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逻辑和策略

2023-05-10 22:10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胡 敏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现代化新模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开创的现代化道路。在这个道路行进过程中,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列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专章,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3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2]。我国教育进入了建设教育强国、支撑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发展机遇期,也处于历史的关键点,这是时代赋予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需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主动超前布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又要思考谋划教育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着力点,奋力开拓新局,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

一、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教育支撑引领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必然

(一)历史逻辑:强调教育支撑引领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中国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伴相生,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教育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并一以贯之将其作为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立足中国实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教育发展,并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教育主要为革命斗争服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有一些理论探索,主要指向未来社会的憧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国家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探索,教育既为革命服务,也面向当时建设的需要。1949年,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教育要“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3]8。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开展了“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逐步确立并强化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强调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作用。1979年,邓小平指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4]163,重新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初步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农业问题,能源、交通问题和教育、科学问题”[5]18。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强调将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相连接。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都强调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党的十四大报告首次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并将其作为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之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重申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我们不仅重视教育在经济领域的作用,也开始强调教育在社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如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要求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6]40,这里凸显了教育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之后,加上了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表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教育放在了民生部分,重新强调了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与党的十七大报告一样,将教育继续放在民生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7]328。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2021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了《“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列单章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将其位置前移放在报告的第五部分。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并明确指出“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2]。可见,新时代新征程突出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战略地位,通过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

综上所述,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拓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教育发展,在时代发展和国家发展需要中与时俱进地挖掘和发挥教育的各项功能。教育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单一地为革命斗争服务,向经济发展、文化创新、民生保障等具体功能不断延伸拓展,在我国不同发展阶段凸显了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等不同的功能。当下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开启,党和国家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全局出发来把握教育,更加重视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突出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注重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支撑作用,并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教育强国的核心功能。

(二)理论逻辑:结合中国国情和教育实际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教育的方法论基础。”[8]教育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时代背景、发展现实和历史文化丰富和拓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社会性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的教育是由一定社会关系决定的,但归根到底是生产的需要。”[9]61“教育一般说来取决于生活条件”[10]648,但在一定条件下,教育对社会关系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是原始的起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条件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11]474。教育之所以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因为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教育是形成未来的重要因素,“工人阶级的最有教养的一部分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也就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12]11。随着知识、科技等要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 “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13]213。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立足国家建设的经验、教训,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4]48;“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4]40。习近平提出了“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14]“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5]等重要论断,明确指出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他强调“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15]。可见,立足中国的国情,需要发展教育以支撑现代化建设。

2.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教育通过培养人,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16]52。马克思认为,教育是劳动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明确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17]249,是一种生产力再生产的过程。列宁也把教育作为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条件,他指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另一条件就是:第一,提高居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18]490。教育具有传递、再生产科学技术等功能,通过培养具有一定知识素养和技能的劳动者,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对脑力劳动的产物——科学——的估价,总是比它的价值低得多,因为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生产的必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19]377。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的职能和社会作用。习近平强调“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14]。习近平注重教育发展对经济促进作用,指出“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跟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关。我们应该通过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来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解决教育不平衡带动解决其他方面的不平衡”[20];“西部地区要彻底拔掉穷根,必须把教育作为管长远的事业抓好”[21]137。“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22],“区域之间发展条件有差异,但在机会公平上不能有差别。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23]。习近平也关注教育对文明的作用,认为“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24],指出“我们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普及教育,启迪心智,传承知识,陶冶情操,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25]。

(三)实践逻辑:教育支撑引领作用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得到充分证明和彰显

在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将其作为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先导,发挥其支撑性、引领性作用,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和驱动国家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了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后发内生而又独立自主的现代化之路。我国现代化是一个后发发展中国家不断赶超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在时间和内容上高度压缩。在短时间内,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叠加,也要全面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这要求有充足且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来实现,赋予了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形成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近十几年来,我国教育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共同作用全方位提高人的素质,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并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助力现代化的推进。据统计,我国义务教育巩固率从2012年的91.8% 提至2022年的95.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85% 升至2022年的91.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升至2022年的59.6%(1)数据来源: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308/t20130816_155798.html;教育部.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307/t20230705_1067278.html。。2021年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中高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在2012—2021年累计培养毕业生7 900多万人,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供给了70%以上的新增从业人员。高等学校(未包含成人高校)十年累计培养了高素质专业人才7 700多万人[26]。目前,全国1万余所职业学校每年开展各类培训上亿人次,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的高职院校中,141所学校年培训量超过5 000人/日,86所学校年培训量超过10 000人/日[27]。教育红利的释放,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28]67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于中国实际,始终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置于自己的手中,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提升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和安全性。这就需要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基础学科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自主培养了大批科技创新人才,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取得了良好成效,有力支撑了我国科技的自立自强。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29],2022年全国在学研究生365.36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55.61万人。近年来新增院士和国家科技三大奖第一完成人中,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均占三分之二左右[30]。2009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至今已经培养出1万多名拔尖学生[31];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国工程教育规模目前居世界第一;2020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强基计划”,累计招收1.8万余人。2021年,高校参与理工农医类研究与发展项目的研究生超过100万人。十年来,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国家科技三大奖累计突破1 000项,获得了60%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90%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6]。高校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突破6.5万项,专利转化金额高达88.9亿元。高校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参与了超级计算机、神舟系列飞船等事关国家发展全局项目的研制,提供关键技术给高铁、核电、生物育种、疫苗研发等重点领域。教育部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同布局建设了229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32],服务区域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教育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重维度

