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湖南一师革命家群体对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贡献

2023-05-15 00:13胡慧娥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何叔衡新民学会蔡和森

胡慧娥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方便行文,以下简称“一师”)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之美誉,培养出了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党的早期卓越领导人,一师校史就是一部教育史①,也是一部革命史。毛泽东等一师革命家群体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推动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发生发展。现今有关一师与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研究还不多,主要集中于考察当年的一师对中国共产主义起源产生的作用,或分析一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早期集体探索问题,亦对毛泽东求学一师时的校友录及一师对于建党的贡献与精神传承等有一定探究②。有学者曾围绕一师学人与湖南建党的关系问题作了专门研究,对一师学人的贡献及原因等有较深入分析③。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拟进一步探讨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李中等为代表的一师革命家群体的思想转变历程,以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的主要作为。他们思想先进,勇于奋斗,在一定程度上为早期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思想引领、组织准备和骨干力量,亦奠定了良好群众基础,对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一、铸魂:一师革命家群体为早期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一定思想指引

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李中等一师学人在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洗礼下,较早实现了从改良到革命,从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转变,为大批进步人士特别是湖南青年提供了思想指引,推动湖南地区乃至全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向前发展。

毛泽东曾回忆自己思想转变的历程,认为是在新民学会成立后,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及驱张运动的过程中,有了大的变化。

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是新民学会成立后组织开展的第一件大事。毛泽东、蔡和森等在领导这一运动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在北京活动和学习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学说,思想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毛泽东第一次在北京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的五六个月期间,有机会吸收许多新思想,开阔了眼界,自称“对政治的兴趣继续增长”,而思想也“越来越激进”[1]143。1919 年,毛泽东又领导组织了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第二次到北京(他作为驱张运动的公民代表前往北京请愿),读了许多关于俄国的书,“热心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阶级争斗》……《社会主义史》。……到了1920 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到1920 年组织工人运动时,毛泽东开始自觉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历史的影响”[1]147。毛泽东思想转变后,成为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核心领导人,无论是领导湖南自治运动,还是倡导组建俄罗斯研究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抑或是在湖南建团建党工作过程中,他都为新民学会会员及其他各界进步人士提供了思想指引。

蔡和森对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最为积极,被新民学会选派前往北京做先行联络筹备工作。在京期间他受李大钊等影响,已接触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列宁的主张尤为服膺。他在给留法预备班学员授国文课时常常会讲时事,宣扬马克思主义,揭露帝国主义侵华罪恶,已然成为这些学员的“马克思主义启蒙教师”[2]99。赴法后,他集中精力阅报并刻苦研读马克思列宁经典著作。有人统计他这时研读或翻译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主要有《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无产阶级革命与叛徒考茨基》《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3]63。除了“猛看猛译”[4]56理论著作外,他亦关注法国社会动态。在1920 年6 月所写的《法国最近的劳动运动》一文中,详细介绍了法国自1919 年2 月底以来的劳动运动,热情歌颂这些运动的伟大精神[4]41。1920 年7 月蔡和森组织在法进步留学生召开蒙达尼会议,明确提出革命主张,倡导“组织共产党,使无产阶级专政”[5]137,号召向俄国学习,用暴力的手段推翻旧世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不久,他受列宁《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等文件精神的影响,更加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信念。8 月和9 月,他接连给毛泽东写了两封信,系统阐述了建党理论,成为第一个明确主张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先锋人物。蔡和森的这些主张,使他成为我党早期卓越的理论家,同时对毛泽东、李维汉等国内外新民学会会员及其他进步人士产生了重要影响。

何叔衡的思想转变历程与毛泽东相似,两人共同领导和见证了湖南建团建党前夕的诸多重大事件。何叔衡虽比毛泽东年长17 岁,但两人志同道合,意气相投,很快结成“忘年之交”。新民学会会员中流传他俩相知甚深的一句话:“毛润之所谋,何胡子所趋;何胡子所断,毛润之所赞!”[6]56-58这充分说明何叔衡受毛泽东影响很大,而毛泽东对何叔衡亦欣赏有加。何叔衡是新民学会的第一批会员,老成持重,做事任劳任怨,在学会内极负声望。后因不少会员赴法勤工俭学,骨干力量大为减弱,1919 年11 月,何叔衡被新民学会会员推选为执行委员长[5]8,主持学会工作。在驱张运动中他负责衡阳代表团的工作,巧妙利用军阀间的矛盾,迫使张敬尧最终离开湖南。1920 年9 月,何叔衡被推选为湖南省教育委员会委员,并被任命为湖南通俗书报编辑所(后改为湖南通俗教育馆)所长,兼《湖南通俗报》社长,湖南通俗教育馆馆长。何叔衡上任后即整顿《通俗日报》的办报风格,使其成为宣传进步思想的重要载体,一时销量大增,影响广泛④。1921 年1 月1 日至3 日,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召开了至关重要的新年大会,集中讨论学会如何发展及确立何种宗旨等问题,大会一致同意将学会共同目的定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至于具体改造方法,何叔衡首先表态:“主张过激主义。一次的扰乱,抵得二十年的教育,我深信这些话。”毛泽东亦接着表明观点:无政府主义与温和方法的共产主义,只怕都是永世做不到的,而“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5]23。至此,何叔衡已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后通过办《通俗日报》、湖南自修大学、湘江学校等,为很多进步青年提供了思想指引。

