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雅婕,龚 振
(韶关学院 商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经济的发展都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撑,而农村金融作为重要的资源要素,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1],然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目前仍然受到传统金融模式的束缚,普遍存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全、金融服务成本高、效率低、难以及时满足农村居民金融需求等问题。不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仅对农村居民造成极大的融资约束,而且无形中阻碍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是一种金融服务理念,旨在让金融服务更加普遍地覆盖社会各个层面的人群,特别是那些难以获得传统金融服务的群体。普惠金融包括提供低门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教育和金融包容性政策等,旨在解决经济状况较差群体的金融排斥问题,帮助贫困人口和社会脆弱群体融入正规金融体系。数字普惠金融(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则是在普惠金融的基础上,结合数字技术和金融科技创新来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进化形式。它利用互联网、移动支付、区块链等数字工具和平台,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务[2],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3]。
近年来,国家对发展普惠金融尤其是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十分重视。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2018 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发展乡村普惠金融”[4]。202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5]。数字普惠金融因其特殊的技术属性、较强的金融包容性、较低的运行成本等优势为解决乡村地区金融资源配置问题提供契机[6],大量的实证研究也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确实能给农村发展带来诸多好处,正向促进我国的乡村振兴水平[7]。
学界关于在农村地区实施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早期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1.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宋晓玲通过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标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效果显著[8]。张贺和白钦先使用省级面板数据对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人均GDP、城镇化率和产业结构进行回归,得出结论数字普惠金融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存在非线性关系,其增强效果与该地区城镇化率有关[9]。2.不同地域、区域的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差异。孙继国和赵俊美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由于传统金融机构间存在金融排斥,数字普惠金融在东部等较发达地区的影响更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数字普惠金融对收入的影响更弱[10]。
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学者们逐渐将研究视角放在刺激居民消费上。易行健和周利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刺激居民消费,特别是在偏远贫困地区效果显著,同时对于中低债务收入比家庭的刺激效果大于高债务收入比家庭[11]。郭华、张洋、彭艳玲等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在全国层面能够显著提升居民消费,对于西部地区的影响最为显著[12]。范方志和彭田田通过回归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消费的作用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生存性消费存在显著影响,也会通过影响农村产业结构间接刺激农村居民消费[13]。
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创业的影响逐渐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谢绚丽、沈艳、张皓星等通过研究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新增企业注册信息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偏远地区和小微企业的创业鼓励作用更强[14]。冯大威、高梦桃、周利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创业的雇佣人数和工资水平有明显促进作用[15]。李晓园和刘雨濛通过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和农村创业活跃度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创业激励作用在东部发达地区较中西部地区更显著,对于私企的创业活跃度高于个体[16]。
综合来看,大多数研究并未真正从数字普惠金融这一新业态的特点出发,厘清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也未能结合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对其在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存在的现实困境进行系统梳理。鉴于此,本文从数字普惠金融的独特技术优势出发,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推进路径,以期为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推进提供参考。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是在农村偏远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金融建设,利用数字技术将金融服务延伸到农村地区,缓解农村地区因区域发展落后、农民认知水平不足导致金融行业对当地发展助力有限的问题。国家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视源于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联系,主要体现在金融包容性的提升、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和消除金融信息不对称三个方面。
数字普惠金融的特点之一是提高金融包容性,确保更多农村居民对于金融服务是可接触、可负担的。传统金融行业的基础设施覆盖不足,农村偏远地区的居民难以接触金融服务,这直接导致金融排斥和区域贫困的持续存在。而数字普惠金融填补了传统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缺口,提升了金融包容性,能够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金融选择。
