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花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6)
蔡和森是党早期重要的领导人之一,是党早期的重要理论家、宣传家、实践家。“在中国革命史上,特别是在党的理论战线上,他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1]1关于蔡和森党建理论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蔡和森党建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发展过程、主要内容、重要实践、历史地位、时代意义等方面。譬如,杨国辉认为蔡和森党建思想的形成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其党建思想涉及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等各个方面,对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2]。金民卿研究了毛泽东与蔡和森“互勉同心建党”[3];李永春、孙欢对蔡和森与“少年共产党”的创建进行了关注[4];单伟提出蔡和森是党的创建的先行者,是党的理论的探索者[5];也有些学者认为,蔡和森是中共党史学学科的创立者。但是,鲜有文章聚焦蔡和森党建思想的特征、特点,深入研究这一块内容,对于深化蔡和森及其思想的研究意义深刻。
蔡和森的党建思想内涵深刻、特征鲜明。就其特征来说,蔡和森的党建思想具有宽广的世界性和人类性视野,突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使命,鲜明的阶级性和斗争性特质,高度的开创性和发展性品格,对于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蔡和森党建思想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仅仅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也有对世情的深刻把握,具有广阔的世界性。蔡和森党建思想的世界性和人类性是紧密相连的,世界性让人类性有了基础,成为可能,而人类性又让世界性有了更人性化的现实关切。蔡和森党建思想的世界性和人类性,基于他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密切关注和对中国与世界无产阶级群众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
一方面,蔡和森党建思想凸显了宽广的世界性视野。1919 年蔡和森亲赴法国勤工俭学,高瞻远瞩地把握全球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趋势,顺应世界潮流并审视中国自身的问题,以此来确定中国前进的方向和位置。1920 年6 月,蔡和森在深入考察法国工人运动的基础上,写作《法国最近的劳动运动》一文,对法国1920 年2 月至1920 年6 月的工人运动,包括工团、工团联合会、劳动联合总会等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剖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蔡和森的这种国际视野为他后来学习他国之长,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奠定了基础。1920 年8 月13 日,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对世界革命运动的大势作了宏观的分析,认为当时世界革命运动的大势,分为四种形势:“1.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地方——俄。2.无产阶级革命已发动或小产地方——中欧及巴尔干战败诸国。3.阶级革命酝酿的地方——五大强战胜诸国。4.阶级觉悟发生后由爱国运动引导到布尔塞维克上去的地方——诸被压迫之民族、保护国、殖民地,如波斯、土耳其、印度、埃及、朝鲜、中国等。”[6]22在这四种形势中,唯有俄国是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地方,是应该效仿的榜样。他以世界之视野,扫视世界无产阶级运动,深入分析其内在规律,得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之四种利器”[6]22的规律,提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之四种利器”,分别是:1.党,社会党或共产党;2.工团,它“先的作用为实力的革命军,不可破获的革命机关。后的作用,为生产组织”;3.合作社,“先的作用为劳动运动革命运动的经济机关,进而打消贸易主义,为消费组织”;4.苏维埃,“无产阶级革命后的政治组织”[6]22。这“四种利器”,党是核心,是神经中枢,对其他三种“利器”来说,它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
蔡和森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还深刻地认识到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不是在某一个国家独自搞起来的,而是具有世界联合的性质。他认识到世界革命有四种联络的方法和组织:万国共产党,本部设在俄国,对世界共产党有联络的作用;万国工会,对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特别是工会运动具有联络和互相支持的作用;万国同盟罢工,对世界的罢工运动,有策划、组织的作用;万国同盟结交,如1920 年6 月,“万国工会宣布与虐杀工人及社会党之匈牙利反动政府同盟绝交,电邮路船,都不与通,结果被捕之人民委员得减死刑。”[6]23这样的认识,不仅使蔡和森找到了国内革命的途径和方法,而且也找到了国际力量的支持,进一步增强了他的理论自信和将来革命的实践自信。
1920 年9 月16 日,蔡和森又给毛泽东追加了一封信,进一步肯定了之前自己提出的要紧跟俄国十月革命的脚步的想法。在这封信中,蔡和森梳理了世界近20 个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情况,不仅包括俄、英、法、美等影响力较大的国家,而且包括捷克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土耳其、印度、比利时、西班牙、匈奥等其他国家,他的视野之广,研究之系统、全面、透彻,令人惊叹。譬如,他在研究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基础上,得出规律性结论,即俄国革命的“公式”:“俄社会革命出发点=唯物史观。方法=阶级战争+阶级专政。目的=创造共产主义的社会;无阶级无反动社会组织完成世界组织完成(列宁及共产党屡次如此宣言时),取消国家。”[7]517这个公式,简单的表述就是,俄国的革命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采取阶级战争和阶级专政的途径和方法,去实现共产主义,以达到消灭阶级、消灭国家的目标。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后来借鉴到中国,无疑对中国的革命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
