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灿发 胡玥
【摘要】党的二十大是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北京日报》在二十大报道策划中全程追踪会议进程,坚持阶段性与重点性并重、集中报道与系列专题发布相结合;立足党报任务,及时报道重要议题,权威阐释会议报告;坚持人民至上,让广大公众第一时间准确理解党的决策和主张,全新呈现奋进中北京十年的变化,实现了党的理论精神与社会舆论同频共振的传播效果和报道目标。
【关键词】《北京日报》;新闻报道策划;二十大;党报
党的二十大是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在于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1]《北京日报》在2022年7月28日至10月28日三个月的报道中,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北京过去十年取得的成就以及二十大报告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细致呈现与报道。本文试图在对《北京日报》这一时段内发布的与二十大相关的新闻报道量化统计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北京日报》关于重大会议的策划创新及实践创新,为党报重大会议报道提供可操作性参照。
一、动态策划,全程追踪会议进程
(一)阶段性与重点性并重
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的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建议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6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四个事件的见报时间为节点,《北京日报》二十大报道的主要时间段可以分为预热阶段(7月28日至9月4日)、深入铺垫阶段(9月5日至10月15日)、会中阶段(10月16日至10月22日)和学习贯彻阶段(10月23日至10月28日)。(见表1)
《北京日报》关于二十大整体新闻报道策划具有显著阶段性,通过对各阶段报道内容的详细分析,各阶段报道关注的侧重点也随着时间变化加以调整。具体来说,在预热阶段和深入铺垫阶段,新闻报道以回顾式成就性报道为主,消息类新闻占比较少,人物通讯和述评类报道居多;进入会中阶段,相较于会前的综合述评稿件数量显著下降,整体新闻报道以消息和人物通讯为主全程追踪会议进程,评论主要以解释报告中的新观点、新思想为主;学习贯彻阶段则以消息为重,全面报道国际政党政要对中国制度的肯定以及首都各界学习贯彻二十大报告精神。
(二)集中报道、系列报道与专题发布相结合
1.集中报道聚焦重点议题,形成集聚效应
《北京日报》在二十大新闻报道策划中,依据不同阶段重点性议题展开集中报道,形成集聚效应。以10月23日至28日学习贯彻阶段为例,在72条消息中有44条关于二十大报告的反响、学习贯彻内容,既包含国际政要对“中国成功”的积极评价,也囊括首都各界传达学习二十大精神,坚持在坚强领导核心领航下共赴新的远征。
2.系列报道跟进会议进程,形成版面强势
在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开始后,《北京日报》第一时间推出系列消息、系列评论员文章、系列解读。在17日至22日期间,先后以新闻组稿方式刊登首都各界收看二十大开幕直播、首都干部群众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系列消息,并推出“中国式现代化”等重要概念的系列理论文章,自10月23日起推出系列评论员文章。10月16日至10月22日大会召开期间,报纸共发行7期108版,其中73个整版与二十大内容相关,16日当天12个版面全部为会议相关新闻,在版面上形成强势。
3.专题发布捕捉焦点现象,形成报道集群
7月28日至10月15日的铺垫预热阶段,《北京日报》先后策划《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1个理论专题,共发布8篇理论文章;《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领航中国》2个述评专题,共发布30篇述评,从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建设等方面详细论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二十大代表风采》等6个人物专题,通过具体、可感知的人物故事传递时代精神;《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1个民生专题以及《非凡十年·首善答卷》《迎接党的二十大 奋进路上看变化》等4个专版专题,全方位生动呈现北京自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就。
二、注重系统思维,及时报道重要议题
《北京日报》在二十大新闻报道策划中坚持人民至上、问题导向和系统意识,尽显浓浓家国情、时代情和人民情,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党报的责任与担当。
(一)会议报道:系统、全面、深入,突出家国情怀
党报在重大会议的报道中,需要全程追踪会议进程、及时报道重要议题、权威阐释会议报告,让广大公众第一时间准确理解党的决策和主张。
以10月17日的《北京日报》为例,在进行会议报道时具体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全面报道会议消息、突出会议主题。17日当天《北京日报》共刊登包含会议召开、代表团讨论、首都各界收看开幕直播等15条相关新闻,头版以红色为主色调、图文结合方式刊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的消息,并在报眼处刊出大会主题,在2-4版用三个完整版面摘登二十大报告重要内容。第二,重视上下统一、内外结合。在二十大新闻报道中,《北京日报》不仅通过评论站在理论高度阐述党的思想,也通过“党代表通道”回应社会关切连接群众;在二十大报告引发热烈反响的新闻报道中,不仅关注到首都各界人士,也在第10版刊登3篇国际社会对二十大召开的祝贺与高度评价以关照国际声音。第三,权威理论解读,提升公信力。10月17日的报纸中同时刊登3篇理论文章对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答疑解惑,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路径和重要价值,力求为公众全面、准确解读新名词。第四,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展开宣传。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10月17日第13版《非凡十年首善答卷》专题中的《千园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可视化数据和文字呈现北京十年间生态环境的变化,讲述当下的北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第五,明确定位、深耕本地。同日,该报在第9版专版阐述北京服务、科创中心、区域协同发展和双奥之城这四个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及的事关北京发展的大事。
