到来的战争或者穿过封锁线的必要准备而专门设立的,体现了“发行”所具有的战时色彩。晋察冀边区因位于抗敌前沿,随时面临着日军的“扫荡”,同时也承担着向敌占区输送刊物的重任,刊物发行有其独特的一面。战时状态下,其所采取的发行策略亦是战时需要。

二、保障措施

1.依靠群众策略

书刊发行与群众的支持密切相关,特别是群众的帮助和掩护必不可少。《抗敌报》最初并未建立专门的发行机构,利用军队捎带和军邮发行,依靠抗日政权动员群众沿村转送。沿村传送离不开群众的支持,“至于战时对发行工作的坚持,那更依靠群众的帮助和掩护”。邓拓回顾《晋察冀日报》发行工作时谈到,“敌后的环境下整个发行工作,必须要有群众的力量与群众的帮助才行,没有群众的政治觉悟与对报纸的爱护,光以我们单独的力量是不会作好发行工作的。”⑤邓拓:《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参考资料 第35 辑 报社五年回顾》,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辑部,1982 年版,第62-68 页。

为建立与群众的良好关系,采取了多种措施。主动帮助群众干活,减轻群众劳动负担,以此拉近与群众的关系,这是最直接的方法。晋察冀日报社的交通员每天把水缸的水挑满,将院子打扫干净,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行为感动堡垒户,从而把交通员当作“家里人”⑥袁庆荣口述:《报社的交通工作》,成安玉主编:《华北解放区交通邮政史料汇编》(北岳区卷),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2 年版,第370 页。,取得群众支持,为战时发行掩护做准备。

敌后游击环境下,报社经常转移地点,每到一地,即与当地群众建立关系,以利于隐蔽。为此报社人员采取“认亲”的方式,这是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便捷渠道。《前线报》报社成员采取“认亲”的方式,“有的把一家老人认作干爹、干娘,有的认作叔伯、姑舅,以备发生紧急敌情时便于群众掩护”。①郑耀东执笔:《〈前线报〉简史》,河北省出版史志编辑部:《河北出版史志资料选辑》(第八辑),1990 年版,第29 页。这种认亲的方式由村干部担任中间介绍人,而后报社人员为拉近与群众的关系,积极帮助群众干活,通过相互之间互动,增进感情。认亲的方式一方面增进了与群众的关系,另一方面将报社隐藏在群众之中,安全性和隐蔽性得到保障。“五一大扫荡”时期,报社的人员被冲散,依靠先前建立的“认亲”关系得到掩护。

报社自建交通站发行书报,而交通站选择建在群众基础好的地方。平时交通站一般位于交通便利的村庄,便于发行。这些地区经常被日伪占据,因此设立副站作为战时预备交通站。副站选在群众基础好的地区,新华书店“平时就作好准备,选择群众条件好,便于我们活动而不便于敌人活动的山沟中的小村,作为副站”,建立副站需当地群众的支持,“事先派人去熟悉情况和路线,和当地干部群众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便于掩护发行。副站建好之后,派遣交通员轮流熟悉交通路线,并与沿途群众及副站所在地的群众建立良好的密切关系,以便战时掩护与帮助。战争来临时,第一站被日伪占领后,便启用副站,依靠群众帮助送报。“因为大家都关心战争形势的变化,都想看报纸,所以都把送报作为一种义务。”②邢显廷、张保安、曹国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察冀新华书店》,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史志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出版史资料选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13 页。有的普通群众自愿担负发行报纸的任务,有的地方小学生也送报。可见群众对报纸发行工作的支持。

普通群众成为交通员的主要来源群体。交通员作为发行主体,是从当地群众中动员而来。交通员的地方化有利于将发行工作隐蔽在群众之中。基层交通员基本都是本地人,或者在邻近地区从事交通。本地人具有人熟地熟的优势,交通员通过封锁线,和日伪遭遇的时候,人熟地熟的优势方能体现出来。晋察冀日报社的交通员是经过地方动员的农民,他们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具有吃苦耐劳、认真负责、不怕脏不怕累的优点。

2.多样化发行渠道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出版物的发行渠道多样,使得书报的传送更加有保证,确保书报顺利到达读者手中。

