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美丽中国建设需求的风景园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探究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

2023-05-13 03:11冀凤全姚玉敏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国土风景园林美丽

洪 敏 冀凤全 姚玉敏 李 罡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改革开放40 多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带来经济的极大繁荣,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人居环境,这集中体现出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风景园林学是一门面向人居环境的应用型学科[1],其根本使命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营造健康优美的人居环境[2]。实践需求一直以来是推动这个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3],美丽中国建设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风景园林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也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安徽建筑大学是安徽省属唯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大学。安徽建筑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创办于2001 年,依托学校土建类学科专业齐全的优势,经过20 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等方面已形成了独特的学科基础和办学特色[4-5]。2020 年获批安徽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为更好地适应美丽中国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与地方发展需求,本文结合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情况,在广泛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新需求导向下的风景园林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研究和优化,以期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1 适应美丽中国建设需求的风景园林专业拓展

美丽中国建设是为了提升人类福祉,这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突破以往经济学的效率视角、建筑规划学科的纯形态视角,以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逻辑来认知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收益,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四大类[6]。良好的生态系统服务取决于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宜居的城乡建成环境以及低碳的生产生活行为。如何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如何营造宜居的城乡建成环境以及如何引导低碳的生产生活行为?为适应新的需求,风景园林专业内涵及人才培养需要重新界定。

1.1 专业社会认知:从城市美化到再造秀美山川的拓展

一直以来社会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认知是装点美化城市,如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小区的园林绿化小品、喷泉叠水等景观工程。这更多是由于20世纪80—90年代招商引资导向下,各城市开展以机械的、形式美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美化运动”带来的固化认知[7]。风景园林专业并不局限于美化城市,协调与解决人与自然关系是国内外风景园林人的根本使命。如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美国学者麦克哈格扛起了生态规划的大旗,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标志着风景园林专业勇敢承担后工业时代重大的人类整体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的重任[8],同时增强美国社会大众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价值认知。国内的风景园林学界同仁们则积极响应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需求,扛起中国的生态实践重任,投身于海绵城市、城市双修、公园城市及国家公园等工作中。风景园林专业应积极把握美丽中国建设的契机,重新树立社会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认知,即从城市美化到再造秀美山川的拓展。

1.2 专业关注重点:从城市园林绿化到国土空间治理的拓展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从大的方面统筹谋划、搞好顶层设计,首先要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设计好。为促进与生态文明新时代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形成,解决国土空间治理当中存在的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建立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保护格局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系列文件明确了国土空间治理是生态文明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举措,这也给风景园林专业拓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风景园林专业关注点应从过去侧重城市园林绿化等内容拓展至以自然保护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及城市双修等国土空间治理方面。

1.3 专业核心内容:从以植物为核心要素的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到全要素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的拓展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推进和落实国土空间治理的重要举措,是关系国土生态安全和民生福祉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并深刻指出了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观,“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一要素生态修复模式,必然导致生态问题的恶化。因此,基于全要素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势在必行,作为以户外空间为主,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使命的风景园林专业,应从侧重以植物为核心要素的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拓展到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设计。

1.4 教育观与培养方式:从技能教育到全面培养转变

适应美丽中国建设的需求,风景园林专业从咫尺园林拓展到国土空间,这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拓展,更重要的是专业的着眼点、专业核心内容及方法都发生了变化[9]。因此,风景园林教育观与培养方式也应从价值观引导、知识的储备及能力的提升等方面适应美丽中国建设的需求。首先,在价值观引导上,应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尊重文化和观念的多元化共存。其次,在知识储备上,需要具备相对完备的“自然、人文社会科学与专业知识+X”动态的、成长的知识框架体系。美丽中国建设涉及内容广泛,知识更替频率快,必须培养学生搭建扎实的知识树体系,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最后,在能力提升上,应提升学生发现和解决人居环境实践问题的能力。以往的教育体系都是围绕着培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来制定的,大量的规划设计课程训练就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地培养学生作为设计师的能力[3]。如今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发展,学生更需要具备自我学习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研究、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能力。因此,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不仅仅是技能教育,更应该是人的全面培养。

2 安徽建筑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2.1 专业的社会责任感意识淡薄

专业的社会认知来源于专业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这是一个正向互反馈的关系。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素质教育培养的核心内容,专业教育途径能够有效地将社会责任感与大学生未来社会角色相结合,能够有效促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然而,目前部分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较为淡薄,不了解自己专业的社会价值与意义。调查显示,大四年级学生对于专业的社会价值和作用认知模糊,较多停留在画图匠等技能认知上;工作2—3 年的学生对于专业的社会价值认知较多停留在新建公园、道路绿化及小区绿化等具体的项目层次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与未来职业发展相脱节,较多的是就责任谈责任,与专业理论实践关联度较弱;另一方面是就业及生活压力带来的短期项目利益导向,如项目产值的压力等。

2.2 课程体系内容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不够

安徽建筑大学自2001 年开设风景园林专业以来,经历多轮培养方案的调整,已逐渐形成服务地方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框架,较好支撑了地方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然而,面对美丽中国建设的新需求,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仍有提升空间:①适应新需求的专业知识框架体系完善。自然科学类课程群以植物类课程为主,缺少地学、水文学等课程,尚无法应对全要素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需求;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群缺少社会学等课程;生态学课程内容单一,仅设置了景观生态学;选修课程类型较少,交叉综合性不够;徽州地域特色课程专业关联度不强。②适应新需求的跨尺度专业设计课程完善。专业设计课程多集中于城市公园、广场及滨水空间等中小尺度空间实践,大尺度空间实践设置较少,尚无法适应多尺度的国土空间治理需求。③课程体系设置遵循《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 年版)》规范指导要求,但缺乏人才培养专业特色性,优势度及区分度不强。

