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易山,秦国阳,葛书林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黄河流域体育旅游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成为大众消费的热点。2021年10月《“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对我国体旅融合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建设绿色民族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以及“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等[1]。随着人们对体育健身休闲和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国家政策的助力,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稳步上升,两者之间的发展联系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因此,本研究通过VAR模型结合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和旅游业相关数据指标,从经济计量学的角度对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之间发展的协同效应及优化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为两者的深度融合以及黄河流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新要求,促使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进行相应的转变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中,体旅融合的宏观发展;冰雪旅游的特点、定位、发展路径及策略;体育赛事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路径都成为当前体旅融合的研究重点,大量学者对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纵观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关于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相关研究大致集中在三个方面:(1)黄河流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杨铭认为文体旅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产业融合背景下基于高质量发展需求出现的新型业态[2]。王玉珍等通过对黄河流域体旅项目发展的现状分析,发现当前黄河流域体旅项目存在本土文化彰显不足、专项政策匮乏、经济促进作用不高等诸多问题[3]。张诗雨等提出了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的优化路径,包括:注重资源共享、加强协同联动、突出地域特色以及加强基础建设等[4]。(2)黄河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刘林星[5]、常媛媛[6]以及张红霞[7-8]等分别研究了我国黄河流域体育非物质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穆学青[9]、田磊[10]、王胜鹏[11]等分别研究了黄河流域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高质量发展的演变特征、发展模式、影响及驱动因素。(3)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当前对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研究较多,普遍认为体旅融合是国民经济摆脱疫情阴霾以及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2-13]。其中,蒋依依等认为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体育旅游通过资源、市场、产品、业态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融合,为体育强国建设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14];徐富金及田启等通过耦合协调模型结合全国数据发现,我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缓慢,整体处于较低水平[15-16];牟柳等通过VAR模型分析,论证了我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业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17]。
上述相关研究为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参考,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1)关于黄河流域体旅融合的理论研究较多,且普遍采用思辨的形式,缺乏相关实证研究;(2)当前研究对于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发展协同效应、机制和效果缺乏关注,无法为黄河流域体旅融合发展提供客观参考。并且,有研究发现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虽然保持整体上升态势,但受疫情蔓延的影响,两者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的停滞和波动[18],如何通过体旅融合的推广激活黄河流域体旅产业的发展活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选取体育产业增加值、旅游业收入等指标,针对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之间发展的协同效应以及相互贡献程度进行深入研究,并根据以往的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1)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2)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之间存在短期均衡发展关系;(3)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4)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之间能够相互贡献。通过VAR模型结合相关数据指标对上述假设进行验证与分析,探讨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协同效应及优化路径,对于助力黄河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2.1.1 文献资料法
以“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和“旅游业”为篇名或关键词,通过高校图书馆、CNKI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及Google学术等搜索引擎查阅相关文献,具体以Sports industry、Tourism以及Sports tourism industry等为英文检索词,归纳整理研究所需的文献资料,积极了解国外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为本研究提供了研究依据和理论基础。
2.1.2 数理统计法
选取四川、内蒙古、河南和山东4个省份,涵盖黄河流域的上中下游,能较为客观的反映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整体情况和发展水平。基于《四川省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内蒙古自治区体育产业发展报告》《河南省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统计数据公告》《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报告》以及《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各省份旅游业收入、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和入境旅客人均消费情况等数据,通过Excel2016对2016—2020年各省份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归纳,并通过插值法补齐相关数据,为实证分析提供数据依据。
