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冉景丞,黄小龙,任晓冬,李晟之,卢凤琼
(1.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5;3.贵州梵净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贵州 铜仁 554400;4.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5.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
生境破碎化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1]。生境破碎化主要是由于人为干扰和自然退化下,大块连续分布的原生生境被非适宜生境分隔成许多面积较小的斑块(岛屿)的过程[2-3]。生境破碎化不仅导致适宜生境的丢失,还会引起适宜生境空间格局的变化,从而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影响物种的扩散、繁殖,以及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和景观结构的完整性[4-5]。生态廊道的建设能够有效减缓生境破碎化,保护物种栖息地[6]。生态廊道的建设致力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连通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以“建立生态廊道来加强保护地的建设”;2021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提出“因地制宜科学构建促进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的生态廊道”。因此,生态廊道的构建是当下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的热点和当前追求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支撑[7],也是构建区域山水林田湖草完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内外环境来看,生态廊道建设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的重点,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沿科学[8]。
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梵净山是黔金丝猴的唯一分布地[9],随着黔金丝猴的不断发展,存在一定的扩散现象。黔金丝猴 (Rhinopithecusbrelichi)两次入选《全球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动物》(2002—2004年版)、(2022—2023年版)。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其中列出的支持贵州的139项重大工程项目包括实施黔金丝猴的拯救保护工程;同年3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印发《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将黔金丝猴纳入“十四五”抢救性保护的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中。黔金丝猴是中国西南部的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EN”(濒危),仅存于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400~2100 m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黔金丝猴对植被类型有明显的选择性,一般选择能提供食源和隐蔽条件的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低山常绿阔叶林,同时人类活动较少,人类威胁较小的生境[10]。
社区共建共管、全民参与共享是中国国家公园保护制度体系框架的部分关键制度[11],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和参与式社区管理,促进共同保护国家公园及周边自然资源[12]。随着国家公园的建立健全,能有效扶持发展生态产业,引导生活方式转型,提供生态岗位,建立生态补偿机制[13],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单位积极性,保护惠益社区[14],成为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路径选择。
梵净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地,是武陵山脉的主峰,境内海拔2 000 m以上的山峰20余座,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 570.5 m。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特征,年均温介于5.0 ℃~17.0 ℃。梵净山为乌江与沅江水系的分水岭,区内冲沟密布,故有“九十九溪”之称,水系呈典型的放射状向四周分流。因受立体气候条件、复杂的地形、地貌组合及人为活动干扰的多重影响,梵净山小气候多变,生态环境多样,形成的森林类型复杂,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最濒危的灵长类之一黔金丝猴的唯一分布地,另外拥有黑熊(Ursusthibetanus)、毛冠鹿(Elaphoduscephalophus)、藏酋猴(Macacathibetana)等珍稀动物[9]。梵净山涉及江口县、印江县和松桃县3县、10乡镇67个村[15],截至2019年10月31日,共有原住民21156户83155人。
研究区域从梵净山黔金丝猴潜在分布区所涉及的社区,初步选择半坡台村、金厂村、桃花源村、锅厂村、团龙村进行访谈,最后选择3个具有典型代表的自然村寨,分别为印江县木黄镇金厂村、紫薇镇团龙村和松桃县乌罗镇桃花源村。综合分析梵净山生境特征、生物分布状况,以上3个村寨距离黔金丝猴、臧酋猴分布地较近,是现有栖息地与潜在栖息地关键地带。通过访谈金厂村、桃花源村和团龙村的村寨主要负责人、生态护林员等的方式探讨是否具备建设管理以黔金丝猴为主的社区条件,可为后续建设以社区为主体的黔金丝猴生态廊道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1.2.1 访谈法
