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衽之疑”:明代中后期汉族女服左衽现象考

2023-05-10 13:09苏文灏
艺术设计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水陆服饰

苏文灏 张 玲

衣衽是中国历史文化重要的认同符号,左、右衽之别象征着古代汉民族与他族间的“华夷之辨”,汉民族始终恪守着“以右为尊”之准则,并伴随朝代更迭对衣衽方向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时至明中后期,外藩使者游记、画作及部分妇人容像皆出现汉族女性衣衽为左的形象,成为明统治期间独特的文化缩影。明代汉族女性服左衽现象与传统古代衣饰观念的分野,是激发学者对此进行学术深挖的根源。先秦始,左衽即华夏民族之外他族的外观形象符号,并逐渐成为古人视夷蛮区域的固化思维①;而在儒家文化圈范畴,左衽又作为逝者入殓时的着服形制②。汉人不服左衽却在明朝这样“崇古礼、复周制”的时代出现,此现象必存在一定的社会因素影响。

前期学者对于明代汉族女性服左衽略有观点涉及,陈宝良认为明代日常服饰生活中的胡化现象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对“左衽”的习以为常,并以朝鲜使臣崔溥《漂海录》提到的“江南妇女所服皆左衽”③为例证,此观点较受学界认同;部分学者误读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政治主张“衣冠悉复唐制”④之意,认为明代女装出现的左衽现象是承唐代“胡风”习尚,经历宋、元积淀,服左衽逐渐成为明人习以为常的穿着习惯,左、右衽的差异已无太多含义⑤。综上学人所用的研究方法,多从文献释析女服左衽现象,而对其它图像资料鲜有涉及,所持立论的学理支撑不足;同时,研究视野专注于明中后期,忽略与明前期女性衣衽状况的关联,仍较难明晰明代汉族女性服左衽现象之根源。因此,从域外文献与图像史料洞察明中后期汉族女性服左衽的实际情况,连同明代前中期政治导向、女性服饰礼制以及元以降汉族女性着衣文化,更为客观地揭示明代女性衣衽方向之选择,进阶探析多元社会因素对明代女性服饰文化的影响。

一、“女性所服皆左衽”:域外眼中的左衽现象

现存可循的两条有关明代汉族女性服左衽的记载,分别源自朝鲜李朝使臣崔溥所著《漂海录》及赵濈所著《燕行录》。

《漂海录》完成于公元1488 年(明弘治时期),其记载了朝鲜官员崔溥于闰正月初奉差出海,因遇暴风袭击,偕同船42 人从朝鲜济州岛漂流至中国浙江地区,并从中国南方一路北上,将所遇见闻及感受撰写出5·4 万字的报告,终成《漂海录》并献给朝鲜国王⑥。

聚焦《漂海录》“江南妇女所服皆左衽”的前、后文语意,其描绘了明代长江以南地区男、女的服饰面料、种类及样式,具体如下:

其服饰,则江南人皆穿宽大黑襦袴,做以绫、罗、绢、绡、匹缎者多;或戴羊毛帽、黑匹缎帽、马尾帽,或以巾帕裹头,或无角黑巾、有角黑巾、官人纱帽,丧者白布巾或粗布巾;或着靴,或着皮鞋、䩺鞵、芒鞵,又有以巾子缠脚以代袜者。妇女所服皆左衽。首饰于宁波府以南,圆而长而大。⑦

此表述将着衣群体、着衣场景进行了碎片化的整合,较难判断崔溥所见人群具体为何种身份、阶级,但从文中出现的诸多衣饰名目可大致推断为江南地区的普通民众。与此同时,崔溥在“江南妇女所服皆左衽”后又对北方地区女性衣衽方向加以阐释,即:“自沧州以北,女服之衽或左或右,至通州以后皆右衽。”⑧此处以沧州为界限的北方地区出现了女性衣衽左、右并存的状态,而愈发靠近当时政治中心(北京)的北方女性则更加坚守右衽。