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活动,通过传授知识、启迪心智、培养品格、传承文明促进人的发展,提高生命价值,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它虽然不能直接成为生产力,但是通过发挥其人的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去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一)教育是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教育发展从根本上支撑了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提升,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人的现代化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指出“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33]107,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的活动的历史过程,也是人的发展过程。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也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着眼于人与现代化的内在统一性,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教育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是通过“人”的转化而实现,通过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本的不断积累和增强而实现。从历史上看,美国、德国、英国等经济的快速发展,源于对教育的重视。美国在建国之初就颁布了《全民教育法案》,要求每个公民都要接受教育,在长期的发展中成为世界上教育文化事业发达的国家。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发布的《2022年教育统计报告》,2020年,美国25~64岁的人群中,约92%拥有高中文凭或同等学历,52%的人获得了大专学位[34]。早在16世纪,德国的一些城市如维登堡等陆续颁布了义务教育规定;19世纪初,实行了普职教育双轨分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进而又大力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

中国人口规模大,并将长期保持人口总数居世界前列。中国人口从2012 年的135 404万人增长至 2022年的141 175万人,2022 年人口总数占世界总人口的17.76%,是美国总人口的4.24倍、日本总人口的11.29倍(2)根据世界银行相关数据计算。。联合国人口司新一轮人口预测报告《世界人口展望(2022)》指出,中国人口总量将相继经历零增长、负增长,预计2023 年人口总量将被印度超过,2050年人口总量为13亿左右[35]。目前,全世界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个、总人口不超过10亿人。我国要在十三四亿人口规模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规模是非常巨大的。这个基本的人口国情,决定了教育首先要在量上不断扩展,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实现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其次要在质上不断提升。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劳动力人口达到 7.82 亿人(3)数据来源:Labor force, total-China, World, OECD members, United States.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L.TLF.TOTL.IN?locations=CN-1W-OE-US。,占世界劳动力人口总数的 22.81%,是世界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4)国家发展改革委: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http://news.cnr.cn/dj/20220628/t20220628_525886267.shtml。。教育是提高人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发展水平的主要手段,为中国式现代化源源不断地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好人才之基和知识之基。

(二)教育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主要推力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等著作中都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之一。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36]200。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37]46可见,共同富裕追求的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扬弃。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包含着推动富裕、缩小贫富差距两方面的内涵。“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38]210。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创造财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人类未来不是由空间、能源和耕地所决定,而是要由人类的知识发展来决定”[39]42,教育也是一种主要人力资本投资形式,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使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国家税收的增加,产生更多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带来更加巨大的战略红利,从而导致个人、企业和国家储蓄的增长,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40]89-90。另一方面,教育调节和影响个体以及社会收入分配。教育经济学家已多次证明,教育可以提升个体的人力资本水平,有助于提高个体和社会的教育回报率。随着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有能力、有机会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与分配,有助于加快社会流动,优化代际间收入分配结构,不断缩小社会收入差距。

(三)教育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推进,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始终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同时坚持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邓小平1979年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208。习近平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41]。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其重要特征。

经过百年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处于富而教之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开辟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道路,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教育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泉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发布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之中蕴藏着财富。当代发达的西方国家认识到这种推动力,不仅普及了中等义务教育,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终身教育,以迅速促使劳动者掌握更多的知识来促进生产。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普及了中等教育,义务教育的年限已达十二年。

精神文明是人类以实践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能够为物质文明提供重要支撑,指导人们改善具体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协调发展,为人民创造了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教育是实现精神文明的基本路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奠基和先导的作用。教育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伴随着个体的成长,人们在进入社会之前,在学校里度过了大部分的时间。学校教育是传授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思想、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阵地,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和程度。

(四)教育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西方国家早期的现代化,通过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生态环境破坏来支持高消耗的工业化,破坏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超越了生态系统的承载界限,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正如恩格斯在《论权威》中指出“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42]225,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等。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面临全球性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各种能源危机不断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的环境等问题,要避免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老路,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

教育是解决人与自然危机的重要途径。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然,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保护,并通过培养创新人才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与自然的交往史,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首先就要认识和了解自然。人类从最初钻木取火、使用柴火,到发现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再到今天广泛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都是基于人们对大自然的了解和不断的开发利用。而如何开发,开发到何种程度,如何实现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需要教育培养相应的人才来实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指出“教育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建设更美好世界的关键”[43]32。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的能力的关键”“对培养环境和道德意识、对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44]297。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人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状态被科学技术产生的负面影响破坏,威胁着人类,而“应付这许多危险的责任大部分落在了教育上面了。虽然有许多理由说明由教育承担这个任务是十分合适的,但是人们却时常低估了这一点”[45]34。毫无疑问,在“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今天,教育的参与和贡献不可缺失。

