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齐
当他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说出“四个一定”后,人们就知道,身披荣光的这个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爱他、支持他的人,因为一个人勇往直前的底气永远来自幸福的家庭。
“我回去以后,一定好好听话,一定好好学诗,一定好好赚钱,一定好好爱你。”随着《2023中国诗词大会》圆满收官,亚军获得者朱彦军火遍全国,舞台上“四个一定”的爱情表白更是赢得无数网友的点赞和好评,也让电视前的妻子陈玉玉热泪盈眶。这对农民工夫妻平凡又诗意的爱情就这样走进了公众视野。
家有贤妻,农民工丈夫一鸣惊人
《2023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本科生、博士生、博士后等诗词高手,而让无数网友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只有初中文凭的朱彦军。回顾整个赛季,不得不说,朱彦军的表现确实很亮眼。
在第九场比赛中,出题人刚用羊毛毡创作一名在太空漫游的“航天员”,朱彦军便脱口而出:“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无论速度还是贴题程度,都让评委和观众连连赞叹。在最考验选手的“飞花令”环节,飞的是“叠字”,朱彦军诗如泉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成功拿下本场比赛中位列全国六强的第二名。在总决赛上,“酒具+数字”的飞花令难度系数倍增,朱彦军却信手拈来:“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杯”“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并一举获得亚军。
如此出彩的表现,让很多观众难以置信朱彦军竟是一名来自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的农民工。其实,初中毕业后,朱彦军就开始辗转全国各地,在工地上从事水暖工作。他背井离乡几十年,直到最近几年才回到静宁县,和妻子陈玉玉一道在建筑工地打工。
和丈夫出口成章不同,陈玉玉不识字,却是朱彦军的骄傲。“我老婆20多岁就嫁给我,她孝顺父母,勤俭持家,手脚勤快,在建筑工地做小工,就像做自家活计一样尽心尽力。每次不等她在的工地停工,别的老板就提前打电话预约了。”朱彦军说,家乡冬天冷得早,建筑工地一般11月15日左右就停工了,到过年前的这段时间,他和妻子都会继续打零工。让他佩服的是,每次妻子很容易就能找到零活儿,而自己则至少要一个星期才能找到。此外,陈玉玉的社交能力也让朱彦军自叹不如。“她去工地两三天,就能和工友们打成一片;而我干两三个月,才认识几个工友,跟她没法比,哈哈哈……”说起妻子,朱彦军言语间尽是幸福和得意。
其实,熟悉朱彦军的人都知道,热爱诗词的他在工地上属于凤毛麟角。“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优乐每相亲”,不管在哪个城市干活儿,朱彦军最关心的只有当地最大的图书馆或书店,每次都逛到流连忘返,“在书店待上一天,我也不会觉得饿,晚上回到工地,啃馒头都是香的”。晚上,别的工友在宿舍打麻将、玩手机,唯独他旁若无人地看书、抄诗词。朱彦军不止一次被工友问:“咱们农民工读诗有什么用?”还有一次,看到朱彦军随身携带20多年的《新华字典》已被翻烂,只能靠胶带粘着,有人笑他:“这能当饭吃?”朱彦军都一笑而过。“我不介意这些,辛弃疾在《西江月·遣兴》中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我是‘诗里且贪欢笑,只要用心读诗,其他都不是事儿。”
朱彥军真的不在乎很多事,甚至打工几十年来从不跟老板谈工资直接上岗,然后认真干好每一天的活儿。到最后,反倒是工钱最高的那个。渐渐地,不少工友受到朱彦军的影响,也对诗歌有了莫名的喜欢。在无锡打工时,朱彦军和工友们利用端午节假期出去玩儿。看到当地居民沿河而居,一位工友特别惊讶:“这地方的人咋都住在河边呢?”朱彦军当场吟诵晚唐诗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厉害厉害,这诗一听就是描写江南的!”听工友这么说,朱彦军很开心。虽然生活不易,但有诗相伴的日子,每个人都可以不必为生活琐事斤斤计较,哪怕只有片刻。