自建发行网络。《抗敌报》最初没有专门的报纸发行机构和人员,由军区政治部负责发行。1938年11 月正式成立发行科,并相继在灵寿漫山、阜平麻棚建立交通站。后在阜平、灵寿、唐县、平山、灵丘建立一分社、二分社、三分社、四分社、五分社,负责各地的通讯和发行工作。1941 年5 月以报社发行科为基础,正式成立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统一负责书报发行。之后其他地区相继建立新华书店分店,1941 年7 月1 日冀中支店成立;12 月1 日冀热察分店成立,翌年4 月1 日北岳支店成立,形成了遍布全边区的书报发行网。③曹国辉:《晋察冀日报社的书刊出版工作》,河北省出版史志编辑部:《河北出版史志资料选辑》(第八辑),1990 年版,第11 页。除新华书店之外,各地借助其他书店发行。北岳区各专区建立光明书店、抗敌书店、抗战书店、战斗书店、前卫书店、引擎书店,为新华书店分店的特约代售处,各县先后建有文化合作社、文化书店、乡村书店等,作为新华书店的总销处。青塔书店是冀中地区建立最早的书店,在地委、分区所在地和部分县设有分店、支店或交通站,冀中区党委的机关报《冀中导报》利用青塔书店发行报纸。自此,晋察冀边区的三个战略区都建有书店,共同担负书报的发行工作。

即便如此,冀中、平北根据地的发行难以解决,仅北岳区范围内的发行不能完全做到。④邓拓:《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参考资料 第35 辑 报社五年回顾》,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辑部,1982 年版,第62 页。可见单独发行对报社、书店来说,难以完成。特别是基层的组织机构和规模方面,并未建立单独的发行机构,发行刊物更加困难,因此须与其他部门合作,共同承担书刊的发行任务。

报社的发行部门与地方交通系统合作。1939 年3 月22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发行部的通知,要求“发行部应与在本党领导下的各种交通机关的负责同志取得密切联系,后者在接到发行部交来的出版物后,应尽量保证党的刊物的迅速传递”。⑤《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发行部的通知》(1939 年3 月22 日),《中国报刊发行史料》编辑组编:《中国报刊发行史料》,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第3 页。1942年8 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召开交通会议,将新华书店和群众团体的交通与边委会的交通合并。1943 年4 月,作出“关于组织北岳区交通大队,统一各级交通领导的决定”,将党政交通实行合并。6 月,北岳区党委发出“关于加强党对发行交通工作的领导的通知”,决定将党内发行、党外发行(新华书店)和政府交通队三个系统,建立各级发行会议,视为一种组织机构,由三方面负责人组成。①《晋察冀边区交通邮政大事记》,成安玉主编:《华北解放区交通邮政史料汇编》(晋察冀边区卷),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1 年版,第90 页。各级交通队长参加各级党委发行部门的各级发行科长定期召集的发行会议,给予发行工作的支持。通过统合三个系统的交通,使交通发行互相协调,互相帮助。这种结合还体现在干部的任职方面,北方分局交通科长罗军兼任新华书店总经理,表明发行与交通已统一管理。发行并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系统,而是需要相互之间的配合。

战时报社经常转移,为解决发行问题,地方交通队跟随报社转移,共同承担发行任务。晋察冀日报社1938 年9 月至11 月几经转移,后住在平山县土楼村,次年三四月间,从平山土楼迁至阜平马兰村。报社经常转移对发行产生影响,原有的交通发行网络不符合实际需要。《冀中导报》面临同样的困境,为此与当地党委商定,由交通队跟随报社转移,承担发行任务。冀中报社与“武装交通队结合在一起,报社编辑部转移到哪里,交通队的联络就通到哪里。每转到一个新地区,武装交通队第二天就可以赶到”。②朱子强:《谈一点关于冀中根据地办报的情况》,杜敬编:《冀中报刊史料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第58 页。冀中导报报社转移后,武装交通队联络站也随报社转移新驻地,由联络站分别送到各地、县的武装交通队和交通站。各交通站负责分送驻当地的机关、团体的报纸。农村的报纸则利用各村所设的交通员沿村传递。③崔炳安:《〈冀中导报〉出版发行工作概况》,杜敬等编:《冀中导报史料集 创刊五十周年纪念》,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第378 页。

此外,一些地方团体成为书报发行者。冀中地区建立的文化界抗战建国联合会(简称“文建会”)与农会、青救会、妇救会都是抗日团体,其宗旨是团结文化艺术界人士,参加抗日救国事业,也是重要发行机构。“通过冀中文建会,发到各县文建会。县文建会有重点地发到一些区和村。有的短剧和歌曲,县文建会也翻印,普遍下发。”④刘光人:《历史的一瞬》,杜敬编:《冀中报刊史料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第381 页。博野文建会系统,就是报纸的发行网。《烽焰报》由各区中心小学分发出去。报纸由报社发行人员按村卷好,卷面写好由某村经哪几个村到哪村,用箭头示意,由小学教师派学生送达。⑤董东:《我的报业生活小记》,杜敬编:《冀中报刊史料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第345 页。

