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有利于坚守党的理想信念、抑制党内腐败现象、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当前,廉洁文化建设遭逢碎片化的理论体系、偏执的道德判断、失序的舆论监督等现实挑战。为了应对这些现实挑战,中国共产党需要科学建构新时代廉洁文化理论体系、主动探索情理融合式道德判断模式、积极打造多元有序的舆论监督机制,以此夯实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文化底座”,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关键词:廉洁文化;全面从严治党;政治生态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3)05-0018-06
基金项目:苏州大学纪检监察研究课题“建设江南廉洁文化的路径研究”(38302047);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建设研究”(21MLC004);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青少年组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2JH032)。
作者简介:张建晓(1991—),男,浙江瑞安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系副主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苏州大学基地研究员,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总结了新时代十年来全面从严治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强调:“我们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我们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1]13-14同时,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全面从严治党要“深化标本兼治”,既要“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更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使严厉惩治、规范权力、教育引导紧密结合、协调联动,不断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效能”[1]69-70。由此可见,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传承好全面从严治党的既有经验、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究竟有何战略意义?面临着哪些现实挑战?又该如何应对挑战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这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不是单纯的文化性活动,更是政治性活动,关乎我们党人心向背。《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党中央高度重视廉洁文化建设,强调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党自我革命必须长期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2]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对于保持好全面从严治党的既有成绩以及实现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第一,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有利于坚守党的理想信念。《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共产党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3]回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銳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3]。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正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夺取了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冲击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物质上前所未有的满足,党内的一些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极少数人政治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这些问题,严重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严重损害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严重影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4]19-20。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唯有不断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才能激荡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因子”,将之注入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进程中,提高新时代廉洁文化内容的厚度;才能唤醒广大党员干部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信念与信心,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境界;才能时刻提醒广大党员干部恪守“红线”,真正担当起党员干部的使命与职责。
第二,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有利于抑制党内腐败现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反腐败斗争已然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在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中,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纪律松弛、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弄虚作假、庸懒无为,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现象屡禁不止,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现象滋生蔓延。”[4]19-20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经过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我们解决了党内许多突出问题,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长期存在。”