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管理及指标体系构建

2023-05-10 15:00桓宇
中国市场 2023年11期
关键词:风险偏好指标体系商业银行

摘要:文章分析了商业银行偏好管理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以某城市商业银行为例,构建了风险偏好的管理框架,给出了适合于该行风险偏好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体系,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偏好;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33;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3)11-0000-05

[DOI]10.13939/j.cnki.zgsc.2023.11.000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金融市场改革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深入,资本约束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也日益凸显。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对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实现合理、稳定的收益,银行应在制定未来战略规划的基础上构建一套与战略规划相匹配的全行风险偏好的管理体系,以实现风险管理的全面化、全员化、全流程化,让风险管理由事后的处置转向事前管控,实现更加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

2构建风险偏好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风险偏好直接体现了银行对风险的态度,能够辅助银行决定经营的重点与方向,并形成框架性的约束作用。风险偏好的管理需要兼顾流动性、安全性与收益性这三性的可持续性平衡,这对于银行保持长期稳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从决策层面来看,定期出台的风险偏好文件对全行全面风险的管理具有指导性作用,有效的风险偏好管理可以保证银行在执行战略规划时不出现偏离,降低战略执行过程中的风险,也即战略风险;二是从管理层面来看,风险偏好能够兼顾银行经营中最为关心的风险、资本、收益等多个因素,体现了银行管理层和三道防线的有效平衡,是管理层决策的标准和依据之一,银行的资本预算和业务发展应在既有的风险偏好框架内完成;三是从执行层面来看,明确的风险偏好能为具体的经营活动提供更为明确的方向和底线,有助于各经营机构准确地理解、执行经营政策,保证风险偏好自上而下的传导。

3风险偏好管理框架

3.1风险偏好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除了风险偏好以外,我们在了解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相关内容的时候常常会听到风险限额、风险策略等词汇,它们与风险偏好之间的联系及区别都是很明显的。风险偏好归为银行战略层面所作的决策,可以理解为银行董事会给高级管理人员设定的指标,并通过风险偏好声明书的形式发布出来。为了将战略层面的风险偏好传导至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中,银行高级管理人员需要在风险偏好的指导下制定风险限额和风险策略,其中风险限额是风险偏好中定量部分的进一步细化,风险策略则是风险偏好中定性表述的集中体现,同时风险偏好还需要与资本计划、绩效考核等一系列政策相结合。

3.2风险偏好管理的主要内容

纵观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管理实践,完善的风险偏好管理框架一般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偏好治理架构、风险偏好的建立、风险偏好的传导、风险偏好的日常管理四方面内容,如图1所示。本文将着重讨论风险偏好的建立,包括风险偏好指标的选取、定性偏好的确定以及定量指标阈值设定等内容。

3.2.1  偏好治理

偏好治理主要是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目的是为了明确银行内部对于风险偏好管理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相应的报告流程、偏好传导等要求。一般会以风险偏好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等制度来体现。

3.2.2  风险偏好的建立

风险偏好的建立主要通过风险偏好陈述书的编制体现,偏好陈述书作为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应该是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的架构体系。一方面银行对于全行整体风险和各大类风险的基本态度可以通过定性描述进行明确,以便于在这个基础上确定量的偏好指标;另一方面,通过定量的指标体现定性描述中对于风险的态度。

第一,定性陈述。银行风险偏好的定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的整体战略,并决定了其所愿意承担风险的水平,以及如何权衡资本、风险与收益。银行总体偏好声明的定性陈述包括:对风险总体态度,如:审慎、稳健、适度稳健、积极等,经营中的底线,如:监管红线等,风险管理的原则,如:维护本行外部形象等,对风险和收益的權衡等。

第二,定量指标。定量指标的设置,一般根据银行所处的外部环境、同业竞争情况、自身目前的经营管理现状、结合银行期望的市场定位,通过量化的分析与测算,得到指标的阈值区间。其一,整体风险偏好指标。整体偏好指标主要参考外部监管机构的要求,以及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关心的指标,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类指标、杠杆类指标、盈利能力指标以及流动性水平指标等。其二,单一偏好指标。原银监会于2016年颁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该文件对银行面临的大类风险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大类风险一般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声誉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国别风险、信息科技风险以及战略风险。银行风险偏好中的单一偏好也主要针对这些类别的风险设置指标,个别难以定量的风险可以采用定性的风险偏好描述。

第三,风险偏好指标阈值的测算。

其一,基于正态分布假设的推导法。查找收集同类型上市银行及同类型非上市但规模相当的银行作为参考样本,获取至少近三年的同指标历史数据,若同业数据存在异常值,需手工剔除异常数据。若该指标暂无同业数据,可以考虑使用其他计算方式或结果表现相似的指标代替后再计算。