李中求学一师时,与毛泽东相交颇深,一起参与学友会管理工作,又共同创办工人夜校,思想上追求进步。他于1918 年在一师毕业后留在一师附小任教,后因时局动荡,1919 年初前往上海谋生。李中到上海后,常常阅读《新青年》,对陈独秀十分崇拜,曾寻往其寓所拜访,受到陈独秀的激励与鼓舞。陈独秀建议他当一个产业工人,争取实现从知识分子到工人的觉悟蜕变,再利用工人这个身份,广泛发动工人、组织工人,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真正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化。他接受了陈独秀的意见,前往当时上海最大的工厂江南造船所当了一名普通工人。他从最开始的“打铁”工人做起,展现出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的拼搏精神,很快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工艺齐全、本领高强的优秀老工人。他广泛联络工人群众,积极开展工人运动,得到陈独秀的高度肯定,并接受陈邀请直接入住其居所——老渔阳里2 号。李中不是一般的工人,是从知识分子转化为工人的,这一身份转变非常有意义。陈独秀邀请他同住,并非一般的私人感情,而是其对工人阶级的看重[7]。在陈独秀寓所,李中结识了上海早期党组织发起组的成员李达、陈望道、李汉俊、李启汉和俞秀松等人,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我党历史上最早的一名“工人党员”[8]291。他参与创办了工人刊物《劳动界》,积极为《劳动界》组稿、撰稿,曾以“海军钳工”的笔名,在《劳动界》第七册上发表了《一个工人的宣言》,深入浅出地宣扬马克思主义,为广大工人提供了思想指引。

以上史实说明,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李中等一师革命家群体在接受新思想、参与实践斗争的长期奋斗过程中,为探求切实可行的救国救民之路,都较早成了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引领进步人士走上革命道路,促使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在湖南、上海、法国等地蓬勃发展。

二、觅友:一师革命家群体为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创建组织

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一师学人组建新民学会,以后又逐渐成立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崇新学社、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为推动早期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组织上的准备。

1918 年4 月14 日新民学会在长沙刘家台子蔡和森家中正式成立,最早的一批会员共有21 人,除罗章龙是长郡中学的学生外,其余都是一师的学生,学会的精神导师亦是一师的教员杨昌济先生。毛泽东后来写《新民学会会务报告》时曾指出学会的发起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发起人多是长沙学校毕业或肄业的学生,这些人大概有一种共同的感想:就是“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而如何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则经过上百次的探讨,最后得到一种结论,即“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这是第一个根本原因。其次,因国内的新思想和新文学已经发起了,旧思想、旧伦理和旧文学,在诸人眼中,已一扫而空,顿觉静的生活与孤独的生活之非,而翻转为动的生活与团体的生活之追求。最后,因发起人大都系杨昌济先生的学生,与闻杨先生的绪论,作成一种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新民学会乃从此产生了[5]2。由此而言,新民学会的成立与一师人的努力密不可分。

组建新民学会是这些先进一师人“开始革命活动的最主要的第一步实践”[6]33。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学会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会员严格遵守纪律和章程,过一种高度自律、勤奋向上、相互激励,怀抱崇高精神和远大理想的生活,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驱张运动、湖南自治运动、留法学生运动等诸多实践探索中,绝大多数会员勇立时代潮头,争当先锋,为探求救国救民之路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蔡和森、毛泽东是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的两员干将。蔡和森先行去北京做各种联络工作,营造大的声势,尽力争取资助经费;毛泽东赴京后,与蔡和森并肩作战,最终为勤工俭学生募得一笔款项,使这一运动取得极大成果。赴法后的勤工俭学生大多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何叔衡未赴京,而是坚守湖南,成为新民学会大本营的负责人。新民学会成立初就确立了会员向外向内同时发展的方针,主张既要走出去学习先进思想理论,也要立足国内了解国家形势,以利于将来消化吸收国外的有用学说和经验。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打下了良好根基。蔡畅称新民学会为“建党先声”组织已是确论⑤。

