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藤在印度尼西亚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The Role of Rattan in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Indonesia)是国际竹藤组织(INBAR)的一份技术报告。该报告旨在分析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藤产业的发展变化及其关键驱动因素,阐述其对藤采收者和种植者生计的重要性,并为印尼藤产业发展提出建议。报告全文可在国际竹藤组织官网下载:https://www.inbar.int/resources/inbar_publications/the-role-of-rattan--in-the-socioeconomic-development-of-indonesia/。
藤(Rattan)主要分布于非洲和亚太地区热带和亚热带雨林中,是印尼最重要的非木质林产品之一。全球有藤类植物631种,其中印尼有350余种。印尼的藤资源主要分布于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和苏门答腊岛,而印尼的藤产业则主要集中在爪哇岛。
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藤产品出口是印尼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出口的藤产品主要有家具、工艺品、半成品以及原藤,出口目的国主要为日本、中国和欧洲。然而,2000—2005年由于橡胶、油棕生产和贸易的增加以及煤矿开采的扩张,印尼的藤生产和贸易不断下滑,尤其是在加里曼丹岛的东、中部地区。有报告称,2004—2010年东加里曼丹的藤农生产收入下降了1/3~1/2。因此,分析印尼藤产业的发展变化及其关键驱动因素,对于了解藤产业对印尼农村利益相关者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生计发展的贡献至关重要。
印尼的藤材主要产自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和苏拉威西岛,而藤产业则主要集中在爪哇岛,尤其是井里汶市(Cirebon)和格雷西克(Gresik)地区。井里汶市位于爪哇岛西部和中部的交界处,是印尼最大的藤工业区,2019年该市藤出口额约1.65亿美元,占印尼藤出口总额的40%。几十年来,井里汶市一直是印尼藤产业的中心,见证着印尼藤产业的盛与衰。格雷西克位于东爪哇省,其Menganti区是爪哇岛仅次于井里汶市的第2大藤工业区,这里的小微型企业通过订单为大型企业提供藤半成品,双方合作生产藤终端产品,从手工艺品到家具。
印尼国家标准中确定了51种商业藤种,其中有11种是本研究区域社区采收和贸易的最重要藤种(表1)。根据直径大小,藤材分为2种:小径藤(<18 mm)和大径藤(≥18 mm)。小径藤主要用于生产藤席、藤编织和藤蓝,大径藤主要用于制作家具、藤棒和篮子。
40年来印尼藤产业一直受到政府的严格管控,先后颁布了10多项部长级法令来规范藤贸易。然而,在2012年之前历届政府的藤法规始终不一致。目前实施的藤法规为2012年出台的部长级法令,其中禁止原藤和半成品出口。该法令对大多数藤采收者、藤农以及原藤出口商影响较大,但对国内的藤企业较为有利,他们可以有更多机会获得原材料。
调查发现(2014年),15~20年前东加里曼丹省藤农30%~50%的收入来自藤,如今他们则主要依靠橡胶和油棕维持生计,他们的藤农场被迫改造成油棕和橡胶农场或者是煤矿区,只有少数人在从事与藤有关的活动。印尼的藤加工业集中在爪哇岛,每年藤产品出口额为3.5亿~4.0亿美元,出口贸易值远不及其他农产品,如咖啡(8亿美元/年)、橡胶(20亿美元/年)、油棕(180亿美元/年)。然而,藤产业的参与者往往非常具体,局限于一定范围的群体。那些参与原藤生产的人——农民和藤采收者,通常是一些被边缘化的人,主要生活在偏远地区,其家庭收入主要来自藤采收和生产活动;而参与藤加工的人——藤产业工人,虽然生活在较为发达的地区,但其生计也多是高度依赖藤产业。
藤产业的乘数效应相对较高。在藤产业的集中地井里汶市和格雷西克地区,拥有大量的企业,从家庭规模的企业到大型企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这些企业和产业工人是受全球藤市场波动影响最大的利益相关者。
印尼的藤贸易经历了40年的盛衰交替。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由于国家对藤生产和贸易没有任何限制,藤产量曾达到顶峰,藤家具和藤工艺品在国内广泛生产和消费,并向日本和中国出口藤席。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政府出台藤席垄断法令,即只有注册的藤席出口商才能出口此类产品。在该法令的影响下,印尼最大的藤席生产区之一南加里曼丹省阿蒙泰市(Amuntai)的数千家藤席制造商倒闭。199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干预下,印尼政府不得不取消一些原藤及半成品的出口禁令,并改革藤产业,从而使得印尼藤贸易得以恢复。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2004年政府为保护国内藤工业更好地获得原材料不得不再次禁止原藤出口,并对藤半成品出口施加限制条件。自2018年以来,随着印尼国内藤产业对国家法规的逐步适应,并不断创新技术和改进产品质量,藤出口贸易再次出现增长,在2019年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藤席、藤编和藤筛(海关编码406122)和藤编篮(海关编码406212)出口额大幅增加,增幅高达12%。
总体而言,印尼藤贸易发展历程可分为6个阶段:第1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藤产量和价格均不断提高;第2阶段为1986—1998年,由于政府对藤出口的广泛限制和严格监管,藤产量不断下降;第3阶段为1999—2004年,藤产量略有增加;第4阶段为2005—2011年,在这一阶段国家对天然藤和栽培藤实行不同的限制和政策;第5阶段为2012—2017年,藤产业逐步适应了不确定性,并找到了生存之法;第6阶段为2018年至今,藤产业已经找到了市场定位,并开始再次实现从原料生产到出口的增长。调查显示,2017—2021年藤价格和产量均增加了约10%~20%,2021年各行业对原藤的需求正在增加。
尽管藤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不断增加,但藤价值链中的参与者并没有改变,仍然是传统的藤从业者,很少有新的农民、采收者和贸易商参与进来。藤产业依然面临挑战。
对天然藤采收者而言,他们担心获得从天然林中采收藤配额的费用难以承担。目前,获得采收配额的费用平均为每10~20 t约100~200美元。藤加工企业期望政府对生产藤成品提供更多的激励措施,例如对购买加工设备提供支持。当地贸易商和出口商则希望政府鼓励出口和产品创新,并对开拓全球市场者提供支持。
目前,藤家具在市场上也面临着与竹家具、木家具和复合家具的竞争。在户外家具的耐用性方面藤家具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因此,藤产品的发展仍然以工艺品、篮子、装饰品和室内家具为主。藤资源的可持续供给也是印尼藤产业必须面临的一大挑战。目前,印尼经过认证的藤可持续资源非常少,只在加里曼丹针对特定的藤编篮子产品尝试了参与式担保制度,欧洲客户要求小批量篮子生产商提供此认证。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着悠久藤贸易和产业发展史的印尼由于政策法规的多次波动而无法长期稳定发展,直到最近2年藤产业才开始有复苏的迹象。然而,现在就断定印尼藤市场取得成功并赢得竞争还为时尚早。最近藤产品出口增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全球市场的复苏而驱动了对藤产品(即藤工艺品、藤席和藤篮)需求的增加,而印尼藤产业所固有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包括原藤供应量低、原藤价格低,以及新贸易商或投资者对进入藤产业缺乏兴趣。为此,建议印尼政府采取以下措施加快藤产业的发展:促进藤混农林业发展,以增加藤原料供给;取消对边缘化家庭和低收入家庭藤采收的收费和征税;从全球先进工业区向较小的地方工业转移技术;支持国内藤产业,使其能够进入全球市场;为小型和微型企业获得机械设备创造机会;开展藤耐用性的技术创新;实施鼓励出口的激励措施;制定明确的政策和战略发展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