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永久,廖 蜜,颜 冉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养老机构作为养老服务的重要载体,其合理的规划与布局不仅能够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同时也是保障养老资源合理分配的重要前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末,安徽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15.01%[1],已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这也使得安徽省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养老形势。《安徽省“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指出,安徽省养老机构资源存在分配不合理、供给结构矛盾依旧突出等问题[2]。因此,研究安徽省养老机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分异成因,对保障安徽省养老资源合理分配、改善养老服务供给结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养老方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老年人养老意愿方面,主要针对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3-5]、失能老人机构养老意愿[6-8]以及不同类型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满意度[9]进行研究;二是对养老设施可达性进行研究,相关学者主要利用GIS空间分析法[10-14]等,对养老设施可达性进行测算,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三是在养老设施空间布局方面,相关学者基于老年人口分布[15-17]和养老机构布局时空演变特征[18],对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现状进行评价并提出空间优化策略。
现有研究多从微观尺度对某一市或中心城区养老设施布局进行分析,对大尺度特别是针对省域尺度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研究较少;对老年人养老设施满意度、空间可达性研究和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特征研究较多,对于养老设施空间布局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较少。因此,以安徽省为研究实例,研究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旨在为研究区养老机构空间布局规划提供参考并为制定养老政策提供支撑。
人口数据来源于“七普”数据,所指老年人口为65岁及以上人口。养老机构数据由安徽省养老服务处提供,主要包括机构名称、床位数、位置等信息(截止日期为2021年1月31日)。利用相关软件,将养老机构的特定地址转换成经纬坐标,同时结合安徽省养老机构数字地图与百度地图对部分养老机构点位置进行调整,导入ArcGIS10.2中以便进行空间分析,最终采集有效数据2 517条。所涉及的其他数据(包含各影响因素分析数据和行政区矢量数据)来源于研究区及各区县2021年统计年鉴、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云平台。
最邻近指数可以用于判断点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空间分布类型,能够较为准确反映点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欧式距离法,计算研究区养老机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公式如下:
(1)
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一般用于衡量某一区域内点要素的积聚和离散情况,能够反映要素在空间层面的递减效应。其计算公式为:
(2)
式(2)中,fs表示s点的核密度估计,n指安徽省养老机构点数量,r代表核密度函数搜索半径,φ表示点l与点s之间距离dls的权重。
地理探测器是一种空间数据分析统计模型[20],基于空间分层异质性视角来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空间分布类似性。其模型如下:
(3)
首先,利用ArcGIS软件中空间统计工具,得出研究区养老机构最近邻指数为0.73、P值为0.00、Z值为-25.68,通过0.01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安徽省养老机构空间结构呈现集聚状态。其次,利用核密度估计法来检验养老机构空间分布的类型(见图1)。从图1可知,研究区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呈现多核心集聚,并形成以蚌埠市、淮南市和马鞍山市为中心的“品字型”分布。从整体上来看,养老机构分布高值区主要集聚在皖北地区,且呈现由北向南逐渐降低趋势;这与老年人口分布有关,研究区北部老年人口越多,对养老机构需求也越大。
根据相关学者研究,按床位数将养老结构划分为三个类型:小型(小于100张)、中型(100~300张)、大型(大于300张)。不同规模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如图2所示。其中小型养老机构共计1 103个,占总养老机构数的43.82%;中型养老机构1 295个,占51.45%;大型养老机构119个,占4.73%。可以看出,研究区养老机构以中小型为主,大型养老机构数量较少,这是因为大型养老机构投入和维护成本较高。利用ArcGIS空间统计工具,计算安徽省大、中、小型养老机构最近邻指数、P值和Z值(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养老机构集聚程度分别为大型>小型>中型。同时,利用核密度估计法来检验养老机构空间分布类型(见图3)。由图3可知,安徽省大型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呈现合肥、马鞍山双核心集聚特征,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皖中地区;中型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呈现多核心集聚特征,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小型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出现多个集聚核心,并以蚌埠市、马鞍山市和六安市为中心形成“品字型”分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
图1 安徽省养老机构核密度分析图
图2 安徽省养老机构空间分布
表1 安徽省养老机构最近邻指数
为探究安徽省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分异原因,选择养老机构数作为因变量,选取经济因素、人口因素、环境因素、配套设施因素四个层面共计24个影响因子。首先,借助SPSS软件对养老机构数的影响因子进行多元线性回归,选择VIF<10的影响因子,共计14个影响因子满足条件,并对其进行拟合度分析和因子自相关分析,结果分别为0.607和2.088(见表2),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再次,借助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选取的因子与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14个影响因子均与养老机构数存在显著性关系。最终选取经济因素、人口因素、环境因素和配套设施因素共计14个影响因子(见表3)。
表2 多元线性回归影响因子拟合度及自相关检验
图3 安徽省不同规模养老机构核密度分布
表3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地区第一产业产值、老年人口数量、死亡人数相关系数高于0.6,属于较强相关。人均GDP、常住人口密度和累计降雨量三个影响因子呈现负相关,其余影响因子均为正相关。由于Pearson相关系数忽略了空间分层异质性问题,无法研究数据的空间差异性特征,因此采用地理探测器来进一步分析安徽省104个区县养老机构数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
1.单一影响因素分析
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进行强度分析,所有影响因子均通过了0.01显著性分析,其结果如表4所示。
