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冬芹 王德高 李彦莹
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污水流行病学》是一门面向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方向开设的别具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主要学习污水流行病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技术方法,以及在违禁药物的滥用调查和合法成瘾性物质(酒精、烟草、咖啡等)的消费调查等方面的应用[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污水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一般过程,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常用的分析技术,为将来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污水流行病学涉及分析化学、环境化学、流行病学、法医学、市政工程及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通过监测市政污水中相关化学品浓度,估算化学品的消费数量并评估人群消费行为,进而获取人群健康和疾病信息,最终为公共卫生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因此,污水流行病学是一种调查人群消费化学物质或进行健康状况监测的有效智慧工具。另外,该项技术是毒情监测的重要手段,能够推算出特定区域内滥用毒品的种类、消费量以及吸毒人员规模等,在打击防范毒品违法犯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该课程开设于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之后每个学年均有开设。以往的教学经历表明,课程教学存在课程内容多且杂、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该课程进行改革的重点为:1.提升教师课程改革意识;2.优化教学内容;3.更新教学方法,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4.完善课程评价方式。最终,为研究生营造认真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实践和讨论的良好氛围,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是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青年教师既担负着科研服务的任务,更肩负着教学育人的使命。因此,青年教师必须内外兼修、立足教育工作、提升创新能力。所以,任课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及学院组织的师德师风建设、课程改革等相关培训,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夯实理论素养。对于青年教师,应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人生理想融入个人教育事业之中,形成师者对教育的强大信念。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按照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时刻自重自省,树立好师德师风旗帜,不触碰师德师风“高压线”。
2.立足教学教育工作,关注学生成长成才。青年教师在进入岗位前已经过岗前培训,但是还需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通过学习专业书籍或大量网络培训资源等途径,深入理解教育教学理论的内涵。另外,需要加强先进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提高课程改革意识,并将其贯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恰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同时,应强化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沟通能够对教育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无可比拟的教育力量。在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沟通型的课堂氛围。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提升育人效果及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生课程教学注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根据课程目标,宜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包含五个专题:污水流行病学的起源和发展、污水流行病学方法学(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污水流行病学在违禁药物滥用监测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污水流行病学在合法成瘾性物质监测方面的研究进展、污水流行病学在人体健康监测方向的前沿研究。同时,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宜构建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需求。
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培养模式,忽视了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在课程中引入适当的案例,可以更加形象地展现专题内容涉及的某个重要知识点,这将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参与课堂讨论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实验教学法在《污水流行病学》课程教学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污水分析方法是该课程的基础原理,涉及污水样品前处理技术和仪器分析方法,偏重于实验操作。因此,在“污水流行病学方法学”专题中,宜采用实验教学法,以弥补案例教学法的不足。实验操作,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知污水前处理过程中进行样品纯化和富集的必要性。构建以案例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培养模式,重点在于建设内容丰富的案例库,以及与授课内容相匹配的实验课题。本文给出了课程内容中涉及的案例或实验教学的示例,如表1 所示。
表1 课程中可引入的案例或实验教学示例
一方面,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污水流行病学”教学质量。灵活采用线上(如雨课堂、腾讯会议、微信、公众号等)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开始前,教师通过线上形式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初步认识、所期望的学习成效等。课程开始后,教师将课件、相关参考文献和学习资料等,通过线上途径提前发送给学生,方便学生进行预习和思考。例如,在学习第五专题“污水流行病学在人体健康监测方向的前沿研究”时,教师将资料和上课时要讨论的问题提前推送给学生。上课时,将围绕“污水流行病学开展人体健康监测研究存在的关键问题有哪些?”这一问题,教师和学生开展广泛且深入的讨论。这种“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型学术思维。
另一方面,线下教学中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课程参与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污水流行病学方法学的前沿和进展,还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例如在专题“污水流行病学方法学”中,任课教师首先讲解污水流行病学研究中常用“人口数量生物标志物”以及每种标志物的优缺点。讲解结束后以“反映人口数量的生物标志物或方法还有哪些?”为主题,要求学生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和分析,并2 人一组在课堂中进行PPT 交流。任课教师对学生讲解内容进行点评,进一步强调探索新型的“人口生物标志物”或人口数量计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生课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相关专业知识,也要激活学生的创造活力,将学生培养成专业基础扎实、具有正向价值观和严谨科学精神的新时代好青年。因此,在课程评价方式上,需要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增加论文、平时、出勤等成绩以外的评价因素,将育人测试目标有机融合至考核内容中。考核内容主要涉及三部分:1.平时成绩,包括课程出勤、课堂讨论中学生参与度、课堂测验及体现出的价值观等;2.专业知识,考核学生对污水流行病学基本原理、计算模型、基本的应用领域等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3.课程汇报,包括课程中布置的开放性作业,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污水流行病学领域热点问题进行文献检索,分析现阶段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进展,并给出拟解决方案,从而更深层次地认清污水流行病学的应用和发展规律,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目标的实施。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回访,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反馈,将持续改进课程改革方法,更好地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收获感。
在《污水流行病学》教学中,采用了专题教学模式,成功构建了以案例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培养模式;结合《污水流行病学》课程实际教学内容,建立了与内容相匹配的案例库和实验课题等;结合教学内容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确立了符合专业培养要求的课程目标;在课程教学形式上,制作了相应的课件或视频,提供了课程改革的典型案例。
在专业技能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污水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了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常用的分析技术及原理,为研究生进行深造打下坚定的基础。通过开展课程讨论,在师生不断的互动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在立德树人方面,培养了研究生科研诚信、不弄虚作假的学风,使研究生不断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及职业素养,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有助于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学期末,开展课程教学质量调查问卷,评价项目为教学态度、教学规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本课程连续三个学期的总体评价分数为99.3 ~100 分(满分100 分)。
开展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的研究生专业课《污水流行病学》为例,通过提高任课教师课程改革意识、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及改革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内容,逐渐探索出一套适用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课程改革路径。以学生为中心,为研究生的学习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今后,课程教学团队将在实践中继续对课程进行改革和优化,使课程更具特色,力求在课程中实现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有效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