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容,李倩茜,曾梁楠,梁瑞晨,明 霞,杨昌美
1.西南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2.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
脑卒中(stroke)是一种在各种病变作用下导致脑细胞与组织坏死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发病类型,已成为导致全球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1-2]。抑郁症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会对幸存者的康复效果、功能结局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3-4]。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脑卒中幸存者会受到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影响[5],抑郁症与脑卒中之间存在着双向关联[6]:脑卒中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而抑郁症是引发脑卒中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对患者的复发与死亡有着重要影响,加重了社会负担,使其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健康问题[7-9]。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病不仅与社会心理因素相关,更是与神经生物学有关,并且与单纯的抑郁症患者发病机制可能不同[10]。由于脑卒中患者脑神经、组织受原发疾病所累,因此脑卒中后抑郁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一直有待更多研究证实,对该类患者抗抑郁预防和治疗的方法与效果更是值得深入研究[11-12]。本研究对2016年—2021 年收录于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的该领域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回顾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解读并展现脑卒中后抑郁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为脑卒中后抑郁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WOS)核心集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16年1月1日—2021年7月23日。先以脑卒中后抑郁相关术语“stroke”和“depression”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后再设置文献类型筛选(article OR review)和语言(English)。
将所得到的文献数据导入EndNote 中,筛选获取关于脑卒中后抑郁相关文献共1 658 篇,再将所获文献导入由美国陈超美教授团队研发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Cite Space 5.7.R5软件[13]中,这款软件可支持对文献进行多种计量学方面的分析研究,包括国家、机构、作者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和文献共被引等分析,对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领域影响很大[13]。本研究借助该软件对最终纳入的文献数据进行国家/地区、机构、作者合作网络与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分析和文献共被引分析,梳理相关研究脉络,以明确相关研究热点与前沿。频次与中心性是两个重要的衡量指标,频次高代表其在这个节点类型中是热点、关键点,中介中心性衡量的是某个节点在网络图谱中位置的重要性,中介中心性高代表这个节点是连接其他节点的重要枢纽,起着连接不同聚类的作用,一般认为中介中心性大于0.1 代表该节点是重要的关键节点,这样的关键节点往往在该领域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13]。本研究在通过软件进行分析时,将时间切片的时间值设置为1年,每次分析只改变节点类型,其他选项保持默认值,只有关键词pruning(裁剪方式)选择了(pathfinder)方式进行分析。聚类分析时,采用LLR算法、K聚类形式进行聚类分析。以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即Q值>0.3判断聚类结构是合理的,轮廓值(Silhouette)即S值>0.5判断聚类是合理的,S>0.7代表聚类结果令人信服[13]。
共获得相关文献1 658 篇,根据纳入文献发表的时间进行统计分析。除2021年数据信息不完整外,发文量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每年发文量均在200篇以上,其中2020年为发文高峰期,说明脑卒中后抑郁领域一直为研究热门领域,备受研究者关注。
