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023-05-10 19:55胡攀
文化产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民众力量

胡攀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表现出一种全面提高、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其效能也因此不断增强,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过,相较于现阶段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旧需要加强。因此,在新时代加快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全面推进文化发展改革,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人民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

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公共文化建设是城市化顺利推进的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很多二、三线城市纷纷完成城市化建设目标,但这种城市化只是土地方面的城市化,人口方面的城市化依旧存在许多问题[ 1 ]。事实上,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存在这种情况,而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城市化建设与发展速度过快,当地居民很难及时转变思想观念。要想促进民众在思想观念上的城市化,就必须做好相应的公共文化与服务体系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开展一些能有效宣传城市生活的项目或活动,使当地居民对城市生活形成正确的认知。只有在正确看待城市生活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当地居民认清方向,自觉主动地向城市居民身份转变,进而推动人口城市化目标顺利实现。如果没有相应的公共文化建设,必然会导致人口的城市化远远落后于土地的城市化,从而对城市化的有效推进造成不利影响。

适应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当今社会的发展不单单表现为城乡人口结构的改变与城市面积的增加,还涵盖产业结构、就业模式、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新时代社会进程持续加快,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促使人们不断提高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而要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必须加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人们的现实需求开展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从而有效帮助人们处理在新时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出现,这给在外打拼的人们带来了巨大挑战。要想使其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并解决由此产生的各种问题,就必须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務体系建设包括人们在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各种文化活动,因此可以推动其思想观念得到一定程度的转变,从而让人们在观念上更容易接受并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各种变化,更快更好地开启新生活[ 2 ]。

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趋势

突出文化的传承

文化会因社会政治、经济等的不断发展而发生改变,但因为文化源于生活,是在人们漫长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所以,不管是哪个地区的文化,都担当着“传承”的重要责任。一方面,要把过去的优秀文化理念、文化因素传承下去;另一方面,要根据新时代的社会要求,对文化理念与文化因素进行改进并将其传播出去[ 3 ]。就拿东莞来说,其有着“粤剧之乡”的美称,如果只重视宣传现代文化艺术而忽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就会使当地的整体文化建设失去特色与根源。因此,在今后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并做好相应的传承工作。

重视文化的融合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会加速社会上人口的流动,比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就有很多存在大量外来人口,甚至依靠外来人口发展经济的城市[ 4 ]。因此,不仅要向外来人口宣传当地的特色文化,还要做好对外来人口本土文化的研究,从而更好地为“城市新增人口”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除此之外,新时代的文化交流不应局限于相同国家的不同地区;在那些外企林立、出国人口数量较多的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还要扩大文化服务范围,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重视不同文化的融合,为城市中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提供合适的文化服务。

推动民众的自主建设

归根结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为人民服务的,是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社会性服务。从民众素质发展的角度来看,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能只是纯粹的政府行为,而是要尊重人民的自主权利与独立意识,为此,应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相应的建设活动,协力促进我国城市文化服务事业的建设与完善。在如今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未来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是一个活跃的、动态的发展过程,而怎样推动公民对文化服务体系的自主建设是相关部门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新时代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民众参与机制的形成与完善

由于互联网以及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与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构成变得愈发复杂,群众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的兴趣也变得越来越高。而从文化领域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是当今社会不同群体和阶层的不同文化力量与文化形式深度混合交织,各种文化理念与文化形式互相影响,打破了被文化精英垄断的局面,逐渐形成了各个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大众流行文化[ 5 ]。

面对当今社会不同群体的差异化、混合式的文化需求,政府不仅要认可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所起到的基础作用,还要调动各种社会团体与普通市民的参与积极性,将他们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城市居民要对政府的文化服务作出合理回应,积极提出自身作为公民的建议与意见,从而使政府更为清晰地明白民众的文化需求,积极有效地与其进行协商与合作。另外,政府方面也要健全民众在表达文化利益需求方面的体制机制,将民众参与度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进行衡量,通过对群众在文化利益需求表达意识上的培养,为民众建立表达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增强人们在文化需求方面的表达欲望与积极性,最终实现各地人民与政府在文化服务方面的高效、友好互动。

营造多元便利的公共文化空间

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等公共文化空间不单单是物理空间上的简单分割,还是城市公共文化在精神方面为人民服务的载体。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公共文化空间是判断某一地区人民精神水平与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标准,代表着当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进行的所有文化活动。

