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王翠敏
摘 要:在“双减”政策落地和2022年版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中考复习备考过程中,需抓大放细,遵循逻辑,构建知识体系;也需选好素材,科学设疑,提升关键能力;同时,需用好数据,科学“诊断”,精准解决问题,以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关键能力;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08-0006-03
2023年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备考复习,必须紧紧围绕落实必备知识、培养关键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的目标进行,努力打造高效复习课堂。
一、抓大放细,遵循逻辑,构建知识体系
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有这样一段表述:“试题任务要体现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使学生可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考查学生道德认知、价值判断等方面的表现。”河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就特别强调考查综合知识和学生综合能力,要想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就必须通过复习使学生综合性地掌握知识。
“综合性”强调的是知识的融会贯通,要构建起的是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要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理解和掌握,避免对知识点孤立的、碎片化的复习。在复习中,教师在对基础知识查漏补缺,对核心知识重点突破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逻辑对知识进行排列、组合,建立起本学科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更清晰的知识体系、更完整的知识结构。以九年级生态文明的内容为例:
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是真正深度学习的过程,是由低阶思维迈向高阶思维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学生记住的不仅是知识点,更能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升思考分析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学生头脑里有了这样几张经络分明的知识网,真正夯实了“必备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答综合性试题便会更加得心应手。
二、选好素材,科学设疑,提升关键能力
河北省道德与法治试题均是结合社会热点,创设一定情境,提出相应问题,要求考生通过对情境的阅读,综合运用感知、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精准、完整地从情境材料中获取并整合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来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分析与判断”“归纳与概括”“知识迁移与运用”等关键能力。考生对情境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偏弱,不能准确地获取试题作答的关键信息,已经成为制约考生正确答题的重要因素。
复习过程中,教师应精心选择文字、数据、图片等素材,创设多样的情境,设计“分析、综合、评价”等递进式“问题串”,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思辨,来实现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例如2022年中考备考,北京冬奥会是热点话题,与这一热点相关的可考查的内容非常多,如文化自信、绿色发展、科技成就、中外交往等,笔者选取了三段素材,设计了四个问题:
材料一:“每一名志愿者都像是提灯笼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去温暖和照亮他人。”从2008年夏奥会到2022年冬奥会,志愿者精神让“双奥之城”熠熠生辉。袁菲是河北工业大学学生,为满足赛时志愿者技能要求,她参加了日常体能训练、应急救援技能、疫情防控知识等多项培训,出色地完成了志愿者工作,为北京冬奥会注入了活力与激情。
(1)揭示材料一中志愿者身上蕴含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材料二:历经各种重大活动的检验,北京的志愿服务已经走向专业化。为了促进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北京市修订了《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在志愿者团队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参加一次奥运会志愿服务,不知道自己有多爱国!”北京市实名注册志愿者数量逐年提升,已突破448.9万人。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北京市志愿者的数量逐年提升?
材料三: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广大参与者共同完成的一项伟大事业,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北京冬奥精神。北京冬奥精神就是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我们要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以更加坚定的自信,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3)据材料,概括伟大事业和伟大精神之间的关系。
(4)结合以上材料及问题感悟民族精神,你能得出一个什么认识?
问题(1)从现象入手,让学生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的能力。问题(2)指向对原因的分析,学生经过对材料的归纳概括及辩证分析可以得到法律为北京市志愿服务提供了保障;参加志愿服务工作能提高实践能力;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等结论。问题(3)指向总结概括关系,学生通过对材料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且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与运用,得出答案。问题(4)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学生综合所有的材料提炼出一条关于民族精神的认识,这需要學生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经过分析概括得出答案。四个问题拾级而上,从现象到本质,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素材的选取、问题的设计、答案的组织无不渗透了对核心素养的考查。
如果教师每节课都能出示几个素材,或文字或图片或图表,精心设计几个问题,经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关键能力一定会大大提升。
三、用好数据,科学诊断,精准解决问题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会通过大量的练习题、模拟题来检验学生的复习成果。如果老师能够根据数据,找准学生的优势与不足,瞄准错误率高的试题,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步骤是根据数据,确定要讲的题目;出示真实案例,给出典型的错误答案;找出错误答案的错误所在;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出改进办法;做题加以验证。
笔者曾把上题在某班进行测试,四个小题的得分率分别是:83%、72.75%、72%、46.5%,很容易确定第4问是讲评的重点。接下来就是通过分析错误答案找出“症状”,然后根据“症状”找出出现“症状”的原因,在师生、生生交流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地分析、思考、辩论,找出错误原因是没有结合材料综合提炼概括。原因找到了,“药方”也就好开了,那就是要分析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做答。笔者又用2021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试卷第25题第2问的变式训练加以巩固。
材料:中华经典诗文意境深远,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陆游“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情怀、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情、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中国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用诗文表达内心对人生道德境界的追求。
原问题是:材料中的诗文所表达的共同的人生道德境界是什么?我将问题改为:由材料二的内容思考中华民族精神,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在数据的支持下,课堂就变成了一个“诊所”,教学过程也变成了医生的“问诊”和“开处方”,只不过是在师生的“思、辩、析、议、练”的过程中共同完成的。这样的课堂,解决的是学生的真问题,学生的能力能得到真提升。
四、用好真题,把握趋势,积累实战经验
中考真题蕴含着学科核心内容,代表命题趋势,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历年的中考真题是最有价值的复习资料。做中考真题一是可以检查学生必备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二是可以梳理总结做题方法,进一步提升关键能力;三是熟悉中考试题的“味道”,积累实战经验。
复习中可采取多种形式对中考真题进行排列组合、改编整合、创新发展,实现学生的融会贯通。具体做法有:按题型进行整合;按考点进行整合;按素材进行整合;运用“母题思维”对真题加以再创造……经过反复的训练、打磨、解剖、分析,学生的学科能力、思维品质会有质的提升。以2019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试卷第24题为例。
材料:公交车上,因坐过站硬要中途下车,纠缠司机,造成事故;高铁上,不肯对号入座,公然“霸座”,扰乱秩序;小区里,遛狗不拴绳,惊吓路人,甚至恶犬伤人……此类发生在公共场合的不文明行为受到公众和媒体的普遍谴责,这些社会舆论反映了对公民文明素质的期待;法治也及时作出了回应,触犯法律的行为受到了法律制裁,促进了公民文明素质的提高。
法治回应
☆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院宣判了3起拉拽公交司机案,3名被告人的行为均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不等的刑罚。
济南铁路公安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霸座”男子孙某治安罚款200元的处罚。
2018年,广州警方处理涉犬警情纠纷1500余宗,处行政处罚260多人次。
中考真题的问题为:简要说明“法治回应”为什么能促进公民文明素质的提高?经过对材料的进一步解读,我们又提出了“据材料及‘法治回应看法律的作用,你能得出什么认识”“依据材料,从法律作用的角度,分析‘法治回应的意义”两个问题。
“双减”背景下的中考,更加注重基础、突出主干、强化思维、渗透素养,作为教师应积极主动学习2022年版课程标准,适应新要求,注重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才能真正实现中考复习课的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