对国家/地区、机构的合作网络分析可以清晰地体现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力量分布,指示良好的研究合作对象[14]。探究脑卒中抑郁领域相关科研力量分布,运行软件分析获得国家/地区共现网络图。共有90 个节点,即脑卒中后抑郁相关文献至少来自90 个国家/地区,发文量排名前5位的国家/地区包括中国(China)445篇,约占据总数的26.8%,位居第一,美国(America/USA)371 篇、澳大利亚(Australia)152 篇、英国(England)114 篇、韩国(South Korea)93 篇;中心性大于0.1 的国家有美国(0.38)、澳大利亚(0.29)、法国(France)(0.14)、英国(0.12)、德国(Germany)(0.12)。由此可见,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发文量与中心性都排名靠前,对脑卒中后抑郁领域的贡献较大。
机构合作分析,共有246 个机构,发文频次排名前5的机构分别为墨尔本大学(Univ Melbourne)36 篇、温州医科大学(Wenzhou Med Univ)31 篇、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 London)31 篇、西澳大利亚大学(Univ Western Australia)28 篇、首都医科大学(Capital Med Univ)25篇;中心性前5的机构,分别为西澳大利亚大学(Univ Western Australia)(0.18)、哈佛大学医学院(Harvard Med Sch)(0.16)、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 London)(0.13)、墨尔本大学(Univ Melbourne)(0.12)、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 New South Wales)(0.12)。其中英国的伦敦国王学院、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与西澳大利亚大学发文量与中心性都较高,是开展研究合作的优质机构。
通过分析作者合作网络图,可见作者发文量情况[15],所纳入文献出自于301位作者,作者共现网络图密度低(0.012),分布较分散,作者群体内部合作紧密但缺乏跨地区、跨机构的外部交流合作。发文量近5年大于10篇的作者有5 位,属于较高产的作者。分别是中国He,Jincai 发文21 篇排名第一,紧接着为澳大利亚Ungvari,Gabor S 发表17 篇,韩国Kim,Jong S 发表14 篇、美国Ovbiagele,Bruce发表12篇,澳大利亚Hankey,Graeme J发表10 篇。主要形成的作者合作群体分别为以Hankey,Graeme J、Ungvari,Gabor S 两位澳大利亚作者为首的群体以及分别以Kim,Jong S.Kang,Hee-Ju 两位韩国作者为首的群体,并且韩国与澳大利亚作者之间存在着合作关系。但尚不存在中心性大于0.1 的作者,可以认为在脑卒中抑郁领域近年来并没有出现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作者。
关键词词频与中介中心性分析结果,见表1。关键词词频统计显示,关键词“stroke(卒中)”、“depression(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卒中后抑郁)、“ischemic stroke”(缺血性卒中),作为脑卒中后抑郁领域的基本术语分别出现了934 次、801 次、434 次、200 次。剩下频次排名前17 的关键词有“quality of life”(生活质量)、“anxiety”(焦虑)、“rehabilitation”(康复)、“predictor”(预测因子)、“symptom”(症状)、“risk factor”(危险因素)、“meta-analysis”(荟萃分析)、“prevalence”(率)、“scale”(分级)、“association”(相关)、“outcm”、“disorder”(紊乱)、“mortality”(死亡率)。中介中心性大于0.1代表着这个词是关键节点。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有17 个,“barthel index”(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post-strokedepression”(卒中后抑郁)、“people”(群体)、“brain injury”(颅脑损伤)、“age”(年龄)、“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健康相关生活质量)、“everyday activity”(日常活动)、“acquired brain injury”(获得性脑损伤)、“informal caregiver”(非正式照顾者)、“burden”(负担)、“efficacy”(功效)、“community”(社区)、“carer”(照护者)、“cancer”(癌症)、“fluoxetine”(氟西汀)、“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皮层扩散性抑制)、“serotonin”(5-羟色胺)。由此可见该领域相关研究的关键节点集中于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相关疾病、发病机制与治疗及照护方面。
表1 关键词频次与中介中心性前17位表