访谈法采用结构性访谈,分别了解村寨发展历程、社会经济、大事记、自然资源利用和面临的问题以及社区参与生态廊道建设的可能性与优势等,同时访谈长期在家生活并有一定的判断能力的居民,比如村委成员以及有一定文化的务农人员,以便对社区有比较详细的了解。访谈护林员了解黔金丝猴在梵净山的活动范围与扩散程度及趋势。
1.2.2 文献研究法
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出版书籍、科学考察集等,归纳整理梵净山生境、气候和水文等基本情况,了解黔金丝猴种群数量波动情况、分布与栖息地的选择特征,分析鉴别具备建设生态廊道的社区,并探索生态廊道建设机制。
通过对黔金丝猴的分布状况及周边社区综合分析,共筛选具有典型代表的3个自然村寨,分别为印江县木黄镇金厂村、松桃县乌罗镇桃花源村、印江县紫薇镇团龙村。
2.1.1 印江县木黄镇金厂村
金厂村是梵净山生计转型代表,从20世纪初村民开始大规模地烧碳来解决温饱,历经1986—2000年间开采金矿获取暴利,到如今共建良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型社区。 1986年前,金厂村收入来源主要为务农与烧碳,务农主要种植玉米、土豆、红薯、水稻等农作物。1986—2002年,主要是协助外来采矿人员采矿,并种植一定的农作物,以及为采矿人员提供餐饮服务。2003年后,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有部分农民养殖羊、牛以及种植天麻、杜仲等中药材,后来中药材因无市场而逐步退出。现阶段,以外出务工和开设农家乐为主要收入来源。
金厂村参与生态廊道建设的可能性及位置优势。(1)社区参与建设适宜黔金丝猴扩散的生态廊道。金厂村南边一带有黔金丝猴扩散的可能,特别是在麻溪坳隧道北边,是黔金丝猴的潜在栖息地,但麻溪坳隧道一带主要为次生灌丛和针叶林,不适宜黔金丝猴生活与扩散,因此社区居民参与人工林改造,种植适宜黔金丝猴生活的阔叶林。(2)发挥寺庙弘扬生态文化的作用。寺庙是社区的一部分,且在当地社区中有一定的威望,对弘扬生态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为进一步的自然保护与建设管理提供了可能。(3)社区参与国家公园组织的黔金丝猴监测。科研监测是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深化管理必不可少的,但监测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仅靠国家公园的科研人员难以实现且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监测地周边的社区居民通过前期的培训后参与到科研监测中,不仅能为居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且为国家公园节省了监测成本,从而实现保护收益化、收益保护化。
2.1.2 松桃县乌罗镇桃花源村
桃花源村地处梵净山东面,环境优美,交通方便,是梵净山游山玩水、旅游休憩的绝美佳地,且周边有黔金丝猴的活动,社区可参与到保护监测中,兼顾保护与发展。桃花源村改革开放前,村内的收入主要靠务农,改革开放后务工代替了务农。近年来,随着梵净山旅游业的带动发展,村民在旅游方面增加了部分收入,但是,受梵净山旅游的季节性原因,淡季几乎没有收入,因此淡季村民还是会选择外出务工。现在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依靠务工。
桃花源村参与生态廊道建设的可能性及位置优势。桃花源村社区居民与管理部门有着良好的关系,村民十分配合保护区的管理要求,为桃花源村参与未来国家公园的建设管理提供了可能性。生态护林员是社区居民参与自然保护与建设管理的重要途径,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社区参与野生动物监测。野生动物监测是自然保护区必不可少的,但监测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仅靠国家公园的科研人员难以实现且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而桃花源村居民可以通过前期的培训后参与到科研监测中,不仅能为社区居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而且为国家公园节省了监测成本。
2.1.3 印江县紫薇镇团龙村
团龙村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其村寨周边栖息大量的臧酋猴,为后续解决人兽冲突提供基础,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九十年代以前,村内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务农收入,农户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土豆为主;养殖方面,以养殖猪、羊、鱼为主。1991年开始,村民们便开始退耕还林、还茶,村内的青壮年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务工成为团龙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村内通过茶叶种植和外出务工,经济收益得以增加,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近年来,在梵净山旅游的带动发展下,团龙村的发展重心逐渐向旅游方面倾斜,旅游收入成为村内的主要收入来源。
团龙村参与生态廊道建设的可能性及位置优势。(1)社区参与解决人兽冲突问题。随着近年来生物多样性及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力度的增强,梵净山地区的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及数量得以保护,种群数量增多,主要是村寨周边臧酋猴数量增多,对外来游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危险。社区居民可对游客进行宣传教育,规范其观赏行为,村内的农家乐是最好最适宜的宣传平台,这也为团龙村居民参与未来梵净山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可能性。(2)文化旅游参与保护与管理。团龙村的旅游始于21世纪初,得益于梵净山,大批游客涌向梵净山的同时,也有部分游客采风、摄影感受古朴民风,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团龙村旅游业的发展。为团龙村居民参与未来梵净山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和建设管理提供了可能性。(3)通过生态护林员参与保护与管理。护林员既是森林管护最基层、最基础的重要力量,又是社区居民参与自然保护与建设管理的重要途径,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2.2.1 社区参与黔金丝猴生态廊道位置识别
