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小说《海角遗编》作者考

2023-05-13 13:09张悦
文教资料 2023年24期

张悦

摘 要:学界根据《海角遗编》的卷首序言或题记推断它的作者为七峰樵道人、漫游野史或陈祖范,且未知前二者的真实身份。笔者通过新发现的厦门大学藏一卷本序言考察出《海角遗编》的作者为陈瑚,七峰樵道人、漫游野史、陈祖范等人均为后来的抄录、整理者。

关键词:《海角遗编》 陈瑚 七峰樵道人 漫游野史 陈祖范

《海角遗编》是一部写实小说,详细记载了顺治二年(1645年)易代之际发生于常熟、福山地区的各种史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海角遗编》别名《七峰遗编》《海角遗篇》。“海角”取自常熟旧名“海隅”,“‘隅即角之意,‘遗编之‘遗,乃补方志之遗”[1]。“七峰”取自前人误以为作者的‘七峰樵道人之名。在文网密布的清代,《海角遗编》因为多描述清兵对常熟乡民的血腥屠杀和江南地区人民的反抗而未被刊刻,仅以抄本的形式在私下流传。作者问题是学界研究《海角遗编》一书无法回避的疑点,学者们仅根据卷首序言或题记将其定为七峰樵道人、漫游野史或陈祖范,并不知七峰樵道人和漫游野史的真实身份。本文根据新发現的材料,提出一种新的判断:《海角遗编》的作者为陈瑚,七峰樵道人、漫游野史和陈祖范均为后来的抄录、整理者。因为后三者的整理润色,《海角遗编》的可读性增强,并得到广泛流传。

一、“陈瑚”说缘由

笔者提出《海角遗编》的作者是陈瑚的依据是厦门大学藏一卷清抄本(简称“厦大藏一卷本”)的两则序言,这两则序言为其他版本所未见,现摘录于下。

是编止誌常熟、福山四月至九月半载实事,皆据见闻最著者采辑成编。其余邻邦并各乡镇变异颇多,然止得之传闻者,仅仅记述,不敢多赘。后之考古者,知某月某日破常熟,某月某日破福山,其间人事反覆,祸乱相寻,岂能悉数而论列之哉。故虽事无关于国计,人或不系重轻者,皆俱载之,以仿佛于野史稗官之遗意云尔。岁在疆圉大渊献仲冬之抄,尚湖无闷道人呵冻志。(《海角遗编》原序)

以海虞方百里之地,而狐狸豺狼且遍四维,寄卵覆巢,游鱼沸鼎,生民奇祸,于斯极矣!当王师初下姑苏,曹令献款,海邦固晏然无恙也。乃世忠贪以召灾,奎光愚而启叛,时、胡诸贼又从而狷之,彼子张者,竟何为哉!余生际承平,未看往事,后阅遗编,词鄙而事实,兵燹之日,犹事纂录,非大有心人,熟能为之。因润色以成其文,点缀以显其意,劣句村谣,付诸薙氏,再搀以一二明文,或庶几作者之遗意焉。戊子夏长至前三日,七峰樵老人书于朱泾佛堂之南窗。(《海角遗编》序) [2]

由厦大藏一卷本的两则序言可知,尚湖无闷道人是《海角遗编》的原作者,他亲历明清易代并记录、整理史事,编成《海角遗编》。《海角遗编》最初版本的完成时间为疆圉大渊献(丁亥年)。尚湖无闷道人和七峰樵道人(厦大一卷本题“七峰樵老人”,其他版本或题“七峰樵道人”“七峰椎道人”,均系讹误。因学界惯称其为“七峰樵道人”,为方便讨论,本文沿用此名)实为两人。七峰樵道人“生际承平,未看往事”,并未经历明清易代的战乱,为1645年后生人。他阅读过尚湖无闷道人的《海角遗编》后,又加以润色,并题戊子年的序。

尚湖无闷道人何许人也?笔者推测此人为明遗民陈瑚。陈瑚(1613—1675年),字言夏,号确庵、借庵[3]、三峰枕流道人[4],又号无闷道人,江苏太仓人。生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卒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少承家学,通五经,求实学,与陆世仪、江士韶、盛敬并称“太仓四先生”。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江南大饥,陈瑚上当事《救荒四政》《支吾三策》等书,不见用。鼎革后陈瑚不易衣冠,隐居昆山蔚村,奉养父亲,教授弟子。康熙八年(1669年),诏举隐逸,知州白登明将陈瑚推荐给督抚,陈瑚力辞不就。卒年六十三岁,门人私谥安道先生。父朝典,字征五,号温如,精于经学,端方正直,教家有法。母孙氏。娶妻周氏。子五人,女三人。明亡后,陈瑚始终以明遗民的身份自居,不易衣冠,不剃发,不入城府,过着隐居生活,对清政府采取不合作态度。这一态度与厦大藏本《海角遗编》原序采用干支纪年法暗合。