新闻通讯和采访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讯员、记者、编辑到各地采访,由此建立了通讯网。共产党积极利用这一渠道,由通讯网向外发放报纸。1942 年《挺进报》报社搬到北平附近之后,将印好的报纸通过各通讯网向外分发。⑥沈育:《忆抗日战争时期京郊的〈挺进报〉》,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史志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出版史资料选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400 页。

特殊情况下,对数量庞大的图书,则需要武装护送。1940 年2 月,中央派遣许光庭运送六十多箱书由延安护送到晋察冀,由晋绥区穿过同蒲路到达晋察冀之前,派遣一个连的武装护送通过游击区、敌占区,并与日伪周旋二十多天平安通过封锁线。晋察冀边区派遣地方武装给予接应,顺利完成此次图书发行任务。⑦许光庭:《到各根据地建立发行网点》,《书店工作史料》(第三辑),北京:新华书店总店编辑出版,1987 年版,第170 页。

3.保密措施

在多样化的发行渠道基础之上,为防备日伪“扫荡”,制定了反“扫荡”预案。1941 年7 月,晋察冀日报社准备反“扫荡”,在发行方面准备充分,提前定好战时秘密接头地点,增加战时人员和交通工具,“中心干线发行站于八月中旬一律完成秘密接头送报的关系”,“九月初旬前增购十个驼骡,及补充十五个运输员”。为应对日伪“扫荡”时间的不确定性,对交通工具进行完善,“八月中完成四个月足用的骡马蹄铁,训练或征调两个铁掌工人及一名兽医”,作好长期反“扫荡”的准备。对交通人员作出分配,部分交通员随同报社转移,担负送报工作,其余人员分散到交通站。干线的主要交通站至少有一人留守,随村公所转移,每站每期日报必须保留五份,以备各主要军政民机关,因到处转移,随时可以取得,坚决保持各主要站之间战时接头送报的关系。①邓拓:《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参考资料 第35 辑 报社五年回顾》,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史编辑部,1982 年版,第101-103 页。

为防止单一的交通站在战时失效,建立副站和预备线,并约定接头时间、接头地点。平时交通员通过固定的交通线传递书报,但在战时面临日伪“扫荡”,固定接头地点已不能适应游击战争的需要。因此提前建立战时交通联络秘密据点、路线,规定联络办法,遇到日伪“扫荡”则启用战时联络地点。战时指定专人管理,确保战时联系。前文所述副站是其中的形式之一。1942 年1 月,中共中央向各根据地发出建立秘密交通的指示,要求“秘密交通线应采二至三线的设置与各种形式的掩护,不要单纯化与规律化”②《关于建立各根据地秘密交通的指示》(1942 年1 月12 日),成安玉主编:《华北解放区交通邮政史料汇编》(晋察冀边区卷),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1 年版,第121 页。,交通员经常穿行固定单一的线路,容易被敌发现规律,因此交通复线(预备线)的建立必不可少。每站除由当地可靠的人员负责外,并可找临时帮助工作的干部或就近坚壁的干部辅助。固定单一的交接地点难以适应战时需要,设立多个预备地点成为必然要求。晋察冀日报社的部分交通站建有两个交接地点,平时在靠近大路边的乡村交接,战时则转移到较为隐蔽的山沟交接。特殊情况下,有些地区未提前准备秘密联络点,接头地点、接头时间由交通员约定。尤其在冀中地区,日伪严密封锁、频繁“扫荡”对报社的发行造成巨大影响,《冀中导报》接头地点、时间并不固定,“今夜在这个村的某一破庙里集中,明夜又到另一个村外的某一个坟地里集合,第三天也许到某一村某一家的牲口棚里集合”。交通员“无影无踪,飘忽不定,不仅敌人难以捉摸,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谁住在哪个村子里”③李麦:《战争时期的〈冀中导报〉》,杜敬等编:《冀中导报史料集 创刊五十周年纪念》,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第72 页。。互换报纸之后,定好下次集合地点、时间,而后又分散回原地。这种发放报纸的方式随时变化,将发行安全作为第一要义,是适应游击战争环境需要而形成的特殊方式。

根据地与沦陷区城市之间的刊物发行,尤其是沦陷区的平津等城市是中共开展抗日宣传的重点区域,如何安全通过日军的封锁、搜查,将报纸顺利送到读者手中,成为摆在眼前的一道“难题”。化解这一困难最为有效途径即利用中共在城市中建立的秘密交通线,交通线是中共向沦陷区派遣干部、疏散人员、运送根据地急需物资的生命通道,这一通道将根据地与沦陷区城市紧密联系起来。为保证城市读者的需求,发行抗日书刊也成为秘密交通线的任务之一,冀中抗日根据地出版的《天津导报》,其发行由“秘密交通员伪装携带,定点送交市内,再由市内地下各点负责同志逐级分发和销售”。④董东:《在冀中根据地出版的〈天津导报〉》,杜敬编:《冀中报刊史料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第108 页。

