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思考

2023-05-11 20:51谢颖山
甘肃畜牧兽医 2023年6期
关键词:肉羊甘肃省品种

谢颖山

(天水市秦州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天水 741000)

近年来,甘肃省把发展肉羊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举措之一,不断推动肉羊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传统分散养殖向集约化转变,让肉羊产业成为助推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1]。2022年,甘肃省肉羊存栏量、出栏量及羊肉产量分别居全国第3位、第6位和第4位,成为全国优质肉羊供应基地,但与发达地区相比,甘肃省肉羊产业仍存在良种化水平低、杂交优势不明显等问题,应进一步完善肉羊产业发展体系,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1 甘肃省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1.1 肉羊产业体系基本完善

从甘肃省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肉羊产业是覆盖面较广、养殖投入少、见效相对较快、广大农民群众喜欢从事的产业,特别是在产业振兴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优势区肉羊养殖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达到了20%左右,在部分县区甚至达到了50%左右,肉羊产业已成为甘肃农业产业中的支柱产业[2]。主要形成了以武威、酒泉、张掖为主的河西走廊肉羊产业带,以临夏、甘南为主的农牧交错肉羊产业带,以庆阳为主的陇东肉羊产业带,以白银、定西为主的陇中肉羊产业带。

1.2 种质资源较为丰富

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及人工选育,甘肃省已形成兰州大尾羊、乔科羊、岷县黑裘皮羊、河西绒山羊、滩羊、陇东黑山羊、陇东白绒山羊、欧拉羊、甘加羊等9个适宜甘肃地方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3],育成甘肃高山细毛羊、高山美利奴羊和天华美利奴3个新品种,先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具有多胎性状的小尾寒羊、湖羊,引进国外专门化肉羊品种,如陶赛特、澳洲白、萨福克、特克赛尔、杜泊、南丘等,以及山羊品种萨能奶山羊、东弗里生、吐根堡奶山羊、关中奶山羊等,通过科学选育选配,探索出了适应不同地区推广的“天华肉用美利奴羊”“澳白肉羊”“中天肉羊”“湖羊高繁系”“湖羊体大系”“湖羊小尾系”等多个杂交组合,舍饲专门化新品种“庆环肉羊”培育工作已启动实施。羊育种基因芯片研究已取得良好进展,为加快育种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3]。

1.3 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

近10年来,甘肃省累计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建设项目16个。通过畜牧良种补贴等项目引领带动,肉羊产业逐步向多元化、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市场化经营转变,种羊场数量不断增加,供种能力不断增强。据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4-5],甘肃省共有绵羊品种42个,其中地方品种20个、培育品种11个、引入品种11个;山羊品种28个,其中地方品种16个、培育品种6个、引入品种6个。欧拉羊、兰州大尾羊、岷县黑裘皮羊、滩羊等4个品种已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实施了岷县黑裘皮羊、兰州大尾羊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发现了“永登七山羊”等新遗传资源。育成甘肃高山细毛羊、高山美利奴羊和天华美利奴羊3个新品种。建成国家级核心育种场5个、省级种羊场90个、肉羊良种扩繁场156个、肉羊人工授精站点440多个,存栏种羊近26万只,年向社会提供种羊40多万只,全省肉羊良种化率达到82%以上。形成了以核心育种场为龙头提供优秀种羊,以繁育场杂交选育群为枢纽,以示范养殖大户为基础的“金字塔型”三级育种体系结构。

1.4 饲草料资源丰富

2022年甘肃省天然草原利用面积1 521.67万hm2,居全国第5位,人工种草158.66万hm2,居全国第2位,紫花苜蓿年末保留面积80.7万hm2,居全国第1位。玉米种植面积106.66万hm2,农作物秸秆产量达1 600万t,秸秆利用率64%左右,居全国第1位。全株青贮玉米年种植面积34.2万hm2,饲用燕麦种植面积12.02万hm2。草产品加工企业483家,各类饲料生产企业86家,其中反刍饲料生产线45条,单班生产能力90万t。作物秸秆生产量1 327.6万t,饲用量974.9万t,加工饲用量382.9万t,为甘肃省发展肉羊产业提供了天然的牧草基础。

1.5 肉羊产业基础良好

2022年,甘肃省肉羊存栏量、出栏量、羊肉产量和全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2 595.6万只、2 278万只、36.5万t和735亿元,比2020年分别提高18.47%、31.15%、32.25%和38.25%;存栏量、出栏量、羊肉产量分别居全国第3位、第6位和第4位。《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羊肉产量524.53万t,进口量约41.4万t,出口量仅为0.2万t,人均表观消费量3.93 kg,而甘肃省羊肉产量为33.50万t,占全国产量的7%,年人均表观消费量为14.7 kg,远远高于全国人均水平。