何以断定尚湖无闷道人为陈瑚呢?有如下理由。其一,鼎革后,陈瑚自号“无闷道人”且居住在尚湖附近。在《无闷谣》及前小引中,陈瑚交代了自号“无闷道人”的缘由:

丙戌春,予避地任阳区,自号无闷道人。所居矮屋四楹,茅茨不蔽,爨舍卧床之外,虚其二楹,以听风雨。地偏人远,理乱不闻,任永之失明,杜微之眬闭,庶几近之。时以国恤家忧,废诗不作,而即事触心,有不能已者,乃作谣辞以寄意焉。

我有敝庐,不蔽风雨。容膝易安,宁怀故宇。我有破衲,败絮其中。纫箴补缀,可以御冬。我有小瓢,空空自守。且以酌水,且以饮酒。我有短床,足不能直。鸡鸣而起,向晦而息。呜呼!何乾何坤,何旦何暮。何醉何醒,何寐何寤?吾目其矇,吾耳其聋。生乎吾始,死乎吾终。[5]

顺治三年(1646年)春天,陈瑚因为战乱避居任阳,自号“无闷道人”。“无闷”一词出自《易》“遯世无闷”,指遁世隐居而心无烦忧。尚湖是常熟境内的一个湖,易代后陈瑚的活动区域集中于尚湖附近。在《陆敕先诗序》和《冯窦伯诗序》中,陈瑚直言自己渴望结庐于尚湖边,“逝将卜宅尚湖之滨”[6] ,

“将于乌目之麓,尚湖之畔,结茆数椽”[7]。此外,陈瑚所作诗文中也多次出现尚湖,如“怀君秋夜尚湖边”[8] (《怀华天御》);“片帆烟雨尚湖来”[9] (《题王太常为马退山画扇》);“尚湖曾有枫林约”[10] (《王周臣中翰生日诗四首》其四);“相期同过尚湖湾” [11] (《徐次桓挽歌》);“绿杨枝拂尚湖烟”[12] (《壬寅春寄孙孝维》);“三春之月,城士女,笙歌画舫,喧阗杂遝乎尚湖之滨”[13] (《西爽斋记》)等。笔者以为,陈瑚对尚湖情有独钟,不仅是因为他的居所距尚湖较近且尚湖自然风光秀美,还与尚湖独特的历史文化有关。尚湖因商末姜太公在此隐居垂钓而得名,从此成了隐者的心灵栖息地,历代的文人墨客在歌咏尚湖时往往流露出隐逸思想。陈瑚在鼎革之后隐居,他取号“尚湖无闷道人”既符合实际的地理方位,也符合自己的隐逸追求,“无闷道人”同样表达了自己隐居避世的愿望,自然再合适不过了。

其二,在《与袁石民话雨》中,陈瑚自言编过一部记载遗民史事的书:

不见袁生又一春,相逢白首笑长贫。

伍箫志大空存我,祢鼓才高只骂人。

坐听鸣鸠催雨急,生憎乳燕与时新。

箧中编得遗民史,旧事凄其不忍陈。[14]

这首诗出自陈瑚《邓尉集》,创作时间介于庚子年(1660年)正月至三月。由此推知,陈瑚至迟在庚子年三月编得这部“遗民史”。

其三,陈瑚是常熟、福山战乱的亲历者,据《安道公年谱》记载:“夏六月,奉庄介公避乱。闻军渡江,公弃故居,奉庄介公行遁吴中诸野。初至双凤,旋入蔚村,又次澜漕。遂达阳城。七月七日昆城破,则走任阳。十三日虞城破,则又走直塘之曾家湾,又走何市之王秀桥。七月晦,兵至穿山,又走红庙。明日走白茆,又明日走沙溪。将东行,以大风阻,夜盗窃舟去。既而依沙溪之曹氏以居。”[15]顺治二年清兵下常熟之际,陈瑚带领家人避乱于吴地野外。十三日常熟城破时,陈瑚极有可能就在附近并目睹了一些战乱场面。

其四,鼎革后,陈瑚虽多次移居,坐馆、讲学于不同地方,但以昆山蔚村为家乡,活动区域多集中于太仓州的常熟、昆山、嘉定一带。[16]这为陈瑚收集常熟、福山鼎革之际的史料提供了便利。

其五,《海角遗编》所记载事迹的主人公不少为陈瑚的交游对象,或者与陈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陈瑚极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从这些人物那里获得编写《海角遗编》所需的史料。此处将陈瑚与这些人物的交游情形略作列举。