[1]63-64毋庸置疑,如何有效遏制党内腐败现象、积极践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落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政治任务。廉洁文化是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崇德慎罚”“克己修身”“敢于担当”“知足自然”为核心价值蕴涵的文化[5],是处于社会潜层面的、以社会公职人员为直接对象的规制性文化[6]。因而,作为一种全社会范围内的规制性文化,廉洁文化的社会功能在于抑制腐败滋生、医治腐败顽疾、高扬公正廉洁。在全党范围内加强廉洁文化建设,能够筑牢全面从严治党的文化根基,清理党内腐败的文化“死角”;能够提高全体党员干部对廉洁文化的认知程度,培养廉洁奉公的意识;能够有效促进廉洁文化的社会传播,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第三,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有利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廉洁文化建设,以构建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要求“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廉洁奉公教育,并采取措施有效地惩治腐败,培育了崇尚廉洁、反对腐败的良好风气”[7]。尤其是在延安时期初期,党员人数增加了70多万,这些新党员大部分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带有自身阶级的思想局限性。中国共产党通过纯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来教育、引导这些新党员,使之融入无产阶级队伍中,营造团结一致的政治氛围[8]。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小部分党员干部,甚至是党的高级干部,经受不住金钱与权力的诱惑,堕入贪污腐败的深渊。为此,中共中央不仅及时成立了纪律检查委员会,严厉打击大中小贪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了党员干部思想腐化的趋势,还掀起了反官僚主义斗争,纠正党员干部居功自大的傲慢思想,呼吁广大党员干部加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9]169,并开展了整党运动,“一方面坚决清除混入党内的各种破坏分子,以纯洁党的组织;另一方面教育提高不完全具备党员条件,或有较严重毛病的党员,使他们努力符合于党员条件”[9]171。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逐步恢复和发展,但一些党员干部由于受到“欧风美雨”以及物质利益的诱惑,没能做到将廉政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渐动摇理想信念,甚至丧失道德底线,严重损害了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进入新时代,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其价值不仅仅在于遏制腐化趋势、坚定理想信念,更为重要的是维护党内政治生态的整体平衡与党的整体形象。进言之,在现实生活中,在全党范围内开展廉洁文化建设,能够矫正极少数领导干部扭曲的价值观念,使之正确认识自身人民公仆的身份;能够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使党员干部正确履行各自职能;能够营建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提升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二、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
新时代既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又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改革开放面临着一些“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也面临着一些“顽固性、多发性问题”,且将进一步凸显出来[1]26。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必然会面临诸多挑战。
第一,理论体系碎片化。当前,廉洁文化建设主要是以组织化的方式自上而下展开的,缺乏强劲的、自觉的、持续的内生动力的支持。在这里,内生动力来源于支撑廉洁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这就暴露出了廉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廉洁文化建设缺乏系统完整的廉洁文化理论体系的支撑。廉洁文化理论体系呈现碎片化样态的原因有二:一方面,廉洁文化建设缺乏明确的核心价值的维系。譬如,纵观中华文化发展史,廉洁文化源远流长,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中有着不同的核心价值。对于以狄仁杰、包拯、海瑞为代表的古代清廉之士而言,廉者是以忠于至高皇权作为核心价值的,而对于当今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廉者是以“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核心价值的。显而易见,古代廉洁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现代廉洁文化的核心价值存在冲突。如若放任核心价值的古今冲突不管,那么廉洁文化理论体系以及廉洁文化建设极有可能陷入自我矛盾、自我冲突的境地。因此,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需要一种明确的核心价值,来应对廉洁文化理论体系的古今中外差异、维持廉洁文化理论体系的内在一致性。遗憾的是,这一核心价值在当前的廉洁文化理论体系中尚未得到完整呈现,明显表现出碎片化特征。故而,廉洁文化理论体系中的内容往往呈现出古今中外杂糅、混合的样态。不可避免,古代忠于至高皇权或者西方忠于资本的文化元素极易给党员干部带来错误暗示,违背廉洁文化建设初衷,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尚未实现廉洁文化资源的有效融通。廉洁文化资源至少包含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以及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等内容。但这些廉洁文化资源各具特色,相互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如何才能充分发挥不同廉洁文化资源的作用,实现不同廉洁文化资源的充分融合,构建完整的、适应时代需求的廉洁文化理论体系?这些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解决,必然影响廉洁文化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使之不足以担当起支撑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任。