建党前夕,除了新民学会,一师革命家群体参与领导的重要组织还有俄罗斯研究会。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曾发表两次对华宣言,宣布废除帝俄时代对华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这使国人普遍对苏俄产生了好感,而激发留俄学习的意愿。1920 年9月15 日俄罗斯研究会正式成立,推选毛泽东任书记干事,新民学会会员彭璜为庶务干事。研究会以后每周组织数次报告会或研讨会,对宣传十月革命与俄国劳农政府产生了很大作用。彭璜曾总结说:“和平的世界,是俄人革命的目的。劳农的政府,是俄人革命不能避免的手段,也恐怕是全世界革命必经过的阶级(“级”应为别字,原意是阶“段”——笔者注)。……我们……不要以俄罗斯的革命为偶然发生的一件事……你要觉到现在的政治经济社会的万恶,方才知道俄罗斯怎么起了革命,方才知道怎么应当研究俄罗斯,方才会研究俄罗斯到精微处。”[5]356-360文中对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作了透彻分析,指出这是对俄国旧有专制政府的彻底革命,其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俄国新的社会制度是努力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发展,这应该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未来发展可资借鉴的方向。

当时的进步组织中,一师人主导的还有萧述凡创立的崇新学社以及郭亮等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些都是在毛泽东指导下成立的。毛泽东任附小主事,兼师范部22 班国文教员,当时已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遂指导思想进步的学生组建这两个团体,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使不少无政府主义者也转向信仰马克思主义,称为“安马合流”。这时的一师已成为“新文化的摇篮”,“也是政治思想斗争的场所”[5]437-438。此外,李中在上海组织筹建了上海机器工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工会组织,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他还发起组织成立了“沪滨工读互助团”,大力推动工人斗争运动。

总之,新民学会成为“建党先声”组织,俄罗斯研究会为研究俄国与社会主义革命问题提供了直接阵地,崇新学社、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与上海机器工会等亦是早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及指导实践斗争的组织。这些一师革命家参与领导成立的进步团体,是他们寻觅志同道合革命友朋的载体,为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育才:一师革命家群体为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培养骨干

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一师人不仅较早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卓越领导者,还凝聚了很多有识之士,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使之成长为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骨干力量。

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中,湖南人引领时代潮流。有学者考证,中共一大召开以前,散布在全国各地及海外的早期党员大约是50 多名,属于湖南籍的有20 余位⑥,其中有4 位是一师校友,即毛泽东、何叔衡、李中、李达⑦。而前三位都是建党前求学一师,一师不仅是他们修学储能的知识场,更是促使他们思想转变,成为坚定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场域。他们为湖南建党、上海建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李达是在党的一大召开后不久来到一师工作⑧,并受毛泽东邀请出任刚刚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校长,早期党内卓越的理论家、宣传家。因本文主旨所限,只重点论及毛泽东、何叔衡、李中与蔡和森。此外,新民学会作为建党先声组织,前后共有78 名会员,而一师就有47 人[9]。据长沙新民学会纪念馆统计:这78 名会员,加入中国共产党者37人,大部分是一师人。毛泽东、何叔衡两位一师人作为湖南代表参加了党的一大,一大之前入党的一师人还有李达、李中等人;新民学会为中国革命牺牲者14 人,其中牺牲的一师人包括蔡和森、何叔衡、罗学瓒、郭亮、陈昌、夏曦、方维夏、张昆弟等[9]。这些均说明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中一师革命家群体的骨干作用是很明显的,以下再作补充说明。

新民学会主导的湖南勤工俭学运动成果丰硕,湖南成为除四川外赴法勤工俭学生人数最多的省份,其中全国留法女生共有60 名,湖南占40名,居第一[10]55,向警予、蔡畅等留法学生成为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中杰出的女革命家。

