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行配置对南疆复播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

2023-05-12 06:21齐鑫吴树黄兴军高兴陈国栋吴全忠翟云龙
新疆农垦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复播结荚行距

齐鑫,吴树,黄兴军,高兴,陈国栋,吴全忠,翟云龙*

(塔里木大学农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合理株行配置可利于作物群体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I),且在生长的中后期LAI降低较慢,减少了漏光损失,增加净光合速率(Pn),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为获得高产奠定了基础[1]。在冠层中下部,改善株行配置及种植方式叶片的Pn、Gs、Ci、Tr等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2]。合理的株行配置表现出明显优势,可提高作物生产能力[3]。陈传信[4]等研究得出,适当缩行增加株距可促进植株光合能力的提高,即合理的株行配置种植方式是复播大豆高产栽培的有效措施。在一定种植密度条件下,适宜的株行距是调节大豆群体合理分布的重要措施。梁熠[5]等人认为由于一定的株行配置存在边行优势效应,导致边行通风透光好,个体间根系、叶片竞争减缓,增大光合特性指标而提高产量。这与李琼[6]等认为调整大豆种植间距,采用适当的株行配置种植方式可提高光合速率,增加百粒重,提高产量,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另外,在灌溉方式一样的条件下,相比于等行距平作种植、宽窄行平作种植,沟播种植方式具有较高叶面积和Pn,延缓了叶片中叶绿素降解,有利于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和籽粒产量的提高[7]。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新疆大部分地区气候已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暖湿化趋势[8-9]。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疆热量资源明显增加,秋季温度增高,初霜期推迟,使新疆地区麦后种植大豆成为了可能[10-11]。近年来北疆地区麦后复播大豆的面积已达到3.33×104hm2左右,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12],然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缺乏制约着南疆地区大豆的发展。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株行配置对复播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最佳株行配置,为实现复播大豆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本试验在新疆阿拉尔市塔里木大学农学试验站进行,试验地前茬作物为冬小麦,地势平坦,土壤肥力较好。试验所在地属于暖温带极端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该地太阳辐射年均133.7~146.3 kJ/cm2。年均日照时数2 556.3~2 991.8 h。雨量稀少,冬季少雪,地表蒸发强烈,年均降水量40.1~82.5 mm,年均蒸发量1 876.6~2 558.9 mm。

1.2 试验设计

试验选用大豆品种绥农35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行距处理,副区为种植密度。行距处理设3个处理:15 cm(H1)、30 cm(H2)、45 cm(H3),种植密度设3个处理:5.3 × 105株/hm2(M1)、5.5 × 105株/hm2(M2)、6.0 × 105株/hm2(M3)。共9个处理组合,小区面积4.5 m × 2.0 m,总面积9.0 m2,3次重复,试验底肥施加有机肥1 000 kg/hm2,盛花期追肥施用复合肥120 kg/hm2、尿素10 kg/hm2和磷酸二氢钾1.5 kg/hm2。田间管理措施同一般高产大田。

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 光合参数的测定

分别在大豆的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在各小区选取长势均匀一致的植株10株,在天气晴朗的条件下,使用Li-6400光合测定仪在11:00~13:00测定每一株倒3叶中间小叶片中Ci、Gs、Pn、Tr。

2.2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分别在大豆的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在各小区选取长势均匀一致的植株10株,在天气晴朗的条件下,使用YAXIN -1105荧光仪测定各处理Fo(初始荧光,也称基础荧光,是PSII反应中心处于完全开放状态时的荧光产量)、Fm(最大荧光产量,是PSII反应中心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的荧光产量)、Fv/Fm、Fv/Fo等荧光参数,Fv/Fm的变化主要因素是在胁迫条件影响,生长条件的影响对其影响很小,Fv/Fm值下降,说明受到胁迫的作用;Fv/Fo是反映PSⅡ反应中心的潜在活性。测定过程中,让叶片充分暗适应30 min后获得暗处理数据,随后选择光强为2 000 mol/(m2·s),各处理荧光参数均为5次测定的平均值。

2.3 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测定

完熟期每小区去除左右各2个边行、前后各1 m,取中间部分实收计产。

2.4 数据分析及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Excel 2010软件和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株行配置对复播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

3.1.1 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

植物叶片Pn能够反映叶片光合同化作用的强弱,Tr可以用来测量植物在一定时间内的蒸腾强度。由表1可以看出,各行距处理复播大豆Pn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处理均在结荚期达到最大值,然后有所降低。

