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 陈洋, 唐雨莉, 向红
矮小症是指相似环境下,身高较正常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人群身高均值低2SD或低于第3百分位[1]。每一个体的生长速度不同,但正常的生长轨迹应沿着特定的百分位曲线发展。除了身材矮小[2],矮小症还会增加成年后罹患代谢综合征、神经性耳聋等疾病的风险,对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等均有影响。矮小病因繁杂,除了部分已明确诊断为矮小症的儿童符合生长激素干预治疗的指征,其余儿童均以生活指导、定期监测随访为主。因而要降低矮小症发病率,需明确病因,做到早期预防,系统干预,以期改善患儿的身高,减少远期风险。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6~10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生长发育门诊就诊矮小症患儿57例;并纳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身高发育水平儿童123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中矮小症的诊断标准[1]。
1.3 纳入标准 (1)身高符合矮小症的诊断标准;(2)年龄4~9岁;(3)愿意配合问卷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4 排除标准 (1)生长迟缓但未达矮小诊断标准者;(2)既往接受过生长激素治疗;(3)伴有性早熟、先天性疾病或遗传疾病、肿瘤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4)由于其他原因不能配合本次调查者。
1.5 剔除标准 (1)不能准确测量身高者;(2)不能获得完整资料者。
1.6 研究方法
1.6.1 生长发育评估 对所有就诊儿童进行身高测量,并绘制生长发育曲线图,评估身高发育水平。此过程由课题组研究员统一完成,身高测量均在上午利用同一规格测量仪完成。
1.6.2 问卷调查 受检者为研究对象的父母,通过问卷形式进行临床信息收集,问卷内容涉及出生情况、个人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所有问卷均由本课题组研究员发放、收回,并由研究员统一指导填写。
问卷中生活方式因素标准:参考美国运动医学会推荐儿童青少年骨骼健康运动方案,每周≥3天弹跳类运动,每次至少进行2组10~20 min运动;每日充足补钙:包括每日奶量摄入及额外钙剂补充,各年龄段补钙量参照《中国儿童钙营养专家共识(2019年版)》[3]。
2.1 一般临床资料 两组在年龄、性别、出生季节、辅食添加时间、辅食添加季节、母亲妊娠情况、出生胎龄、生产方式、有无产伤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矮小症组与正常儿童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n(%)]
2.2 个人史、家族史 两组在是否患有基础疾病、出生为小于胎龄儿或低出生体重儿、6个月前喂养方式、父母任意一方具有晚发育史、是否有家族性矮小史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个人史、家族史资料分析
2.3 生活方式 两组在每周弹跳运动量、每天坚持充足补钙、夜间10点完全入睡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方式资料分析
2.4 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数据符合二元Logistic回归的7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低出生体质量、6个月前混合喂养、家族性矮小与矮小发病呈正相关,无基础疾病、充足弹跳运动量、足量夜间睡眠时间等与矮小发病呈负相关。见表4。
表4 矮小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儿童具有独特的生长轨迹,其身高发育受遗传与环境的共同影响,常见的矮小病因包括遗传、体质、营养、慢性疾病、社会心理问题等[4]。
单因素分析示,矮小症无特定高发年龄段及性别差异。研究报道儿童体格生长具有季节性差异,各年龄段都以春夏季身高增长明显为特征[5],夏季出生婴幼儿不同年龄段身高均大于其他季节出生婴幼儿。杨玉霞等[6]提出,出生季节主要影响婴幼儿智力发育,而生长速率主要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季节对各年龄阶段的生长速率存在相似的影响,普遍呈现出春夏季节身高发育快,秋冬季节落后的趋势[7-8],因而儿童期年生长速率与季节无关[5],这与本研究所得结论一致,不同季节矮小症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
单因素分析可知,母亲孕期患病、早产、剖宫产、产伤等均与矮小发病无关联。在儿童生长迟缓相关因素研究中,张亚钦等[9]表明,生长迟缓组在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母孕期合并疾病方面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家族性矮小史、早产、辅食添加困难、低出生体质量是影响儿童生长迟缓的主要危险因素,这与本研究结论部分一致,均强调了出生体质量及家族史对矮小发病率的影响。胎龄对儿童身高发育有影响,早产儿平均身高较足月儿落后[10],但本研究结果显示,母孕期情况、早产及产伤等因素在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其原因可能为选取样本量不足。
出生体质量与儿童体格发育呈正相关[11],低出生体质量[10]身高平均水平相对落后,文献[12]报道出生体质量与生长水平呈正相关,低出生体重儿或小于胎龄儿中矮小检出率增大,出生体质量越低,则矮小发病率越高一致。因此,结合既往相关研究推测,胎龄、生产方式、孕期健康状况等与矮小发生均无直接相关性,而出生时体质量是影响小儿生后身高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尽管儿童生长轨迹存在一定的“趋中”现象,小于胎龄儿在生后1年内有望实现追赶生长[13],但食物不耐受、母乳喂养率低、易反复生病等都可能成为儿童追赶失败的因素。
在个人史、家族史因素分析中,父母发育情况、家族矮小史、6月内喂养方式、有无基础疾病与矮小症发病密切相关。成年终身高75%取决于家族遗传[14]。研究发现,有家族矮小史及父母青春期发育延迟的儿童成年预期终身高较同龄正常儿童不理想。有家族性矮小史将大幅增加儿童矮小症的发病率,这是因为矮小症的发生受遗传因素影响,但具体遗传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某些基因突变有关,而这些调控身高的突变基因有一定遗传倾向,导致有家族史的儿童矮小症发生率升高[15-17]。
生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婴幼儿在身长、头围、体质量方面,均优越于人工喂养组[18],这与本文结论一致。母乳成分有助于婴幼儿肠道菌群建立,促进胃肠道功能成熟[19-20],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亦有报道提出不同结论,不同喂养方式对6月龄婴幼儿身长、体质量检出率无差异[21]。本研究得出平素患有基础疾病一项P<0.05,提示两组具有差异性,查阅原始资料可知两组儿童基础疾病类型均为过敏性鼻炎、抽动症、哮喘、过敏性紫癜、腺样体肥大,其中矮小症组基础疾病患病率高于正常儿童组,初步判断以上基础疾病类型与矮小发生关系紧密。
由生活方式因素分析可见,合理的膳食营养、适当的体育锻炼、充足的睡眠可降低矮小发病率。运动、睡眠、营养是影响儿童身高增长的重要因素[22],规律的纵向、中等强度舒展性运动,有助于促进身材偏矮儿童身高增长[23],其主要机制可能与运动促进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介导的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通路的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成骨细胞形成,骨密度增加[24]有关。
多因素分析中,低出生体重儿及家族性矮小是矮小发病的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低出生体质量或小于胎龄儿、6个月前混合喂养、家族性矮小等为矮小发病的危险因素;儿童无基础疾病、保证每日充足弹跳运动量、足量夜间睡眠时间为矮小发病的保护因素。家族性矮小的家庭,儿童矮小症发病可能性更高。但生后喂养方式及饮食、运动、睡眠等生活习惯的养成同样不可忽视。对于具有矮小家族史的家长,应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监测孩子的生长发育,做到预防重于治疗,以降低矮小症发病率。
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首先,研究病例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纳入研究的儿童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其次,在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无意义的指标,如父母发育情况,分析原因可能为本研究纳入指标较多,而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由于矮小症的危险因素极其复杂,在临床工作中不能深入透彻地了解矮小症的病因及其重要性,因此尽可能明确矮小发病原因,在研究现有治疗手段的同时积极寻找新思路与新方法,对于有较高发病风险的儿童应进行针对性干预,最终降低儿童矮小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