经济因素对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影响的强度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一产业产值>财政支出>人均GDP。其中人均GDP为负向影响。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表着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少子化现象出现,居民的养老观念也会发生改变,会更加倾向于机构养老,需求的增加也必然导致供给的增加;第二,随着产业结构转型,第二、第三产业中年轻人比例较大,第一产业中以中老年人为主,老年人数量相对较多,对养老机构需求较大;第三,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可支配货币额度,额度越高,对地区养老机构建设支持力度也会相应增大,从而影响养老机构的建设;第四,人均GDP越高的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这些地区人口比例以中青年为主,一般情况下其值越高,老年人也相对越少,养老机构需求也相对越少。
人口因素对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影响的强度为:老年人口数量>死亡人数>常住人口密度>出生率。其中常住人口密度为负向影响。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第一,老年人口数量越多,对养老机构需求量也越大,政府和市场必然会加大对养老机构建设;第二,人口死亡率高,从侧面反映了该地区老年人口较多,必然也会增大养老机构的需求;第三,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一般为城市集中发展的区域,这些地区人口以中青年为主,养老机构需求量相对也较少;第四,出生率高值地区主要以皖北为主,且老年人口较多,因此养老机构数量较多。
表4 安徽省养老机构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结果
环境因素对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影响的强度为:PM2.5>累计降雨量>植被覆盖率,其中累计降雨量为负向影响。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第一,PM2.5值高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且由于PM2.5对人体造成伤害,相对需要更多机构照料老人。第二,累计降雨量对养老机构数负相关的包含两个方面:首先,降雨量高值地区多属于皖南山区,不适宜建设,导致养老机构数较少;其次,降雨量越高,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起居也造成不便,因此降雨量与养老机构的建设成负相关。第三,植被覆盖率越高,生态环境相对更好,更适宜老年人居住,因此养老机构数越多。
卫生医疗配套对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影响的强度为:卫生技术人员数>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机构数,均为正向影响。这是因为老年人一般体弱多病,对于卫生医疗配套有更多需求,因此卫生技术人员、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卫生机构数越多的地区,越能够吸引老年人入住,因而能够配套更多的养老机构。
2.影响因素交叉分析
借助地理探测器交互探测方法,检测不同影响因子对影响养老机构空间分布的交互作用(见表5)。从表5可以看出,影响因子交互探测后均为双因子非线性增强,这表明养老机构空间分布是由多因子共同影响的结果。
表5 交互作用因子得分
从交互作用强度来看,财政支出(X3)、老年人口数量(X6)和PM2.5(X9)三个影响因子与其他因子交互产生效果更明显,且老年人口数量(X6)与各因子之间交互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因子之间交互强度,这也充分说明老年人口数量(X6)是养老机构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结合单一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可以判定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差异本质是由老年人口数量导致的,但是各地区养老机构数量还是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简而言之,地区社会经济水平越高,老年人口数量越多,养老机构数量也越多。对于老年人口数量多,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地区,未来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养老挑战。
借助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对安徽省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安徽省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呈现多核心集聚特征,并形成以蚌埠市、淮南市和马鞍山市为中心的“品字型”分布。从整体上来看,养老机构分布高值区主要集聚于皖北地区,且呈现由北向南逐渐降低趋势。第二,安徽省养老机构主要以中小型为主,大型养老机构数量较少,且主要分布在中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不同等级规模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特征,大型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呈现合肥、马鞍山双核心集聚特征,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皖中地区;中型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呈现多核心集聚,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小型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出现多个集聚核心,并以蚌埠市、马鞍山市和六安市为中心形成“品字型”分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第三,老年人口数量对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其次为死亡人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卫生技术人员数。植被覆盖率、出生率、累计降雨量、常住人口密度、人均GDP、财政支出等对安徽省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影响较小。第四,所有影响因子交互均呈现双因子增强结果,表明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分异是由多个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老年人口数量是影响养老机构空间分布的最本质因素,其与经济因子进行交互作用时,对养老机构空间分异解释力最强。
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完善养老机构配置体系,合理调整养老机构空间布局。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的养老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养老机构的合理化分级布置是保障居民多样化需求的解决办法之一。安徽省应当加强对宿州、阜阳、蚌埠、滁州、铜陵、池州、黄山等地区大型养老机构的建设,形成大、中、小三种不同等级规模养老机构均衡分布的格局,从而满足不同地区老年人口养老多样化的需求。
第二,合理配置养老机构规模,实现区域养老供需平衡。安徽省养老机构供需不平衡问题仍旧突出,未来应该根据各地区老年人口数量和养老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对黄山市、铜陵市、蚌埠市、阜阳市等地区养老机构的建设,提升地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优化养老机构的空间布局。
第三,加强医养结合模式建设,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养老服务质量作为养老机构的核心内容,是老年人享受健康养老的增加关键所在。在医养结合的新导向下,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内容,或与周边医疗设施进行合作已成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未来在完善养老机构配置体系,优化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的同时也应加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