数字普惠金融使农村居民能够通过数字金融平台,更便捷地管理资金,更好地规划和安排家庭收入,实现家庭资产的增值。例如,随着手机银行的建立和普及,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人们也可以通过手机操作,及时在线办理银行业务、购入赎回理财产品、申请获批融资贷款等,能极大地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得性。此外,随着移动支付在中国农村地区的广泛应用,数字普惠金融平台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渠道,农村居民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支付、转账、缴费以及在线购物。据统计,中国农村地区的移动支付用户数量不断增加,已经超过了4亿人。这种便捷的支付方式不仅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及性,还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包容性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农村家庭的风险承担能力,为农村家庭带来更灵活的储备资金,以应对如疾病、天灾等引起的不可预测的支出,降低因社会保障尚未完全覆盖而转移到家庭承担的风险。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提升了金融包容性,使农村居民能够更便利地获得金融服务,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金融市场的运行中,进行融资、投资和创业等金融活动,并提升农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及风险承担能力,推动乡村振兴。
传统的农村金融存在服务效率较低的问题,因此在农村偏远地区推广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缓解传统金融服务存在的这一问题。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降低偏远地区融资成本,推动居民消费和小微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助力乡村振兴。
数字化金融服务在中国农村地区逐渐普及。在农村地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能降低交易成本,克服因地理障碍导致的硬件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进而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数字银行、在线借贷平台和金融科技公司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金融选择。农村居民可以通过手机APP 获取贷款、储蓄和投资服务,不必前往传统银行分支机构;金融机构也不必在各乡镇网点配备大量工作人员,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
数字普惠金融还缓解了偏远地区的信贷约束,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农户提供了更多融资渠道。在许多农村地区,农业生产仍然是主要的经济活动,但过度依赖农业可能导致当地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风险升高。数字金融技术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小额贷款和金融支持,缓解农村居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资金缺口和融资束缚,帮助农村居民开展多样化的经济活动。以农村电商为例,农村电商平台为农村居民提供了线上购物、销售农产品和创业的机会。农村居民通过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将自家农产品直接销售到城市,越过中间商,实现农产品的增值和销售渠道的拓展。这不仅能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还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数字普惠金融可拓宽信息获取的渠道,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农村居民可以通过数字金融平台及时获得关于市场价格、农业技术和天气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决策制定。通过手机应用和短信服务,农民可以随时了解市场动态,更好地根据市场情况规划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的投入和产出。
在数字普惠金融的支持下,农村地区也能够更好地参与供应链和市场网络。例如,一些农村电商平台将农产品直接链接到城市市场,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一体化。这种模式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还能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此外,在农村偏远地区推广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减少不确定性,降低金融风险。在传统金融体系中,小微企业由于缺乏信用记录和财产担保,即便有政策扶持,仍然难以获得贷款。数字金融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降低融资难度,有助于偏远地区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农户获得资金支持,帮助农村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技术、进军新市场,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和乡村振兴。
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联系,它通过提高金融包容性、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和小微企业发展,以及提供信息获取的机会,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从理论层面,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乡村振兴有正向影响,然而在部分偏远地区,即便有政策扶持,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广仍然存在现实挑战。
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地区的发展固然有其优势,然而,许多偏远地区尚未形成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正向影响仍然受限。一是大部分乡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平台搭建全部依托政府完成,大大增加了偏远地区的财政压力,尚未有完善的政策措施促使当地经济发展形成自循环。二是数字普惠金融的核心意义在于降低融资成本,扩大金融的可得性,然而在现实中,农村居民仍然存在因抵押品不足而无法获得资金支持的情况。三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对社会产生的正向影响存在地域化差异。东部地区由于经济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在东部地区的推广成效相较于中西部地区更弱。我国西部地区因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落后等原因,数字普惠金融的政策扶持效果明显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对于政策扶持和产业建设的需求也更大,因此在正向影响层面会出现地域化差异,统一的政策扶持效果有限。
金融支持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较少,覆盖范围有限,服务渠道窄,产品结构单一,无法达到“普惠”的程度。许多偏远地区和乡镇尚未建设足够的金融服务网点,工作人员数量不足。许多数字化设施和数字平台的搭建尚处于起步阶段,数字普惠金融包容性的特点发挥有限。此外,单一的产品结构和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资金需求。对于需要贷款的个体农户和小微企业,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因尚未在全国区域内联网,许多信息无法通过系统共享,银行和金融机构在审核贷款时无法直接获取申请人的背景调查信息,导致贷款审核的实际成本高,无法完全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信息透明性特点,直接影响个体农户和小微企业的资金获取。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存在教育约束的问题,即农村居民由于自身的金融知识或教育程度不足,导致易陷入金融欺诈,给家庭带来较大经济风险,危害金融市场稳定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除了传统的银行外,还包括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等新型组织。金融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巨头对金融服务领域的涉足,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模式,这使得一些传统银行不得不积极采用数字金融技术,提高效率并拓展数字化渠道,以适应数字金融的竞争。