距崔溥《漂海录》135 年后(即1623 年明朝天启年间),朝鲜使臣赵濈的《燕行录》同样也记载了女子着衣左衽的现象,其对位属中原的山东地区妇女穿左衽大感不解,称:“女子且有左衽者,岂齐鲁遗风有左衽之俗耶?怪哉怪哉!”⑨

崔溥与赵濈的文字表述似乎勾勒出明中后期江南地区、中原地区女性服左衽的着衣现象,而日本应仁时期著名僧侣画家雪舟(又名雪舟等杨)于1468年(明成化四年)到访中国、驻留宁波时期⑩所绘的《国国人物图卷》(图1),亦能够对崔溥、赵濈之言予以图像证实。

图1:(日)雪舟,《国国人物图卷》,1468 年

雪舟描绘了其所见明时的各色人等,画中仅有的两位女性形象(大人女子与百姓女子)皆服左衽短袄配裙,而其余男性形象(包含异邦人)或右衽或圆领,无见左衽。雪舟笔下命妇到民妇的一致左衽,更为肯定了崔溥与赵濈的“女子服左衽”之说。

然而,域外文献所载明代女性服左衽却在明廷治下的方志风俗及笔记中无从寻觅,并且部分区域方志仍将“左衽”视为“华夷之辨”的代名词,如明弘治《温州府志》序言部分述:“自胡元入主中国,天下沦胥左衽矣,……我太祖高皇帝再造华夏,重整冠裳。”⑪此处亦表明,明廷初期否定元制,恢复汉衣冠秩序的政治目的;而明万历《杭州府志》所载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的诗歌作品《朱仙镇庙》中,“百战回戈地,中原左衽时”⑫一句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愫于其中,左衽被形象地描绘成入侵中原的夷狄。明时文献与域外史料所载有关服左衽现象的相左,是否说明朝鲜与日本使者所见女性服左衽为个例或蓄意夸大?被史料隐蔽的女性服左衽真实情况需要通过现存的明代妇人容像进一步揭示。

二、“写真”的图像:从明代妇人容像管窥左衽

明代民间妇人的容像即祖宗像,多为长者身后晚辈找专人绘制,用以纪念或祭拜。明、清两代祖宗像的绘制具有较为严格的程序,其是象征祖宗本人的一件载体;如实表达,不避开描绘对象的缺陷是祖宗像写实性的重要表现⑬。因而,明代女性容像是真实反映明代女性服饰状况的客观材料。

通过收集明代妇人容像中的左衽案例,较为清晰地发现容像所属时代集中在明中后期,且分散于山西、江苏、甘肃、浙江等地区,容像形式为单人坐像与夫妻坐像两种。这些容像中,妇人多着常服性质的左衽交领方补暗纹短衫,仅在服色与纹样上有所不同。而夫妻坐像,夫坐画面右侧、服右衽,妻坐画面左侧,服左衽,身后皆有女性侍从(图2);妇人单人坐像,居中而坐服左衽,身后侍从于画面左侧站立(图3)。此外,一些妇人容像中也出现了外着圆领衫、内着左衽中单的形象。

图2:[明]佚名,《先考张济民、先妣赵氏容像》,传为江苏苏州地区容像,17 世纪

图3:[明]佚名,《佚名容像》,该容像传为山西某家族女性长者,17 世纪

有学者认为,明代祖宗像地位更高的男性位居右边,相对于另一边的女性祖先合乎规矩的“左”而言,这是更为尊贵的位置。而在男、女祖先分开画像时仍然要按照同样的男右女左的礼仪位置悬挂⑭。此论断似乎能够解释祖宗像中出现女性服左衽的原因,然而仅以图像传递纲常思想释析服左衽之目的,则会忽略明代女性在实际生活中穿用左衽的意义。

