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源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导管室,河南 洛阳 471000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位于颅底脑表面的血管发生了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而出现的一系列神经系统表现,最常见的为头疼、恶性呕吐及意识障碍等,具有病情发展迅速、致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2]。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为介入栓塞术,但是该方法术后易产生多种并发症,对患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3]。因此,在术后给予患者一定的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促进快速恢复有积极作用。激励护理模式是当患者的病情和症状有改善和进步时,及时鼓励患者,增加患者的信心,激发患者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并对其中的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改善其心理状态,现已在脑梗死患者的应用中取得较好疗效[4-5],但目前临床对于激励护理模式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的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将激励护理模式应用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的护理中,探究其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10月—2020年10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实施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32~70 岁,平均年龄(53.94±5.35)岁;Hunt-Hess 分级[6]为Ⅰ级15 例、Ⅱ级14 例、Ⅲ级14 例。观察组男19 例,女24 例;年龄32~70 岁,平均年龄(54.82±5.67)岁;Hunt-Hess 分级为Ⅰ级12 例、Ⅱ级20 例、Ⅲ级11例。纳入标准:(1)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的诊断标准[7]。(2)患者及家属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2)存在恶性肿瘤者。(3)存在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4)存在意识模糊及交流障碍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Hunt-Hess 分级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术前常规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手术目的、流程及注意事项,并进行健康教育,缓解其恐慌心理;术中对患者做好保暖工作,叮嘱患者积极配合医生,促使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平均动脉压等水平变化,指导患者按时用药、合理饮食,并告知术后相关并发症的注意事项,给予患者心理辅导及出院指导。
观察组采用激励护理模式干预。(1)家属激励。患者容易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对康复缺乏信心,此时家属的陪伴支持作用十分重要。家属利用激励性的语言、行为和情感等表达出对患者的关怀鼓励,有利于患者树立良好的信心,激发患者“我能行”的信念,有利于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2)医护人员激励。医护人员通过观察不同患者的不同情绪及心理状态,从而根据不同患者制定合适的心理护理方法,倾听患者的需求和倾诉,激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患者沟通时使用温和的语言和恰当的称谓,真诚善待患者并尊重患者;对于患者的疑问,应认真耐心地予以回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对于患者的进步,采用激励式语言进行鼓励,同时讲解既往疾病治愈较好的病例,激励患者并使其建立治愈成功的信心;一旦发现患者有焦虑、抑郁等情绪,要及时给予心理干预,消除其焦虑、抑郁等情绪,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出院指导,叮嘱患者及时用药,避免剧烈活动。(3)目标的激励。医护人员告知患者疾病发病原因、影响因素、治疗手段及疾病危害等,有利于患者更好地认识疾病,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度。在术前告知患者手术的方法和术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告知患者有关注意事项,帮助患者调整体位,加强并发症的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有意外,及时告诉医生进行抢救。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目标,每当患者达到目标时,对患者进行夸奖,激励患者向下一个目标不断努力,直至全部完成目标。期间对患者进行语言和行为激励,增强患者的信心,及时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更换目标,有利于患者的预后。(4)病友的激励。同病房的病友相互分享经验和心得,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医护人员举办病友交流会,让恢复情况好的患者作为榜样鼓励恢复情况较差的患者,利用自身的经验鼓励患者要坚持相关训练,有利于疾病的预后。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1个月。
(1)术后恢复情况。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清醒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心理状态。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8]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1 d 及干预结束时的心理状态。HAMD量表包括17项内容,每项0~4分,总分>24分代表严重抑郁,分数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HAMA包括15项内容,每项0~4 分,总分>29 分代表严重焦虑,分数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3)自护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9]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1 d 及干预结束时的自护能力,ESCA 量表包括健康知识水平(14 个条目)、自我护理技能(12 个条目)、自护责任感(8 个条目)、自我概念(9个条目)4个维度,一共43个条目,每个条目0~4 分,总分172 分,分数越低,患者的自护能力越差。(4)院外新发心血管事件。干预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院外新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包括脑梗死、脑积水、再次出血和动脉瘤破裂等。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BZ_12_2050_543_2065_576)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住院时间、术后清醒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BZ_12_2050_543_2065_576)
干预前,两组患者HAMD、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HAMD、HAMA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HAMD、HAMA评分情况(BZ_12_2050_543_2065_576)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ESCA 量表中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ESCA 量表中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护能力情况(BZ_12_2050_543_2065_576)分
观察组患者院外新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9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院外新发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例(%)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但患者在接受介入栓塞治疗后,由于对手术的认知度不够,加之手术的创伤产生的应激反应均会影响预后,使其易并发多种并发症,导致疗效欠佳。既往研究显示[10],对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给予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促进患者恢复。激励护理模式采用鼓励的方式改善患者的心理和态度,使患者长期处于兴奋状态,进而增强其治愈信心。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时间、术后清醒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HAMD、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院外新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说明激励护理模式可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并降低院外新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析其原因在于,激励护理模式通过对患者进行激励,进而激发患者内在的潜能,使其利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其术后的快速恢复。医护人员在术前告知患者手术目的、流程及注意事项等,消除其焦虑和恐惧心理,有利于术后的恢复,增强信心。在术后,加强对患者并发症的护理,叮嘱患者卧床休息,严密监测其心率、血压等水平变化,若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出院指导,有利于降低患者在院外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可拉进患者与医护人员的距离,提高患者的接受度与配合度,有助于医护人员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并及时给予干预措施,达到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ESCA 量表中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及自我概念4个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说明激励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分析其原因在于,激励护理模式通过鼓励和促进的方法来改善患者的态度和信心,在护理期间,不断激励患者,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不断地向目标努力,促进疾病的早期康复[11-13]。此外,医护人员通过对疾病知识的健康宣讲,可以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度。医护人员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期待目标,在家属、病友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帮助和激励下,使患者可以达到这一目标并不断进步,提高干预效果。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不断调整目标,有助于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
综上所述,激励护理模式干预可以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降低院外新发血管事件发生率,促进术后的快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