驱张运动中,毛泽东领导成立湖南各界联合会,组织驱张代表团,分赴北京、上海、汉口、衡阳、常德、郴州等地活动。毛泽东担任北京公民代表团团长,教员代表有杨树达等,学生代表是李思安、蒋竹如等,他们的积极行动和抗争精神,激励了许多有识之士团结起来共同参与驱张斗争。何叔衡、蒋先云、夏明翰等主持的衡阳代表团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出版了《湘潮》周刊,发刊宗旨除驱张外,还提出改造国家社会的鲜明主张,认定驱张运动必会成功,也必会代表民众联合运动的胜利;1921 年他们还出版了《蒸阳请愿录》,辑录了不少有关驱张的材料。后来张敬尧老羞成怒,下令查办何叔衡等教育界驱张代表,“永不叙用”,说明留守湖南的代表团是有大作为的。李思安、蒋竹如、蒋先云、夏明翰等在毛泽东、何叔衡的引领下,后来都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骨干力量。

在五四运动洪流激荡下,毛泽东还通过创办《湘江评论》,改编《新湖南》,担任湖南《大公报》主笔,指导《女界钟》《湖南通俗报》的出版发行等,大力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使湖南成为声援和扩大五四运动影响的重要省份。1920 年下半年始,毛泽东、何叔衡等着手创办文化书社,为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做了大量有益工作,后来领导湖南自治运动,进一步团结进步人士,使很多人成为早期革命的中坚力量。易礼容是文化书社的经理,成为继毛泽东、何叔衡之后湖南的第三名共产党员[11]。蔡和森在法国留学期间,亦影响了一大批革命志士。他在蒙达尼会议上的发言详细而深入,将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必要方法等一一说明,赢得了很多与会者的共鸣。有人回忆说:“他的发言次数最多,也最有说服力,大部分社员(指工学世界社⑨——笔者注)都接受了他的主张,……改为信奉马列主义,实行俄国式的社会革命了。”[12]李维汉在蒙达尼会议上并不认同俄国式革命,不久与蔡和森居住一处,受其影响,认识到唯有十月革命才能实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目标。李维汉不仅自己阅读了蔡和森翻译的马列经典著作,也转给萧子暲、贺果等工学世界社成员阅读,使他们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1 年5 月,萧子暲写信给萧子升谈及思想转变:“社会革命问题,此间同仁意见,多趋重于事实方面与必然论之革命……故大都趋重于马克思主义及俄式革命。有些人从前信仰无政府主义及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现在以研究之所及,大都改过来了。”[10]132

党的一大召开后,毛泽东、何叔衡等于1921 年8 月创办湖南自修大学,集中培养青年骨干,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学校,办学宗旨是“采取古代书院与现代学校二者之长,采取自动的办法,研究各种学术,以期发明真理造就人才,使文化普及于平民,术学周流于社会”[13]86。为了适应一部分文化水平较低或失学的有志青年的要求,为党培养更多的青年干部,1922年9 月,又在自修大学附设了补习学校,公开招收不住校的“走读学生”。自修大学开办两年多,遭反动政府查封,他们接着创办了湘江学校,继承和发扬了自修大学的革命传统,把学习、宣传马列主义和指导工农运动放在首位。何叔衡先后担任自修大学及湘江学校的校长,在他的努力下,湘江学校办成了真正党的学校,被誉为“湖南革命的先锋”,为党培养了很多坚强的革命干部。湘江学校一直坚持到1927 年3 月,才由党根据当时形势的发展决定自动停办。停办时,何叔衡在会上总结说:“湘江是脱胎于自修大学,在教职员工及学生的一齐奋斗中,由听外面很多不好的批评,到现在成为革命策源地……所有同学和教职员正好比是酒药子。今天学校虽然停办了,希望这些酒药子到处去发酵。”[14]21

正是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一师人的引领,20 世纪20 年代湖南乃至中国有很多进步人士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

四、聚力:一师革命家群体为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发动群众

一师革命家群体在组织开展赴法勤工俭学运动、驱张运动、湖南自治运动及法国留学生运动等大规模实践斗争活动中,看到了民众联合的力量,广泛发动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基层群众参与抗争,为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群众基础。

毛泽东在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认识到必须深刻考察中国国内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思想武器;在组织驱张运动过程中,更加意识到民众联合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他在自己创办的《湘江评论》上连续刊载了三篇《民众的大联合》,充分论证中国国内民众联合的时机已到,呼吁:“刻不容缓的民众大联合,我们应该积极进行!”并大胆预言:“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15]390、394其时军阀张敬尧对湖南人民的残暴统治愈演愈烈,不仅荼毒教育事业,还残酷镇压湖南各界抵制日货的爱国行为,激起民愤,“张毒不除,湖南无望”成为湘人共同的呼声。毛泽东、何叔衡等一师人因势利导,联络教育、新闻、商会等各界人士开展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他们深入各地大力宣传张敬尧祸湘害民之残暴统治,争取社会各界舆论支持,还率领代表团赴京请愿,使驱张运动成为继五四运动后又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斗争运动,最终将张敬尧赶出了湖南。

