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禧锦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生未来学业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起步晚、重视程度不高,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欧美等国家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早且重视程度高,尤其在体系化课程设置、专业化课程教学、多样化课程体验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欧美等发达国家向来重视学生职业认知与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从小学阶段开始,形成了一套连贯、系统、全面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从职业启蒙、职业意识的培养,到体系化职业课程的设置与实施等方面,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设置包括专门化职业生涯课程、职业讲座及职业生涯辅导、职业参观及“职业日”活动等。这个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启蒙,帮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初步感知各种职业。小学的课程由各个学校所在的州和地方当局规定,多以综合课程的形式为主,如开设英语、数学、科学、社会研究、体育、保健、艺术(音乐和美术)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学科教学渗透。职业讲座邀请各行各业的从业者进校为学生宣传讲解、答疑解惑、培养职业兴趣,借此对学生进行职业渗透和指导,引导其真正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美国高中的职业教育课程采用灵活的选修制,片区内学校跨校选修职业类课程。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到本学区内的任何学校修读感兴趣的职业类课程,课程的学习不局限于一所学校,还包括了社区职业教育中心、社区学院等。高中开设了三种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家庭与消费科学、一般劳动准备教育、职业准备课程。第一类课程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基本的生活知识和技能,体现了教育与生活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第二类课程包含职业探索、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进入现代社会生活和劳动力市场的必备技能。第三类课程需要学生在16个职业生涯群中进行选择和组合,每个职业生涯群设置了2~7个职业生涯通道,囊括从入门到专业水平的所有职业,由此形成了一个横向体现职业生涯大类、纵向体现知识和技能层级的职业生涯群结构。[1]
北欧的一些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置了分阶段、有序衔接的职业指导课程,课程学习内容包括烹饪、划船、裁剪、木工、织毛衣等。课程实行小班制,班级学生人数一般为20人。采用教室随课程设置固定、学生根据选课情况流动的“走班制”方式,即学生基于自己的个性化选择,按照课表安排在对应的时间前往相应的教室。此方式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个性选择给予其学习自主选择权,培养与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不局限于单一的课程形式,而是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科目、综合实践课程中。在初中中后期以及高中阶段,学生有实习实践课程的任务安排,其规范化、科学化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培养。
此外,各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受到政府高度重视,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建成了多主体联合的育人模式,通过政府顶层设计政策机制、地方落地执行,采用多种政策工具有效地满足了行会组织、各级各类学校的政策诉求,配以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政策保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创立本土化、个性化指导方案,联合家庭、学校、社区、企业等多方面的主体,共同参与到学生的职业规划生涯教育活动中,帮助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确立未来学业安排与职业生涯规划。1997年英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所有公立学校都有法定的义务对13~19岁的学生进行生涯教育”。2003年英国教育当局又制定了《全国生涯教育框架》,明确了学校生涯教育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等多个方面,为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勾勒出初步的蓝图。接着在2005年,英国教育部公布《14~19岁教育与技能白皮书》,指出希望通过行业技能委员会呼吁用人单位积极广泛地参与到教育中。[2]美国《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规定职业生涯教育要从6岁开始,政府和社会各方应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美国劳工部每年出版《岗位需求手册》,每两年发布一次美国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和紧缺职业预测,分析经济发展现状对未来就业情况的影响,这为学生的专业选择、学业安排、个人职业规划提供了有力参考。日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贯穿于从幼儿到成人的整个阶段,文部科学省制定了《培养劳动观和职业观的计划框架》,提出应系统性地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瑞士,国家每年都设立一天让孩子们前往父母的工作单位和父母一起上班,体验父母工作的过程并了解父母的工作情况,学生通过认知家人的工作来了解不同的职业具备怎样不同的工作特点。[3]