(二)理论专题:以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以实践成果回答时代之问
《北京日报》从8月17日起开设述评专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推出的20篇述评,全面论述新时代中国民主政治、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外交建设等方面的最新发展;9月5日起开设的《领航中国》专题,推出10篇综合述评,从党的全面领导、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民生变化等方面论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就。两个专题都是以特定主题下十年间中国社会发生的客观事件与变化,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案例中潜移默化地传播新思想,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此外,《北京日报》8月1日起每周一在第9版或第13版的理论周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刊登一篇专家约稿,从四个重大明确、实事求是等不同侧面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二十大期间整体新闻报道策划的理论专题,既有现实温度又有理论高度,以实践成果回答时代关切。
(三)成就性报道:小切口、细描述,讲好北京这十年的故事
《北京日报》系列专题《迎接党的二十大 奋进路上看变化》自8月11日开始,每周刊登一期专版,涉及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七版演变、百年首钢创新升级之路、新时代京棉旧址转型为文创园的C位出道等9个主题。在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中搜索发展历程中所有相关图片与曾经刊发的报道,通过新旧图片的对比、党报彼时的记录以及记者当下的文字性整理描述进行整版组合式呈现,全面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的历史性变化。“今日之报章,即异日之史料”,《北京日报》这一专题的策划实施,成功将“昨天”与“当下”关联,将往日的新闻以史料的方式呈现,使其具有现实意义,唤醒大众曾经的记忆,让每一个孤立的事件共同形成有意义的叙述系列,也让系列叙述更细腻而真实。
《我这十年》系列专题从8月5日起,则以人物通讯和新闻组稿的方式,共刊出7期22篇稿件。从北京建设者的视角讲述平凡、可感知的北京十年间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新变化、城市治理能力的新提升、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洁、城市建设的飞跃式发展、乡村振兴锦绣图卷、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建设和见证盛典7个主题,每个主题选2—4个一线从业者。整个专题以个体叙事的组稿展开,从平凡人物的具体工作中折射出时间跨度下的大变化,小切口、细描述,展示北京十年间的新成就。
(四)让人民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彰显党报的人民中心律
坚持人民至上在新闻实践中就是要始终坚持党报的人民中心律[2],坚持为人民讲话,让人民讲话,讲人民的话。重大会议的新闻报道不只向受众传递信息,更要向受众传递思想,这就需要顺应受众接受心理以实现有效传播,坚持人民中心原则是顺应受众接受心理的内在客观要求之一。
《北京日报》在二十大会议报道的新闻策划与实践中,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出党报的人民中心价值律:第一,重视人物报道,透过人物看时代。在专题“牢记嘱托建新功”中,通过采访报道冬奥会运动员、科研工作者、乡村教师等各行各业人士,听他们讲述牢记总书记嘱托,将苦干实干建新功的新时代精神蕴于具体的工作中的故事,感染公众,传递奋斗精神。专题“总书记和人民心贴心”则通过陈娟娟等具体人物故事折射出具有代表性的基层治理、脱贫攻坚、粮食安全等社会关切的宏大命题。第二,聚焦基层,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引领作用。8月30日举行了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北京日报》从9月2日起策划专题“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报道北京获表彰公务员个人与集体,共推出12篇报道内容,以先进典型的具体故事传递服务人民、吃苦耐劳的公务员精神。第三,关注民生问题,贴近民众生活。《北京日报》特别围绕社会民生推出“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专题,专题主要呈现与民众休戚相关的社区卫生服务、惠民文艺巡演、惠老政策实施、人才公寓建设等民生新闻,真正深入百姓中,关注群众急難愁盼问题,报道百姓身边事。第四,多维度采访,增强新闻传播力。坚持“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3]导向,让广大群众都能参与到历史中。在首都群众热议二十大报告的报道中,采访对象包含了党员干部、技术人员、社区工作者、青年大学生、外卖骑手、小区居民……让每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人都能在报道中看到自己,增强新闻传播力。
(五)创新编排手段,强化版面视觉表达
在以视觉图像逻辑为主导的数字媒介传播时代,媒体报道文本呈现出典型的视觉转向特征,大量新闻实践证明新闻可视化有利于增强新闻的传播力和可受性。[4]同时有研究发现,信息超载和内容的陌生感容易让受众产生信息回避行为[5]。《北京日报》在版面编排布阵中创造性地运用色彩、图片、图表、排版等视觉语言,吸引受众关注的同时创设阅读环境的认知路径,以更少文字传递更多信息,最大限度避免同一版面中文字过多导致信息超载和信息回避。
在10月21日刊登的专版《书香京城:厚积全国文化中心底蕴》中,一改党报文字铺满版面的报道传统,整篇报道文字仅占不到1/2版面,其他空间辅助以5张图片以及“书香京城”的数据化呈现。图片的选择既有老人也有小孩,既有传统图书馆也有与现代智能引导小E的对话场景。整版设计基于受众面对海量信息更愿意接收一目了然信息的心理,版面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以符号化语言吸引受众、诠释文字信息,实现“通而乐受”的有效传播[6]。
三、创新手段方法,建构党报话语体系
如何立足党报优势,深耕北京故事,对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进行有效报道并获得公众认同,关系到党报话语体系和舆论阵地建设,《北京日报》在近100天的二十大新闻报道的策划与实践,为重大会议的报道提供了创新视角与可操作性参照。
(一)以事写人,以人绘事
数字传播时代中媒介的叙事体系发生明显的情感转向,这意味着要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需要依托于情感化叙事方式[7],人作为故事的核心体现者越来越受到新闻的关注。