据统计,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蔡和森文集》(上下)共收录蔡和森生平所著文章200 余篇,其中,论述英、法、美、德等国的革命情况的有50 余篇,占了25%以上。可见,蔡和森的党建思想不是凭空构造出来的,也不是单单针对中国的问题盲目设想出来的所谓“救世良药”,而是遵循“思考中国救国救民之道路——放眼世界,‘取他山之石’以研究世界革命趋势、内在规律——得出中国应该走俄国革命之道路的结论”的科学方法论,也就是从本国出发,再遵循“由世界到中国”,先由近及远,后由远及近的思维方法,其思维的科学性,视野的广阔性,得到了彰显。
另一方面,蔡和森党建思想显示了人类性视野。人类性视野,指的是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关注人类普遍特质和价值观的观察和思考方式,它强调人类的尊严、平等和自由,认为所有人都应该享有基本的权利和自由,并且应该关注人类整体的福祉和发展,人类性视野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文化偏见和个人利益。蔡和森党建思想的人类性和世界性是相统一的,他的党建思想的萌芽和形成,就是基于对世界成千上万的无产阶级群众生活状态的同情和关心。在他看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都是因为无产阶级的生存底线和生存权利受到了挑战,一旦无产阶级的生存底线和生存权利受到了挑战,革命的爆发即无法避免。“一旦无产阶级的生死问题迫来,有如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饥民要面包,兵士要停战,工人要工厂,农人要土地,乱七八糟爆发起来,任凭那些中产阶级学者及自命为理想的改造家,凭依军阀、财阀而结为神圣同盟,也是遏制不住的。”[6]53基于对无产阶级生存状态的关心,出于对无产阶级“同病相怜的同情”,蔡和森提出共产党要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在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运动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
蔡和森的党建思想是突破国界的,是以全人类的福祉、自由、发展为归依的。他指出,共产党领导下的“劳动解放绝不是一个地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问题,乃是一个世界的社会问题,马克思社会主义乃是国际的社会主义,我们绝不要带地域的民族的色彩”[8]53。他在给毛泽东的信中,着重提到,无产阶级革命要带“万国一致的阶级色彩,不能带爱国的色彩。叔衡、启民、惇元、殷柏诸友均此”[7]514。1923 年5 月2 日,蔡和森写作《中国革命运动与国际之关系》,提出中国革命运动必须朝着世界革命的方向去,要与世界革命的潮流融为一体,只有“朝着世界革命走去,中国革命才得成功,中华民族才得解放”[6]190。心怀天下苍生,心系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关心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正义与公平,幸福与权利,让“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蔡和森党建思想的突出特征之一。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蔡和森党建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它来源于实践,也指引着实践;它紧跟时代步伐,响应时代召唤,担负时代使命,解决时代课题,特别为解决中国革命实践问题提供了重要指南。
一是顺应时代潮流。这里所指的时代潮流,即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由俄国十月革命掀起高潮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20 世纪初,一战爆发。在世界大战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赢家。一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遭受巨大创伤,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艰难。各个国家的劳工运动方兴未艾,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1917 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工人阶级与贫农团结一致,完成了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无产阶级运动和广大受压迫的国家的革命指引了新的道路。一时间,通过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成为新的时代潮流,指引着新的时代方向。1918 年,蔡和森就写信给毛泽东,提出效仿列宁,“加倍放大列宁之所为”[9]55的主张。1920 年,蔡和森于旅法期间,认真学习、考察、研究了俄国十月革命和当时法国的工人运动。1922 年秋,蔡和森在《祝土耳其国民党的胜利》一文中鼓励中国建立属于自己的政党,通过宣传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抗精神,激励人民群众“站起来”。他大声地呼喊:“同被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的土耳其民族,他们已经战胜国际帝国主义了!他们的国民党已经领导他们跑上伟大胜利的道路了!我们羡慕他们,便要学他们的好榜样:快快起来促进我们革命的政党统率我们与苏维埃俄罗斯联合,以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压迫呀!!!”[6]85
