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娜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德国“双元制”教育为德国制造业的腾飞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重视度的提高,我国职业教育也正不断剖析自身缺点,借鉴良好的教育模式不断进行自我完善[1-4]。《机电一体化系统交付》课程的前身是《自动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实训课,是机械制造大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工作过程、了解产品交付的过程、科学准备系统交付的材料的能力,可以为其顺利适应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根据对企业人力部门和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仍有部分毕业生对他们所面对的生产线一脸茫然,对技术文档的制作不够规范,甚至无法有效与同事进行沟通。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课堂时间不够,学生训练次数不足,甚至是没有针对性训练等。因此《机电一体化系统交付》课程的课堂改革势在必行。
在德国机电一体化框架教学计划中,《机电一体化系统交付》属于十三个学习领域之一,即向客户交付机电一体化系统。德国框架教育要求达到“学生能够以文字和图像的方式整理关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信息,并能将其演示、报告;学生能对设备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加以指导”的目标。结合国内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具体教学情况和教学设备情况,教师团队对此课程进行本土化改革研究,这门课程的目标与基本教学要求是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专业能力:掌握人机接口设备的调试方法;掌握设备层总线的调试方法;掌握技术文件归档方法;会撰写用户使用说明书。2.核心能力: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3.除此之外还应做到对安全的认识增强,对标准的认知明确,对工具的使用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基本不会主动将所学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构成知识网络,更难将知识点融入到实际的生产设备中。典型的现象是学生对系统机械部分、气动部分和电气部分的知识点有一定记忆,但是这些知识点与摆在面前的生产线系统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并不能完全掌控。这将导致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另外,除专业技能外,学生必备的核心技能欠缺,只有部分学生通过训练得到一些锻炼,仍有部分同学面对工作和生活中处理事件的能力较差。
从教师角度看,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并没有达到标准;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以柔性生产线设备为单一载体,手段单一;评价方式不全面,以实训报告为主;由于课堂与实践联系较少,难以体现课程内容对实际工程实践的重要指导价值,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1.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第一驱动力,如果学生对这门课充满期待,那么在一堂课上的收获将很多。课堂上增强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导。针对每一个任务(每个工作站)采用项目任务描述、课程准备、工作计划、实施与检查、评价与交付五个步骤进行。在上课过程中学生要制定计划、按照任务工作页完成任务,并进行资料归档以及演讲宣传等全部工作,教师负责任务的布置、示范引导,在学生不会或者做不好的情况下,以“及时、够用”为原则进行补充。在这样的操作下,学生明显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样增强了他们在这堂课上的责任感,增强其学习动力与兴趣。
2.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同时,还应该具备扎实的核心能力。例如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根据陈德泉[2]的研究,德国“双元制”教育的过程和目标,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公民素质的培养,而非为了完成某项特定任务的具体操作能力。如何将核心能力体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之余的同时,培养核心能力是目前课堂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可以在制作使用说明书的时候,要求学生对Word 和PPT 进行深入学习研究,增强其自学的能力;同一个项目阐述过程中,团队成员内部分配好任务,共同完成,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遇到不懂的问题的时候,引导学生自行查阅文献以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如何将优秀的教育理念融入到课堂?
在机电一体化师的培养中,要求把安全、规范、环保和工具使用融入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5]。我们在每一堂课的开始强调安全,在课程执行过程中时刻提醒学生要安全地生产。例如,必须穿工作服、穿绝缘鞋、女生必须把头发扎起来等。第二,在产品的生产和检测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操作,不允许“差不多”的情况出现。第三,要建立“每生产一件产品都是要用一辈子的”的观念,不能像一些产品用了几次就坏了,然后换新的。这种是不符合环保生产的概念的。因此,在课程中反复强调环保的重要性。最后,是对工具的使用,要求学生不仅会使用工具,还可以对工具进行维护和保养,同时要求学生每次上课结束以后,要对自己的工具进行清理,摆放整齐。每次上课都对学生进行要求,通过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将工匠精神和标准植入在学生心里,形成习惯,带到他们的工作中。
通过翻译国外文献资料,本课程教学内容应包括“团队合作、交流沟通、主持与演讲、与客户的关系、制作使用说明书”等内容(见图1)。结合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实际,本课程内容进行归纳划分,具体落实为:1.撰写技术文档,是指学生所生产的设备的技术材料,包括机械图纸、电气图纸、组装过程等。2.汇报演讲,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做的产品信息传递给客户,锻炼学生推广产品和熟练表达的能力。3.外文说明书阅读,由于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外文说明书,有识读外文说明书的需求,所以需要将专业外语学习融合在项目中,学生做完产品就对相关元器件和工作过程通过外语形式表达出来,训练了学生专业外语能力。在以上三个部分中,要注重体现团队合作、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养成及时自我检查、善于思考的行为习惯。
图1 机电一体化系统交付内容
本课程的任务采用工作页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老师将知识点和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提前编写成工作页,学生边做边记录。当项目结束后,学生将工作页交给老师检查,要求学生按照工作页中的要求,将所涉及知识点、技能训练要求完整地整理在工作页中。教师以项目为单位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发现学生有错误的地方,及时指出并要求学生整改,直到修改正确为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查阅文献,从中整理提炼出回答问题的有力依据,在讨论中逐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方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更积极。通过问卷的方式调研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满意度,对课程的兴趣等进行调研(见图2),学生对课程评价较高,可以说明,通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改革,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习效果更好。
图2 学生对课堂教学满意度调研
对于机械大类专业学生而言,培养工匠精神至关重要。课程教学中通过机械发展史、人物案例分享等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制造对我们的重要性。通过严格遵照标准、规范进行设备安装调试等,引导学生保持精益求精的精神。通过着装、摆放工具、打扫卫生的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将工匠精神与生产实际紧密融合在一起。
本课程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工匠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采用的考核方式是过程考核,大学二年级课程结束的时候进行一次考核,占比70%。为保障课程延续性,需要对学生在本门课程中所达到的学习效果进行跟踪检测,安排学生在大学三年级机电一体化师结业考试的时候,针对他们每组负责的产品再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内容与第一次相同,占总成绩的30%。
本文介绍了《机电一体化系统交付》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探讨了将职业教育中优秀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的改革思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都有明显提高,证明本课程改革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