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防控非洲猪瘟疫病措施

2023-05-11 08:53:07邢小明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3年9期
关键词:猪瘟病猪非洲

邢小明

(阆中市农业农村局,四川 阆中 637400)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和猪肉生产国,非洲猪瘟的出现对我国生猪养殖业,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生猪养殖业的冲击不可谓不大。猪肉是我国一般居民家庭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疫病防控一旦出现缺口和漏洞,将直接影响居民的猪肉消费和农户的生猪养殖。我国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非洲猪瘟疫病防控的重要性,并从2007 年开始布置非洲猪瘟防控工作。

我国于2018 年首次发现本土非洲猪瘟病例,并且感染省份以很快的速度从东北向南方扩散,逐渐的覆盖全国各个地区,给我国的生猪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当前,非洲猪瘟疫病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仍不能放松防疫工作,小范围内的非洲猪瘟疫情也时有发生。非洲猪瘟难以彻底根除的一项重要原因在于在我国的山区农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小规模生猪养殖户。因此,推进规模化舍饲生猪养殖方式,加装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是控制非洲猪瘟的重要手段。

目前,山区农村小规模生猪养殖户在我国生猪养殖市场中仍然是较为重要的猪肉产品供应主体,在一些山区农村,生猪养殖是农户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地乡村振兴事业中的重要一环。对非洲猪瘟的防控主要依赖于检疫和监测,一旦发现疫病,必须要快速的扑杀和净化。在规模化养殖企业中,检疫和监测的效率高、成本低,但在山区农村,这种防控方式的推广成本较高。山区农村的非洲猪瘟疫病防控包括养殖、调运、屠宰和入市等多个环节,在这一系列的防控工作中,需要村委、兽医、防疫站、养殖户、屠宰场等多个主体的参与,针对不同环节和不同主体,形成有效的非洲猪瘟疫病防控模式,才是提高非洲猪瘟防控效果最直接的方法。

1 发病特点

我国首例非洲猪瘟发现于2018 年8 月份,发现地点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随即农业农村部发布了非洲猪瘟疫情预警。非洲猪瘟很快在全国范围内传播,截止到2018 年12 月份,先后有21 个省份发现了非洲猪瘟,涉及到的生猪数量有80 万头。在全国快速响应和不懈努力下,2019 年和2020 年的非洲猪瘟疫情出现次数明显减少,但直到2021年仍然有个别省份存在零星的患病生猪,但此时生猪的产能和猪肉价格逐渐的恢复和稳定。

在整个非洲猪瘟疫病防控工作中,农村农业部发现在部分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畜牧兽医工作人员渎职、失职的问题,导致疫情没能及时发现,疫病出现后没能及时控制和处置,使疫病出现了跨区域传播。基于此,农村农业部特别制定了相关的禁令,对非洲猪瘟疫病防控工作进行约束和规范。在非洲猪瘟疫病肆虐的这一段时间,我国的生猪养殖、市场供应以及居民消费都十分的低迷。

在生猪养殖管理中,面对非洲猪瘟病症,通常采取的是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的防控手段,这直接造成了养殖户的经济损失,对整个生猪养殖产业也造成了严重影响,由非洲猪瘟带来的国家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一万亿元。在这一疫情的冲击下,许多山区农村地区的生猪养殖户退出这一行业,整体上生猪养殖开始加速向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山区农村地区的生猪养殖户疫病防控成本高、承受能力差、生物安全措施与技术较为薄弱,一旦出现一例病症,很快就会整体感染,受到的损失更为严重。

2 流行病学特征

2.1 非洲猪瘟的基本特点非洲猪瘟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疫病,病猪、隐性感染猪以及这些猪的排泄物都是该病的传染源,除此之外,一些吸血类昆虫叮咬病猪后也会携带非洲猪瘟病毒。因此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多样,传播速度非常快,传染性极强。同时,目前所发现的非洲猪瘟只会攻击和感染猪,还未发现其它物种包括人类患病。猪是非洲猪瘟疫病的唯一宿主,各年龄、品种的猪都可感染。非洲猪瘟的传播形式有间接接触和直接接触两种。直接接触如病猪与其它猪撕咬、交配都会为病毒传播提供机会;间接传播方式也有很多种,包括吸血类昆虫的叮咬、饲料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等。除此之外,一些养殖人员在接触病猪后,也有可能携带非洲猪瘟病毒,在与其它健康猪接触时,使健康猪染病。

2.2 非洲猪瘟的发病症状非洲猪瘟的潜伏期3~5 d,但一些体质较弱的猪感染后可能几小时就会发病,而体质较好的猪的潜伏期可能长达19 d。根据非洲猪瘟发病时间的不同,在临床上将非洲猪瘟分为急性非洲猪瘟和慢性非洲猪瘟两种。