2.1.3 VAR模型分析法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是用模型中所有当期变量对所有变量的若干滞后变量进行回归,以便估计联合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因为其不带有任何事先约束条件,早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等相关领域[19-20]。本研究选择VAR模型对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之间发展效应进行分析,探究双方的动态关系,为相关管理部门科学、合理规划黄河流域体旅产业高效、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具体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yt=A1yt-1+…+Apyt-p+εt(t=1,2,…,T)
本研究选取多个指标,较为综合的分析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发展的协同效应。其中,体育产业增加值能客观反映体育产业在新阶段生产中所创造的新产值,可以较为准确的评估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因此,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发展水平选取该区域体育产业增加值来衡量,记为SI。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水平则选取旅游业收入、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和入境旅客人均消费情况作为衡量指标。其中,旅游收入可以客观反映黄河流域旅游业整体发展的情况,记为TR;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涵盖了演出、娱乐、音像分销等行业,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数量的变化也反映着黄河流域文化市场规模的发展情况,记为CM;入境旅客人均消费情况反映外国旅客以及港澳台同胞来华旅游的消费水平,通过入境旅客人均消费水平可以较为准确评估黄河流域旅游产业国际化水平,记为PCS。因此,本研究选取SI、TR、CM和PCS共4个指标构建VAR模型。
通过Eviews11.0软件进行数据转频,将年度数据转化为季度数据以建立VAR模型。并且,将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增加值、旅游业收入、文化市场经营机构以及入境旅客人均消费情况等数据进行对数处理,从而消除异方差,经过自然化对数处理后得到数据lnSI、lnTR、lnCM和lnPCS。
时间序列是否保持平稳是进行计量分析的前提,因为通过对序列平稳性的检验可以避免时间序列不平稳而产生伪回归现象,保证了实证结果的科学性和正确性[21]。在检验序列平稳性的过程中,以是否存在单位根作为检验序列平稳性的标准,如果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成立,说明序列不平稳,否则为平稳序列[22]。
表1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表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lnSI、lnTR、lnCM和lnPCS均为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符合协整检验的基本要求[23-24]。因此,本研究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法,以确定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等相关指标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
表2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
3.3.1 VAR模型滞后阶数的选取
在证明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相关指标属于一阶单整、且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关指标之间的动态关系及相互作用机制,构建了VAR模型。根据检验统计量(LR)、最终预测误差(FPE)、赤池信息准则(AIC)、施瓦兹准则(SC)以及汉南—奎因准则(HQ)选取VAR模型滞后阶数[25],经过检验确定最优滞后期数为2(见表3)。
表3 VAR模型最优滞后期确定表
3.3.2 VAR模型有效性检验
由于lnSI、lnTR、lnCM和lnPCS均为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通过构建VAR模型,进一步分析4个指标之间内在联系的动态关系。
所构建的VAR模型需要满足平稳性要求,如果AR根均小于1,即在图中位于单位圆内,则表明构建的VAR模型是稳定的[26-27]。如图1所示,由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相关指标所构建VAR模型的所有AR根都分布在单位圆内,证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图1 VAR模型AR根分布图
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分析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相关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28-31]。如表4所示,在体育产业增加值与旅游收入的因果关系检验中,原假设“dlnSI不是dlnTR的Granger原因”的F检验统计量为7.181 59,P值小于0.001,即原假设被拒绝,说明dlnSI是dlnTR的Granger原因。而原假设“dlnTR不是dlnSI的Granger原因”的F检验统计量为2.659 8,P值大于0.05,说明原假设被接受。在其他指标的因果关系检验中,“dlnSI不是dlnPCS的Granger原因”“dlnCM不是dlnSI的Granger原因”以及“dlnCM不是dlnTR的Granger原因”均在0.05显著性水平下被拒绝,其他原假设均被接受。
表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当前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规模发展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体育产业是旅游业的格兰杰原因。究其原因:(1)黄河流域体旅融合水平较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体育和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中缺乏互惠发展意识;(2)黄河流域体旅融合产业规模较小,发展方式粗放,仍存在体旅产业结构失衡、对口人才资源匮乏、企业创新意识不足以及不良竞争等诸多问题;(3)疫情蔓延导致消费水平降低和投资热度的下滑、相关体旅政策的缺失以及管理机构对体旅融合发展的忽视都成为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3.5.1 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收入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在不同时期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效果[32-33]。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可以有效识别各指标受冲击的动态反应及变化趋势。图2~图4分别分析了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相关指标相互间对标准差冲击的反应情况,横轴代表时间期限,期数为10,纵轴表示响应值的大小,实线表示的是脉冲响应的变化曲线,虚线则表示标准差的波动范围[34]。
图2为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增加值与旅游收入的脉冲响应图,由左图可知,当对体育产业施加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后,旅游业在当期的脉冲响应值为0,在第2期脉冲响应值逐渐上升,在第9期达到最高后趋于稳定并逐渐下降,但脉冲响应的变化曲线始终在横轴上方。由lnSI对lnTR的脉冲响应函数可知,当给旅游业施加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后,体育产业的脉冲响应值在第5期呈现出快速上升的发展趋势,直到第10期时增长速度放缓。由图2可知,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相互作用的短期效果较弱,长期发展效应显著,呈现出持续扩大趋势。
