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 廉洪霞
运用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聚类法,从年度分布、作者分布、机构分布、期刊分布和基金分布5 个方面对CNKI 收录的2000—2021 年我国智慧图书馆领域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使用CiteSpace 软件对研究成果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和突发词探测,总结出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热点及热点演进趋势,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在国内学术界最早出现在严栋2010 年发表的文章《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中,他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用户和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图书馆模式”[1]。“十四五”时期,我国公共文化事业进入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智慧图书馆建设重要性愈加凸显,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方向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在不断变化。为了全面了解智慧图书馆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笔者通过文献计量法,结合CiteSpace 软件,对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研究热点进行梳理和分析,为智慧图书馆下一阶段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笔者在CNKI 内,通过设置检索式SU=(‘智慧’+‘智慧化’+‘智慧型’)*‘图书馆’进行专业检索,检索时间段为2000 年1 月1 日至2021 年12 月31 日,获得文献909 篇。为了增强研究数据的可信度,笔者对获得的文献进行数据清洗,去重并剔除会议通知、选题指南等非研究型文献及与本研究关联度较低的文献,最终得到866 篇研究数据。
笔者使用文献计量法及CiteSpace 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CiteSpace 是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设计并开发的一款分析科学和技术领域蕴含的潜在知识的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2]。笔者对866 篇研究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导入5.8.R3 版本CiteSpace 进行分析。
发文量年度分布作为衡量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够帮助我们快速了解学者在不同年份对该领域的关注度和投入力度。在对研究数据进行梳理后,得出2000—2021 年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成果年度分布,如图1 所示。2000—2009 年,相关研究成果几乎为零,2010 年随着智慧图书馆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智慧图书馆研究,相关成果呈现增长趋势。2015 年发文量出现小高峰,2016 年数量略有减少,但2016—2018 年文献数量整体呈爆发式增长。近两年发文量增速减慢,但数量仍然保持在较高的位置。
图1 年度分布Fig.1 Annual distribution
研究数据共涉及347 位作者,122 位作者发文量大于2 篇,占作者总量的35%;17 位作者发文量大于5 篇,占作者总量的5%,如表1 所示。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邵波,发表相关文献22 篇,刘慧和陆康的发文量并列第二,分别发表16 篇文献。智慧图书馆研究高产作者较少,大部分作者的研究没有持续性。
表1 发文量大于5 篇的作者Tab.1 Authors with more than 5 publications
笔者将时间片设置为1 年,结点类型选择“Author”,采用寻径网络算法,生成结点数347、连接数159 的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如图2 所示。结点代表作者发文量,结点越大,作者发文量越多。结点间的连线表示连线两端的作者存在合作关系,连线宽度表示合作的紧密度,宽度越宽,即合作越紧密。多数作者合作开展智慧图书馆研究,独立开展研究的作者相对较少。
图2 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Fig.2 Author collaboration network knowledge graph
笔者对智慧图书馆研究成果的主要分布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发文量排名前20 的研究机构,如图3 所示。在发文量排名前20 的机构中,高校有17 家,以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为代表;公共图书馆有2 家,分别是上海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研究所有1 家,是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可见,高校是智慧图书馆研究的主力军。
图3 机构分布Fig.3 Institution distribution
笔者对研究数据的期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所有文献主要发表在27 种期刊内,其中发文量超过10 篇的期刊有20 种,占期刊总类的74%,如图4 所示。期刊“图书馆学研究”的发文量居于首位,发表文献122 篇。期刊“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的发文量次之,发表文献88 篇。
图4 发文量超过10 篇的期刊分布Fig.4 Journals with more than 10 publications
研究数据中,有460 篇文献是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成果147 篇,占基金项目资助总量的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成果32 篇,占基金项目资助总量的7%。
笔者对研究数据关键词进行聚类,生成结点数638、连线数1110、S 值0.9111 的包含11 个聚类标签的关键词共现聚类知识图谱,如图5 所示。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11 个方向,分别是智慧服务、图书馆、大数据、RFID、5G、空间再造、人工智能、学科服务、互联网+、智慧城市、数据伦理。结点年环外出现紫色圈,表示该结点中介中心性较高,即该结点在网络与其他结点联系紧密,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图书馆”和“智慧服务”在相关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图5 关键词共现聚类知识图谱Fig.5 Keywords co-occurrence clustering knowledge graph