将其它夫妇容像与如上容像进行对比,与之相近时期或稍晚时期仍存较多妇人服右衽的情况(图4),如若秉持“男尊女卑”的方位观念,则与明时实际女性容像左、右衽并存的状况不符。同时,对比多数元代墓室壁画中《夫妇像》“男右衽,女左衽”的着衣形象⑮,明代夫妇容像似有借鉴元时祖宗像的绘制方式,而女服左衽也存对蒙元服饰习惯的沿袭。相较妇人容像的左衽个案,现藏兰州榆中县博物馆的《方氏像谱》⑯(图5)与现藏于浙江义乌博物馆、由明末女性文人倪仁吉所绘的《吴氏先祖图册》也同时出现了女性服左衽、右衽的容像,此种家族迭代的肖像系谱方式则更有力地证明了明代女性着衣左、右衽之并存,且逾明中后期越发左衽的趋势。

图4:[明]佚名,《佚名男女容像》,传为北京地区容像,17世纪

图5:[明]佚名,《方氏像谱》,《六世祖姑着左衽常服像与六世祖妣葛氏右衽常服像》,明弘治时期

事实上明代女服左衽现象存在一定的场合性、分期性、区域性。综上妇人容像可知,女性服左衽多为常服,正式着装仍选择符合礼制的团领衫,服左衽即为生活习惯;女性衣衽方向的选择受到时代、地区、政治文化的影响更为直接。从明中后期始,女服左衽的容像逐渐增多,这种变化从《方氏像谱》四世祖妣(永乐时期离京、定居兰州)至八世祖妣的衣衽变化即可察觉。同时,容像所属地区愈接近明时政治中心(北京),容像的衣衽方向则多为右衽;而地域上远离皇权辐射,服左衽这一着衣习惯则具备穿用的空间与条件,此推论与前文崔溥《漂海录》中的阐释较为吻合。

如若域外文献记载与明代妇人容像能够证明有明一代女性服左衽的真实性,为何方志、笔记及明早期妇人容像中没有出现左衽?一方面,地方志设置风俗门类本身就联结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透视二者关系的窗口,其中内容会反映国家政策的实施情况⑰;而女服左衽显然与明初制定的“改衣冠、别章服、正纲常、明上下,尽复先王之旧”⑱政策相悖,故不能出现在文献中;另一方面,明代朝臣像和宦绩图在明代中后期比较流行,而庶民像和家庆图在明后期逐渐增多⑲,因而明早期鲜有服左衽容像很大程度上源于缺少呈现载体。

三、宗教视像与世俗形象:明代宝宁寺水陆画中的女服左衽

除明代中后期部分地区女性容像出现服左衽的案例外,位于山西右玉宝宁寺的明代水陆画也出现了男服右衽、女服左衽的形象,考察明代其它现存水陆画中的人物形象则多皆右衽⑳,宝宁寺水陆画成为了现存可知出现女服左衽形象的明代寺观壁画载体,这为阐释明代中后期汉族女服左衽现象增添了立论支撑。

宝宁寺水陆画中的女服左衽形象主要集中在普通女性群体,如抱孩童的妇人、《菩萨图》与《众神图》(图6)中举幡的侍女、女性随从以及部分图像中老妪、弃妻等形象(图7)。相较于普通女性形象,宝宁寺水陆画中的女性仙人、贞烈贤妇之形象则皆服右衽,衣衽方向的左、右之别划分了现实存在与理想塑造,服左衽者似乎是对明代社会某些地区世俗衣束的真实写照。

图6:[明]佚名,宝宁寺明代水陆画《阿利帝母大罗刹诸神众》,明正统时期

图7:[明]佚名,宝宁寺明代水陆画《堕胎产亡严寒大暑孤魂众》(局部),明正统时期

学界对于明代宝宁寺水陆画的年代断定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从水陆画的质地选择、绘画风格及人物线条等视角判断宝宁寺水陆画应为元时所作,并认为画中人物服饰装扮皆元时样式㉑。而有学者对此观点予以驳斥,通过“剌赐镇边”装裱题记推论出该水陆画为明英宗赏赐,目的是为了超度边塞战死亡魂,以求国泰民安㉒。此外,从宝宁寺明成化十年(1474 年)碑记载,宝宁寺创建于明天顺四年(1460 年)㉓,因而宝宁寺水陆画应在明时完成。