相互扶持,生活一半烟火一半诗
朱彦军喜欢诗词来自父亲的影响。父亲年轻时在乡政府工作,业余时间爱看诗词。耳濡目染中,朱彦军也爱上了诗词。“小时候就觉得诗词朗朗上口,跟唱歌一样,妙不可言。”
读小学三年级时,朱彦军开始读父亲送给他的那本《唐诗100首》。因为不认识的字很多,只能查字典,结果整本书都被他注满了拼音,而他也因此将那些诗词熟记于心。父亲见他如此爱学习,经常给他买书订报,鼓励他好好读书。初中毕业时,成绩优异的朱彦军误以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带着几本诗集和小伙伴偷偷出门,开启了打工生涯。
朱彦军是家里的顶梁柱,上要孝敬年迈的父母,下要供养一双儿女读书。他不抽烟不打牌,无怨无悔地为一大家人在外讨生活,也注定多艰辛,好在诗词是朱彦军的精神支柱。多年来,他坚持摘抄诗词,用7本笔记本分门别类地记录着每一首诗词的原文、字词翻译和典故。他要求自己每天都要背会一首诗,还将要背的诗抄在便笺纸上装在口袋里,方便随时掏出来学习。早些年,陈玉玉洗衣服时,常常一不小心就将这些小纸条洗掉,朱彦军也从不怪她。“洗掉也无所谓,我再抄一遍就行了。现在好了,我媳妇每次洗衣服前都会把纸条掏出来。”
陈玉玉一直用自己的方式支持丈夫读诗。朱彦军不爱将书归纳得整整齐齐,家里的床头、沙发上到处都是书。爱干净的陈玉玉知道丈夫在工地上辛苦,回家希望随手就能够拿到书,就一直任由他“乱放书”。
幸福的婚姻是两个人相互扶持。妻子支持自己读书,朱彦军也不遗余力地回馈她。陈玉玉喜欢唱秦腔戏,却苦于不会读剧本,他就乐呵呵地帮她把剧本抄下来,教她背。陈玉玉一学就会,逢年过节赶上村里唱大戏时,总能赢得满堂彩。陈玉玉知道,这其中有老公的一半功劳。
这几年,夫妻俩每天在工地工作11个小时,中午只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赶回家做饭、吃饭。知道妻子干活儿也辛苦,朱彦军抢着洗菜、做饭。只是,有时做饭过程中突然想到一句诗词,记不起或搞不清楚其中一个字,他就会跑到房间去查手机或字典,结果不是菜烧糊了,就是稀饭溢出了锅。陈玉玉忍不住说他:“老公,你能不能长点儿记性?能不能做好饭菜再读诗啊?”朱彦军总是笑脸相迎:“好好好,老婆,我下次一定记着!”话是这么说,但厨房事故还是一次次重演。好在陈玉玉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朱彦军要刷碗洗锅,她就一把抢过来:“还是我来,你去看书吧!”每当这时,朱彦军都倍感幸福。
不过,陈玉玉也有不支持丈夫的时候。2019年,在内蒙古打工期间,朱彦军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报名《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幸运地通过了选拔,兴奋地给远在静宁县的妻子打电话。想到女儿正在复旦大学读本科,儿子也即将参加高考,而参加节目录制一定会耽误上工,陈玉玉很纠结:“老公,咱家两个孩子上学都要花大钱,你今年才干了两个月的活儿……”朱彦军见妻子不赞成,也没再坚持。“家庭和谐最重要,我不想因自己的爱好让老婆不开心,甚至影响到家庭。再说我读背诗词,也不是为了参加比赛,纯粹是热爱。”得知朱彦军不去北京后,导演急得给他打了好几个电话,还打电话给陈玉玉做工作。尽管导演说得情真意切,朱彦军还是尊重妻子的意见,选择了婉拒。
此事翻篇后,陈玉玉也开始关注起《中国诗词大会》。这一关注不要紧,她居然也爱上了。尽管看不太懂,但她喜欢文化人“神仙打架”的热闹场面,后来每一季,都和朱彦军、儿女以及公婆一起看。
在这个过程中,陈玉玉对丈夫的诗词功底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每次看节目时,朱彦军就趴在电视机前,抄写选手吟诵的诗词,经常不等选手们答题,他已说出了答案。家人们纷纷夸赞老朱太厉害,陈玉玉的心也不平静了,多次跟他说:“老公,你好好读诗,有机会还是去参加诗词大会吧!”