第二,道德判断偏执。通常而言,廉洁文化建设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制度化的方式推进廉洁文化建设。近年来,有关廉洁文化建设的相关准则、条例、意见相继出台,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等。这些准则、条例、意见以制度化的方式,为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撑,有力地推进了全面从严治党。二是以道德化的方式推进廉洁文化建设。一般来讲,当谈及廉洁时,人们会有意或无意地以一定的主观道德标准来衡量特定廉洁或者腐败现象,进而作出一定的道德判断,为廉洁文化建设提供较为感性的认知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制度建设是较为客观严谨的,拥有诸多比较、验证、调整的机会,而道德判断则是较为主观随性的,由于其转瞬即逝的特性,而鲜有进一步校验、修正的机会。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鲜有通过制度建设来讨论廉洁文化建设,而往往选择借助道德判断来观照廉洁文化建设。这就意味着廉洁文化建设不得不直面偏执的道德判断。在这里,所谓的偏执是一种比较片面的心理体验——过于注重一方面的问题,而忽视另一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讲,人们只关注到道德判断的情感维度,而忽视了道德判断的理性维度。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在考察“道德的基本根据”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指出,既有研究普遍将道德的来源划分为情感的和理性的,进而凝练出情感型道德判断——“通过直接的感知和精细的内部感官获得”和理性型道德判断——“通过一连串论证和归纳获得”[10]4。在谈及情感型道德判断时,“一切道德思辨的目的都是教诲我们应尽的责任,并通过恰当地描述罪恶的丑陋和道德的美好,使我们形成相应的习惯,使我们避开前者,接受后者”[10]5。可以说,情感型道德判断正好符合人们的本能行为。人们在谈论廉洁文化时,大概率会联想到腐败现象,一般会以“善—恶”“美—丑”为判断标准来作出道德判断,甚至裹挟着极端情绪,而甚少调用论证、推理、反省等理智官能的功能,理性地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具体情境等因素。这种纯粹的感性认识,极易误导人们的主观判断,将廉洁文化建设推向错误的方向,使得廉洁文化建设偏离正常发展轨道。
第三,舆论监督失序。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兴媒体的崛起,人们逐渐习惯于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发表言论。可以说,上述自媒体已经成为了解民情、传播舆论的全新媒介工具。与此同时,它们所展现出来的舆论力量,成为影响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不过,当这种力量“超越底线、脱离正常轨道,以一种无形而强劲的舆论力量对社会成员、社会组织产生重大危害时”,便会产生舆论暴力即“语言暴力、人肉搜索、网络通缉、群体极化、谣言和炒作等”[11]。从根本上讲,所谓的舆论暴力就是失序的舆论监督所导致的,它阻抑了廉洁文化建设的正常组织、开展。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社会大众的盲目从众心理。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认为,“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群体中的个体会受到感情、名望、权威的影响[12]。这正是对自媒体时代社会大众心理状态比较贴切的刻画。例如,在面对腐败问题时,在事实未查清前,人们极易听从所谓有权威、有声望的“大V”们的片面乃至错误的引导。即使有疑问、有反驳,人们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也不敢与舆论大势相逆,而随波于信息洪流之中。另一方面,缺乏健全的舆论监督机制。针对网络舆论暴力,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督机制,对于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上的不实言论,仍然采取被动消极的方式进行处理,而没有完整健全的法律条文予以有效惩处。因此,失序的舆论监督扰乱了廉洁文化建设的正常节奏,损耗了廉洁文化建设的有生力量,在无形中迟滞了廉洁文化建设的整体进程。
三、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推进之路
面对碎片化的理论体系、偏执的道德判断、失序的舆论监督等现实挑战,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不应被动等待推进,而是要主动探寻应对之道,进一步筑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文化底座”,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第一,科学建构新时代廉洁文化理论体系。新时代廉洁文化理论体系是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理论支撑。深入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必须建构系统完整的新时代廉洁文化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始终以“代表和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廉洁文化建设的“价值指向”,以“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作为廉洁文化建设的“胜利之本”[13]。可以说,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诚如习近平所言:“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19由此推论,“人民至上”理应是新时代廉洁文化理论体系的核心价值。基于此,我们完全可以以是否坚持“人民至上”为价值标尺,来衡量古今中外所有廉洁文化资源,甄别其是否可以纳入新时代廉洁文化理论体系。根据这一价值标尺,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以及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等资源中,进一步提炼出马克思主义廉洁文化理论、中华优秀传统廉洁文化、中国革命廉洁文化、人类文明优秀廉洁文化等具体资源,共同构筑起廉洁文化资源图谱。在这一廉洁文化资源图谱中,不同廉洁文化资源在新时代廉洁文化理论体系的科学建构中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廉洁文化理论是新时代廉洁文化理论体系的思想根基与精神指引,中华优秀传统廉洁文化与中国革命廉洁文化是新时代廉洁文化理论体系的植根沃土,人类文明优秀廉洁文化成果是新时代廉洁文化理论体系的镜鉴对象。上述廉洁文化资源共同建构了新时代廉洁文化理论体系,并经由时代化、大众化、日常化,集中呈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契合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精神需求,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主动探索情理融合式道德判断模式。道德判断是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主体力量的集中彰显。深入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必须探索情理融合式道德判断模式。不管是广大党员干部,还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面对一些廉洁或者腐敗现象的时候,都会基于其所掌握的新时代廉洁文化理论,作出不同偏向、不同程度的道德判断。然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道德判断往往带有一定的偏执性,甚至表现为极端情绪化的道德判断,极易将廉洁文化建设导向错误方向。为了促使道德判断回归正轨,客观正确地认识廉洁或者腐败现象,有必要深入探索情理融合式道德判断模式。从根本上讲,无论是感性道德判断,还是理性道德判断,都不存在何者具有绝对合理性的问题,而是趋向选择融通情感与理性的道德判断。