二是解答时代课题。近代以来,中国要解决的时代课题,就是挽救民族危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当中。中国的先进士子为了找寻到救国救民的道路,先后发动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但是依然没有改变“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蔡和森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广泛地涉猎了西方的各种主义,但是他发现这些都不适合中国。直到1918 年,他读到了李大钊所撰写的一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才感觉到茅塞顿开,觉得中国就应该走十月革命的道路。1919 年,他和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在留法期间,他发现当地图书馆里存有一些马克思主义著作,感觉到非常高兴,赶紧去买一本《法华字典》,“猛看猛译”马列著作。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蔡和森逐渐地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即马克思主义。他后来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提到这一段岁月,讲道:“现已搜集许多材料,猛看猛译,迟到年底,或能成就。我近对各种主义综合审缔,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外乎此。社会主义必要之方法: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6]22他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改造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对症之方”。那么,如何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呢?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如何发起并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呢?必须有组织力量。他深刻指出,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党、工团、合作社以及苏维埃是最为重要的四个组织因素,也是必不可缺的革命手段。这四种组织中,先要组织党——中国共产党,须先组织它,然后组织工团、合作社,苏维埃,只有先把中国共产党组织起来,革命运动才有“神经中枢”。可以看出,蔡和森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就是回应时代诉求,解决时代课题的创举。
三是担当时代使命。时代性和实践性是分不开的,蔡和森担当历史使命的过程就是进行革命实践的过程。蔡和森提出组建中国共产党之后,并没有把理论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很快就付诸实践,勇敢地担当起这一份沉重的历史使命,为党的创建和党早期的各项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直至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旅法期间,蔡和森在蒙达尼会议上就发起建党讨论,“为在旅法勤工俭学学生中创建党组织的工作揭开了第一页”[10]36。随后,蔡和森开始积极准备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相关工作,并写信告知国内的毛泽东和陈独秀,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取得了思想上的共鸣。1921 年10 月,蔡和森回国。不久就在陈独秀等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留在党的中央机关工作。之后,蔡和森积极参与党在创建初期的各项工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动力、革命的方式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1922 年至1925 年,他担任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主编,撰写了156 篇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了革命“向导”的作用。1925 年下半年,蔡和森受党中央委派,去往苏联,参加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会议。会议结束后,他被任命为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留在苏联工作长达一年多。回国后,蔡和森深入参与党的五大的筹备,担任大会秘书长职务。五大上,他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一职。1927 年,党的八七会议召开,蔡和森参会,并在会上推荐毛泽东进中央政治局。他对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严厉批评,有力地支持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他还提议发动秋收起义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提出要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指引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八七会议后,蔡和森到北方局工作。1931 年,他前往香港指导广东的革命工作时,不幸被捕并牺牲,年仅36 岁。蔡和森以年轻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的建党思想和理论,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最后一刻。
综上,蔡和森的党建思想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诉求,是对时代课题的解答和回应。蔡和森的党建思想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起来的,它来源于革命实践,又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并且在革命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是蔡和森党建思想的又一重要特征。