妻子从不支持到一再鼓励,朱彦军喜在心里,再次萌生了到现场以诗会友的念头。2022年10月,《2023中国诗词大会》开始报名,朱彦军恰巧没活儿干,就和妻子商量报名的事。陈玉玉二话不说举双手赞成:“老公,你去报名吧!去北京把你的梦圆了,我不拖你后腿了。你都50岁了,再不去就真来不及了!”有了妻子的应允,朱彦军立马报名参加选拔,毫无悬念地再次顺利入选。
钟爱诗词几十年,朱彦军很快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脫颖而出,成为家人的骄傲。得亚军那天,亲戚朋友纷纷打电话庆贺,女儿和儿子也猛夸爸爸,儿子连连惊呼:“我的天呢!没想到老爸能杀入决赛夺个亚军回来!”陈玉玉看了直播后,也第一时间给朱彦军打电话:“哎呀,老公,你还获奖了呀!”她还从工友、家人那里找来许多朱彦军参赛及获奖时的图片、视频,转发到朋友圈。虽然妻子不会说妙语连珠的夸奖话,也不会写辞藻华丽的文案,但朱彦军知道,爱尽在不言中。
夫唱妇随,教育孩子需父母共担
朱彦军和陈玉玉心意相通的时候很多,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就是其中之一。女儿和儿子很小的时候,他们没有像身边人那样,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而是将他们留在身边生活、上学,教他们诵唐诗宋词,给他们买魔方、九连环等益智类玩具,陪着孩子慢慢长大。
“教育孩子,基本上都是我在管,不用老婆操心。”朱彦军自豪地表示,妻子一直相信他的教育方法不会错,甘愿做他笃定的支持者。为了给姐弟俩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女儿读完小学、儿子上三年级那年,他们将两个孩子转回家乡读书,在静宁县城租了一间房子,陈玉玉留在家陪伴孩子们读书,朱彦军独自外出打拼。
聚少离多的日子里,朱彦军通过电话随时了解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每次,孩子们遇到难题,朱彦军就用“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给予他们精神力量;陶渊明的“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也是他勉励孩子们的诗词之一。“我告诉孩子们,时间一去不复返,这是一个铁律,必须在该努力的时候努力。”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父亲的重视和关爱,每次拨通陈玉玉的手机后,朱彦军就让她把手机给儿子或女儿。和孩子们聊完之后,他会让他们挂断电话,再重新给陈玉玉打过去,也给妻子满满的仪式感。每逢节假日回家,朱彦军都会将陪伴孩子放在第一位。因为深知言传身教比说教更有用,孩子们学习时,他不玩手机,只在一旁安静地看书。陈玉玉也向他学习,除了接听必要的电话,很少碰手机。
到了暑假,朱彦军夫妻就带着儿女回老家,帮爷爷奶奶收割麦子。和孩子们一起来到麦田,朱彦军很自然地告诉他们:“你们看,这就是‘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补上一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三个人互看一眼,不约而同笑出了声。陈玉玉不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但看着丈夫和儿女的笑容,也能感觉到诗词带来的快乐与满足。
让朱彦军夫妻欣慰的是,两个孩子都很上进,如今,女儿已从上海复旦大学本科毕业,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儿子就读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专业。亲戚朋友都羡慕朱彦军夫妻,夸他们教子有方,朱彦军也大方地分享育儿经:“一个家庭的父子之道、夫妻之道在于每个人都各司其职,肯定会家和万事兴。”
在《2023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后,朱彦军也点燃了家乡人民的诵读热情,人们争相读诗、看书。众多学校邀请他去演讲,朱彦军天天忙得不亦乐乎,陈玉玉也觉得脸上有光。2023年3月,朱彦军被推选为甘肃省2022年“乡村振兴阅读推广人”。就在前几天,朱彦军还有了新工作,开始在静宁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文化馆工作。
几十年来,朱彦军奔波在数不清的工地,谋生的同时执着爱诗,诗词也成就了更好的他。“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谈及未来,朱彦军表示,自己将力所能及地弘扬传统文化,一如既往地爱诗词,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