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增长理论视域下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研究

2023-05-10 21:19:52王傲冰赵良伟赵媛媛孙祥云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内生产学研动力

王傲冰,赵良伟,赵媛媛,孙祥云

(1.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河北 邢台 054035;2.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0)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产学研深度高效合作提出的目标要求,也是实现我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然而,在目前的产学研合作中,因产学研各方内生动力不足,导致许多产学研合作并未发生“1+1+1>3”的优势叠加效果。根据诺斯等经济学家“经济绩效取决于制度安排”的逻辑,对产学研合作内生因素和动力机制开展研究,以提升产学研合作收益为目标,实现产学研合作内生式发展。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基础

1.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内涵

内生增长理论,由经济学家罗默于1992 年正式提出。罗默、卢卡斯等经济学家通过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及其动力机制的长期研究,形成了内生增长理论框架及模型集合。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思想。罗默、卢卡斯等认为,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是参与各方收益递增[1]。罗默认为,知识外溢,导致物质资本、劳动等要素递增,进而引发“无约束地长期经济增长”。卢卡斯提出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Peter Howitt 表明,长期的内生经济增长,由技术创造和激励机制决定。至此,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框架主要由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和分工及制度(或政策激励)等部分构成。

(3)内生增长模型。我国学者多基于国外已有理论和模型,结合我国特色,建立影响模型。许培源以罗默模型为基础,构建知识积累内生增长模型,提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是社会技术进步的根本原因[3]。唐国华从企业家精神、产品创新和经济内生增长建立理论模型,揭示企业家精神和产品创新的内生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4]。

(4)内生增长理论制度与政策。段宏波、蔡宗武提出,政府应进一步强化学研机构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地位,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制定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全面激发学研人员创新积极性[5]。郑健雄认为,政府需要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企业与学界开展技术创新,尤其是颠覆式创新[6]。

2.产学研合作的相关研究

产学研合作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产学研合作模式、制度与政策。AnkrahS提出,可主要从产学研合作中高等院校的行政结构、科研机构的质量、企业吸收能力、学研机构的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合作经济效益导向等方面出发,构建产学研合作的相关制度与策略。贾一伟等提出产学研合作制度的设计缺位是阻碍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7]。陈怀超等研究发现,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8]。肖兴政等提出,通过政府引导、制定激励政策、加强监管及平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可以提高企业技术成果转化效率[9]。

(2)产学研合作机制。我国产学研合作机制主要体现为经济驱动型和政府主导型。秦军认为,企业产学研合作旨在追求风险分担、应对技术及市场革新和掌握知识产权等,高校与研究所则是为了提升自身科研水平需要[10]。刘继红认为,强化经济市场发现功能和推动产业化创新是我国新常态下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动因[11]。吴卫红等认为产学研合作机制包括良好的政府参与、有效的内部监控以及按贡献度的分配模式等[12]。

(3)产学研合作动力。田青强调,技术创新必须由企业主导,但需要集合产学研优势要素,更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13]。提出建立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联盟,通过政府为其提供合作基金、普惠性激励政策及促进国企创新的激励政策,提高产学研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

国外关于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的研究集中在三大方面:一是经济驱动型。田青指出,产学研合作重要动力之一是资金资助,例如,美、德等国通过设立各种名目的专项基金,为产学研合作项目提供经济资助。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来源、经费需要产业企业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动力是为了追求更高利润。二是人才与技术驱动型。Mailhot 认为企业在产品生产、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与研发过程当中,需要人才、技术和先进设备支持,进而驱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三是目标驱动型。Aziati A.H.N 指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良好的产学研合作的前提是三方均可利益最大化,拥有共同的产学研合作目标是三方深度融合的保障。

二、产学研合作内生机制分析

1.我国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以高校、产业企业及科研机构为参与主体,在政府机关、中介机构和技术转移联盟等媒介的大力推动下,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在优化人才培养、提升技术研发与服务、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然而,限于参与各方收益短时无法显现、创新能力不匹配、合作要素与形式单一、信息与地理渠道不畅等因素影响,我国产学研合作缺乏内生动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还未深入融合有效衔接。

