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枝
(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农业应运而生。数字农业是将数字化信息作为农业新的生产要素,用数字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新兴农业发展形态。目前,我国数字农业技术框架、数字农业应用体系和运行管理体系已初具雏形,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信息化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研究数字农业如何助推农村现代化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必然趋势。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对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2000年后我国愈加重视发展数字农业,并相应制定出台了一批政策,旨在促使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完美融合,大幅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2019年,《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出台,标志着政府对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视,该规划旨在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体系的融合,促进数字农业的快速发展[1]。在2021年和2022年,就落实数字乡村试点政府出台了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重点推进乡村建设发展工程,这表明我国数字农业发展已逐步从顶层设计转化为基层实践。据《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截至2022年底,5G网络覆盖所有县城城区,实现“村村通宽带”“县县通5G”。乡村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农村电商继续保持乡村数字经济“领头羊”地位,2022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万亿元。从2022年试行开展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结果看,智慧农业建设快速起步,农业生产信息化率提升至25.4%[2];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农业农村部《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 年)》显示,2021年全国六类涉农政务服务事项综合在线办事率达68.2%;“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人社”、线上公共法律与社会救助等服务不断深化,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服务的村级综合服务站点增至48.3万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6.0%。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根据国家乡村振兴局的统计,2022年,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达3 278万人,比2021年底增加133万人,超过年度目标任务259万人。2022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 313.8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较2021年提升6.4个百分点,乡村市场体系加快完善。2022年,中央财政按照只增不减的原则,预算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衔接资金)1 650亿元,同口径较2021年增加84.76亿元,增长5.4%,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铺开,但目前仍存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失衡、小农户增收受限、农业科技元素融合程度较弱、农业产业体系管理落后、经营主体赋权分散、农户与市场联系较弱等问题。政府亟须采取有效措施以解决这些问题。
农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数字农业是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发展数字农业,以数字化带动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农业服务便捷化,进而实现乡村数字化转型、农民富足产业兴旺,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3]。
数字农业通过利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可以对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生产过程进行智能化管控,实时收集信息并对各类信息加以整合分析,实现提升管理效率、增加收益的目的。通过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的数字化应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数字农业将传统农业与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相结合,改进农业的生产流程,进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数字农业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改善生产,同时还能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效率和运输效率。随着便携的数字信息交流渠道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推广,农村电子商务、短视频直播带货、农家乐、旅游农业等业态蓬勃发展。农副产品电商平台的出现,使得农产品的市场流通更加便捷高效。此外,借助现代物流体系作保障,农产品销售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溯源平台的搭建,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数字农业不仅有助于改进农业生产,还能促进乡村观光休闲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各地政府立足于当地农业资源,通过将文化产业、旅游业与农业发展相融合,借助互联网推出农业发展的新形式、新业态,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时也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数字农业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技术指导和农业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农户在农业种植、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例如,“中农云客”是一款为农业生产者和经销商提供服务的应用软件,它能提供农业管理、销售、采购和物流等多个方面的功能,帮助用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销售利润。具体来讲,这类应用软件不仅能为广大农民提供包括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肥料选用与施用、农业气象服务等信息服务,还提供线上线下的农业服务以及便捷的农业产品交易平台。线上服务包括农民健康、畜禽保健、粮油购买和农机服务等资源服务;线下服务包括农业培训、知识普及、技术服务等各类实时服务。数字农业信息平台为农民实现农业生产和经营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农业生产效益增加,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增强了农民的幸福感[4]。
有关部门可围绕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农户增收有限、农户与市场关联性较弱、产业融合程度较低等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数字农业应保证各部门的合理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路线图,农村产业融合仍需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进行产业集聚与产业联动、创新当前产业体制,合理配置资源与技术,保证产业融合效用最大化以及乡村各产业的融合发展。此外,还应着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平台数据共享,加强信息一体化建设,并整合涉农相关部门信息,充分发挥农业大数据网络平台的作用,不断提升政府与企业资源的开放共享程度,完善农业信息采集和信息服务机制,促使小农户可以通过政府平台获取丰富的农业信息进而主动改进生产方式,充分利用数字农业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加强与市场的联系,进而实现有效增收。通过解决农业以及涉农多方融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最终促进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目前,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乡村产业科技要素融合程度较低,数字技术带来的农业产业创新成果未能得到充分重视与转化;(2)产业集中度不足,农业产业体系以及产业管理机制较为落后;(3)当前我国农村物流建设滞后,尚未建成完善的农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服务体系不健全,主体普遍规模小,层次低,服务效率不高;④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部分地区存在网络信号差、网速慢、资费高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首先,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发展的财政扶持力度,要不断激励并推动高校和相关农业科技研究所与相关农业组织或企业展开合作,在农业大数据、农业生产核心技术、农产品生产大机器研发等方面持续投入资金与人才,促使数字农业技术应用于生产层面。其次,在数字农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联合重点企业,建设一批示范应用联盟,形成一批成本较低、成熟可复制的数字农业应用模式,从而形成较为成熟的农业产业体系和管理机制。再次,重视农村地区农产品产地储备、预冷能力的提高,重视物流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好乡镇大型农产品仓储中心用地问题,从农村交通设施的改善起步,增加路网密度,提升道路质量,提升物流体系对农产品产销流通的支撑能力[5]。最后,要紧跟“十四五”规划指引[6],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农村信息化建设,利用和维护好现有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做好促进网速提升和资费下调工作,合理配置各项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数字农业发展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7]。
当前存在的农村人才匮乏以及农村各产业未能充分有效融合的问题,不利于乡村振兴蓝图的全面展开[8]。因此,引进、培养一批农村电商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势在必行。此外,为更好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应着力培养一批有潜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善于接纳并使用数字农业技术,并且愿意主动融入市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积极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助于促使小农户逐渐适应数字农业发展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其中,将农户利益与农村资源相结合的机制有利于农民充分享受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
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以乡村产业发展为核心,将农业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有机结合,以无人机械化、无人农场建设为契机,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现代化、智慧化水平,推动农业走向新型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生产。因此,涉农部门要着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数字农业,进而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