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CT平扫诊断脑静脉窦血栓的应用价值

2023-05-10 02:12覃盛宝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6期
关键词:头颅高密度征象

覃盛宝

(柳州市工人医院影像科 广西 柳州 545005)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发病率较低的脑血管性疾病,它的病因多种多样,在临床上属于急症,如果治疗不及时,那将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在儿童或者年轻人群中其发生率较高。在发病的初期,患者的症状以头晕、头痛、呕吐、抽搐等为主,这些临床表现是没有特异性的。患者到医院后,首选的检查往往是头颅CT平扫,如果诊断医师对本病认识不够,无法明确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就会造成漏诊、误诊。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院经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头颅CT平扫影像特征及临床表现,测量分析MRV或DSA对应的病变静脉窦及非病变静脉窦CT值,旨在总结出其CT平扫影像学特征,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经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20例患者,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16~72岁,平均(40.90±16.93) 岁;其中16例患者是急性期(大于1周),4例患者是亚急性期(1~2周)。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抽搐、精神异常、大小便失禁等。纳入标准:①临床已经确诊为静脉窦血栓患者;②患者均已完成头颅CT平扫检查。排除标准:①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病史(比如脑肿瘤、脑梗死、脑出血、脑炎等);②患有严重的其他系统疾病者;③血红蛋白升高患者[1]。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平扫。采用GE公司64排螺旋CT进行头颅CT平扫。扫描参数:电压120 kV,电流130~200 mA,矩阵512×512,螺矩0.5 mm,标准算法重建。采用盲法回顾性分析全部头颅CT平扫图像,对比MRV或DSA确认其病变及非病变的静脉窦,测定其最高CT值。在静脉窦内相对的高密度区,创建一个尽可能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的ROI,大小为5~9 mm2,使之不包括邻近颅骨或伪影,连续测量3次后取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软件中ROC曲线确定临界CT值。

2 结果

2.1 血栓发生部位

在2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中,4例位于上矢状窦,9例位于横窦、乙状窦,1例位于横窦,6例同时位于上矢状窦及横窦、乙状窦。其中15例累及两个部位以上,占75%。

2.2 CT平扫表现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T平扫可见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表现为静脉窦内高密度征,发生在矢状窦时表现为三角形高密度征(图1),而发生在横窦、乙状窦、直窦时则表现为索带状高密度征(图2)。间接征象表现为脑水肿、出血性脑梗死等。20例患者中均可见静脉窦内高信号影,发生间接征象有9例。

图1 三角形高密度征

图2 索带状高密度征

2.3 CT值

20例患者中,病变静脉窦区最高CT值范围为61.3 ~87.9 HU,平均(74.19±7.65)HU,非病变静脉窦区最高CT值范围为43.9~65.1 HU,平均(56.31±4.65) HU,两者之间差异显著(t=8.932,P<0.001)。

2.4 ROC曲线分析结果

以CT值为63.05 HU作为辅助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界值时,曲线下面积为0.994,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0%(图3)。

图3 ROC曲线分析

3 讨论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临床上较少见的脑血管性疾病[2],在儿童或年轻人中比较容易发生。常见的病因分为局部或者全身性因素,前者包括外伤、感染、肿瘤侵犯或压迫,后者包括妊娠、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或凝血功能障碍(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红细胞性贫血、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肠炎、肾病综合征、S蛋白和C蛋白缺乏症)、白塞氏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营养不良、脱水等,还有25%的原因是不明确的。由于本病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因此临床上比较注重。目前DSA被认为确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金标准,但是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MRV也成为本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3]。在实际临床中,患者往往首选的检查是头颅CT平扫,如果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平扫影像特征认识不够,往往会忽略此病,就会延误患者病情[4]。如果通过头颅CT平扫就能实现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准确诊断,或者提供预警方向,对患者来说,具有非常大的临床意义[5]。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影像特征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6]。直接征象表现为受累静脉窦密度增高,血栓发生在矢状窦时呈三角形高密度征,而发生在横窦、乙状窦、直窦时则呈索带状高密度征。在CT上看到高密度征,表示静脉窦内为新鲜血栓,一般七天内最为显著,但是有些患者7天乃至一个月内,仍能看到高密度征。间接征象表现为脑水肿、静脉性脑梗死等,脑水肿表现为脑沟裂变浅或消失,静脉性脑梗死则表现为受累脑组织内局灶性低密度影,常常合并高密度出血灶,且不符合脑动脉供血分布的特征,主要原因是血栓形成导致脑静脉高压,受累区的脑白质早期出现血管源性水肿,进而发展为脑梗死和细胞毒性水肿,这与动脉性脑梗死仅细胞毒性水肿而没有血管源性水肿的病理变化截然不同。脑静脉血栓造成的静脉性脑梗死有自己常见的部位,尤其是双侧性、出血性,或者位于脑中线旁。最常见的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常常导致双侧矢状窦旁脑实质出血性脑梗死,而右颞部皮层(Labbe)静脉血栓造成颞叶后部静脉性脑梗死,如果是深部静脉血栓,则造成双侧丘脑、基底节区静脉性脑梗死[7]。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CT平扫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研究已有不少。Roland等[8]研究认为正常上矢状窦和横窦的CT值介于20~70 HU之间,超出这个范围都被认为是病理状况。Black等[9]通过分析8例脑静脉窦血栓的颅脑CT平扫图像静脉窦CT值,推论出诊断静脉窦血栓的临界值为70 HU。国内黄展坤[10]、关键[11]等研究则发现静脉窦平扫CT值用于初步判断急性脑静脉窦血栓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以CT值为68.5 HU为筛查急性静脉窦血栓的临界值时,敏感度为92.9%,特异性为96.4%。而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以CT值为63.05 HU作为辅助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界值时,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0%,与黄展坤、关键等研究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是本次研究病例包括了部分亚急性患者,以及本次研究以自身正常血管CT值作为对照组。但是本次研究认为,以临界CT值为63.05 HU筛查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敏感度从92.9%增加到100%,而特异性从96.4%降为90%,较以往研究来说敏感度增加明显,对临床来说意义很大,众所周知,脑静脉血栓形成随着时间发展进入亚急性期后,密度就会减小,即CT值降低,因此,以临界CT值63.05HU来筛查脑静脉血栓患者,就会避免漏诊。另外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在儿童中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抽搐、头痛、嗜睡、发热、呼吸困难、视盘水肿、呕吐、厌食等,其中抽搐、嗜睡和头痛是患儿的主要症状。如果是成人发生静脉窦血栓时,则主要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或昏迷、颅内压升高,其中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喷射性呕吐等。不难发现,头痛和抽搐是所有年龄段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因此我们将典型症状(头痛和或抽搐)作为诊断静脉窦血栓另外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头颅CT平扫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应遵循以下原则:①间接征象+直接征象+CT值(63.05 HU以上)+年龄+头痛等临床症状,即可直接判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②直接征象+CT值(63.05 HU以上)+年龄+头痛等临床症状,则高度怀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建议磁共振MRV或DSA进一步检查。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病例数较少;②本次研究未能纳入慢性期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待进一步研究;③本次研究的临界CT值与以往研究不一致,今后需要更大样本量以及更严谨设计去验证其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头颅高密度征象
郭亮:“甘愿为党献头颅”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高密度电法在寻找地下水中的应用
油菜花
嵇康·绝响
Ki-67、p53、CerbB-2表达与乳腺癌彩色超声征象的关系
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探讨
急性球形肺炎的CT征象分析
高密度互连技术强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