这里产生了一种矛盾观点,为何明代水陆画采用元时创作手法、女性服饰采元代左衽?有两点原因值得注意:其一,明时山西地区水陆画仍延续着前代水陆画的创作范式。有学者从山西建福院和岩山寺碑文推论出山西地区从金代始即已形成稳定的水陆法会传统,元明清历代基本沿用㉔,宝宁寺水陆画即参照元代水陆画粉本予以创作;其二,明代水陆画趋向民间化和世俗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百姓的愿望,仍以宝宁寺水陆画为例,画中描绘的明代生活习俗与服饰,可使观者感受到明代的社会风貌㉕。由此推论,明代宝宁寺水陆画中的女服左衽形象是该地区民间女性着装的真实存在,因地处北方边塞易受蒙元服饰遗风影响,至明时女性仍保留着服左衽习惯。在明廷初期声势浩大的“去元化”“复汉衣冠”的政治文化思潮下,部分地区却依然延续左衽习俗,政治倾向与民间服饰习俗之间保持着怎样的关系?此处需进一步探讨。

四、革旧与沿袭:政治与遗俗角力下的明初女服左衽现象

明代中后期出现的女服左衽现象并非无源之水,元明鼎革时明廷即提出一揽子“反元驱胡”的政治主张,并渗透到服饰制度之中。然而,蒙元服饰旧俗却在如此的政治文化背景下悄然在民间持续沿袭,部分地区的服饰习惯并没有因政治主张而发生鲜明更易。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只有遵守礼的秩序,统治的正统性才能被承认。明太祖朱元璋着手建国的施政方针是确立礼与法㉖,通过明代初期重塑衣冠体系与秩序,以整饬“华风沦没,彝道倾颓”的社会风俗。虽然明初正统论最看重“混一寰宇”之大一统㉗,但“华夷之辨”的观念仍强劲渗透在国家服制建设中。明初以去蒙古化为目标的服饰复古改革,目的在于塑造明政权“承古先圣之统”的正统地位,以期加强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㉘。《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对“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甚厌之”,“至是悉命复衣冠如唐制”㉙。明初始统治者即对蒙元服饰文化持鄙夷态度,这其中自然包括左衽;而在文化宣传中,女服左衽也成为明廷释放政治态度的信号。如明初期翻刻元代忽思慧所著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其中多幅插图描绘贵妇通过看画调理身体的“阴”(凉)、“阳”(热)平衡,而贵妇所服皆为左衽(图8),反映明人对前朝蒙元民族仍保持的文化认知。此外,明永乐时期宫廷绘画《四季货郎图》中(图9),女性与男性货郎构成了“阴阳调和,四时规律”的状态。从《春景》女性服右衽形象至《夏景》服左衽,再至《秋景》《冬景》时归至右衽,女性角色的衣衽方向根据阴阳状态相应转变,而男性货郎角色始终保持右衽示人,作品暗含着“男主女从”的社会架构,女服左衽形象是表明女性从属地位的符号象征。然而事实上,明代初期的政治态度与文化宣传却与明代女性延续服饰习俗的意愿存在较大差距。

图8:[明]佚名,《饮膳正要》中的插图,1450 ~1456 年

图9:[明]佚名,《四季货郎图》,明永乐时期

元末明初,在金元两代浓厚的民族混融氛围里,汉族民众服饰风尚深受北族影响,“胡汉”间的文化界限日益消泯。一方面,北方地区经历两个半世纪草原民族统治,民族间的杂居使其“胡化”程度更深;另一方面,南方地区虽仅经历九十年的蒙古统治,但部分江南地区汉族人士出于仕宦需要,自行攀附“胡风”,导致蒙元服饰文化在相关区域滋生㉚。因此,明代政治文化宣传中对女性服左衽的鄙夷,并非代表民间社会真实的文化认同,元时的服饰习惯随时间积淀至明时俨然成为部分地区着装的日常习惯。无锡明初周氏墓出土的四件女性左衽短袄补充了明初期左衽服饰遗存的实物案例。