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11个聚类,所形成的网络模块度(modularity,Q 值)是0.496,提示聚类结构合理,聚类效度评价(Silhouette,S 值)是0.733,提示聚类结果良好,令人信服。关键词共现聚类体现了研究的热点主题分别是“#0 self-efficacy(自我效能)”“#1 inflammation(炎症)”“#2 caregiver(照顾者)”“#3 acupuncture(针灸)”“#4 cognition(认知)”“#5polymorphism(多态性)”“#6 myocardial infarction (心肌梗死)”“#7post-strokedepression (卒中后抑郁)”“#8 depression(抑郁)”“#9 outcome(结果/预后)”“#10 stroke patient(卒中患者)”。
运用软件运行生成突现关键词,其中的主要6个关键词为“trial”(试验)、“vascular depression”(血管性抑郁症)、“mri”(核磁共振)、“illness”(疾病)、“receptor”(受体)、“protocol”(方案)。2016—2017 年该领域研究主要探索脑卒中后抑郁的干预治疗;2017—2018年该领域研究主要关注理论假说及相关诊断措施;2018—2019年该领域研究方向变为探索疾病本身对患者抑郁发生发展的影响作用;2019—2021年该领域研究主要为探索各种受体与脑卒中后抑郁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具体机制。多数研究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方案进行探索及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干预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
文献共被引是指某两篇文献如果同时被之后出版的一篇文献所引用,那么这两篇文献之间的关系顾名思义就是共被引关系,寓意指出两者之间的研究主题具有相似性,若这两篇文献在之后同时被更多的文献所引用,则代表这两者之间的研究主题相似度很高。文献共被引频次与中心性越高代表该文献在此领域可曾产生过重大影响[13]。这些被引文献即被称为该领域的知识基础,而施引文献受被引文献启发而进行发展研究,可认为是当前的研究前沿[13]。运用软件进行分析,得到文献共被引网络,共有624个节点。被引频次前5和中心性前5的文献,见表2。由此分析可知脑卒中后抑郁领域近5年的知识基础,主要集中在脑卒中后抑郁相关综述、系统回顾与Meta 分析,美国ASA/AHA关于卒中后抑郁的科学声明,脑卒中与卒中后抑郁的关系研究,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死亡率增加的因素研究,脑卒中后抑郁干预治疗方法评价,发病相关预测因素研究,抗抑郁药物使用效果研究。
表2 文献共被引频次与中介中心性前5表
本研究结果发现,脑卒中后抑郁领域的研究文献量呈逐年增长趋势(除2021年外),年发文量大,仍为研究的热点,2020年为发文高峰期。我国发文量位居第一,说明我国在脑卒中后抑郁相关研究的文章产出较高,但中心性较低,说明我国在该领域的影响力不高。国家/地区、机构分析结果显示,该领域研究主要力量为美国、澳大利亚与英国等发达国家及其医学院校,影响力最大的机构为伦敦国王学院,可认为其是良好的合作选择对象。相关研究的作者合作网络图显示出较低的密度(0.012),提示分布较分散,作者群体内部合作紧密但缺乏跨地区、跨机构的外部交流合作,并且高产作者少,没有影响力高的作者出现,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体。
从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布来看,近5年来脑卒中后抑郁领域研究的主要热点为以脑卒中幸存者抑郁患者、照护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为患病风险、预测、发病率、疾病症状及不同的治疗方法(抗抑郁药物、针灸疗法),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自我效能、促进康复。从关键词聚类分析中,发现相关研究热点主题十一个。聚类#0自我效能:评估患者的自我效能,提高其心理弹性、执行功能及生活质量。Volz 等[16]研究显示自我效能感是脑卒中后抑郁的驱动因素,增强脑卒中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可能预防患者发生抑郁。聚类#1炎症:从炎症、神经保护、扩散去极化、氧化应激等方面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机制。Fang 等[17]回顾文献表明炎症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具体的分子和细胞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聚类#2照顾者:关注幸存脑卒中患者抑郁后其照顾者及照顾负担等。Dou等[18]研究发现脑卒中后抑郁是照顾者照顾负担的独立预测因子,对照顾负担风险的独立影响为17.2%。聚类#3 针灸:对中医疗法的效果评价、抗抑郁药的治疗方案及效果研究。Liu 等[19]对包括1402 名患者的17项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eta 分析与系统评价,研究显示针灸治疗比应用抗抑郁药治疗具有更大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聚类#4 认知:探讨脑卒中患者抑郁与其认知功能的关系。Kang[20]研究显示无论是急性抑郁还是慢性抑郁都是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重要预测因子。聚类#5 多态性:探索基因与遗传多态性与抑郁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显示基因与遗传多肽性与脑卒中后抑郁密切相关,五羟色胺[2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22]等可作为脑卒中后抑郁易感性的预测因子。聚类#6 心肌梗死:研究抑郁与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直接的相关性。研究显示[23]抑郁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抑郁症的治疗对心血管疾病的潜在预防价值可进一步研究。聚类#9 结果/预后:探索抑郁对患者的功能预后的影响及抗抑郁治疗的作用。研究显示[24]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发生时间与患者的功能预后相关,发生晚期抑郁症状的患者功能预后最差。脑卒中后抑郁会对患者的康复结果造成不良影响[25],加重残疾[26],甚至影响长期预后[27]。所以对患者治疗与干预的效果多会以观察患者的功能状况、生活质量作为结局指标[25,28]。