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性,是指基于经济基础而存在于不同阶级之间的差异和矛盾。蔡和森是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的党建思想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彰显了磅礴的斗争力量和饱满的斗争意志。他强调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冲突和斗争是当时社会变革的动力,无产阶级必须在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下,联合起来,进行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和各压迫阶级的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首先,蔡和森从国际、国内资本的运行关系角度得出了中国资本主义必然会“倒霉”“短命”,共产主义必然会“行运”的规律。蔡和森在《中国劳动运动应取的方针》中,指出,国内资本和国际资本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剥削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根源,都要“占领国家机关,和夺取政权”来获取自身利益,但是两者不同,国际资本更强,国内资本相对弱小,国内资本是国际资本的附庸,国际资本是不允许国内资本发展壮大的,因为国际资本的发展“以中国为原料地和销场,而不允许中国为完全的大工业国”,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加上无产阶级的斗争和反抗,国内资本主义必然要“短命”,而要促进其最终灭亡,“惟一的办法,只有无产阶级起来夺取政权”“以社会主义的生产方法,发展中国的大生产事业,以建筑共产社会的经济基础”“用国际共产主义的资本开发中国的实业”[6]59-61。
其次,蔡和森从学理的角度分析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方式是阶级斗争,并最终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蔡和森在系统研究西方国家无产阶级运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必然要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那么,如何“效仿列宁”,进行俄式革命呢?蔡和森认为主要是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应当意识到自身的阶级地位和利益,并通过组织和联合来进行阶级斗争。他从学理的角度,分析了阶级斗争的必要性,并且推测了阶级斗争的结果。他认为,“阶级战争质言之就是政治战争,就是把中产阶级那架机器打破(国会政府)”,进而“建设无产阶级那架机器——苏维埃”[6]23。苏维埃是俄式新型政权,是具有无产阶级专政的权力机关。蔡和森认为,阶级斗争的结果必然是通过建立苏维埃而进行无产阶级专政,而不是实现所谓的无政府主义。
再次,蔡和森从革命实践的角度开创性地提出了组织共产党这一“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以领导工人阶级开展阶级斗争。蔡和森不仅从学理的角度分析了阶级斗争的必然性,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提出了阶级斗争的具体策略,即先组织中国共产党,然后工团、合作社等,国内革命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有力组织”,蔚然成大气候。那么又如何组织中国共产党呢?蔡和森提出,要选派万名青年男女赴俄学习或常驻工作。为促成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蔡和森时常与陈独秀、毛泽东等人通信,探讨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相关事宜,指出:“党(社会党或共产党)发动者、领袖者、先锋队、作战部,为无产阶级运动的神经中枢。”[6]22这就是说,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运动的领导中枢。在蔡和森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将自己定位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的忠实代表,旗帜鲜明地展示着自身的先进性,并且在中国革命运动中发挥领导作用。
最后,蔡和森还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唯有如此,才能始终保持其无产阶级性质。他在阐述如何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时候,深刻指出:“我以为要邀一些同志跑到资本家的工厂里去,跑到全国的职业机关议会机关去,去干什么?去做工、办事、当代表、做议员。”“这种方法,我得之于布尔塞维克。二月革命后,布党遍布全国各机关,……所以十月革命一举成功。”[6]24也就是说,共产党只有深入群众,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发展壮大,取得革命的胜利。蔡和森的建党思想的阶级性与斗争性的特征是内在联系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决定了斗争性,斗争性又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的内在属性之一。
思想的开创性,是指这种思想为一种全新的、独特的、前瞻性的思想,它能够重塑既有知识和经验,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并且引领未来的发展方向。开创性是蔡和森党建思想的显著特征。蔡和森在国家危难之际,以敏锐的洞察力、思考力和大胆的判断力,提出关于党建的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成为党建的理论先驱。
首先,蔡和森开创性地研究和传播了列宁的建党思想。1920 年7 月,蔡和森与赵世炎、李立三一起探讨了创建少年共产党的问题,少年共产党实质上是共产党的早期组织。1921 年上半年,蔡和森同周恩来在巴黎探讨要建立共产主义性质的组织。1921 年2 月,蔡和森通过书信与陈独秀深入交流,对马克思学说和中国无产阶级问题进行了探讨,实质上是对建党理论和阶级准备的讨论。由于历史的原因,陈独秀、李大钊等党的创始人,没有全面系统地研究、宣传列宁的建党思想。但是,蔡和森利用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有利时机,深入研究了列宁的建党思想、建党原则,并对各国共产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多方比较,总结其经验教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其次,蔡和森开创性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完整概念。1920 年7 月,蔡和森在法国蒙达尼会议上,明确表达了组建共产党的主张。随后,在同年8 月和9 月,他给毛泽东写了两封信;1921 年2月,他又写信给陈独秀。在这些信中,蔡和森对“建立共产党”的主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中国共产党”这个完整的概念,就是在1920 年9 月蔡和森写给毛泽东的信中首次提出来的,与1920 年11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制定的《中国共产主义宣言》中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提法相比,早了三个月。毛泽东后来回信说:“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11]958