在图5 基础上,使用CiteSpace 得到如表2 所示的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
对图5 和表2 进行分析,概括出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2 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Tab.2 Keywords co-occurrence network clustering table
(1)信息技术在智慧图书馆应用研究。信息技术的应用势必推动智慧图书馆快速发展,为智慧图书馆建设由理论转为实践提供可能。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数字孪生等技术协同发展,让图书馆向智慧化大踏步迈进,成为研究者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2)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研究。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再到如今的智慧图书馆,如何打破图书馆服务模式僵化、互动性弱、实效性差的服务壁垒,创新读者服务模式,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成为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3)基于用户的个性化服务研究。通过智能设备进行用户情境感知,获得用户浏览、搜索记录等数据,在加工、处理后,可以快速定位用户偏好。“人”作为智慧图书馆中的重要服务对象,如何从用户需求出发,为其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值得我们不断探讨。
(4)智慧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对图书馆空间的完善和再造,成为智慧图书馆实践的重要突破口。智慧图书馆需要通过高效的服务模式、便利的使用渠道、新颖的展示途径,构建不同于传统图书馆的新型服务空间。
(5)用户隐私数据保护研究。图书馆的智慧化服务需要海量数据支撑,对用户数据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和深入分析难免会增加数据安全和隐私泄露风险,如何获得用户授权、把握用户数据的采集范围和使用边界,保护用户隐私数据安全,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6)基于学科服务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高校承担着教育与科研的双重任务,而学科服务则是高校履行教育、科研双重任务的重点内容,也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基于学科服务的研究受到了高校图书馆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
对研究数据进行突现词检测,得出具有较高突现值的10 个结点突现词,如图6 所示。2010 年以前,智慧图书馆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图书馆“智慧”内涵,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RFID、智慧城市等技术和理念开展智慧图书馆研究成为研究热门。2017 年7 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发布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新的方向,人工智能也成为2018 年智慧图书馆主要研究内容。近几年,5G、数据驱动及服务创新更加吸引人们的关注,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其热度持续到了2022 年。
图6 突现词图谱Fig.6 Burst term graph
图书馆作为智慧社会的专门知识信息服务阵地,利用智慧手段构筑立体化、全方位、广覆盖的知识服务体系,提供多元化、精准化、智慧化服务,是智慧社会带给图书馆的历史机遇和挑战。虽然智慧图书馆研究成果较多,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研究成果良莠不齐,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加强。笔者结合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对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智慧图书馆已经成为图书馆行业发展的共同愿景,各级各类图书馆都在小范围内摸索本单位的智慧化建设,构建适用于本单位或本级图书馆的功能模块和标准体系。为了将全国图书馆行业的智慧化建设成果最大化复用,需要在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全面布局,实现各级各类图书馆智慧化建设进程中的资源、服务、数据联通,从而加快智慧图书馆整体建设进程。
信息技术的不断迭代,促使图书馆处理、组织、传播和存储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智慧图书馆将更加重视数据、信息和资源的重新组织与管理,以促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与服务模式创新,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单一技术手段无法满足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复杂需求,只有多技术融合创新、协同应用,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图书馆要创新转型发展,就必须具备提供高质量信息知识服务的能力,通过技术与服务的深度融合,拓展服务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转被动为主动,为用户提供与图书馆空间、资源、信息充分交流与互动的机会,来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诉求。
建设智慧图书馆是全社会共同的目标和挑战,需要政府、各级各类图书馆、企业建立全面、长期、紧密的合作网络,政府负责监督协调并提供经济支持,图书馆负责整体设计和长期规划,企业提供技术力量,多方联动,合力开展智慧图书馆建设。
智慧图书馆是大势所趋,图书馆人应当准确把握智慧图书馆发展脉络,及时转变服务观念,积极推进业务重组,调整优化工作内容。图书馆员也要积极调整心态,提升适应新发展需求的各项服务技能,以保证智慧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图书馆作为面向公众服务的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形式、服务内容只有与时俱进,才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智慧图书馆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过程,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共同驱动下,智慧图书馆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空间场所,只有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服务模式,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多方协作,转变服务观念,才能在我国公共文化事业进入创新发展新阶段这一重要时期继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