计算各家银行该指标的均值,并对均值进行排序。如果该指标为上限型,由低到高排序;如果为下限型,由高到低排序。依据本行的排名情况,确定定性风险偏好(以上限型为例):如果排名在同业中前25%,则定性风险偏好为审慎;如果排名在同业中为25%-50%,则定性风险偏好为稳健;如果排名在同业中为50%-75%,则定性风险偏好为适度稳健;如果排名在同业中为75%~100%,则定性风险偏好为积极。

风险偏好与指标设定范围存在一个映射关系,当样本数量足够多时,指标分布大致符合正态分布。由此依据分布建立一个映射关系,如表1所示,将指标风险偏好类型转化为置信区间对应的标准差倍数。

测算阈值时,首先根据指标风险偏好类型确定标准差倍数K,其次基于银行历史数据,测算指标的均值μ和标准差σ。最后,对于上限型指标,取μ+Kσ为其上限;对于下限型指标,取μ-Kσ为其下限。

其二,基于历史数据的百分位法。基于历史数据的百分位测算法是指根据本行指标历史数据的分布情况,计算指标百分位数来推断估计指标的阈值。该方法主要适用于无法获取相应指标的外部同业数据,同时本行内部积累的历史数据也有限,无法通过统计模型测算阈值。

其三,专家判断法。专家判断法是业务人员或业务主管根据自身专业的经验判断,考虑监管要求、法规以及银行本身要求或同业惯例,并根据全行整体及风险类别具体的指标风险偏好制定限额值。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银行缺乏历史数据积累或行内新增风险偏好指标。

3.2.3   风险偏好的传导及日常管理

第一,监测与报告。各单一风险的主管部门应监测相应的偏好指标日常运行情况,并将指标变动情况以及相关的工作建议报送全面风险管理牵头部门,牵头部门汇总后向高级管理层报告。监测频率的确认应充分考虑银行风险管理现状以及相应指标数据的统计频率。

第二,指标超限处理。风险偏好的指标达到或超过阈值说明实际业务经营与预设风险管理目标出现偏离,若发现偏好指标达到或超过超出阈值,各风险主管部门应及时报送全面风险管理牵头部门,并制定纠偏方案,方案经高管层同意后,应在要求的期限内将指标恢复至阈值区间内。

第三,风险偏好重检与调整。风险偏好允许动态调整,若银行出现:年度战略目标进行了调整,外部监管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原先的阈值设置本身不尽合理等情况,风险偏好也应随之调整。调整时应重新进入风险偏好建立的流程,对风险偏好进行持续改进。

4偏好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证分析

NJ银行是一家城市商业银行,2018年在香港主板上市。自成立以来,NJ银行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调整业务结构,不断强化自身经营定位,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

4.1整体风险偏好指标

NJ银行在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强调业务规模、经营获利与风险承受度的匹配,在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同时注重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据此基调确定整体风险偏好为“稳健”。

一是资本水平:NJ银行偏好指标选择也以监管指标为主: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二是收益水平:NJ银行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保持盈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偏好指标选择以财务指标,尤其是财务报表相关指标为主,即资产收益率(ROA)、资本收益率(ROE)等。三是流动性水平:NJ银行坚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平衡的经营原则,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偏好指标选择以监管指标结合行内流动性管理需要确定: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

4.2单一风险偏好指标

除了各类风险的定性描述外,NJ银行在指标库维护更新的基础上,从指标库中挑选出覆盖面广、指征强的指标,对指标的重要性和可用性进行初步判断。然后由各类风险归口主管部门根据相关性、及时性以及有效性等因素,对偏好指标提出建议,并与该指标涉及的业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共同讨论确认,各类风险的单一风险偏好定量指标汇总如表2所示。

其中战略风险难以量化,暂时仅做定性的描述;流动性风险的偏好在整体风险偏好指标中体现。

4.3定性风险偏好类型

关于数据准备:其一,NJ银行内部历史数据收集。结合指标监测频率,收集各定量指标近三年的内部历史数据,若无历史数据,则收集该指标在当前或最近时点的时点数据;其二,外部同业数据收集。需要选取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城商行,作为年度风险偏好指标阈值设定的对标同业机构:一是所有上市城市商业银行;二是总资产规模大于2000万且小于6000万的非上市城市商业银行;三是NJ银行总部所在省内的其他几家城市商业银行。

获取对标城商行整体风险偏好和单一风险偏好中的各指标近三年(2018-2020年)的历史数据。未公开披露数据的银行在计算过程中暂时予以剔除。

第一,计算各对标银行及NJ银行各指标最近三年的均值并排序,不良贷款率、外汇敞口头寸比率、交易型投资占总资产比率为上限型指标,由低到高排序;其余指标均为下限型,均值由高到低排序。依据NJ银行的排名情况,可初步确定定性的风险偏好,如表3所示。