结合具体的现实生活,面对廉洁现象之时,人们能够通过道德判断建立起情感上的信任感与理性上的认同感。也就是说,基于廉洁现象的认知,人们容易在主观世界中产生出对廉洁现象中的人或事的信赖以及自觉或不自觉的亲近感,并进一步在理性层面上积极搜集各类信息资源,来确证廉洁现象中的人或事的正义性。面对腐败现象,人们会通过道德判断产生情感上的厌恶与理性上的批驳。换言之,基于对腐败现象的认知,人们会在主观世界中衍生出对腐败现象中的人或事的厌恶感,并进一步在理性层面上积极运用历史与现实中的论据,来批驳腐败现象中的人或事的非正义性。由此可见,在情理融合式道德判断模式中,感性道德判断与理性道德判断并不是相互冲突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印证的。无论是面对廉洁现象,还是面对腐败现象,人们会率先在直观上形成“可亲的”与“可憎的”形象认知,并自然而然地透过直观认知领会到“可亲的”是善的或者正义的、“可憎的”是恶的或者非正义的。进言之,人们有机会从感性判断过渡到理性判断,积极援引历史与现实的论据,或者诉诸权威论断、或者现身说法等,来确证善与恶或者正义与非正义这一情感判断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通过这一过程,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主体性力量。
第三,积极打造多元有序的舆论监督机制[14]。不论是廉洁文化理论体系的建构,还是情理融合式道德评判模式的探索,都归属于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内功”。对于置身于广阔无边的舆论场的廉洁文化而言,廉洁文化建设仍需要关注“外功”修炼。根据前文所述,失序的舆论监督是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在廉洁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人盲目跟从“大V”们的引导,失去了理性判断能力,加之情绪化的言论表达,这都会在极大程度上消耗廉洁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以及外部支持力量。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舆论监督机制。具言之,一方面,培养多元化的舆论主体。网络舆论暴力的产生,除了人们的盲目从众之外,还在于舆论主体的单一化。例如,微博上爆料出的贪腐大案,官方的声明会引发诸多热议。虽然集体的热烈讨论有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但是真正的理性之声是非常弱小的,更多的是情绪化的争论,而这些争论无益于问题的妥善处理,甚至可能将舆论推向极化的边缘。理想状态下,围绕贪腐大案的讨论,研究腐败问题的专家、学者们最有发言权,也最有能力引导人们积极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在微博中,鲜有专家、学者们的身影。由此可见,有序的舆论监督迫切需要培养多元化的舆论主体。而多元化舆论主体的培养是有选择性的,政府可以采用类似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鼓励一批专家、学者进驻网络空间,将研究成果真正落脚于舆论空间中,共同探索腐败问题的治理路径,承担起发出与维护理性之声的职责。另一方面,完善既有的舆论监督机制。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发展要求,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舆论监督机制,但是并不能满足新时代条件下舆论监督的需求。舆论监督权是宪法赋予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快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立改废”进程,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舆论监督权[15]。与此同时,保障舆论监督权,还需要多部门的协同联动。在这里,提出多部门的协同联动,不是为了联合执法,而是要求相关部门改变“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建构高效的舆论监管机制。总之,囊括多元主体、有序高效的舆论监督机制是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配套设施”,必将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时代,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是一项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广大党员干部要扛起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的政治责任,自觉将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作为自身政治生活的必修课,积极主动正确认识廉洁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并将之作为自身的思想与行动指南,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塑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夯实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文化底座”,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坚强支撑[16]。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02-25(01).
[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1).
[4]《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张建晓,孙其昂.“廉文化”的价值蕴涵及其转化[J].重庆社会科学,2015(4):81-85.
[6]张建晓.“廉文化”的伦理精神[J].重庆社会科学,2017(1):76-80.
[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368.
[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614.
[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0]休谟.论道德原理 论人类理智[M].周晓亮,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11]盛明科,杨玉兰.微博时代公共舆论暴力的产生及其治理机制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3-78.
[12]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3,140.
[13]江亲祥,李晓娟.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在意蕴、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J].理论导刊,2021(8):4-12.
[14]张建晓.新时代廉洁文化的建设理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4-06(07).
[15]叶战备.建立和完善舆论监督的有效机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5):70-73.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91.
【责任编辑:张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