图2 lnSI与lnTR的脉冲响应图
3.5.2 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图3反映了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规模扩大以及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数量的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轨迹。左图为文化市场规模对体育产业受到冲击影响的脉冲响应值变化轨迹。在第1~6期脉冲响应值变化不大,从第7期开始提升速度加快,说明对文化市场规模的影响不断扩大。从第9期开始,其发展开始进入稳定阶段。而当给文化市场规模施加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后(见图3右),其变化轨迹显示,随着期数的不断增加,脉冲响应值逐渐降低。在第1~6期下降幅度较为平缓,进入第7~9期时,下降速度加快,至第10期响应值逐渐平稳。说明黄河流域文化市场规模对体育产业发展在短期内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长期效果不断减弱,但仍保持正向的促进作用。
图3 lnSI与lnCM的脉冲响应图
3.5.3 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国际旅游消费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图4反映了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入境旅客人均消费情况之间受冲击影响的脉冲响应值变化轨迹。由lnPCS对lnSI的脉冲响应函数可知(见图4左),当给体育产业施加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后,脉冲响应值在短期内(第1~5期)增长较为缓慢,并在第6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表明黄河流域体育产业的发展对其国际旅游消费的促进作用不断增长,具有“短期效应弱,长期效应强”的特点。由lnSI对lnPCS的脉冲响应函数可知(见图4右),其响应值变化轨迹表明,当国际旅游消费受到冲击时,其脉冲响应值随期数的增长而不断降低,在第9~10期时,响应值下降速度增快并趋于0,但始终保持正向影响作用。表明黄河流域国际旅游消费水平的提升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整体促进作用较弱。
图4 lnSI与lnPCS的脉冲响应图
脉冲响应函数对于各变量具体贡献作用的大小缺乏评价。因此,采用方差分解在脉冲响应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各内生变量对预测方差的贡献度,有助于了解系统中各变量在动态发展中的作用关系[35-36]。
表5 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方差分解结果表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发展关系。体育为体育旅游相关文化提供传播平台,而旅游为体育旅游提供了产业化的途径。在当前政策利好的推动下,发展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因此,(1)重视黄河流域体育旅游项目规划,完善可持续发展机制,发挥政府的导向功能。建立涵盖黄河流域九个省份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规划体系,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37-38],以推动生态环保、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为主旨,推动资金、顾客和技术集中流向优质项目,提升项目的发展规模和带动作用。(2)加强体育、旅游及文化产业的协同联动,构建黄河流域资源共享平台,以黄河流域为主题打造体育文化旅游带。打破资源共享壁垒,促进黄河流域体旅产业数据信息横向与纵向整合。一方面,通过整合相关数据信息、建立统一评价标准并构建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数据信息的价值。另一方面,应加强数据指标等相关信息的纵向对比,通过对比黄河流域体旅产业的年度数据,从而客观把握体旅产业整体发展趋势和消费热点的演变。并且,将体育健身活动、黄河传统文化以及旅游休闲产业有机结合,构筑黄河流域体育文化旅游带,发展配套服务产业。(3)注重黄河流域体育旅游品牌建设,提升黄河流域体育文化旅游带创新和营销水平。打造多条黄河生态旅游主题线路,联合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如淄博市将黄河百里生态廊道、天鹅湖罗曼园、千乘文旅康养项目等3个项目列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淄博段)重点项目清单,推动黄河文化与齐国故都品牌的有机结合。通过生态公园建设为大众体育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奠定基础,推动区域体旅协同联动。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当前黄河流域体育产业是旅游业的格兰杰原因,且黄河流域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数量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应推动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间形成相互协同的“对称性”互惠发展关系。(1)注重黄河传统文化在体育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传承黄河文化基因,突出黄河流域文化的地域特色。黄河流域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既涵盖了济南、郑州等“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也有西安、洛阳等具有浓厚历史底蕴的古都,应结合各区域文化特色设计体育旅游的精品项目。(2)推动黄河流域体旅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体育文化+生态旅游”跨界融合。黄河上游的青海、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等省份可以依托天然的自然景观,打造以增进健康为目标的健身休闲活动和体育赛事;陕西和山西等中游的区域通过深挖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体育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结合水浒文化、儒家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当地民俗体育文化等,发展精品体育表演项目,并结合滨海区域加强海上运动及休闲旅游区的建设。(3)构建黄河流域多区域合作体系,推动黄河流域体育旅游融合一体化发展,推动相关产品及服务结构优化升级。以市场为导向并明确市场定位,通过打造“好客山东”等文化旅游体系,将餐饮、特色文化、休闲运动、旅游路线系统整合,提升辐射效应,推动黄河流域旅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从国内走向国际。