生涯教育并非传统的学历教育或学术教育,国外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工作项目式课程等,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融合以达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目的。
部分国家在教学中设计各类游戏和活动,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启蒙,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美国的生涯规划课程借助霍兰德职业人格类型导向测试,让学生在量表的互动中了解自己的性格与行为、人格类型、喜爱的职业等个人基本情况,接下来学生的家庭作业就是走出校门对自己选定的职业展开社会调研,以进一步明晰该职业相应的基本信息和具体要求,例如学历要求、健康要求、职业准入要求,以及薪酬体系等。学生根据调研所得的结果,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制订出后续学业安排和职业规划。但此时所制订的安排和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学生步入更高学段甚至进入社会后,学校、社区、国家都配有专业教师,能通过一些评估指标体系,引导学生对其职业规划进行分析、评估,以及指导他们动态调整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并适当采取相应实施措施。连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导与咨询,给予了个体更多尝试的机会。这样的教学开展将传统课堂教育与校外实践锻炼有机结合,相比于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学,学生经过层层测试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于亲身调研中把学校和工作联系起来后所得的结果更加具有个体指导意义。学生的家庭作业不再是“漫天飞舞”的试卷练习,取而代之的是开放性的个人学业规划和个人成长档案袋,这样的设置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有更清晰明确的认知,同时也能促进个体成长与个性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对学生利用学科知识探求职业生涯、建立职业观念、培养职业素养与职业意识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教材渗透、学科渗透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例如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学校教材中,其正文、阅读材料以及作业等部分添加了职业信息内容,设置了职业专栏,通过教材职业渗透的方式帮助学生明晰与该学科相关的职业类型。
很多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与规划指导都实行教师专业化管理,设立了校内专业顾问以及独立于学校教学机构的职业生涯规划机构,专职、兼职工作人员共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校内专业顾问主要服务于在校学生,而机构里研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家和顾问则不归属于某所特定的学校,他们可以为每一所学校的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个性化定制职业生涯、专业咨询、答疑解惑等服务。加拿大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一条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链条,系统而深入的职业规划教育主要是在中学及更高学段。例如,几乎所有中学都设有专职的学习顾问,负责为学生在读期间的各种学业、生活、职业、心理选择、困惑提供咨询帮助。按年级进行分配,每个学习顾问负责200个左右的学生,主要提供相关的信息咨询服务内容,包括学生感兴趣的职业选择、该职业所在行业的前景、该职业所需要的教育要求、为了实现职业目标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等。从事职业规划指导的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在进校上岗前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接受过专业训练,能够面对多年龄段、多专业、多方向的学生。美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需要获得国家认证或者公共K-12学校教学认可,同时具备经商或从教经历,对企业、行会等有深入的了解和接触。例如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职业指导师既具备学术研究能力又兼有教学能力,获得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或相应人文社会科学的硕博学位,具有较强的专业化生涯辅导能力。
职业生涯教育需要大量的课程体验和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接触真实职场环境、了解行业工作的体验机会是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体验是一项认识职业、了解职业的体验式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了解该职业的属性和性质,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做出恰当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获得职业机会。国外中小学配有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假期社会实践等情境真实的教学体验。假期的开始并不意味着孩子教育的停止,而是体验另一种方式的学习。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课程体验,赴行业、专业亲身交流,以此获得一个内容丰富、多姿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假期。国外的一些学校联合各种行业组织、企业机构和工厂,提供开放的办公环境供学生游学、参观。开设学生带薪实习的工作岗位,校企合作项目式学习帮助学生获得职业的沉浸式体验,打开洞悉行业内情的另一扇窗口。