首先,地方政府要从整体入手,进行综合性的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对城市自身的文化资源、经济发展状况、设施基础、人口数量等情况进行合理考量。重视居民的内在需求及其生活的便利性,从多个渠道收集人们的意见,对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有层次、分重点的设施与空间建设,提高原有文化场所的运营活力,从而对其实现高效合理的利用,努力实现城市范围内公共文化服务的全面覆盖,并为民众的文化活动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方式与路线。其次,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与设施都要体现政府的人文关怀。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不管是软件、硬件,还是相应的文化服务设施,都要尽可能提高舒适性与便利性,以便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文化体验。空间的日常开放时间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也要实现规范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以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要求,进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使群众都能积极参与,方便群众使用,避免公共文化空间成为无意义的政绩秀场与形象工程。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适用性

保障民众的文化权益,增强人民的文化幸福感与获得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终极目标。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适用性,提供满足群众所需、所想,符合其基本文化需求的服务,并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按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需求群体间的差异提供更具适配性与针对性的服务。民众文化需求变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先追求数量上的满足,再在这个基础上追求数量与质量的全面发展[ 6 ]。当前,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依旧存在供需失衡的问题,很容易因为供给不平衡而出现无序状态,虽然城市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都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实际上,其分散、游离于人们的实际需求之外。因此,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根据社会文化需求与生态的变迁,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适用性。首先,要改变以供给引导需求的本位观念,将其转变为以需求决定供给的服务意识,构建起民众需求表达机制的理念基础。这种转变的出现不应该是在外部体制改革压力下做出的被动应对,而应该涵化为公共文化供给主体的内生动力与内在发展理念。其次,要构建出全面、客观、真实、完善的需求表达与反馈机制,建立线下线上的互动平台,从而更好地收集民意,根据人民的需求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与方向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智慧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供给。再次,由于民众的文化需求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因此除了政府的傳统供给渠道之外,还必须将地方自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新乡贤与文化能人,构建起自我供给类型的公共文化渠道,以此来实现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有效补充。最后,要借助宣传教育等方式增强城市居民个体对公共文化建设的参与欲望,重塑其文化参与的主体性,从而实现民众在城市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良好获得。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高服务供给的多样性

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体现,同时也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设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 7 ]。在建设新时代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政府方面所承担的促公平、兜底线、保基本的责任都指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除此之外,还要鼓励社会上的其他力量积极参与到多样化的文化服务供给中,从而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文化服务格局。在国家政策等方面的激励下,当今社会上已经逐渐形成各种力量共同参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局面,不过依旧存在参与动力不足、参与范围受限、参与程度不足等问题。新时代背景下,必须继续加强政策方面的鼓励与支持,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深层次、大范围地参与到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中。

首先,要为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建立多元治理的空间。借助对政策制度的制定与完善,明确社会力量在文化服务领域能够参与的边界与范围,从而提高社会力量对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参与程度,并为社会力量提供平等的待遇,保障其更好地参与服务供给。其次,要加强政策方面的激励,提高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服务建设的精神动力。借助荣誉激励、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府购买等方式,鼓励并引导各种社会组织或个人积极参与,同时做好对激励方式的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机构与社会力量深入合作。再次,要将各种参与模式的作用与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多种参与模式的交互组合。鼓励探索合资参股、自建共享、管理决策、志愿服务与捐赠资助等多元模式的相互组合,通过彼此间的优势互补将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从而实现社会力量参与的多样化、深入化与广泛化。最后,要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构建并完善社会组织方面的培育机制,为社会力量提供合适的发展环境,对非营利文化组织、文化能人、文化志愿者等主体力量进行重点培育,实现社会力量多元共进的文化发展局面。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经济、政治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使人们获得更好的文化服务,对于政府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建设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政府作为建设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力量,要切实保障人们的文化利益;还要让社会各界的力量都积极参与到建设活动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而形成多元合作、平等参与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格局,通过良性互动推进其供给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以此切实保护人们在文化方面的权利与利益,有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1]陈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的基础与路径[J].图书馆论坛,2023,43(01):30-39.

[2]王希颖.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优化研究[J].智慧中国,2021(01):64-65.

[3]许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及功能探索[J].大众文艺,2020(14):7-8.

[4]杜韦.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艺术品鉴,2020(05):354-355.

[5]卢春龙.我国民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观评价——基于四个地区的实证调研[J].中国行政管理,2012(09):96-99.

[6]建邺区委党校课题组,张天娇.人民性视域下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创新研究[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1(06):86-93.

[7]尚子娟,薛云利,郝一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治理要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整体性治理的视角[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1(04):17-24+36.

(作者单位:重庆社会科学院)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民众力量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怀疑一切的力量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