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党内外民主渐趋活跃起来。1961年3月21日,毛泽东在长沙听取张平化汇报食堂问题和供给制问题时问道,“群众肯说真话吗?他们肯不肯说话?”张平化回答,“群众还是肯讲真话。”[1]2115

(1)收益回报漫长。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的市场化运行以利益为驱动,收益回报率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的核心动力。然而,在产学研合作中,高校与科研院所对产业企业产品与工艺流程需要不断了解、沟通与创新,限于技术秘密与能力信任,技术研发过程漫长,收益回报周期较长,短时利益视角下,产学研合作缺乏内生性动力。

(2)创新能力不匹配。高水平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聚焦于理论创新、颠覆创新,技术成果需要进行市场化和产业化,其产学研合作动力是技术应用[14]。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主要内容为基于企业现有工艺的技术服务,技术创新水平较低,产学研合作无法长期保障。产、学、研各方的创新能力不匹配成为深度融合的障碍之一。

(3)合作要素与形式单一。多数产学研合作项目往往是单一的技术服务、实习实训、人才培养等。合作要素与形式的单一性,无法长期维持产学研各方深度合作。

(4)信息与地理渠道不畅。产学研各方共享的信息供需平台建设、地理位置的远近是实现深度合作的重要因素。当前,产学研各方深度共享的信息供需平台建设仍然不够完善,地理位置更是成为开展项目合作的阻碍之一,“打通最后一公里”是产学研融合的关键因素。

2.产学研合作的内生性因素分析

内生增长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分支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经济系统内部因素,非外部条件。经济系部内部因素即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生产要素之间的不断重组,促使旧的组合被抛弃,即“创造性毁灭”过程。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内生性的研发创新、人力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内生增长理论研究的四个核心要素主要为: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分工协同和制度优化。

(1)人力资本。在产学研合作中,产学研各方的人才资源是合作项目的核心支撑。产学研合作中的技术发展、价值创造来源于人类知识的不断积累,将产学研各方人才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实现经济效益增长,是产学研合作核心动力。

(2)技术进步。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具有溢出效应,产学研合作目标之一是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实现合作共赢。

(3)分工协同。产学研合作涉及多部门共同参与,这与内生增长理论中多部门协同的相关理论深度契合。消除多部门协同合作阻碍,可有效提升产学研合作系统内生动力。

(4)制度优化。在内生增长理论中,政策制度是具有敏感性的内生变量。产学研合作中,涉及技术合作、人力资本、知识积累、资源共享的相关鼓励性制度是推动产学研实现稳定合作的保障基础。

3.产学研合作的内生性动力分析

(1)人力资本投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积累以投资形式完成,人力资本效益发挥具有滞后性。学校人力资本积累以培养技能型学生为主体,科研院所以创新型人才为主体,而企业以技能型人才、产业工人为主体。产学研合作中,各方人才相互交流、相互输出。产学研各方中,己方人力资本参与到对方项目建设中进行价值创造,收益不断积累,内生性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因此,产学研各方人力资本投资在核心目标、技术领域、能力高地、产业领域等因素上的匹配程度,决定了内生合作的动力大小。

(2)技术服务与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的核心是技术服务与技术创新。内生增长理论技术进步要素包含了知识积累、资源配置和规模经济。产学研合作中技术服务和技术创新项目促进产业企业进行工艺改进、新产品研发。技术成果从学、研方的研发到产方的产业化,过程漫长,收益具有风险性、缓慢性。技术进步促使生产成本不断降低,产学研各方一旦产生收益将实现倍增,产生溢出效应。收益驱动是改善产学研合作“校热企冷”现象、推动企业积极合作的内生动力之一。

(3)分工协同。产学研合作涉及多部门协同投入,各方进行资源投入的内容、数量、价值、投入方式以及收益分配是保障良好协同的关键。产学研各方实现内生性驱动需要建立分工协同机制,打造信息供需平台,畅通合作渠道,实行多元化合作方式。

(4)产学研合作制度驱动。在内生增长理论中政策制度环境是产学研合作系统内部要素,促进产学研各方产生内生性动力。一方面,产学研各方需要从战略层面、合作层面和收益层面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在政策环境层面建立正向的激励措施。