在法国,各地的企业与学校合作组织工业旅游活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工厂每年假期接待学生进厂参观。法国的葡萄酒历史悠久,葡萄酒文化流淌在每个法国人的血脉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到法国著名的酒庄企业工厂参观,不仅有利于他们加深对法兰西民族历史和传统的了解,而且为他们提供了亲身参与到酿制葡萄酒的过程的机会,这样的课程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获得启发。在马来西亚,家长很少让孩子参加课后补习班或者兴趣特长班,参加“制服团体”是大多数马来西亚学生度过假期的方式。不同的“制服团体”代表着不同的职业方向,例如少年警察、少年军等。[4]学生在完成制服团体规定的各项考核的过程中,不同的职业技能得到了锻炼,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个人的综合能力素养,同时习得野外生存、护理急救等必要的生活能力。日本文部科学省与经济产业省共同设立“职业生涯教育推进合作奖”,每年评选一次,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表彰为学校举办的职业体验活动做出巨大贡献的教育、产业、社会等团体。[5]在由日本社团法人新澙县专修学校协会主办、市教委协办、学校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推广会”上,各地学校布置富有学校创意和特色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50多种职业群进行选择体验。生活处处皆课程,日本大多数学校将职业体验开设为一门课程纳入基础教育的正式教育中,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按照规定进行为期五天的接触职场真实职业工作的体验活动,先是学校和企业创建专门化的职业体验所,开发职业体验新课程,接着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儿童社会体验公园开展“沉浸式”职业体验活动。此外,在学生进行职业体验的过程中,学校配有专门化师资团队实时地跟踪记录学生的体验情况,并为学生答疑解惑。这些做法有利于减轻学生刚接触职业体验时所产生的压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体验。[6]了解一种职业,感受一种文化,只有当学生真正经历过,获得的感受才能转化为自己的宝藏。
借鉴国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先进经验与成熟做法,逐渐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形成符合世界潮流、富有中国特色、回应时代诉求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成果。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方向,也提出了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从“摇篮到生涯”的全程式和一体化的跨越式要求。[7]因此,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框架下,应将职业生涯教育前移并有效衔接,使其贯穿整个教育过程。根据舒伯提出的生涯发展理论将个体的生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成长期(0~14岁)、探索期(15~24岁)、建立期(25~44岁)、维持期(45~65岁)、卸任期(65岁以上)。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在中小学阶段建立连贯、持续、统整的培养体系,扎实编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生活,重视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探索、职业体验,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推进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开设游戏体验式与活动参与式教学活动
在学前及小学阶段,开设游戏体验式和活动参与式的教学活动,让教学活动游戏化、情境化,使枯燥的活动更具活力。课程开发基于统一的顶层设计,各地区各学校因地制宜,在充分考量现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个性化的校本课程。发展职业体验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去深刻体验不同的岗位,丰富社会生活经验,感受“工匠精神”,真正认识到每一份职业、每一个岗位的重要性和使命感,从而促使他们树立未来的人生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如此一来,他们在通过教学活动获取愉悦的心理体验的同时,也可以获得知、情、意、行等多方面的发展。
2.创立工作任务与实践参与式教学项目
在初高中阶段,创立工作任务参与式教学设计。参考加拿大合作教育的评估标准,学习的工作岗位需要位于经过学校开发或认定的合适的学习场所内。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生涯素养的寒暑假综合素质实践选修系列课程,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育,转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和家长利用寒暑假共同开展心仪职业的社会调研,让学生亲身了解真实的职业环境、工作环境,利用实习机会了解自身工作的兴趣和方向。实践课程选修项目的设计可以是开展一次职业体验活动,岗位可以是超市售货员、机关工作人员、图书馆服务管理员、餐厅服务员等。鼓励布置开放型、创新型作业,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深入一线调查,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最后形成一份调查报告。返校后学生上交项目素材作业,班级组织统一展示和评价,教师将优秀的社会实践活动案例分享给全校师生。这些室外学习课程看起来似乎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但它们与室内学习课程是同等重要的,会在学生心里种下一颗职业规划萌芽的种子,帮助他们实现职业理想。
1.数字化赋能智慧教育