《北京日报》在二十大系列報道策划中将人与事融合,透过报道以事写人,以人绘事。《我这十年》专题中,通过一个个普通岗位工作者的感受直观反映北京十年间城市建设、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报道中的每个人都在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他们同时也是北京变化的参与者和奉献者。
(二)多体裁、多视角、多侧面,立体化呈现十年变迁
在北京十年的成就性报道中,采用多个角度、多种报道方式推进,不同体裁报道间相互烘托、交错递进,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使整个报道策划在报纸版面中具有突出的强势。仅以“生态”为关键词,《北京日报》8月5日至10月22日期间共策划报道4则消息、3篇人物通讯、3篇述评、2个专题,分别从不同角度透析生态环境的变化。
同为述评,9月13日刊登的《美丽中国展新颜——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述评》立足十年间中国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绩和具体实践进行深度分析;9月23日刊登的《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述评》则侧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命题的论述;10月14日刊出的《描绘美丽中国新画卷——从“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看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又以展区为主线,侧重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和绿色发展新路径探索。三篇述评从不同角度立体化描绘出十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成就、经验、担当以及对未来路径的探索。
(三)“连接上下、上下一致”:理论精神与社会舆论同频共振
党报姓党要求党报要有明确的政治立场,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性同时要求党报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向上”关注中央的精神,也要“对下”重视人民的呼声;在报道中既要从理论高度论述决策的正确性,也要从人民角度报道贯彻决策的自觉性,真正做好“连接上下”的桥梁。[8]《北京日报》的实践证明,重视人民呼声的选题和报道才能成为真正传播开的党的声音和思想的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作的二十大报告在全国引发热烈反响,《北京日报》次日以两个整版对报告中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进行权威解读。同时也结合北京地方实际细致阐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及首都北京的四件事,也有首都群众观看大会开幕式等区域性新闻。整个报道策划既关注报告解读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又关照群众学习贯彻报告精神的热情和自觉,通过“连接上下”实现理论精神传播和社会舆论引导的同频共振。
(四)“内外统一”:中国话语与中国形象相融互通
当前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但中国国际话语权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这就要求主流媒体必须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做到对内宣传与对外宣传的统一,让中国话语与中国形象相融互通。
《北京日报》在二十大系列报道策划中,不仅关注中国声音,也不忘中国形象的国际建构。第一,以事实说服人,以情感感染人。语言和文化有国界,但情感维度可以跨越国界,极具情感和故事性的人物报道依托细节实现以情感人。第二,关注国际声音。在10月9日至10月28日期间,《北京日报》共推出39篇外国人眼中的北京以及多国领导人祝贺中共二十大召开的相关新闻。
(五)刚性与柔性统一、严肃与活泼统一
传统思维中容易将党报要求的严肃新闻与受众喜欢的艺术表达对立,而忽略了有效传播才是声音和思想得以传递的前提。《北京日报》在此次二十大新闻策划中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让艺术为新闻表达服务,将刚性的政策方针与柔性的语言表达、严肃的党报形象与艺术亲民的版面设计合二为一,充分发挥图表可视化的叙事能力,让党报版面在履行政治站位的职责时也不失受众角度的“趣味”和“欣赏性”。
四、结语
党报是新闻传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传播智能化的今天,党报依然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但随着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尤其是进入视觉图像中心的当下,党报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党的思想和精神的有效传播。在重大会议报道中彰显时代责任和党报担当,既要做好党的思想的理论宣导者,也要当好人民生活的故事讲解员,在创新实践中不断提升党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助力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建设。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健全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研究”,项目编号:20&ZD3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1213.
[2]杨保军.论“党媒”的“三大”核心规律及其基本关系[J].山西大学学报,2022(3):47-59.
[3]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03.
[4]刘涛.新文本 新语言 新生态:“讲好中国故事”的数字叙事体系建构[J].新闻与写作,2022(10),54-64.
[5]刘丽群,吴柯达,李珂.数据新闻可视化信息回避行为研究[J].出版科学,2021(3):102-114.
[6]蔡雯.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45.
[7]刘涛.新文本 新语言 新生态:“讲好中国故事”的数字叙事体系建构[J].新闻与写作,2022(10),54-64.
[8]王武录,刘赞,魏彧,等.十四大以来《人民日报》评论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5:20-25.
(王灿发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玥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22级新闻学博士生,兰州文理学院讲师)
编校:张如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