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

2023-05-10 21:19:52常永青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课程思政育人

卢 磊,常永青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河北 邢台 054035)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当代高校学生在与人的交往和学习中,存在着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意识,这将会对高校学生自身的言行产生一定的影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既要向学生教授专业知识,又要把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置于教育的首要位置。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当前高校学生的行为理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推进素质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才培养中,必须对相关学科进行科学的运用,把“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课程思政”的基本认识

(一)“课程思政”的基本概念

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课程”二字,它是基于学校内部的相关课程和教学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整合融入到各门课程之中。这样,就可以使新时期的人才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在多种不同的学科中得到有效的培养与塑造。“课程思政”不仅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自身既要有坚实的专业基本功,又要注重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使其与所从事的专业课程相融合。它既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又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又是培养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程思政”的指导下,一方面,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赋能教学的实效性,使素质教育的目的更加全面;另一方面,也为高质量开展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平台支撑。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这两门课程都在教育和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理念。虽然这两个概念只是互换了顺序,但是重点和意义却是天差地别。“思政课程”以思想教育为主,“课程思政”则侧重于对学科的教学指导,“思政”是以课程为基础的附加内容。一种是对高校学生的直接影响,另一种则是间接影响,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课程结合的重要性

(一)凸显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立德树人”的思想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而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高校的人才培养。在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同时,也要注重将其与学科专业相结合,这样既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又能发掘出更多科学的价值观。当前的社会环境错综复杂,很容易对高校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但是,把思政教育内容和其它学科结合起来,就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凸显“以德为本”的教学思想。

(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着力点,是学生成人成才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但是,大多数的学生对这种单调乏味的课程内容没有什么兴趣,妨碍了思政课程教学的发展。但是,将思政教学与其它学科相结合,通过其它课程,将适当的思政内容引入到学生的视野中,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从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要素

(一)育人理念协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要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辅相成,就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两者统一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中。“立德”与“树人”是一对辩证统一的有机矛盾体,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立德”是培育品德,使高校学生具有理想信念、爱国精神、高尚品德,而“树人”就是“培养人才”,把高校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具备相关技能技术的有用之才。“立德”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思想维度的教育教学;而“树人”的目标则是实施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的教育教学。可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在政治上把握好正确的导向,正确引导高校学生,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师队伍协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高校的师资队伍,尽管专业特长各异,但是教学目的是一样的。自古以来,老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授专业知识,更是教授学生为人处世的方法。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首要责任,其主体是教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与建设,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老师。高校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要做到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方能形成良好的德育效果。一方面,学校党委、教学主管部门要提高思想站位,从“五育并举”视角把握当前“德育”的理论与实践情况,在顶层设计上要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对话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局面。另一方面,两支队伍要提高协同育人认知。思政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结合实践、与时俱进、注重最新的研究成果。而在专业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中及时向学生灌输做人、做事的原则。

(三)教学内容协同,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程思政”有着密切的关系。“思政课程”承担着更多的职责和内容,能够更系统、更全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思政”更加注重从各个专业、通识课的教学环节中发掘出思政要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引导。“思政课程”作为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显性课程,而“课程思政”则是以“隐性教育”为主。“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具有各自的优势,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赋能学生成人成才。

(四)教学方法协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数字化全面开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创新思维,要探索新方法,要有新作为。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层面、价值层面的指导,其它学科的教师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因此,必须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与创新,积极开展案例式、情景式、探究式的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把中国的故事讲得更好,把中国精神传播出去。以经管类专业为例,可以将其与央视《辉煌中国》的“活力创新”专题相结合,进行交互式教学。这部纪录片里有很多关于智慧物流、云计算、大数据的内容,这些都是中国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力量。通过这种方式,高校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专业课教师通过挖掘爱国主义元素,使其“润物无声”地融入教授内容,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让“中国自信”的根基更加牢固。

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一)构建领导统筹机制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先决条件是领导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整体规划。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首先,校党委领导应高度重视,提高思想认识,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第一位。要积极主动地进行“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严密组织,以“三全育人”为重点。其次,建立“三级联动”的工作制度,并与各二级学院的党总支、基层党支部进行联合。“课程思政”是由各级党总支组织、推进的,各级党总支是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第一线战士。最后,坚持党员领导带头走在主席台上。作为“课程思政”的前沿阵地,党委书记、校长率先走进课堂,做好“主题党课”、“第一课”、“形势与政策”等专题讲座,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形成“课程思政育人”的“大熔炉”。

(二)构建课程顶层设计机制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以课程顶层设计为基础的。任何一门课程的改革都必须有系统的整体性设计,不然就会造成“碎片化”的情况。“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必须充分发挥教学管理部门、各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的力量,形成一个互补的教学内容系统。首先,教学主管部门要对各个方面的关系进行协调。在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要素,必然涉及到教学资源配置、目标任务、经费保障等系列工作的统筹安排,比如课程目标设计落实、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编写等具体工作。这一点,必须由校方高度重视,积极研究,并在实际操作中加以推进。其次,要加强对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在充分尊重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教师要制定课程建设的管理体系,使其规范化。比如,成立“课程思政”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审定相关建设任务的工作政策和制度、研究解决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首要任务,而教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思想,并非每一位教师都能正确理解和贯彻。首先,要改变老师的思想。老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在“教书”的同时,也要“育人”,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成为引路人、精神导师。其次,要充分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深入挖掘学科课程的“思政”要素。选派部分思政课教师进驻二级学院开展课程思政指导工作,就教学知识要点展开讨论,深入挖掘思政要素的内涵,并就如何将思政要素融入专业课程中进行讨论。最后,要加强对师资的整合,搭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结对共建平台,通过集体备课、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对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思维方法、价值理念进行深度探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努力,形成一支有责任感、勇于承担、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

(四)构建学生参与机制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与学矛盾体中的主要方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是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核心,以学生内化于心的获得感和外化于行的实效性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主要衡量指标。首先,要注重教材的选用。结合高校特点,科学地选择适合高校的课程内容。其次,要精心准备、细致打磨教学设计。坚持改革创新,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爱国情操、道德情操。把“爱国主义”“法治精神”等内容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职业道德。最后,要努力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基本任务,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注重案例、讨论、问答;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建立“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将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合作意识、思维要素、交流技能融入到课堂。

(五)构建评价监管激励机制

评价、规制、激励三者具有内在的联系,其本质是促使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从而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现发挥指导和质量监督的作用,同时也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学校激励教师深化课程思政改革的彰显。首先,科学的评估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课程思政”的实施应与教学活动相结合,评估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学生不仅要从学习成绩来评估,还要从德育素质、文化与职业发展素质、身心表现、劳动技能素质等各方面综合评定。其次,有效的监管要建立起一套精准的监测机制,全面跟踪“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一方面,要强化对“课程思政”的日常监管,要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查,把重点和难点及时记录下来。另一方面,要强化对“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中任务清单完成情况的跟进,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始终保持高度融合与创新。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是教育界非常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应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课程思政”与其它专业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思政课程”的内涵更加广泛。长期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将对当前的高校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使素质教育走向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