另外,一些金融科技公司也在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例如数字货币、智能合同、P2P 借贷平台等,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在众多机构和公司推出的理财产品中,不乏利用数字网络平台进行金融欺诈的情况。由于金融知识的缺乏,农村居民面对市面上各式各样的金融理财产品,无法选出真正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往往会受短期超额收益等宣传诱惑盲目购买,这对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一定影响。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势必伴随着风险,其中包括数据安全风险、欺诈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因此,安全监管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尤为重要。由于数字技术的加入并不能消除传统金融风险的突发性、隐蔽性和传染性,反而会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加入导致金融风险的叠加。随着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监管机构面临着监管框架更新和监管力度加大的挑战,以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用户数据的安全。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面扩大,金融欺诈的发生也日渐增多。常见的手段包括P2P 借贷、互联网理财、网络众筹等,通过网络平台利用人们贪图高收益或献爱心的心态,吸收用户资金,给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极大风险。此外,由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时间较短,征信体系的不健全直接导致了信息披露的空缺,用户无法直接查询相关产品及公司的背景和征信信息,导致征信成本的上升。同样,有关数字普惠金融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不断改进安全措施,保护用户的资金和信息安全,才有利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
现有的农村金融政策无法为金融下乡和“三农”问题提供金融的源头活水。为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和政策调控作用,制定有利于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的政策措施。同时,地方政府还应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沟通,加快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
一是政府联合企业共同增加金融科技、大数据分析、区块链技术等关键领域的研发资金,争取尽早在当地建立能独立运转的金融生态圈。二是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整合当地资源,通过联网建立村内信用制度、寻找信贷抵押的替代品或允许使用农村集体经济的资金向村民借贷等方式,解决农村居民因个人条件不足导致贷款失败的问题。三是政府通过一定的政策扶持,鼓励金融科技公司开发面向农村地区的应用程序,包括数字支付、小额贷款、保险等服务,以满足当地居民的特定需求,缓解数字普惠金融因为区域问题导致的效用差异化。另外,政府可以鼓励地方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数字普惠金融技术的开发研究,培养更多了解各地具体情况的金融科技人才,为各地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缩小地域差异。
要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扩大网络的覆盖面,保障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平台的使用。通过财政补贴支持金融平台建设,并鼓励农村社区和企业参与数字金融平台的建设。还应该针对农村老年人多的情况,重视对线下设备设施的建设,如增加银行的自助终端设备数量、允许在线完成金融业务办理等,让农村百姓对金融业务的需求得到满足。此外,政府可以联合大型互联网公司,持续完善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打通区域内信息共享平台,确保金融机构能够及时获得农户的信息,以增强对信贷风险的把控。同时,加大对产业园、乡村旅游重点村一体化建设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通过组建银团等方式,共同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需要注重偏远地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特别是关注其对于金融服务和金融风险的理解,不能让他们仅停留在对金额计算的一般认知,还应该注重提升其金融知识与金融决策能力的结合。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政府可以通过及时发布信息、开展金融教育、定期开展培训等方式,帮助农村居民更好地理解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他们的金融技能,帮助农村居民更好地规划财务、理财和进行风险管理,避免因知识缺乏而陷入“不敢投资”或“盲目投资”的困境。要积极打造并推广政府主导、媒体参与、金融机构配合的新模式,加大宣传和普及互联网金融知识的力度。同时,设立普及金融知识的专项资金,为不同群体开设相关的金融教育培训课程,以加强金融知识的推广。
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广,其使用范围日益扩大,监管问题也日益凸显。数字普惠金融需要建立健全监管框架,以确保市场秩序和金融稳定。政府应加强对数字金融平台的监管,包括数据隐私保护、反洗钱和反欺诈等。同时,要鼓励金融科技公司建立行业标准。由于金融监管需要跨部门协作,相关政府部门应共同参与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工作,协调统一,确保监管政策的一致性和协同性。
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收集、共享农村居民的信用信息,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能力,并鼓励农村社区参与信用评价,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确保数字金融平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高度依赖政府扶持的乡村振兴方式从长远看存在多重弊端,因此在农村地区构建数字普惠金融体系有助于乡村长期发展。构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形成以各类银行为主、其他机构相辅的农村地区普惠金融服务机制。二是健全保险保障体系。根据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和人口特征,围绕粮食作物、人身安全和养老保障等方面设计更有针对性的产品。三是建设数字化平台,缩小数字鸿沟。依托搭建的数字平台,设计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产品,打造各地区独特的数字金融平台。四是构建风险监管体系。通过加强风险监管与防范,增强农村居民对于数字普惠金融改善生产生活的信心,提升农村居民的参与度。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5G 技术的应用逐渐普及,为数字普惠金融带来重大变革。数字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将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中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正显示出蓬勃的态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将继续发挥其关键作用,推动中国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系统性的路径选择和政策支持。通过完善金融服务生态圈、增强居民金融素养、加强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等途径,可以更好地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更好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