表1 株行配置对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影响

在不同行距处理条件下,各生育时期种植密度处理Tr表现均为M2 >M1 >M3。在开花期,H1、H2处理条件下,M2处理与M1、M3处理均达到显著水平,H2M2为Tr最大,达到13.58 mmol/(m2·s)。在H3处理条件下,M2处理与M3处理达到显著差异,且M2处理最高,达到9.08 mmol/(m2·s),较M1、M3处理分别高12.34%、27.17%。在结荚期,M2处理均与M1、M3处理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其中H3M3处理Tr最低,达到8.51 mmol/(m2·s),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可能因为H3M3处理株距最小,导致大豆群体空间分布不均使其Tr最低。在鼓粒期,大豆Tr较结荚期有所降低,在H1处理条件下,M2处理与M1、M3处理达到显著水平。在H2、H3处理条件下,M2处理与M3处理达到显著差异,与M1处理不显著。

在开花期,H2处理条件下,大豆各种植密度处理Pn差异不大。在H1、H3处理条件下,M2处理Pn最高,且M2处理均与M1、M3处理达到显著水平,说明M2处理对大豆Pn的促进效果最好。在不同密度处理条件下,各行距处理表现均为H2 >H3 >H1,其中H2M2处理Pn最大,达到23.22 μmol/(m2·s),说明H2M2处理对大豆Pn促进效果最佳;在结荚期,Pn达到最大值;在不同行距处理条件下,各种植密度处理表现均为M2 >M1 >M3,且M2处理与M1、M3处理均呈现显著差异,说明M2处理对大豆Pn促进效果最好。在M2处理条件下,各行距处理表现为H3 >H1 >H2,H3处理Pn最大,达到29.52 μmol/(m2·s),分别较H1、H2高5.54%、11.55%。M1、M3处理条件下,随着行距的增加,各处理大豆Pn逐渐降低,具体表现为H1 >H2 >H3;在鼓粒期,各处理Pn下降,可能原因为进入鼓粒期大豆叶片生理机能部分衰退,导致叶片Pn下降。在不同行距处理条件下,各种植密度处理表现均为M2 >M1 >M3,与开花期和结荚期表现一致,其中M2处理与M1、M3处理均呈现为显著差异水平。在M2处理条件下,H1处理Pn达到最高,为18.39 μmol/(m2·s),H3处理次之,为16.96 μmol/(m2·s),H2处理最低,为15.43 μmol/(m2·s)。在M1、M3处理条件下,各行距处理表现均为H3 >H1 >H2。

3.1.2 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

气孔是叶片和外界环境进行CO2和水分交换的重要通道,其行为与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密切相关,是影响光合速率和物质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由表2可知,复播大豆Gs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各处理均在结荚期取得最大值。

表2 株行配置对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的影响

不同行距处理条件下,在各生育期各处理表现均为M2 >M1 >M3,在盛花期,H1、H3处理条件下,M2处理Gs显著高于M1、M3处理,并呈显著差异。H2处理条件下,M1、M2处理Gs相差不大,分别为0.38 mol/(m2·s)、0.39 mol/(m2·s),但均高于M3处理;在结荚期,H1处理条件下,各种植密度处理均无显著差异。H2、H3处理条件下,M2处理与M1、M3处理达到显著差异;在鼓粒期,3种行距处理条件下,M2处理与M1、M3处理均达到显著水平。

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大豆Ci逐渐增加至结荚期达到最大,生长至鼓粒期逐渐减低。在不同行距处理条件下,在开花期,H1、H2处理条件下,各种植密度处理表现均为M3 >M1 >M2,与Pn、Gs、Tr呈相反趋势。在H3处理条件下,M2处理Ci最大,达到201.29 μmol/mol;M3次之,具体表现为M2 >M3 >M1,M2处理较M1、M3处理分别高44.40%、38.45%,说明增加种植密度能促进大豆Ci的增加,但种植密度过高反而会降低大豆Ci。在结荚期,大豆Ci达到最大值,在H1处理条件下,M3处理与M1、M2处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在H2处理条件下,各种植密度处理具体表现与开花期相同,具体表现为M3 >M1 >M2,分别达到257.35 μmol/mol、247.84 μmol/mol、240.69 μmol/mol。在鼓粒期,各种植密度处理均为M3最大,M1次之、M2最低,与Pn、Gs、Tr呈相反趋势。

3.2 不同株行配置对复播大豆荧光参数的影响

植物在光反应过程中吸收光能的主要物质是靠叶绿素提供的。Fo与Fm是反映植物光合活性的重要指标,其中Fo为初始荧光,也称基础荧光,是PSII反应中心处于完全开放状态时的荧光产量;Fm为最大荧光产量,是PSII反应中心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的荧光产量;Fv/Fm的变化主要因素是在胁迫条件影响,生长条件的影响对其影响很小,Fv/Fm值下降,说明受到胁迫的作用。由表3可以看出,在不同行距处理条件下,各种植密度处理Fo均为M3处理最大,达到248.25,M3处理与M1、M2处理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Fm、Fv/Fm、Fv/Fo均为M2处理最大,分别达到856.33、0.80、3.91。各种植密度处理Fm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在H2、H3处理条件下,各种植密度处理Fv/Fm、Fv/Fo均呈极显著差异水平。在H1处理条件下,M2、M3处理与M1处理Fv/Fm、Fv/Fo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说明M3处理能够更好地促进大豆光合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大豆产量。