最后,蔡和森开创性地探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条件、建党步骤和党建思想。蔡和森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概念的提出者,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条件、建党原则、建党步骤、建党途径等的最先探讨者。
一是建党条件。蔡和森坚决反对那种认为中国经济条件落后,因此缺乏建立中国共产党和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观点。他以俄国为例,解释了为什么革命发生在俄国而不是在工业相对发达、资产相对丰富的美国和英国。同时,蔡和森坚决反对中国没有阶级的说法。“有人认为中国无阶级,我不承认。只因小工小农不识不知,以穷乏惨苦归之命,一旦阶级觉悟发生,其气焰必不减于西欧东欧。”[6]26蔡和森强调,在当时中国已经有了创立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全国让你们除极少数的军阀、财阀、资本家外,其余不是全无产阶级,就是小中产阶级,而小中产阶级,就是无产阶级的后补”[6]26,他们作为一支政治力量已逐步登上政治舞台,其革命气焰丝毫不输于西方各国的无产阶级,这是中国创立共产党的重要条件。
二是建党步骤。蔡和森提出的建党步骤如下:1)由信仰共产主义的同志们组成一个革命团体,创办报刊,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与同志保持联系,开展运动,争取集会、结社和出版等方面的合法权利。3)选出政治觉悟高且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到工厂、农场、政府机构等工作,并进行革命活动,不断发展党员,团结广大群众,建立自己的革命机构。4)待时机成熟,发布建党宣言,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过程中,要通过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来确保理论上的先进性,通过建立各地共产党组织来加强领导,并争取工农群众的支持。“这种方法,我得之于布尔塞维克”[7]512,蔡和森明确说,他所阐述的建党方法是来自列宁创建的布尔什维克党的经验。
三是党的基本性质。就党的性质而言,蔡和森认为,在中国除了少数军阀、财阀和资本家之外,基本上大部分人都属于无产阶级,因此可以说“中国完全是个无产阶级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党。
四是党的指导思想。蔡和森提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俄国革命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关注工农群众的物质利益,与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唯物理论相区别。因此,唯物史观应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一观点得到毛泽东的认同:“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12]4
五是党的奋斗目标。蔡和森提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路是解放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的唯一道路,也是解放全世界人民的唯一道路。蔡和森还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并非仅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方式,中国的革命运动实际上已经与国际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密切相连,融为一体。
六是党的组织原则。蔡和森强调党要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并且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他强调,党组织必须是集权的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机关是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要领导和安排党组织的各项活动,监督各项活动的进展状况,不允许有任何的私自行动。
七是党的其他方面。关于党的纪律,蔡和森提出,党组织必须具备严格的纪律才能实现革命纲领并取得革命的胜利。在给毛泽东的信中,他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必须是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非无产阶级出身者必须放弃原来的阶级立场并成为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方可入党。蔡和森在“新民学会”时主张党组织必须吸收“真同志”。他还提出了严格的党员入党流程:必须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为介绍人,并要经过为期三个月的训练实习作为候补期;若在此期间未达到标准,则延长三个月;党员需要填写三份志愿书;等等。关于党的作风,蔡和森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认为只有将革命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才能验证其正确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关于党的思想建设,蔡和森强调党员要与无政府主义、各种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划清界限,要重视对党员的思想教育,要出版党的刊物,明确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主张。这些思想和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第一个纲领中的相关内容大多是一致的。蔡和森的这些党建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很多方面是开历史先河,他的这种探索性和开拓性,对后来者起到了“启山林”、奠基础的作用。