到2035年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目标,数字化教育、智慧课堂成为一个新的探索点。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数字化赋能多元、灵活、互动的课堂,打造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网络综合测评系统,借助心理测量表、职业兴趣测量表、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MBTI人格量表等对学生进行全面性、连续性记录,帮助学生从多维度了解自身条件与明确自身定位,从而提高自我认知的可信度与可靠度,并采取科学模型进行分析,再配备专业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报告结果提供个性化服务咨询,有针对性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心理调节帮助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AR/MR、区块链、元宇宙等新兴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一些技术手段不受时空限制,具有高效、快捷、开放的特点。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党代会报告,这标志着推进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和共同任务。通过数字化赋能生涯规划教育,丰富课程教学方式、拓宽学习资源途径,实现从单一语言文字授课到以图片、音频、视频的多维方式进行授课,增强学生听、看、做等多感官的体验,并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在虚拟交互中进行“沉浸式”的职业体验,参观企业和工厂等活动。
2.共同体助力生涯发展
培养学科教师为学业导师,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开展学科渗透的生涯教育。“渗透式”课程是指在某一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其他课程的内容,使学生在此课程教学中收获额外的知识和技能。[8]渗透式的生涯教育课程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熟悉本学科内容,还需要具有生涯辅导知识储备,再将二者有机融合进课堂教学,帮助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帮助学生认识与此学科相关的职业类型及其发展现状与前景,引导学生思考学科本质与心仪职业的联系。
将生涯规划师培养为生涯导师,需打通师资培训渠道,促进生涯指导教师的能力发展与协作。我国目前从事职业指导教育的教师多数是由从事单一学科教学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教师兼任,缺乏专业性。应努力建立一支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人文社科学科背景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保证高质量教学效果,建立专门化教师准入、教师发展、教师考核和评定机制,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进程,确保师资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师资力量的培训,提供高质量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服务。设立职业咨询师为规划导师,聚焦学生课业、学业、职业等规划,提供专门化与个性化咨询服务。
联动家长为职业导师,形成家校协作长效机制,构建一体化家校共育平台。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容易倒塌。”学校和家庭作为学生成长路上影响较大的两大重要主体,在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中应加强合作。当前,新高考制度的实行,从单一评价到综合评价、从选拔到选择,都赋予了学生充分的选择权,给予了学生与家长共同规划生涯的机会。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学校提供的文理套餐,而是能基于个体情况而作出综合决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帮助学生逐步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并根据自己的职业方向选择对应的学科,培养相关的学业和职业技能。为了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学校和社会可为家长免费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实现家委会全覆盖。家长协助学校帮助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促使未来职业倾向与个人家庭背景、性格、特长等相匹配。
1.推进素质教育,协同并重融合创新
为中小学生开展职业启蒙、职业体验、劳动教育等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推动职业教育资源向基础教育开放,围绕“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要求,提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与技术课程学习实施水平。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如果教育仅仅发生在学校的围墙里,那一定是反文明和反教育的教育。学校应在“引进来”“走出去”中不断实现“再提升”,校内模拟结合校外介入,将学生的生涯发展、学业发展和个性与社会性发展视为有机整体,推动构建相关主体多元合作教育,整合社会教育资源,让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工会等从教育领域和经济领域探索差异化课程合作模式,将各种有教育价值的要素引入课程设计与实施中来。从单向引鉴走向双向共建,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模式。
2.借助顶层设计,满足多方主体诉求
同时,通过在国家政策、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满足各主体的迫切诉求。一方面,当地政府将适合开展职业生涯课程体验的企业认定为“教育企业”,坚持学校、企业、行业分类建设,探索差异化合作模式。另一方面,学校携手企业、行业在职业生涯课程体验、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先进技术设备体验、人才培养和共同开发课程等领域开展各种合作活动,让学生了解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从北京等地的中职学校为普通学校开展的职业体验实践来看,也确实发挥了促进普职融通的作用。[9]各地区协同职业院校充分利用双方在开展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与素质教育等方面具备的优势,立足学校专业特色,精心设计符合新时代中小学生兴趣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和职业体验项目课程,以素质教育锻造时代新人,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