表3 株行配置对荧光参数的影响

根据差异显著性检测可以看出,行距处理对Fo、Fm、Fv/Fm产生极显著差异,对Fv/Fo产生显著差异。密度处理对Fo、Fm、Fv/Fm、Fv/Fo均产生显著差异,且未达到极显著差异。但其互作效应对Fo、Fv/Fm、Fv/Fo产生极显著差异,说明改变群体分布方式,调节大豆种植株距与密度可有效提高大豆叶片光合能力。

3.3 不同株行配置对复播大豆产量的影响

产量的形成不仅与作物品种特性有关,而且也受到种植措施的影响,合理的种植方式,有利于作物生产潜力的充分发挥,从而获得高产。从图1可以看出,不同行距处理条件下,各种植密度处理均表现为M3 >M1 >M2,且M1、M3处理与M2处理均呈现显著差异水平。不同种植密度处理条件下,各行距处理均随着行距的增加逐渐降低,均为H1处理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H2、H3处理,其中H1M3处理产量最高,达到6 155.8 kg/hm2;H2M3处理次之,达到5 850.6 kg/hm2,说明H1M3处理对大豆产量提升效果最好。

图1 株行配置对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合理密植是提高大豆LAI、群体光能利用的重要措施,是复播大豆获得优质、高产的关键环节,也是塑造合理株型的手段之一。陈宗培[13]等研究表明,高密度种植模式下的玉米叶片的Pn、Gs、Ci和Tr均优于低密度。王海燕[14]等研究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在密度处理最大值下最高,叶片光合作用较强,更适于后期进行干物质积累和提高粒重。赵小光[15]等研究认为,合理的作物群体结构可形成良好的冠层内光辐射分布,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而改变栽培密度是调控群体特征的重要途径。合理密植能有效地解决作物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构建出合理的群体结构,增大绿叶光辐射面积,从而提高作物群体对光能的利用率,促进产量三要素的协调生长,最终提高作物产量。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即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各项指标均以H1M3处理表现最优,Pn较高,光合物质积累量较高。

前人对不同大豆品种在各株行距配置下的产量及其构成进行了研究,但得出的结果由于品种特性、种植密度、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等差异而不尽相同[16-18]。在本试验中,通过不同株行配置影响复播大豆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参数等动态变化进而影响最终产量的形成,在不同行距处理条件下,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在开花期H2处理条件下Pn、Tr、Gs、Ci、Fm、Fv/Fm、Fv/Fo达到最大,在H3处理条件下Fo最大。H1M3处理产量最高,达到6 155.8 kg/hm2,H2M3处理次之,达到5 850.6 kg/hm2,说明H1M3处理对大豆产量提升效果最好,缩小行距,增大株距可改善复播大豆的群体结构,使植株分布更加合理,有效利用土壤面积,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性,有助于复播大豆的生长发育,以此增强光合作用进而加大产量的形成。

5 结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大豆Pn、Gs、Tr、Ci均呈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在结荚期达到最大值。在结荚期,大豆Pn、Gs、Tr、SPAD值各密度处理表现均为M2 >M1 >M3,说明M2处理对大豆Pn、Gs、Tr的促进效果最佳。其中H3M2处理Pn、Gs、Tr为各处理中最高,分别达到9.52 μmol/(m2· s)、0.72 mol/(m2· s)、14.39 mmol/(m2·s),说明H3M2处理大豆光合性能最强。不同行距处理条件下,各种植密度处理Fo均为M3处理最大,Fm、Fv/Fm、Fv/Fo均为M2处理最大,分别达到856.33、0.8、3.91。H3M3 处理Fo最大,达到248.25,H2M2 处理Fm、Fv/Fm、Fv/Fo,分别为856.33、0.80、3.91。行距处理对Fo、Fm、Fv/Fm 产生极显著差异,对Fv/Fo 产生显著性差异。密度处理对Fo、Fm、Fv/Fm、Fv/Fo均产生显著性差异,且未达到极显著差异。但行距与密度互作效应对Fo、Fv/Fm、Fv/Fo产生极显著性差异。H1M3 处理产量最高,达到6 155.8 kg/hm2,H2M3次之,达到5 850.6 kg/hm2。

猜你喜欢
复播结荚行距
大豆:花期结荚期巧管理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豆角开花多结荚少管理有绝招
架豆角结荚期如何科学管理
不同播量、行距对“藏青320”产量的影响研究
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对甘薯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复播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冬小麦高产栽培及麦后复播作物管理措施
滴灌冬小麦免耕复播青贮玉米技术
冬小麦及麦后复播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