驱张运动的成功,有力打击了封建军阀,壮大了湖南人民的革命力量,彰显了民众大联合的重要作用,对全国的民主运动和革命势力都有很大鼓舞。紧接着,毛泽东、何叔衡等一师学人还组织了湖南自治运动,更大规模地联合了长沙及周边各界社会力量,希冀建立一个湖南人民自治自决的共和国,以为全国各省之表率。虽然自治运动最终失败,但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民智,团结了各阶层人民力量,为建党以后开展农民运动、工人运动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此外,一师人还依托文化书社,在湖南各地大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动全省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向前发展。1920 年9 月9 日,文化书社正式开业,宗旨是宣传新思想新文化,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是“精神食粮的仓库”[6]36,对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组织作用。

文化书社本部开业不久,在长沙又设了七处贩卖部,其中有四处是设在学校,包括一师贩卖部,一师附属小学贩卖部,楚怡小学贩卖部以及修业学校贩卖部等,这几个贩卖部都因有一师人在该校工作而得以建立,如毛泽东曾任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主事,兼任师范本部22 班国文教员,何叔衡、萧子升等曾任楚怡小学和修业学校教员。到1921 年3 月底,又顺利在长沙外的各县择地设有七家分社,分别是平江、浏西、武冈、宝庆、衡阳、宁乡、溆浦七处分社[5]284-285。其中,至少有五处分社的创办人中有一师学人。如平江文化书社创办人是李六如、方维夏等,浏西文化书社的创办人有陈章甫等,宝庆文化书社创办人是匡互生等,宁乡文化书社则是何叔衡等人创办,溆浦文化书社是蒋竹如等人创办。关于文化书社的影响,有人曾这样评价:1920 年7 月,“毛泽东同志回到湖南展开广泛的革命活动时,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运动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其中影响最大并与建党有密切关系的事,是创办了文化书社”[5]529。文化书社的任务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及时销售国内外新文化书籍、杂志和报纸,使湖南民众特别是学生、工人逐渐明了中国和世界的革命形势;二是团结社会各界,争取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同情和支持;三是建党初期起到了秘密联络机关的作用[5]525-534。易礼容作为书社长期的经理,曾回忆说,书社与其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不如说是新民学会精神的产物,是新民学会革命精神的继续,也是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革命精神的继续。李大钊曾称誉《湘江评论》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报刊之一[16]。文化书社始终践行着宣传革命形势、团结各界力量及秘密联络执行革命任务等重要使命,为推动整个湖南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群众基础和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蔡和森在法期间组织留学生开展了三次大规模斗争运动。第一次是争“生存权”“求学权”的“二二八运动”,抗议华法教育会停发勤工俭学生的生活维持费[17]763。因此举将使大多数勤工俭学生面临生存的危机,蔡和森领导部分留学生采取“直接行动”作坚决抵抗。他清醒地看到了事情的本质,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谈‘勤工’,无异为资本家提供廉价劳动力,而要以‘勤工’达到‘俭学’的目的更为不可能。我们认为应当发起一次求学运动。”[2]26

此后,蔡和森还带领勤工俭学生开展反对北洋政府卖国借款的“拒款运动”以及争回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前者取得了巨大胜利,被勤工俭学生誉为是“国外的五四运动”;后者最终失败,蔡和森等104 人最终被法国政府以“激进分子”的名义武装押解回国,直接的斗争目标未能实现,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也至此陷入低潮[18]91-107。但这场斗争使勤工俭学界出现了“空前规模上的新的联合和新的觉醒”,“许多人抛弃各种各样不切实际的幻想,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十月革命的道路;更多的人后来积极投入反帝国主义和反军阀的斗争”[2]29。

此时期,李中在上海也曾引领工人运动。1920年秋,杨树浦日本资本家开设的第一、第二、第三纱厂的工人,抗议工资微薄而劳动强度大,要求资方增加工资,举行罢工运动。李中和一些党员同志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向工人作演讲,鼓励和推动工人为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同时向同情工人的知识界和市民开展募捐活动,以声援纱厂工人的罢工,最终使这次罢工斗争取得胜利[8]291。