访谈收集社区居民对黔金丝猴的生活经验。外来调研人员难以准确、高效率地了解黔金丝猴在社区周边的活动情况,当地社区居民有着长期的生活经验,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化有足够的了解,社区居民遇见黔金丝猴的概率比外来调研人员大,因此通过深入社区访谈当地居民,了解黔金丝猴在附近的活动轨迹与数量分布。科学家、护林员及其他居民共同识别生态廊道位置。当地社区居民虽然对黔金丝猴的生活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科学知识,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判断误差,因此需要生态廊道相关专家进行甄别,并且邀请长期在森林中巡护的护林员一起参与识别,从而减少因缺乏科学知识而出现的错误,更加准确高效地识别黔金丝猴生态廊道位置。
2.2.2社区居民参与黔金丝猴生态廊道规划及能力建设
面向社区居民开展黔金丝猴生态学知识培训。社区居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缺乏黔金丝猴相关的生态学知识,为了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态知识,展开培训是黔金丝猴生态廊道建设的必要途径。组织社区居民代表到四川、云南学习金丝猴、大熊猫生态廊道建设社区参与经验。让居民代表参观学习,尽快融入社区共建氛围,以此促进生态廊道的建设进度。
2.2.3 建设社区参与生态廊道生境改造示范点
建立迁徙通道生境改造示范点。通过初步的研究发现,梵净山黔金丝猴的迁徙生境存在以下问题:有密集的竹林、不适宜于黔金丝猴生活的针叶林,以及修建环梵净山公路给生境造成了一定的岛屿化,使得公路两旁出现断崖,阻碍了黔金丝猴的迁徙,从而使黔金丝猴生境破碎化。因此可通过建立迁徙通道生境改造示范点,对黔金丝猴的生态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可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修复。降低迁徙通道竹林密度、补植阔叶林木、修复断崖景观。这些修复工程的改造正好是需要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其中的,不仅能够修复其破碎化的生境,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保护与发展两方面都能兼顾,促进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发展。
人工建设空中迁徙通道示范点。由于环梵净山公路的修建以及景观的破碎化,对黔金丝猴的迁徙带来了一些阻碍,当下有必要人工建设空中迁徙通道,减轻景观破碎化造成的压力。空中迁徙通道的建设也为当地社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就地选择修建人员,减少了一定的人力成本。不需搭建帐篷,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2.4 社区开展日常巡护监测
社区参与生态廊道管理。现大部分保护区的日常管理为保护区管理局的相关人员,而保护区到管理局一般情况下都存在一定的距离,对一些紧急情况采取相关措施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且来回的成本也较大。但社区居民长期居住在当地,对当地的环境也比较了解,参与生态廊道的管理不仅能减少人力、财力成本,对突发事件更能及时、准确地汇报。建设日常巡护示范区。管理局对生态廊道的监测、红外相机的管护需要大量的成本,难以长期对当地进行监测。但社区居民长期居住于此,能及时掌握周边的动态,也更能及时发现外来人员,及时有效地杜绝存在的隐患。对红外相机的管护也能让成本降到最低,从而达到低成本、高效率。
2.2.5 社区参与并制定生态廊道管理长效机制
社区参与生态廊道的管理需要长期永久地进行。社区参与不是仅停留在“喊口号”“做面子工程”等短期性、间隙性的层面,而是从管理层次上根本性的提升。梵净山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适宜的气候,使得当地旅游业逐步发展壮大。但随之而来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人流量、车流量的增多,让“羞怯”的黔金丝猴不敢越过公路扩散到周边的生境。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对环梵净山公路道路管控,当地社区居民有就近的天然优势,可以在重点时间段对进入梵净山的车辆进行管控。在进入梵净山的各个路口以及黔金丝猴常扩散的地方布设值班室,根据黔金丝猴的繁殖季节、活动时间建立细化道路管控规则,并拟定《环梵净山公路道路管控细则》。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还可采取招聘生态廊道管理人员、提高管理人员能力建设、建设管理纳入村规民约、组建生态廊道基金会、参与式评估机制长效机制来共建黔金丝猴生态廊道建设。除此之外,黔金丝猴生态廊道仅处于建设初期,缺乏整体的规划,因此制定《黔金丝猴生态廊道规划》是下一步需开展的事项。
2.3.1 社区全程参与,提高生态廊道建设质量
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及相关科研人员缺乏当地长期的生活经验,仅凭阶段性的调研考察难以了解当地的真实情况。因此,在黔金丝猴生态廊道的建设过程中,社区居民应参与生态廊道的建设性质、内容、规划方案,以及后期的维护运行等全过程。研究人员实地考察与社区居民长期生活的经验、周围生态环境的变迁过程相互结合,能更加有效地提高生态廊道建设质量。
2.3.2 社区就近参与,降低生态廊道建设成本
梵净山周边路况复杂,坡度较陡,弯度大,且在冬季路面容易结冰等极端环境,给外部进入从事执法与管理的工作人员增添了难度与工作成本,而且路途较远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理造成困难。因此为降低建设成本,采取就近原则选择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建设管理,不仅能及时参与有关事务的处理,而且可以降低生态廊道建设成本。
2.3.3 社区融入参与,丰富生态廊道建设意义
生态廊道的建设不仅能保护生态环境、扩大黔金丝猴的栖息地,而且能惠益更多的社区居民,形成一定的协同发展机制,提高社区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决策民主、共同富裕”。社区居民融入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廊道的建设中,能使保护效果最大化,保护社区化,社区保护化,将社区纳入保护区管理体系中,丰富生态廊道的建设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