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汪洋,高悦鹏
(深圳市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研究院(深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 深圳 518118)
牛肉是滋补佳品,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牛结节性皮肤病,也被人们称为牛结节疹或结节性皮炎,这是一种在养牛业中常见的疾病。在我国,它被列为二类动物传染病,每年的发病率在2%~45%,而致死率则在10%~20%。该病对养牛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如何有效诊断并防控牛结节性皮肤病,成为业内研究思考的关键问题。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病原体是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这是一种双链DNA 病毒,其直径大约在260~320 nm,形状呈椭圆形,有的则呈砖块状。这种病毒具有耐低温的特性,即使在零下90 ℃的环境下也能存活数十年。然而,它在高温下的稳定性较差,只需在55 ℃的环境中待上两小时就会失去活性。
LSD 属全身感染性疾病,只在牛之间传播,并不传染人,不属于人畜共患病,我国于2019 年第一次在新疆伊犁确诊发生本病,目前LSD 疫情已波及全国十多个省、自治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牛,其脾脏、淋巴结、皮肤结节等部位以及精液、唾液等分泌物均携带大量的病毒,健康易感牛接触后可能感染发病。LSDV 主要以节肢动物(伊蚊、库蚊、硬蜱)为媒介的方式进行水平传播,若水、饲料被污染,健康牛摄入后亦可能感染。若兽医在注射时共用被病毒污染的针头,则极易导致全群牛发病。公牛精液中携带病毒时,自然交配、人工授精等配种方式均可造成病毒的传播扩散。
大约经过28 d 左右的潜伏期,LSD 病毒开始在牛群中爆发,其发病情况受到多种因素如病毒量和免疫力的影响,因此患病牛的临床表现有很大的差异。
患病的牛体温持续升高至约41 ℃,伴有明显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它们的精神状态变差,不愿意活动,眼结膜发炎,流鼻涕,还会出现口水增多的症状。在持续高烧48 h 后,牛的头部、外阴、乳房、肩部和颈部等多个部位的皮肤表面会出现许多直径约10~50 mm 的结节。这些结节会不断溃破,引来大量蝇蛆,导致溃疡反复形成,数月都无法痊愈。
患病的牛口腔黏膜会出现水疱,然后破裂和溃烂。此外,它们的腹部和四肢可能会出现水肿,影响正常行走。公牛罹患该病后可能表现出不育症状,而怀孕的母牛则容易流产。奶牛感染LSD 后,产奶量和奶质明显下降。
解剖一头病死的牛,我们可以发现其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有明显的结节病变。淋巴结出现水肿,伴随着出血的症状。心脏的体积增大,心肌表面有斑块状的瘀血。肺脏有水肿现象,少量的出血点在其中。肾脏出血,气管黏膜充血严重,内部有许多黏液。肝脏也有水肿的现象,胆囊体积增大到正常大小的3 倍。
5.1 初步临床诊断在医疗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兽医,他们会根据病牛的明显症状和死后尸体的解剖变化,再结合这种疾病的流行趋势,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
5.2 鉴别诊断虽然LSD 的急性病例可通过典型临床症状进行初步判别与诊断,但非典型或亚急性病例在临床症状表现上和牛疱疹病毒病、疥螨病以及伪牛痘等疾病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现场很难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必须借助实验室进行确诊。
5.3 实验室诊断对LSD 进行实验室诊断时,常用方法如下: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使用电镜观察法来获得证据。这种方法涉及从病牛的患处取得新鲜皮肤结节或肝脏组织,然后将它们研磨成组织悬液。通过透射电镜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大小为290 nm×270 nm 的粒子,形状如砖块或短管。如果这些粒子存在,那么就可以确诊病情。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血清学检测,包括VNT、IFAT和ELISA 等方式。然而,由于牛群普遍受到LSDV病毒感染,这种感染引发的主要是细胞免疫反应,因此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水平会相对较低,导致VNT 检测灵敏度不高,此法仅可用于流调的初筛;而IFAT 虽然操作方便,易推广,但此法敏感性不够,特异性差;ELISA 方法因为加载了双抗,因而能同时检测GTPV、SPPV 以及LSDV,但无法具体鉴别是以上哪种病毒产生的抗体。最后,分子生物学检测,历年来,各国研究人员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多重PCR 技术、Taq-Man-MGB 实时荧光定量PCR 等多种核酸诊断技术对GTPV、SPPV 以及LSDV 进行特异性区分与鉴别,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
6.1 养殖场户方面