第二,对于暂时查询不到对标银行公开数据的偏好指标,优先采取基于内部历史数据的百分位法,即根据本行指标历史数据的分布情况,计算指标平均数百分位数来推断风险偏好。NJ银行的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国别风险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指标以及信用风险中的不良资产率均可取到近三年的数据,计算均值以及所处百分位,如表4所示。

第三,由于信息科技风险偏好的重要系统可用率指标在NJ银行暂无历史数据积累,采取专家判断法来确定风险偏好,经与信息科技部业务专家沟通评估,信息科技风险偏好确定为稳健。

综上所述,单一风险中的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市场风险、银行帐簿利率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国别风险可以根据计算或评估结果直接确定,但整体风险偏好的几个指标和单一风险中信用风险的几个指标计算结果不一致,不能直接确定偏好类型。由于各指标经计算推导出的偏好类型相互之间是相邻的,结果经与各类风险的管理部门及高级管理层的沟通汇报,本着审慎经营的原则,取孰审慎的类型确定风险偏好。所有风险偏好定性结果,汇总如表5所示。

4.4偏好指標阈值测算

首先,对于大部分能够获取到同业对标行历史数据的偏好指标,可基于正态分布假设测算偏好指标阈值。NJ银行确定总体及各大类风险的定性风险偏好后,从而根据表1确定标准差倍数K值,然后计算行内各偏好指标的历史数据标准差σ,最后,对于上限型指标,取μ+Kσ为其上限;对于下限型指标,取μ-Kσ为其下限。其次,对于无法获取对标银行历史数据的偏好指标,由于NJ银行内部历史数据积累充分,可基于内部历史数据的百分位法确定定性风险偏好后,同前文所述的方法确定其上下限。最后,对于信息科技风险的偏好指标重要系统可用率,既无外部对标数据也无NJ行内的历史数据,则基于专家判断法确定风险偏好后,行内相关的经营负责人或业务专家根据自身的经验,结合外部监管要求,直接提出指标阈值的建议值。

按以上给定方法得到的测算阈值,将作为风险偏好的定量参考值提交相关的经营负责人或业务专家根据自身经验、行内实际情况对阈值提出调整建议,调整依据包括董事会下达的经营目标、外部监管要求、同业实践情况、行内规章制度以及风险收益资本三者平衡等。所有风险偏好定量指标结果,汇总如表6所示。

5银行风险偏好管理面临的挑战及相应政策建议

构建有效运行的风险偏好管理及指标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基于目前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现状,本文对风险偏好及指标体系的管理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5.1将风险偏好提升至战略层面统筹考虑

风险偏好处于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顶端,并且与资本配置、经营计划等紧密关联,应将其纳入银行的整体战略规划统筹考虑,充分发挥风险偏好平衡风险、资本及收益的作用,对银行愿意且能够承受的风险做出预估和安排,将有限的信贷资源合理配置,做到银行主动面对风险并通过主动管理风险获取尽可能高的收益,从而引导全行业务的持续稳健增长。

5.2完善风险偏好建立与传导机制

风险偏好的建立到传导不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也不仅是银行总部机关的事情,建立偏好应从董、监事到高级管理层到分支机构,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反复讨论沟通,这本身对风险管理文化在全行的渗透有重要作用。

风险偏好建立后向经营机构的传导不宜采取直接培训或宣讲的方式,这些概念对于基层机构的员工来说较为抽象,不易接受。可以一系列具体的载体来把风险偏好传导至基层经营机构,例如限额指标、管理策略等,通过绩效考核逐级分解,使其成为各经营机构易于理解并执行的规则和要求。同时,风险偏好在传导中产生的问题应保持自下而上的反馈渠道的通畅,使风险偏好能够持续的合理调整。

5.3优化管理资源的配置

第一,在系统应用及数据准备方面,应针对行内、外部数据开展现状分析,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数据应用计划以及系统群建设规划。通过整合行内行外数据资源、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并建立专业化的数据库,同时开发结构合理、方便高效、功能高度集成的信息管理系统,为提高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计量能力奠定基础。

第二,在人力资源的配备方面,在根据自身业务规模和经营模式的复杂程度等确定相应风控模式的基础上,重视全面风险管理及各大类风险管理专业化人才的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增强风险管理条线人员的人力配置,同时通过持续的内部培训、外部交流等持续提高风险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与专业能力,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风险管理专业团队。

参考文献:

  • 张惠.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管理框架构建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 2013.
  • 潘沁.基于价值创造的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及限额管理[J].金融纵横,2019(4).
  • Risk Appetite Frameworks-Insights into evolving global practices [R].PwC;IACPM, 2014.

[作者簡介]桓宇(1981- ),男,汉族,湖北宜昌人,金融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猜你喜欢
风险偏好指标体系商业银行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基于决策者风险偏好的二级供应链协调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