此外,报社对发行人员进行伪装,以应对封锁。主要对交通员衣服、出版物、收发地点采取针对性伪装,以迷惑日伪。交通员穿着衣服方面,出发时间选择夜晚,昼伏夜出,穿上和土地同样颜色的“夜行衣”,这种外套和田野颜色一样,保证夜间行军的安全性,穿越封锁线时不易被对方发现。其次对出版物的外包装进行伪装。1945 年党的七大后,晋察冀中央分局《关于城市工作的指示》指出:“对伪军、伪组织人员的宣传……各区党委、地委的印刷机关,应大量印刷对城市的宣传品,首先是保证《论联合政府》与《论解放区战场》向城市大量输入。”晋察冀日报社根据指示,在公开出版发行这两部文献,专门印刷袖珍合订本,用《婴儿保育法》的书名伪装,通过城工部门散发到平津保等城市。⑤曹国辉:《晋察冀日报社的书刊出版工作》,河北省出版史志编辑部:《河北出版史志资料选辑》(第八辑),1990 年版,第7 页。1943年至1944 年,晋察冀边区还印制并向敌占区散发了三种伪装的毛泽东著作单行本,分别为《论持久战》《论新阶段》和《新民主主义论》,以《文史通义》的书名伪装出版。⑥刘跃进:《毛泽东著作版权导论》,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年版,第281-282 页。最后,收发单位采用代号的形式,以特定称谓代表不同收发方。冀中六地委《团结报》的发行由地委和县委的秘密交通站负责,设置了不同代号。如地委机关为“同仁堂”,军分区司令部、政治部的机关为“西太平洋”,军分区《火线报》社为“东太平洋”等。⑦孙研之整理:《回忆冀中六地委〈团结报〉的战斗历程》,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史志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出版史资料选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331 页。通过这种代号形式掩护真实收发单位,一旦被日伪截获书报,通过代号不能知晓其义,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三、结语

中共采取的多种战时发行策略有效保证了刊物的输送,其中也伴随着危险,特别是经过日军封锁线时,遇到困难和坎坷尤甚,要想顺利通过必须讲究策略,同时还要忍受难以想象的痛苦。许光达对此有深刻的印象,“过封锁线时,要抓住机会过路,两头不见太阳,一夜要强行军一百二十多里地,喝不上一口水。渴比饿难受,尤其在强行军的情况下,渴得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有的同志喝自己的尿,来润润喉咙”。①许光达:《到各根据地建立发行网点》,《书店工作史料》(第三辑),北京:新华书店总店,1987 年版,第172 页。有的交通员甚至为此而牺牲,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社和书店牺牲了五十五人,其中有十二位是发行员和交通员,由此可见交通员为此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正是凭着这些发行人员的坚忍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输送子弹到最激烈的战线上去”,使中共成为抗日文化运动的领导者。

战时出版物的发行维系了抗日军民的抗战信心。战时状态下,有一些消息的到来足以使抗日军民的精神为之一振。1943 年北岳区遭遇日军大举“扫荡”,时间长达三个月之久,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中,《晋察冀日报》的印发数量相应减少,每期报纸只有几百份,数量虽少,但处于反“扫荡”的战争环境下,抗日军民还能经常看到报纸,使他们看到了根据地的生存能力,这从他们的言语中也能透露出来:“咱们的《晋察冀日报》,还在出版,根据地垮不了!”②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编:《晋察冀日报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534 页。这些出版物的发行,一方面提高了民众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识;另一方面则是将中共领导的游击战、持久战等理论传播到普通群众之中,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综上所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战时发行是适应游击战争的需要应运而生,具有强烈的为战争服务的性质。其所采取的多样化发行措施,是在战争中逐渐摸索建立的,保证了根据地出版物的正常交流。中共自身建立的发行渠道向外输送报刊的同时,还搜集日伪敌占区的报刊杂志以及古籍,送到根据地作为研究资料,为了解敌占区的文化提供参考,为向敌占区扩大刊物发行量提供通讯素材。战时发行将共产党的出版物散布于根据地、沦陷区,宣传了持久战、抗战必胜的救国思想,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交通员冀中根据地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猪业科学(2022年8期)2022-09-09 08:44:06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猪业科学(2022年5期)2022-06-01 23:37:02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猪业科学(2022年4期)2022-04-29 07:40:06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猪业科学(2022年2期)2022-04-21 02:18:24
替演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12
我的中共地下交通员经历
红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13:45:57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我的抗日交通员经历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