钱谦益(1582—1664年),字受之,号牧斋,别号蒙叟、绛云老人、东涧遗老,常熟人。钱谦益比陈瑚年长31岁,与陈瑚为同乡,也是陈瑚敬重的一位师长,两人有一些共同的交游对象。陈瑚赞许钱谦益振起吴地文学,“牧斋先生出而振起之,于是海内学者始知读书嗜古,一时人才群出其门下”[17] (《陆敕先诗序》)。钱谦益也毫不掩饰对陈瑚的欣赏,“逮及百年而确庵陈子挺(瑚)生于百里之内,磨砻名行,?砺经术,学者额(确)然奉为大师”[18] (《陈确庵集序》)。《海角遗编》中有对清兵下江南时钱谦益投降清兵、钱谦益推荐周荃及绛云楼屠杀的记载。

严栻,字子张,号髻珠,文靖之孙,中书泽次子,常熟人[19]。陈瑚的《严髻珠小司马隐湖上》[20]和《次韵和孙本芝、严髻珠咏西瓜》[21]记载了他与严栻的交往。严栻是常熟、福山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海角遗编》有大量篇幅论及他。

毛晋(1599—1659年),原名凤苞,字子久,一作子九,晚年改名晋,改字子晋,号潜在,别号隐湖、戊戌生、汲古阁主人、笃素居士等,常熟人。顺治六年(1649年)至顺治十二年(1655年),陈瑚在毛晋家坐馆,与毛氏家族成员交往密切。《海角遗编》中记载了时敏失势后曾躲到七星桥毛子晋家,后被枭首一事。

陈瑚与常熟冯氏家族关系也比较密切。常熟冯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为冯复京及其子冯舒、冯班、冯知十,其中冯舒与冯班因诗而名重一时,世称“海虞二冯”。冯知十丧命于顺治二年鼎革时的常熟战乱,冯知十之子为冯长武。陈瑚与冯班、冯长武均有往来,且冯长武是陈瑚的门生,陈瑚曾应冯长武之请为其父冯知十做墓志铭[22] (《明文学彦渊冯君墓志铭》)。《海角遗编》中记载的冯舒、冯知十事迹极有可能是陈瑚从冯班和冯长武那里获知的。

徐汧(1597—1645年),字九一,號勿斋,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顺治二年六月,苏州剃发令下,徐汧投虎丘后溪而死。徐汧子昭法,与陈瑚为同年。陈瑚写信给徐昭法称赞徐汧的气节,“海内之士,能先几引义,从容含笑,从汨罗止水之遗,如我老年伯者,曾有几人?”[23]同时陈瑚向徐昭法索要徐汧的作品,将其编入《续正气集》。《海角遗编》中记载了徐汧投水自尽事。

李清(1602—1683年),字心水,一字映碧,号碧水翁,晚号天一居士,南直隶兴化(今江苏扬州)人。李清仕崇祯、弘光两朝,其所著《三垣笔记》和《南渡录》分别记载崇祯朝和弘光朝史事。据陈瑚《诸忠纪略序》记载,鼎革后李清还撰有《诸忠纪略》一书,“取其立朝时所上请谥建文诸忠疏,置几案间,以自磨切,已而举甲申以来死忠诸臣,撮其大节之卓荦可观者,勒为一书”[24],记载甲申以后死节之臣的事迹。可以想见,李清对崇祯、弘光两朝的史料相当熟悉,陈瑚通过阅读《诸忠纪略》或与李清交往,也会获得一些史料。

其六,陈瑚在《诸忠纪略序》中表达了自己对野史的看法,“盖当变革之际,一时忠义之事,往往详于野史而略于国史,固其势也。如吾明方正学之惨夷,妇人孺子能言之,而尚以叩头乞哀见诬,况其下者乎。然则国史何可尽信,而野史之作,岂可无其人哉”[25]。陈瑚认为变革之际的史事往往详细记载在野史中,甚至比国史更具可信性。这和《海角遗编》序言中“后之考古者,知某月某日破常熟,某月某日破福山,其间人事反覆,祸乱相寻,岂能悉数而论列之哉。故虽事无关于国计,人或不系重轻者,皆俱载之,以仿佛于野史稗官之遗意云尔”的观点非常一致。

结合上述六点和陈瑚生平、思想看,陈瑚极符合尚湖无闷道人的身份,且具备编写《海角遗编》的能力、时机,所以,尚湖无闷道人当为陈瑚。据陈瑚生平推知,疆圉大渊献(丁亥年)即顺治四年(1647),这也极符合前文中提到的“陈瑚在庚子年(1660)三月前编完一部‘遗民史”的时间界定,这部遗民史极有可能就是《海角遗编》。