2 发展短板和薄弱环节

2.1 精深加工企业少且分布不均匀

甘肃虽是养羊大省,但畜牧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示范带动能力弱,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屠宰加工企业数量少,主要分布在兰州市、武威市、平凉市、张掖市和定西市,布局不够科学合理,且精深加工能力不足。据统计,甘肃省每年肉羊外销数量占出栏总量的41%以上。因此,甘肃肉羊产业目前仍处于原料生产者地位,产品附加值较低[6-7]。

2.2 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基础薄弱

良种化程度是畜牧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畜牧业发展中“种”的作用占到40%,是引领整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抓住了“种”就抓住了产业发展的关键点。尽管甘肃省肉羊改良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品种多样,但地区间、品种间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甘肃省肉羊遗传资源调查、收集、保护利用和高产、优质、高效、抗逆等优异性状基因发掘、精准鉴定及评价等工作创新不够,大部分肉羊品种肉质较差,与市场需求不相符,阻碍了肉羊产业的进一步发展[3]。因此,甘肃省肉羊产业通过良种种质资源提质增效的发展空间很大。

2.3 动物疫病风险依然存在

甘肃省内外及周边县区肉羊交易市场活跃,活羊调运频繁,导致一些传染性疾病在羊群之间传播。针对防疫安全,部分养殖场防疫设施设备配套不足,生物安全防控水平不高,防控措施落实存在薄弱环节,基层防疫和兽医力量薄弱,疫病风险长期存在,养殖场防疫形势依然较为严峻[8]。

2.4 产业生产水平不高

部分养殖场设施条件简陋,养殖技术水平低,没有专家指导生产,导致生产力水平不高,畜禽出栏率低,屠宰率远远低于发达地区[9]。此外,肉羊销售主要依赖传统的农贸市场和个体养殖户,销售模式单一化,限制了肉羊产业产值提升和市场拓展。

3 建议

3.1 加快品种培优

加快培育地方品种,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良种推广。一是充分挖掘优良地方品种资源特性。二是以国外品种引进利用和新品种创新培育相结合的种业发展路径保障畜牧业生产的良种需求[3]。三是利用基因组检测技术和性状表型构建育种值估计模型,计算出候选个体的基因组育种值,并以此为参考对个体进行选留等。四是“政产学研融用”深度融合,形成利益共享的商业化联合育种机制和组织体系。

3.2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制定肉羊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大力扶持对优质肉羊推广有重要贡献的养殖场(户),对肉羊良种基地给予扩建和纯种繁育专项资金,资金由专人负责管理,专款专用。通过政策、资金的投入加大对普通肉羊养殖场(户)的扶持力度,如养殖保险、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等,从而推动肉羊产业快速发展。

3.3 加快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

发挥肉羊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大力推行经济实用型肉羊生产模式,通过统一生产、统一营销、技术共享、品牌共创等方式,解决肉羊养殖生产效益低下的问题,并与生产水平低、技术落后的中小养殖场(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积极推进养殖标准化、全程机械化,推广普及智能养殖装备。大力推进智慧牧场建设,利用大数据实现信息化养殖,实现肉羊从引种、养殖、生产、流通到屠宰等各环节的信息互联互通。

3.4 发展肉产品精深加工

统筹发展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10]。重点研究开发羊肉预冷、保鲜、冷冻、清洗、分级、分割、包装等仓储和商品化处理技术,提高羊肉产品的保鲜时长,通过产品分割包装、精深加工、冷鲜上市等生产模式,实现企业减损增效。引导大型企业采取先进的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开发类别多样、营养健康、方便快捷的系列化产品,以及对肉羊皮毛骨血等副产物进行综合利用。

3.5 加大疫病防控力度

以乡镇基层畜牧兽医工作站为基本单元、县区畜牧部门为牵引单位,建立健全从养殖到屠宰的全链条长效监管机制,落实肉羊防疫属地管理和监管责任,实行专人专责制度,探索实施肉羊疫病防控网格化管理,压实养殖、贩运、屠宰等环节从业者的肉羊防疫主体责任,加强对养殖场(户)的防疫监管,完善防疫设施设备,提升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落实强制免疫、监测排查、隔离观察、消毒灭源、宣传培训等综合防控措施,严把饲养、流通、屠宰监督管理关,强化肉羊产地检疫、屠宰检疫、流通监管等关键环节。加强肉羊疫病应急管理,完善应急预案,建设高质量应急队伍,完善动物疫情应急物资储备。鼓励肉羊疫病净化示范区建设,推进肉羊疫病区域化管理。

猜你喜欢
肉羊甘肃省品种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肉羊的饲养管理
肉羊育肥技术的要点
肉羊人工授精技术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品种选育彩版
种什么品种好?
种什么品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