由上可知,一师革命家群体在建党前夕十分注重联合群众力量,他们敏锐洞察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团结各阶层民众,自觉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实际斗争中,为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为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综合而言,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李中等为代表的一师革命家群体在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中上下求索,深入学习马列主义,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组织参与实践斗争,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引领时代潮流的建党先驱。他们的奋斗历程,为早期共产主义运动指引了思想航向,提供了组织准备,培养了骨干力量,奠定了良好群众基础,为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诚然,一师在20 世纪最初20 年间涌现出众多思想激进的革命者,并不是教育界的特例。与此同时,北京大学就有李大钊、陈独秀等最早宣传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领袖,南开大学有周恩来等进步青年引领时代潮流,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亦有陈望道等革命先锋。这些在民国初期教育革新浪潮中兴办的新式学校,成为当时传播新思想和新革命观念的渠道,从而培育了独特的革命家群体。但相比其他学校,一师涌现出的革命家的数量、成就等仍是比较典型的,这些革命家信仰之坚定、行动之迅速、团结之精诚以及不少革命志士牺牲之壮烈等,使这所学校毫无疑问值得今天的学者仍予以关注。有人认为一师培育了其时中国“几个核心圈子中的一个”⑩,这几个核心圈子于1921年合并组成一个小小的共产党少数派,而“由于人员的数量和共同的经历,来自长沙的这些激进人士成为塑造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最有影响力的群体”[19]10。尽管这只是一家之言,但很能说明当时一师与中国共产党创建之间的密切关联,从这一角度看,一师革命家群体出现的历史现象值得我们作深入思考,对于一师当年的办学理念、一师革命家群体的形成与社会效应、一师与湖南本土的近代遭遇以及湖湘文化等之关系均可投入更多的审视与探究。

注释:

①李维汉.湖南第一师范校史(1903—1949)·序言,《湖南第一师范校史》编写组编.湖南第一师范校史:1903—1949(第1 版).内刊,1983。

②刘力妍.红色起源: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与中国共产主义的创建:1903—1921[M].王毅,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8;欧阳英.“湖南一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早期集体探索[J].马克思主义哲学,2021(2);赵晓阳.当年师友尽豪英——1917 年湖南一师同学录中的师友群像考略[J].法制与社会,2015(12)上;颜蒹葭、赵小群.湖南一师的建党贡献与精神传承[J].新湘评论,2021(6)。

③曾长秋.论第一师范在湖南建党中的地位和历史作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1(1);第一师范学人开创湖南建党先声[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0(3);新民学会先驱是湖南建党活动的中坚力量[J].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2021(4);新民学会中的湖南第一师范学人与湖南建党实践[J].嘉兴学院学报,2021(4);论新民学会的团体性质及其对湖南建党的贡献[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④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湖湘旧报编辑部.湘报 长沙日报 湖南通俗日报[M].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

⑤1988 年,为纪念新民学会成立70 周年,蔡畅为新民学会纪念馆题词:毛蔡寄庐流芳千载,新民学会建党先声。

⑥史晴.星火——58 名中共早期党员寻踪[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该书未将蔡和森列入早期党员,但有学者考证认为蔡和森也是最早的党员之一。参见:宋银桂、李泽民.蔡和森入党入团时间考辨[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

⑦有学者提出早期建党先驱中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人有5 人,即毛泽东、何叔衡、李达、易礼容、李中,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能证明易礼容是一师学人的原始资料,故暂时不将其纳入本文讨论范围。但如果加上蔡和森,亦是5 位。参见颜蒹葭、赵小群.湖南一师的建党贡献与精神传承[J].新湘评论,2021(6)。

⑧李达何时在一师工作的经历未找到原始资料,有研究者认为是1923 年9 月至1926 年9 月曾任湖南第一师范教员。参见孙海林.湖南第一师范名人谱[M].长沙: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2003。

⑨工学世界社的社员大多也是新民学会会员,可以说,工学世界社在一定程度上是新民学会在法国的分支机构,是五四运动后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组织的革命团体。参见谷安林.中国共产党历史组织机构辞典[Z].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⑩此处“核心圈子”应指早期共产主义小组。

猜你喜欢
何叔衡新民学会蔡和森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觉醒青年发出“建党先声”
“蔡和森建党思想暨蔡和森诞辰126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隆重召开
何叔衡:用生命践行铮铮誓言
一件简简单单的毛衣
何叔衡,一个穷秀才的革命
铁骨铮铮壮烈死,高风亮节万年青——深切缅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何叔衡同志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近十年来国内蔡和森研究动向
对于1921年1月毛泽东的两次发言和一封信的研读
论新民学会成立的思想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