二、七峰樵道人、陈祖范、漫游野史在《海角遗编》流传中所起的作用

据厦大藏一卷本“七峰樵道人序言”知,七峰樵道人为1645年后生人,定不能于顺治戊子年作《海角遗编》。可是为何一直以来学者们会误以为《海角遗编》由七峰樵道人作于顺治戊子年呢?这与常见版本的序言有关。就笔者目前所见版本而言,除厦大藏一卷本外,其余十个版本的序言虽有个别字句的差别,但内容大体一样。仅“古本小说集成”六十回本为例,摘录于下:

此编止记常熟、福山自四月至九月半载实事,皆据见闻最著者敷衍成回,其余邻县并各乡镇异变颇多,然止得之传闻者,仅仅记述,不敢多赘。后之考国史者,不过曰:某月破常熟,某月定福山。其间人事反覆,祸乱相寻,岂能悉数而论列之哉。故虽事或无关国计,或不遗重轻者,皆具载之,以仿佛于野史稗官之遗意云耳。时大清顺治戊子夏月,七峰樵道人书于朱泾佛堂之书屋,事迹根由。[26]

可以发现,这则序言与厦大藏一卷本陈瑚的原序文字相近,而落款取自七峰樵道人的序,且将七峰樵道人序中的“戊子”年界定为顺治“戊子”年。对这一情况比较合理的解释是,陈瑚1647年创作《海角遗编》并题原序,七峰樵道人整理润色《海角遗编》后又撰写了一篇序,落款时间为“戊子”年。较早的版本保留了陈瑚和七峰樵道人的两篇序,但是它们分布于四个半叶上,署名和时间均位于第二个半叶上。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陈瑚原序的第二个半页和七峰樵道人序的第一个半叶被遗失。这导致后来的传抄者误将陈瑚的原序和七峰樵道人的序混为一篇,以为七峰樵道人是作者,并把戊子年当作顺治戊子年。所以后续版本均记录《海角遗编》为顺治戊子年七峰樵道人所作。

陈祖范(1676—1754年),字亦韩,自字见复,常熟人,著有《掌录》《司业集》《见复诗钞》等。陈祖范曾参与雍正九年(1731年)成书的《昭文县志》的编纂工作[27],熟悉常熟的地方文献。上海图书馆藏一卷清抄本(简称“陈本”)卷首题“见复陈祖范删定”,南京图书馆藏“汇钞本”收录的黄廷鉴“识”中也言及陈祖范曾整理润色《海角遗编》一事。上海图书馆藏“陈本”中仍保留“七峰樵道人曰”,由此推知,在七峰樵道人之后,陈祖范又将《海角遗编》进行整理润色,使其文笔典雅。

根据陈祖范的生卒年可知,他整理润色《海角遗编》的时间应介于1676年至1754年。由此推知,七峰樵道人整理《海角遗编》的戊子年早于1754年,晚于顺治戊子年,为康熙戊子年(1708年)。陳祖范删定《海角遗编》的时间应介于1708年至1754年。

目前仍不确定漫游野史的真实身份,但笔者目前所见全部七峰樵道人和漫游野史同时出现的版本,均是卷首题原序与戊子年序合二为一的“七峰樵道人序”,后题“漫游野史纂(或纂定)”,由此推知,七峰樵道人和漫游野史不是同一人且漫游野史编纂此书的时间晚于七峰樵道人润色此书的时间(1708年)。漫游野史也是整理、抄录者,而非作者。继七峰樵道人之后,漫游野史的传抄促进了《海角遗编》的

流传。

三、结语

和同时期的其他作品一样,乱后两年,陈瑚出于存史的目的创作出稗史本《海角遗编》。后经过七峰樵道人、陈祖范、漫游野史等人的相继整理润色,《海角遗编》的可读性增强,流传范围进一步扩大。但由于题材的特殊性,《海角遗编》在整个清代均以抄本的形式流传。《海角遗编》保留了不为正史所见的易代之际常熟、福山地区的人物的生平遭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对它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熟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 常熟文史:第30辑[M]. 常熟:常熟市委员会学习和文史委员会,2002:88.

[2] (清)陈瑚.海角遗编[M].清抄本.[出版地不详].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7] [18] [20] [21] [22] [24] [25] (清)陈瑚.确庵文稿[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4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11,335,208,319,338,227,243,244,249,274,390,255,319,200,284,286,406,348,348.

[15] [16] [23] (清)陈溥.安道公年谱[M]//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71册.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1999:313-314,329,337.

[19] (清)钱陆灿,等.(康熙)常熟县志:卷十八[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440.

[26] 《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海角遗编[M]//古本小说集成:第2辑第6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

[27] 凤凰出版社.(雍正)昭文县志·后记[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19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