(1)急性非洲猪瘟临床症状比较明显,通常,病猪的体温很快升到42 ℃,并且有明显的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和神经末梢出血的特征,在病猪的眼部和鼻腔还会产生大量的黏性分泌物。如果病猪是仔猪,还会有呕吐、腹泻等症状,观察病猪的排泄物,会在其中发现一些白色分泌物或血丝。在发病后,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有效治疗,一些猪还会出现神经症状,具体表现为无法站立、四肢不协调等症状。而如果病猪处于妊娠期,还有很大的流产风险。

(2)慢性非洲猪瘟临床表现是呼吸不畅,在发病初期,不易被发现。同时,还有一些病毒会使病猪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有杂音,有时养殖户可能会将其与其它疾病混淆。感染慢性非洲猪瘟后,猪的抵抗能力会逐渐被破坏,会出现发育不良、局部溃疡、关节坏死等病症。

3 传播方式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生猪引起的一种出血性疫病,不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并且致死率非常高,在临床表现上,非洲猪瘟与普通猪瘟具有较强的相似性。明确非洲猪瘟的传播方式和路径,有助于准确的切断非洲猪瘟的传播,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损失,保护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3.1 宿主传播结合近年来非洲猪瘟的防控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可以断定非洲猪瘟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传播,即宿主传播和环境传播。在宿主传播方式中,常见的非洲猪瘟传播宿主是软蜱,软蜱是一种寄生于生猪皮肤表层的昆虫,这种寄生虫的主要特征是生存能力强,通常能够存活超过一年的时间。并且任一年龄段的生猪都有可能被这种昆虫寄生,软蜱寄生在病猪身上,就会携带非洲猪瘟病毒,随着软蜱的移动和繁殖,病毒也会随之扩散,最终就会有大量的健康猪患病,然后死亡。

3.2 环境传播环境传播也是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播方式,非洲猪瘟病毒会在生猪的饮食环境和生存环境中扩散,不断的感染更多的生猪。无论是在规模化的养殖企业中,还是在山区农村的小规模养殖户中,生猪一般都是集中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猪的养殖管理效率,但同时也更有利于非洲猪瘟的传播和扩散。在山区农村地区,大多数养殖没有科学饲养的意识,对生猪养殖中饲料的质量问题缺乏重视,而质量不达标或受到污染的饲料不仅会成为病毒的携带体,还会降低生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极大的增加了生猪患病的风险。同时,由于非洲猪瘟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在这段时间,病毒会在养殖户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通过食槽传播,影响更多的健康生猪。除此之外,在不洁净的环境中生存,也会降低生猪的抵抗力,增加生猪的患病概率。病猪的排泄物是病毒的重要携带体,如果排泄物没有及时的清理,病毒会在一定区域内扩散和传播,使更多的生猪患病。及时排泄物中没有携带非洲猪瘟病毒,养殖人员如果不能及时的清理养殖区域,排泄物的堆积也会滋生更多的细菌,这些细菌会使生猪的抵抗力下降,一旦病毒通过其它渠道进入,有可能导致大规模暴发非洲猪瘟疫情。

4 综合防控措施

4.1 养殖户防控措施

4.1.1 提高生猪养殖管理水平 当前山区农村地区生猪养殖工作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在于大多数养殖户没有科学养殖的意识,养殖管理的知识与技能严重不足,因此加快提高养殖户的生猪养殖管理水平,是解决山区农村非洲猪瘟问题的关键。在生猪养殖过程中,要求山区农村的养殖户能够掌握非洲猪瘟的综合性防控措施,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组织的养殖管理培训,学习和掌握现代化养殖管理理念和知识。针对非洲猪瘟防控,养殖户要通过地方组织授课、向防疫站工作人员请教、学习宣传手册等途径,提高对非洲猪瘟的危害性、具体特征、发病机理等内容的了解和认识,能够按照科学的预防控制要求在养殖管理活动中落实非洲猪瘟防控措施,提高疫病防控意识。积极的配合村委、地方防疫部门以及兽医站的工作,对发现的病猪快速上报,严禁出现瞒报漏报的行为。养殖户要从多个方面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如按时清理养殖环境,对猪饲料、泔水进行严格管理,拒绝来路不明的饲料和泔水,重视生物防控。一些山区还生活着一定规模的野猪,养殖户要密切关注野猪的活动,避免野猪在和家猪的接触、交配中将携带的病毒传染给家猪。