2.3 适应变化的实践能力培养有待提升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内容,安徽建筑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已初步形成一套“政产学研”协同的实践教学平台,但面对美丽中国建设的新需求,仍有提升空间:①实践课程教学中重规划设计技巧训练、轻规划设计思维训练,重物质空间设计表达与评价、轻科学性理论支撑与评价;②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平台较少,科研实践训练较弱;③学生依托校属城乡规划设计院、省市属风景园林企事业等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开展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但学生融入度、参与度较低,未能很好实现实践训练要求。

3 适应美丽中国建设需求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优化

3.1 强化再造秀美山川的专业认知教育,增加专业社会责任感

风景园林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强的应用型专业,其发展一直伴随着不同时代风景园林人的时代责任担当,一个缺少人文关怀、不了解专业社会意义的人很难成为出色的风景园林师。因此,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再造秀美山川的专业根本使命的认知,增强其专业社会责任感的共情,激发其自主学习兴趣与探索创新意识。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等通识课程强化社会责任感的理论教育;另一方面,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逐渐内化到专业实践课程中。专业实践课程的内容与学生未来的社会角色定位最为接近,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专业认知以及社会责任感。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理论课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发展历程讲授中,可以融入每个时代风景园林人承担时代的社会责任、推动学科专业发展的故事。设计实践课中,可以结合设计场地的前期研究,引导学生去发掘场地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并用设计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每一笔勾画及每一个构图背后都有社会成本和后果。暑期“三下乡”等实践活动将社会责任感培养与实际乡村建设需求结合,既服务了乡村建设,又强化了大学生专业社会责任感。

3.2 优化匹配美丽中国建设需求的课程体系,打造徽州地域景园特色课程

风景园林专业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和美好安徽建设的区域发展需求,依托学校“大土建”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持续“2+2”的培养模式,优化形成“一平台,双支撑,两方向,五模块,三阶段”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科研与教学协同的多维交叉课程体系。“2+2”培养模式:前2 年为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重在打好基础;后2 年重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训练及个性化、专业化拓展的引导和培养。“一平台”:依托安徽建筑大学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和建筑学3 个建筑类专业基础课共享平台,重点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工程实践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育;“双支撑”:理论与实践教学两翼相互支撑贯穿始终;“两方向”:设置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两大方向;“五模块”:围绕两大方向,设置5个课程群模块,分别是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植物应用及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三阶段”:依循学生认知规律,构筑三阶段尺度渐进式梯级教学平台,由一二(上)年级风景园林初步设计专题所构成的基础平台、二(下)三年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题所构成的专业平台和四年级综合规划设计专题所构成的提高平台。

为适应国土空间治理的新需求,进行课程群建设与整合。新组建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专业课程群。新课程群下整合现有游憩学与风景名胜区规划、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及风景园林遗产保护,新建景园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生态规划等课程。完善自然和人文科学专业基础课程群。新建水文学、地学基础、景观社会学等课程。在5 个专业课程群模块内增设专题研讨课,与科研创新平台的研究方向形成互动,引导学生个性化方向培养。增设跨学科、跨院校、社会网络教育平台等互认学分选修课程类型,拓宽学生视野,引导交叉创新力培养。

依托徽州传统村落与风景园林的地域优势,结合学生在本区域就业人数多的就业特点,设置突出地域风景园林特色的系列课程,重点培养对传统村落与风景园林和现代景观具有较深了解和把握能力的特色设计人才。

3.3 搭建多元化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对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发挥学校优势学科平台优势,建设以“政产学研”合作为依托的多元化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教学平台在实践课程体系优化的基础上,强化社会实践与课外创新学分制度,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相应专业设计竞赛。科研平台上积极鼓励本科生依托省部校级科研平台及教师科研实践项目,产生适合本科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逐步形成了教师指导—研究生担当—本科生参与的金字塔型创新科研梯队[10],进而实现风景园林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培养。政府平台是对接美丽中国建设实践需求的重要平台,依托《安徽省海绵型绿地建设技术导则》《安徽省立体绿化技术导则》《安徽省公园城市建设技术导则》及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用性乡村规划等政府委托项目,培养服务政策需求与管理的风景园林人才。企业平台是接触美丽中国建设实践项目的重要基地,秉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原则,聘请企业设计英才为兼职导师,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讲授行业发展动态。同时,鼓励本科生进入合作企业的设计、管理团队,真实参与、观摩行业实战,进而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10]。

4 结语

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求,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立足安徽地域文化,借助徽州传统村落与风景园林研究的领先优势和卓越成果,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依托学校“大土建”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持续完善“2+2”的培养模式,优化形成“一平台,双支撑,两方向,五模块,三阶段”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科研与教学协同的多维交叉课程体系。依托多学科交叉、多类型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强化产教、科教、政教融合,实现专业优势互补,资源成果共享,协同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国土风景园林美丽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鲜花盛开的国土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