6.1.1 加强饲养管理 为降低LSD 的发病率,养殖场(户)做好饲养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养殖人员应建立完善的饲养管理制度,确保饲养管理工作规范化开展:一是加强营养补充,确保日粮的营养均衡,同时也要做到粗饲料与精饲料的配比更加合理、科学,与此同时也要根据牛日龄进行及时调整,满足牛生长需求;二是妥善管理饲料,保证饲料储存环境干燥、通风,降低霉变的风险;三是灵活控制饲养密度,及时分群,避免拥挤;四是牛只每日应保持适量运动,有助于提高抗病力;五是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预防冷热应激;六是确保牛舍有良好的光照和通风条件,营造舒适的环境,保证牛群健康生长。
6.1.2 妥善处置粪污 粪污处置不当可能会滋生病菌、吸引蚊虫、传播疾病,养殖场(户)要建立卫生消毒、效果评价等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消毒计划,重点做好对圈舍、器具、场地、道路、车辆的消毒工作,及时清理牛舍粪便和污水,清除传染源头,营造清洁、卫生的饲养环境。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要积极推广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通过设置沼气池、合理堆肥发酵等方式,减轻环境污染,同时将处理后的牛粪发酵产物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以此提高资源利用率。
6.1.3 杀灭吸血昆虫 吸血昆虫作为传播LSDV 的重要媒介之一。因此,在养殖人员的生产生活中,我们需要提高驱虫杀虫意识,注重消毒灭源,以切断传播途径,从而降低LSD 的发病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取物理隔离、烟熏、光、电等手段驱赶蚊蝇。此外,在畜厩内粉刷白墙也能有效防止牛虻飞入畜厩。我们还可以使用25%蝇毒磷粉剂制成0.6%水溶液喷施在牛体表进行驱虫,或者在牛舍内喷施溴氰菊酯、双甲脒、辛硫磷等杀虫药剂,以杀灭吸血昆虫。最后,养殖人员应及时填平、封闭牛舍附近的水坑,破坏吸血昆虫生活繁殖的场所,从而减少牛舍内吸血昆虫的数量。
6.1.4 强化引种管理 养殖场(户)引种管理不当,可能引入患病牛,进而导致LSD 的传播扩散。养殖人员应从正规牛场引种,引种前做好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健康检查、隔离检疫等方面的工作,确保所引种的牛处于健康状态。引种时要做好牛只防护工作,可提前饲喂电解多维、黄芪多糖,减轻运输时的应激反应。引种后的牛,应至少隔离3~4 周,隔离期间除了观察LSD 等疫病的临床症状,还可以通过病原学检测的方式剔除隐性感染牛,隔离期满且无异常的情况下再合群饲养,以此有效防范LSD 的传入和暴发。
6.1.5 落实免疫接种 在当前阶段,抵御LSD 的最简单、经济、有效手段是通过疫苗接种。我国目前提供的商业化预防LSD 疫苗分为两种类型:同源弱毒疫苗和异源性疫苗,比如Neethling 株同源弱毒疫苗和山羊痘疫苗等。养殖场或养殖户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提高疫苗免疫的认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地履行免疫的责任;另一方面,应当从合法途径购买疫苗,以确保疫苗的质量可靠。
在进行疫苗接种时,应当采取皮内注射或皮下注射的方法。推荐每头牛注射0.2 mL 的疫苗(相当于山羊痘疫苗的5 头份)。鉴于并非每一头牛都能在接种后获得同样高水平的免疫效果,养殖人员需要定期监测免疫抗体水平。如果发现个别个体的免疫效果较弱,就应当迅速采取强化免疫措施,以确保对LSD 的有效预防和控制。
6.2 政府方面
6.2.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在国内LSD 疫情高发的背景下,为营造良好的防疫氛围,动物卫生监督部门要及时通报疫情信息,深入广大养殖场(户)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宣传培训工作,普及和LSD 相关知识以及防控技术,提高其发现、预防和处置能力。同时,有关部门可以发挥微信、抖音等新媒体的作用,通过制作、推送短视频的方式,在肉牛、奶牛主产区广泛宣传LSD 的危害性,提高群防群控的意识,倡导每一个居民都有积极主动配合防疫部门的义务,从而将可能发生的LSD 疫情扼杀在萌芽阶段。
6.2.2 严查边境或疫区疫情 LSD 是外来输入性疫病,该病极有可能和跨国活牛贸易、走私有关,所以做好边境、疫区检查工作至关重要。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应联合进出境管理部门,严格管控边境活牛贸易市场,定期巡查巡检,并严厉打击活牛走私活动。同时,要全面排查疫区的养殖场(户),一旦发现疑似感染的牛,应密切关注并隔离观察[8]。此外,针对非疫区关口,也应做好检疫工作,禁止买卖疫区有疑似症状的活牛,防止疫情的传播扩散。基层畜牧兽医部门要定期做好对区域内牛的检疫工作,督促养殖场(户)制定牛的健康档案,为后期防疫工作的开展奠定有利的基础。
6.2.3 严格处置染疫病牛 发生LSD 疫情后,养殖场(户)应及时上报,辖区政府根据疫情扩散情况及时封锁疫区,按照发生二类动物疫病的处置流程开展相关工作,并暂停一切有关牛的调运活动。针对染疫病牛,应及时组织扑杀,并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无害化处理。针对未发病但受威胁的易感牛群,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应督促养殖场(户)紧急接种疫苗,并做好隔离观察工作,同时必须做好疫点疫区环境、设备、器具、垫料、运载车辆的消毒灭源工作,杀灭潜藏的病原。
LSD 这种新兴的动物疫病为我国的牛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疾病的危害性,以及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该病的季节性和流行特点,我们需要制定科学且完善的防控措施,以阻止该病的蔓延趋势,降低养殖区域的发病率,减少养殖场(户)的经济损失,保障养牛业的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