三、产学研合作内生动力提升策略

1.增强产学研人力资本契合性和流动性

在增强人力资本契合性方面。第一,推动人才培养战略与目标契合。高校科研机构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充分与合作企业进行交流,从战略层面契合于企业发展规划,形成战略命运共同体。第二,优化配置不同梯次人才供需资本。产业拉动不同人才成长成才,不同人才推动产业发展。产业需求端的产业工人、技能人才、现场工程师、技能大师、研究人员对高校供给端的人才培养形成梯次需求,人才供需两端的资本投入要基于深度细分的差异化梯次人才,增加供需资本契合性。第三,企业强化以人为本发展战略。由于人力资本效益的滞后性与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的冲突,企业在人才发展方面仍然不够重视。企业应强化人才发展战略,通过产学研联合培训与引进等方式,提高人才对现有知识提炼和整合的效率。

在增强产学研人力资本流动性方面。第一,促进人才双向流动。通过人才互聘、双导师制度等方式建立灵活的产学研人才流动机制,促进知识与技术在人力资本中的相互内化与整合,消除产、学、研各方知识领域壁垒。第二,深化学分互认与学位共享机制。完善订单班、学徒制班、现场工程师班等校企联合培养制度,推动学分互认和学位共享范围不断扩大。第三,建立交流对接平台。搭建产学研多方共享平台,消除对接匹配障碍,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率。

2.提高产学研技术创新市场性和效益性

由于技术创新过程的缓慢,无法使企业看到技术创新的收益溢出,导致产学研合作无法长期维持。以多种方式增加技术创新市场性和产业性,是降低技术创新风险、提升技术创新收益的核心要素。第一,高校和科研机构方面,建立机制,鼓励横向课题和校级课题基于企业技术需求孵化创新成果。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往往随着技术服务完成而结束,技术服务过程累积成果的过程往往被高校忽视。在技术服务过程中,应引导科研人员不断凝练服务成果并提升创新等级,逐步形成基于企业需求的新工艺、新产品,为企业后续技术改造、工艺提升奠定长期合作基础。第二,强化产业共性技术联合攻关项目。建立产业出题-院校解题-政府助题科技计划项目模式,开展产业共性技术难题攻关、共研科技创新成果。第三,校企联合建立科研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熟化及二次开发,提高开发区产业发展创新动能。

3.建立产学研多元化分工协同机制

在微观层面,一是要建立产学研合作理事会、秘书处等机构,统筹协调产学研合作分工、投入与收益分配,强化产学研合作各项事务管理,提升产学研合作稳定性,维持产学研协同深度与广度。二是发挥领军型、创新型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创新型企业在产业链升级、行业标准、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方面具有引领性和高需求性,发挥领军型、创新型企业资源整合能力有助于支撑产学研协同良好发展。在宏观层面,一是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知识共享平台,增加产学研知识网络广度和深度,提高产学研知识协同效率。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利用科技支持、税收减免、人才与技术引进支持等系列政策工具,规避产学研协同风险,激发合作内生动力,保障产学研分工协同创新稳定发展。

4.完善产学研合作奖惩与评价机制

第一,政府深度参与,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奖励与惩罚机制。加强科技部门、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发改部门等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针对产学研合作中涉及的科技、科技、教育、财政、土地等领域问题,联合出台系列激励政策,产学研合作政策机制横向融通,促进产学研合作实现内生驱动。第二,发挥征信系统等第三方监督机构的作用,约束产学研合作各方的违法违规行为,着力解决合作各方的信任问题。第三,建立产学研合作知识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增加知识价值导向的产学研分配政策,针对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不同类别项目,实施分类评价,强化知识分类评价机制,消除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评价冲突。第四,出台产学研合作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各方权利与义务、知识产权归属、收益资金分配,为产学研合作各方清障搭台。

猜你喜欢
内生产学研动力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16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世界农药(2019年4期)2019-12-30 06:25:10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 00:56:32
授人以渔 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2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中国公路(2017年18期)2018-01-23 03:00:32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动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