4.1.2 强化引种环节的疫病预防 在山区农村生猪养殖工作中,要尽可能的遵守全境选出原则和自发自养原则,以减少引种的频率。本土猪种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在合适的环境下具有较高的免疫力,而引种则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和本土化培育,有可能给病毒的侵害留下可乘之机。如果必须要引种,在引种之前要对引种机构进行全面的考察,根据其以往业务经历和各项资质证明判断其具有引种的资格,如果当地近期出现过非洲猪瘟疫情,则需要暂停引种。在引种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应的引种规范,

4.1.3 提高猪饲料质量管理 在山区农村地区的养殖场中,如果有充足的空间和场地,对生猪最好分群管理。分群管理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根据猪群的具体生理特征和生产用途来设定具体的管理方式。在分群管理模式下,管理操作更具有针对性,不仅能够提高饲料的使用效率,还能够做好环境管理、疫病防控等管理工作。在对山区农村的生猪养殖统计调查中,发现生猪食用的泔水是导致非洲猪瘟暴发的一项重要原因。在泔水中,可能含有一定的病毒或细菌,以及一些对人体无害,但猪不能食用的微生物,这些都有可能降低生猪的免疫力,因此在生猪养殖中,必须要提高猪饲料的质量管理,尽可能使用专门的猪饲料,避免其它可能携带细菌、病毒的食物进入猪食槽,切断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路径。

4.2 监管部门防控措施

4.2.1 控制病毒传染源 非洲猪瘟在我国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生猪的跨区域运输、带有非洲猪瘟病毒的猪肉的国际走私、吸血类昆虫吸取动物血液传播以及野猪的迁移活动。针对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控制好病毒传染源,是非洲猪瘟防控的重要手段。在自然界中,吸血类昆虫是非洲猪瘟病毒传播的重要媒介,地方政府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组织充足的人力,对吸血类昆虫进行灭杀,同时加快研发用于驱散和灭杀蚊虫的杀虫喷雾和蚊香。要重视猪舍的全面消毒,通过施撒防虫剂或进行药物熏蒸,控制蜱虫的传播。在交易市场的生猪销售网点、屠宰场冷冻柜等处组织全面的消毒,要求和乡镇的农业站、村委会等密切配合,组成全面防控链条,保证各项消杀工作的充分落实。一旦发现非洲猪瘟病症,不但要及时处理相关生猪或猪肉产品,还要快速开展溯源活动,控制病毒传染源,避免病毒的大规模扩散。

4.2.2 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在非洲猪瘟防控体系中,需要建立起更高效的疫病监测网络,针对生猪运输、养殖场屠宰、交易点销售等多个环节形成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控制措施。无论在哪一个环节发现疑似非洲猪瘟病症,都需要快速的控制并上报,严禁出现任何单位或个人的瞒报行为。在山区农村地区,发现生猪异常死亡现象后,要及时报告给当地的农业站,由农业站和村委会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对生猪的死亡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科学措施对病死猪进行处理,降低病死猪的影响。

4.2.3 加强对传播途径的控制 在发展非洲猪瘟后,与患病猪发生过接触的饲养人员、兽医等人群身上可能会携带有病毒,因此第一时间要对这些高风险人群进行管控,做好这些人群的消毒,并使其尽可能远离养殖区域,停止其参与生猪的运输、死亡和治病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一些山区农村地区存在走街串巷销售兽药和饲料的行为,在正常情况下,这是山区农村地区生猪养殖的正常现象,但在发现非洲猪瘟后,要尽可能减少或暂停这一行为,避免在销售人员移动过程中散播病毒,并且要严格禁止没有经过检疫的公猪进行配种。对生猪运输车辆做好管理和防控,所有参与生猪和猪肉产品运输的车辆都必须要备案。防控部门还需要组织山区农村地区的养殖户进行大范围的环境优化,集中清理生猪排泄物、灭杀蚊虫。在屠宰环节,所有生猪都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检疫,一旦发现存在异常的生猪,要对其进行快速处理。一些山区农村开通了电商运营,用于销售猪肉产品,在非洲猪瘟下,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电商物流的管理,严格杜绝代购代销病猪、以病充好的行为,对病死猪进行统一集中管理。

5 结 语

非洲猪瘟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较高的致死率,一旦其大规模暴发,对我国养殖产业和养殖户都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在开展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时,要尤其关注山区农村地区的生猪养殖户,通过养殖户和地方监管部门的密切配合,形成全面覆盖的非洲猪瘟防控网,为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创设健康的环境。

猜你喜欢
猪瘟病猪非洲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病猪喂药有办法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32
克林霉素对猪肺炎霉形体病的治疗效果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时代邮刊(2020年8期)2020-06-22 08:13:54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幸福(2019年12期)2019-05-16 02:27:44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刑法论丛(2018年2期)2018-10-10 03:31:38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猪业科学(2018年8期)2018-09-28 01:27:52
非洲鼓,打起来
浅谈猪瘟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36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断》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