周氏墓于2002 年被发掘,出土的四件短袄皆为直领、对襟且左侧开襟,其中一件保存最为完整的平纹地“卍”字纹绮袄能够体现如上特征㉛(图10)。赵丰认为,与其它墓出土右衽女短袄相比,周氏墓出土的左衽短袄成为了一个特例,这类左侧开襟服装很有可能是太湖流域女性服饰的特殊样式㉜。周氏墓出土短袄实为元明时期较为常见的双复斜襟、左右偏衽的女性上衣,并非完全左衽乃元时即有的女性服用,而与周氏墓相邻区域的元末苏州吴张士诚母曹氏墓,也曾出土过相似衣襟特征的夹袍㉝(图11)。

图10:明代无锡周氏墓出土平纹地“卍”字纹绮袄实物照片与版式图线稿

图11:苏州吴张士诚母曹氏墓出土绫织“卍”字纹夹袍影像资料

左衽女性服饰的出土以及政治文化倾向与现实生活间的差异,证实了明代初期社会“元俗胡风”的沿袭,但明代女性服左衽现象却集中出现在明中后期的江南地区?而域外使者会对汉族女性服左衽大感不解?这其中涉及两点原因:第一点,明中后期江南地区民间女性出现了衣饰追新逐异之风,服饰厌常斗奇,崇尚奇装异服,进而形成一种“服妖”现象,并从时尚转而复古㉞。此种文化背景为女服左衽提供了文化土壤。第二点,长久以来因“共主”传统,中国与周边国家尤其是朝鲜、日本产生了文化认同,而赐服活动则维系着国家间的“藩属”关系,赐服成为了中日关系的晴雨表㉟以及朝鲜礼服制度继承与改造的样本㊱,中国传统服饰制度已深入两国的文化认知中,因而遇见汉族女性服左衽必感诧异与疑惑。

四、结论

明代中后期汉族女性服左衽现象是部分地区对于元俗的传续,明初因推行“复汉衣冠”“去胡化”的政治主张,文化宣传方面仍持“华夷之辨”的态度。从出土实物可证,明初期民间即有女性服左衽实例,而在明中后期因肖像画的普及,才可通过图像发现女服左衽的线索。从妇人服左衽容像的区域分布及宝宁寺水陆画可推论,明中后期女服左衽现象集中在江南地区及甘肃、山西等北方区域,前者或因 “追新逐异”风潮的影响,在明中后期服左衽现象较甚;后者因远离政治“风眼”,在服饰择用上有了更多自主性,对元俗的承袭干扰较少,而靠近政治中心的地区则倾向坚守右衽。域外史料结合妇人容像还原了明中后期汉族女性服左衽的形象,而方志对于服左衽的否定态度,以及笔记中并无服左衽风俗,亦表达明代政策推行与社会习尚间的不一致,明廷对左衽的鄙夷更多地体现在具有政治寓意的文字与图像中,其影响力局限于皇权中心。

注释:

① 邢义田:《立体的历史:从图像看古代与域外文化》,北京:三联书店,2014 年,第94 页、第138 页。

②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卷第三十六《士丧礼》,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681 页。

③ 陈宝良:《朝代更替与华夏民族服饰文化心理变迁—以元明、明清鼎革为例》,《艺术设计研究》,2019 年第1 期,第25 页。

④ 此处唐制并非指唐代制度,而是强调恢复周汉文化传统;从明初宫廷冠服制度中古礼服制的回归便可窥其深意。[明] 陈建撰:《皇明通纪法传全录》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08 年,第137 页。

⑤ 刘宝全、邵双双:《朝鲜使臣眼中的明末山东社会风俗》,《朝鲜·韩国历史研究》,2015 年,第159-160 页;王统斌:《历代汉族左衽服装流变探究及其启示》,江苏: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年,第24-25 页;李莉:《明代江南服饰风尚的研究》,江苏: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 年,第58 页。