(五)教育是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基础力量

在追赶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致力于实现自身发展,同时也加强与各国合作,不走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而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共同实现繁荣富强,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中国贡献。这既源于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崇尚和平、对和平与发展有孜孜不倦地追求的传统,也源于对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考量。

教育是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力量。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局部动荡时常发生,国际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人们对和平的渴望非常强烈。在采用非暴力手段促进人类和平与建设非暴力社会的征程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确立了“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行动纲领”,呼吁教育要追求和平文化。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教育要承担起为全球带来和平的重任。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中提出,教育要“促进全球公民的责任意识和团结”。科学的、恰当的教育常常成为化解各层次冲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教育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凝心聚力,促进国家认同。它是“消除结构性暴力,实现积极和平的关键因素……是破坏性暴力之后社会重建的有效方式。在为难民及其他受战争影响的孩子提供的紧急援助中,首选的方案就包括恢复学校教育”[46]。教育也是培养崇尚和平、擅长于国际理解的人才的基石。通过教育,把文明的观点、和平的理念传递给下一代。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的贺信》中指出,教育“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14]。

三、促进教育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和拓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撑引领。把握教育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维度,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重点是要发展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同时要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化教育国际合作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进程,从而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需求。

(一)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是党领导下的教育事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党的领导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最大政治优势。建党一百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这都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教育的领导和决策。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对教育的领导不断加强,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方向、管干部、管人才,党旗始终飘扬在育人一线。高校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加强党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领导与指导,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中小学校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党建引领基础教育改革。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发展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首先是人的现代化,需要我们深化素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五育”并举。加强德育,就是要注重道德修养,在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品德修养以及奋斗精神培育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智育,就是要增长学生的知识,丰富见识,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加强体育,就是要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构建科学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保证体育课时,丰富校园体育赛事活动,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加强美育,就是要丰富美育课程,完善学校美育工作,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加强劳育,就是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置和优化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三)以人民为中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教育体系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教育公平上做了很多努力。例如,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化水平,持续加大对西部和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缩小东西部地区、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从“有学上”转向了“上好学”,需直面当前教育发展中的短板,努力改进和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已经达到89.7%,但仍需继续扩大和优化学前教育资源,加大扶持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目前,我国所有县区均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仍需通过城乡学校一体化建设、均衡师资配置、教育数字化转型等,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高中阶段教育2022年毛入学率已达91.6%,仍需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大优质高中供给,注重县中发展提升。高等教育已经在2018年进入了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不仅要在量上持续增长,在质上也要不断提升。一方面,加快“双一流”建设,调整优化学科结构,改革科教体制;另一方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探索大中小各学段有机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继续改进和完善“强基计划”,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大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同时,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有效机制。此外,要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支撑中西部经济、社会、文化和人才发展。

(四)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化生态文明教育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使人们掌握相关的生态文明知识,形成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促进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首先,要形成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常规化、系统化。2021年,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发布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生态文明教育涉及多学科知识,各学段比较分散,需要进一步统筹,形成大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设计。在学前教育阶段应进行生态文明的启蒙教育,了解“爱护自然”等方面的知识,教育他们爱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中小学阶段要强化常识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让学生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变成生活习惯;大学阶段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开设一系列生态文明的公共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培育正确生态文明价值观,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树立起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

其次,要强化生态道德教育,激发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感。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47]。一方面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强化生态道德教育,形成保护和尊重自然的道德自觉。例如,在中小学道法课、高校的德法课增加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学习,在高中《文化与生活》模块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的学习等。另一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加大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的教育传播,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最后,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将生态文明知识和理念转化为行动自觉。通过组织公益活动和社团活动,如举办义务植树活动、废旧衣服回收、健康低碳饮食推广、绿色出行等,引导人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五)深化教育国际合作,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48]1,教育应在和平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培养具有和平发展的意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影响着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一方面要推进和平教育,培养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时代新人。各级各类学校要将和平教育的内容有意识地渗透到历史、地理、语文、英语、思想品德、艺术等课程教学中,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专门开设“和平教育”相关课程、构建和平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儿童、青少年维护人类和平的认识、愿望和基本能力。同时,我们要有国际视野,注重多元文化教育,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传播和平文化,培育学生树立起人类命运与共的意识,培养人类和平的拥护者和建设者。另一方面要深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是“人”“文化”“知识”的集聚地,是中外文化、技术等交流的前沿阵地之一,在中外交流合作中具有天然的独特优势。站在新征程上,要发挥学校主体作用,通过学术活动、文化交流、校际合作等方式开展教育国际合作、技术合作创新、人文交流融合,以更加开放创新的举措推动世界教育发展,夯实睦邻友好的社会民意基础,以更加开放共享的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