从文献共被引分析来看,近5年该支撑领域发展的知识基础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由此分析可知脑卒中后抑郁领域近5年的知识基础,主要集中在脑卒中后抑郁相关综述[29]、系统回顾与Meta分析[30,32-33,35],美国ASA/AHA关于卒中后抑郁的科学声明[31],脑卒中与卒中后抑郁的关系研究[33],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死亡率增加的因素研究[34],脑卒中后抑郁干预治疗评价[35],发病相关预测因素研究,抗抑郁药物使用效果研究[36]。
从关键词突现分析来看,在现有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发病机制研究基础上,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神经学发展、探索神经生物学机制,特异性的评估方法与最佳筛查工具、非药物性的社会心理学预防与干预措施等成为研究热点与前沿。各关键词活跃持续时间都较短,脑卒中抑郁领域的研究主题从2016—2017年:主要关注不同治疗干预方法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等试验研究;2017—2018 年:主要关注血管性抑郁等假说,关注脑血管损伤与患者抑郁症的关系等寻找发病机制,探索疾病的诊断措施;2018—2019 年:探索疾病本身对患者抑郁发生发展的影响作用,关注疾病认知与患者情绪反应的复杂关系等;逐渐过渡到2019—2021年:关注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的相关受体,受体在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关注脑卒中后抑郁的社会心理性治疗与中医治疗方案的meta分析与系统评价等方面。神经可塑性学说认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缺失、异常的神经营养反映在PSD的病理生理学中起着重要作用,而BDNF的恢复可能是抗抑郁药物疗效的重要机制。同时有研究发现腹侧海马体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应激反应机制主要是造成了远端海马损伤而引起脑卒中后抑郁。因此,有很多研究开始探索通过脑源性神经营养通路、抑制海马体神经元调亡等通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效果。有研究发现下丘脑中的大麻素受体对大鼠脑卒中后所产生的抑郁样行为可能具有调节作用,但同时脑卒中后应激系统激素轴的损伤目前研究甚少。重复经颅磁刺激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基本方法,现在研究也很关注其治疗引起的分子变化、生物标记物,以此来预测神经精神障碍的治疗反应。社会心理因素与中医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同样备受关注,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干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如运动疗法、强光疗法、音乐支持治疗、中医情绪疗法、推拿加针灸法、针灸联合抗抑郁药法等等,以评估各疗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可见针对脑卒中患者抑郁的相关研究很关注发病机制及干预治疗措施,将会是未来研究发展方向。
本文应用CiteSpace 软件对WOS 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直观系统地展示最近5年脑卒中后抑郁领域的发展状况,初步展现了可合作的国家和机构,对未来研究提供了可选参考内容与发展方向,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价值与意义。但本研究只分析包含了2016—2021年在WOS发表并被收录在核心数据库相关原始文献,书籍、会议摘要等文献被排除在筛选范围外,并且只包含了语种为英文的文献,因此会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脑卒中后抑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巨大的负担,一直备受临床重视。目前,脑卒中后抑郁领域研究仍较热门,研究趋于稳步发展状态,研究主要力量仍为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我国该领域研究在WOS 数据库中文献数量多但中心性不高,影响力较低,因此我国应重视作者群体间的跨地区、跨机构合作以提高研究质量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