脉冲响应分析说明,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相互影响均为正向的促进作用,但两者相互作用的短期效果较弱,说明当前黄河流域体育旅游相关企业对体旅融合的意识和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应在此基础上,(1)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提升体育旅游产品及服务水平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积极促进黄河流域体旅产品及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激活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活力。一方面,数字技术中的5G技术在体旅赛事中的应用,为扩大体育旅游赛事吸引力提供了条件,通过AR和VR技术以帮助人们沉浸式欣赏并参与体育旅游的线上相关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应用数字经济中的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构建体育旅游文创产品的智能化制造链,通过提高制造的智能化程度降低研发成本并提高更新换代的速度。当前,市场上流通的相关产品,同质化严重,这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面对当前黄河流域体育旅游同质化竞争严重的问题,各地区应根据本土文化特色,深挖产品及服务的文化内涵,提升品牌建设意识,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品牌形象。如泰安市依托体育赛事,打造运动健身品牌,借助“泰山”的品牌优势,深入推进“文旅+体育健身”融合发展,通过举办泰山马拉松、户外挑战赛等赛事活动,推动旅游+康养+体育融合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3)推动低碳旅游模式,树立环保意识,并加强黄河流域体旅发展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通过推广健步行以及单车游玩的出行理念,并合理配置相关旅游资源,培养低碳环保旅游意识,通过政府、企业、景区和旅客的共同努力,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通过方差分解分析发现,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在短期内受自身影响最大,随着不断发展,交互影响逐渐上升,文化市场规模的贡献度也逐渐提升,且长期效果显著。因此,(1)打造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体育旅游小镇,加强规划集娱乐休闲、体育运动和文艺表演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小镇规划。国家政策以及资本市场对体育小镇建设的支持,为体育与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如山西的圣天湖运动特色小镇,地处晋、秦、豫黄河金三角旅游区核心位置,属于第一批“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项目。将水上运动、滑雪、钓鱼以及团队活动有机结合,布局30多种体育运动休闲项目,兼具体育健身、旅游休闲以及文化教育等多种特色。因此,科学规划并布局功能多元化的体育特色小镇,成为推动黄河流域体旅融合的重要路径。(2)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以适配当前体育旅游的发展趋势及需求。黄河流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一方面,要求对黄河流域传统文化和体育文化相关知识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求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因此,应调整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通过加入相关机构和企业,实现培养主体的多元化,增加学生实习锻炼机会,积累相关经验,为黄河流域体育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后备人才供应。(3)推动黄河流域服务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凸显体育优势,促进多种体育服务类产业均衡发展,有效提升黄河流域体旅产业竞争力。根据各地域具体情况,精准定位各类别体育项目的发展策略,推动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体育场馆服务、体育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均衡发展,帮助旅客根据自身需求直观、精准的选择旅游项目和路线。
良好的政策保障和营商环境是实现产业融合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当前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尚未形成“对称性互惠”的协同联动,更应重视完善相关政策,加强顶层设计与治理等,为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形成对称性互惠的发展关系奠定基础。具体而言,(1)优化体育旅游产业扶持政策,加强评估监管力度,以推动黄河流域体旅产业的共生发展。各地域应针对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具体情况,制定体育产业与旅游业协同治理政策,通过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估体育旅游相关企业的市场、经营风险,完善用户的监督和反馈渠道。并且,应优化相关财税政策,提高财政投入,为中小企业提供补贴,并简化企业审批流程,降低门槛,推动良性竞争。(2)加强相关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不同景区和城市连接,构建黄河流域的快速交通网络,为体旅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如德州市通过支持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文化公园改造项目纳入“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年度重点项目,对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核心区进行环境整治及旅游基础设施提升,从而推动现代农业、休闲养生、自驾露营等生态旅游发展。(3)提升黄河流域体旅融合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完善多元化治理体系,推动黄河流域体旅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升政策的保障力度,以保证体旅融合的延续性和效率。政府部门应根据发展现状转变职能,搭建体育和旅游文化部门的合作平台,并促进管理部门与企业以及非盈利组织的沟通,明确各方责任,从而提升体育旅游的服务水平,促进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共生发展。
当前,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互惠促进关系,但发展效率和互惠程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发展关系,且体育产业是旅游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并且,黄河流域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数量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在未来发展中,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在短期内受自身影响最大,随着不断发展,交互影响逐渐上升,文化市场规模的贡献度也逐渐提升,对于体育产业和旅游业的促进效应均表现出“短期弱,长期强”的特点。
因此,应注重资源共享,构建黄河流域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机制;以文化为核心,打造黄河流域传统文化特色品牌形象;以旅游为载体,持续提升体育旅游服务水平及消费韧性;以体育为动能,优化体育旅游的消费体验及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政策保障,推动黄河流域文体旅深度融合及共生发展。推动黄河流域体旅深度融合,并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本研究仅结合了四川、内蒙古、河南和山东这4个省份的数据,受数据影响,没有全部涵盖黄河流域的全部省份。并且,在体育产业增加值、旅游收入、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数量和入境旅客人均消费情况等4个指标的基础上,对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动态发展关系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缺乏对其他相关变量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在“十四五“规划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新要求下,深入分析并推动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真正形成对称性互惠的发展关系,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不断的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