⑥ 葛振家:《崔溥〈漂海录〉评注》,北京:线装书局,2002 年,第1 页。

⑦ [朝鲜李朝]崔溥撰,葛家振点注:《漂海录—中国行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年,第193-194 页。

⑧ 同注⑦,第194 页。

⑨ [朝鲜李朝]赵濈:《燕行录》,1623 年闰10月20 日条,弘华文主编:《燕行录全编》第一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年,第402 页。

⑩ 傅抱石:《雪舟》,北京:新华书店,1956 年,第7 页。

⑪ [明]王瓒、蔡芳编撰,胡珠生校注:《弘治温州府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年,第1 页。

⑫ 李梦阳《朱仙镇庙》全诗为“宋墓莽岑寂,岳宫今在兹;风霜留桧柏,阴雨见旌旗;百战回戈地,中原左衽时;土人严伏腊,偏护向南枝。”参见[明]陈善等修:《杭州府志》卷之四十六,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年,第2948 页。

⑬ 吴灿:《明清祖宗像研究》,湖南: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年,第117-118 页。

⑭ Jan Stuart, Evelyn S.Rawski,Worshiping the Ancestors: Chinese commemorative portrait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p.60;(英)柯律格著,黄小峰译:《大明:明代中国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北京:三联书店,2019 年,第67 页。

⑮ 元代多处具有代表性的墓室壁画《夫妇图》,如宁家营子1982 年壁画墓《夫妇端坐图》、山西武氏夫妇墓《夫妇端坐图》及山东济南埠东村壁画墓《夫妇端坐图》皆为男服右衽、女服左衽。

⑯ 柳庆龄:《〈方氏像谱〉研究》,甘肃: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 年,第59-63 页。

⑰ 常建华:《试论中国地方志的社会史料资料价值》,《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6 年,第70 页、第72 页。

⑱ [明]佚名:《明太祖实录》卷一七六,台北: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62 年,第2665 页。

⑲ 单国强:《肖像画历史概述》,《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 年第2 期,第67-68 页。

⑳ 胡阳:《山西宝宁寺水陆画内容与年代考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年,第49 页。

㉑ 李德仁:《山西右玉宝宁寺元代水陆画论略》,《美术观察》,2000 年第8 期,第61-62 页。

㉒ 同注⑳,第11 页。

㉓ 山西博物院编:《宝宁寺明代水陆画》,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年,第1 页。

㉔ 刘骎:《明代山西地区水陆法会图研究》,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21 年,第27 页。

㉕ 王鹏瑞:《明代卷轴式水陆画研究》,《美术》,2008 年第2 期,第101-103 页。

㉖ (日)上田信著,高莹莹译:《海与帝国:明清时代》,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78-79 页。

㉗ 刘浦江:《正统与华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7 年,第160 页。

㉘ 张佳:《新天下之化—明初礼俗改革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年,第52-53 页。

㉙ [明]佚名:《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台北: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62 年,第525 页。

㉚ 同注㉘,第55 页、第59 页。

㉛ 赵丰等著:《中国纺织考古与科学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年,第74 页。

㉜ 同注㉛,第77 页。

㉝ 郭远谓:《苏州吴张士诚母曹氏墓清理简报》,《考古》,1965 年第6 期,第294 页、第300 页。

㉞ 陈宝良:《明代的服饰时尚与审美心理的转变》,《艺术设计研究》,2012 年第1 期,第41 页。

㉟ 赵连赏:《明代的赐服与中日关系》,《历史档案》,2005 年第3 期,第55 页。

㊱ 刘晨:《李氏朝鲜及大韩帝国对明朝女礼服制度的继承和改造》,《艺术设计研究》,2017年第3 期,第27 页。

猜你喜欢
水陆服饰
水陆两栖动物
普光寺水陆画的内容与作者考辨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冬季服饰
服饰之美——高华村
水陆双降四轴无人机
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机身大部件完成对接开铆
明清水陆画所绘之染织纹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