当然,蔡和森的党建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从1920 年他开始探索建党思想到1931 年他牺牲,这十一年间,伴随着实践的发展,他思想的宽度、广度、丰富性都在延伸,具有很强的发展性。1925 年10 月,蔡和森担任中国驻共产国际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团长。在此期间,他笔耕不辍,埋头写下《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的报告。这篇报告长达5 万字,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经验教训,对研究中共党史具有重要意义,被后人誉为“中国共产党内部以及国内首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共党史的专著”,蔡和森也因此成为党史研究的先驱者。1927 年的八七会议之后,蔡和森作为中央特派员前往北方局工作。在此期间,他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思想混乱的情况,仔细分析,探讨总结,写作完成《党的机会主义史》。该文长达3 万字,既充分肯定了党成立以来的在革命运动中的突出贡献,同时又详细地论述了中共五大以来党内出现的机会主义错误,并深入剖析其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具体表现,成为研究党内机会主义问题的开山之作,对党的思想建设做出了显著贡献,蔡和森党建思想的发展性得到充分体现。
可以看出,蔡和森党建思想的开创性和发展性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思想主体具有高度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所以他对不同革命发展阶段的问题,会不断地有思想理论的补充。
学界普遍认为,蔡和森是“我党最早比较系统、全面而又正确地提出列宁式的建党思想和建党原则的人”[13],他所留下的丰富而宝贵的理论遗产,对于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蔡和森的建党思想对新时代的党建工作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纵观蔡和森的一生,他在思考建党和党建的问题时,始终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不仅关注中国人民的福祉,也密切关注人类社会发展命运。这种胸怀天下的格局与党的百年历史经验是一脉相承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建党百年的历史经验时,把胸怀天下作为十条宝贵经验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时,再次强调要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世界第一大政党,更是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中的第一大党,而且经过百年的发展,成就辉煌,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树立了典范,为解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同时,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也理应借鉴世界各国其他政党的成功经验,推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取得更大成就。
不同的时代,党面临不同的课题;不同的时代,党担当着不同的历史使命。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国家危亡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相交织,蔡和森敏锐地捕捉到“救亡图存”这一时代课题,坚定地担当起“民族复兴”这一时代使命,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并为党的创建、发展和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新时代,也必须时刻保持对时代新课题的敏锐洞察和对新使命的责任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的庄严宣告,将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带领之下为之不懈奋斗。
不同的时代,党建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建党之初,蔡和森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斗争力量,十分强调党的无产阶级性质,提出要明确入党条件,建立民主集中制,严密党的纪律、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等党建思想,这是对当时党的客观形势和党建问题的理性把握。当今,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必须与时俱进,时刻保持对变化着的党建问题的敏锐洞察和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党的二十大提出,当前党仍存在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有些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发生动摇,一些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屡禁不止,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较为严重,一些贪腐问题触目惊心等,因此我们要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必须持之以恒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理论创新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理性的思考后,对原有理论体系或框架的新突破新发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十条经验之一。蔡和森被誉为党内的早期理论家,其党建思想极具开创性和发展性,彰显出他极强的理论创新意识和卓越的理论创新能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两个结合”,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