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 杨莉芸
做大做优做强制造业是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赢得竞争主动、维护经济安全的关键所在。推动成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尖端设备和先进技术,更离不开一大批能把蓝图变为现实的“能工巧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本文探讨成都构筑引育、评价、使用和激励为一体的工匠人才服务体系,切实弘扬工匠精神,助力成都打造制造强市。
评选命名2467名“成都工匠”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2018年,成都市正式出台《关于实施“成都工匠”培育五年计划的意见》,大力推动“成都工匠”培育。2019年-2022年,已评选命名2467名“成都工匠”,为带动引领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高质量、规模性增长,推动成都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年,成都市出台专项服务政策,礼遇工匠人才。这些政策从鼓励在蓉落户、子女入园入学、便捷就医服务方面礼遇“成都工匠”,截至2022年底已有8.4万人次“成都工匠”享受到各类礼遇服务。
近年来,成都厚植工匠精神沃土,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自2004年以来,成都连续19年举办百万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品牌效应逐步显现。2021年以来,开展劳模工匠“进企业、进园区、进院校宣讲炫技”活动超过2000场,引领全社会形成崇尚敬业、崇尚技能、崇尚劳动、崇尚创新的新风尚。
高技能人才占比仅30%
无法满足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求
以高技能人才为代表的工匠队伍建设滞后。当前,成都产业工人规模达600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达240.4万人,但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仅为30%,低于德国高级技工占比50%、日本高级技工占比40%的水平,无法满足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求。
工匠人才职业发展天花板亟待打破。当前,工匠人才、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狭窄、制度空间受限。一是现有的“五级工”考核体系设置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在现有体系下,部分工匠人才30岁、40岁已经是高级技师,其职业发展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不利于整个技能行业的良性发展。二是双轨管理体制限制了工匠人才发展空间。现行的企业人事管理和工人劳动管理相区分的双轨管理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工匠人才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对于非公企业工匠人才而言,他们的被雇佣感强烈,给人打工、低人一等的心态比较普遍。
工匠人才经济政治待遇有待提升。一方面,工匠人才经济待遇有待提升。企业往往将更多的报酬分配到管理、营销部门,追求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收入的增加,忽视了对创造产品增加值的中间生产环节的激励。分配的不合理使高学历高创造力的人群流向企业的管理、营销部门,而生产环节的工人得不到重视和应有的报酬,也就缺乏对产品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改进生产技艺的动力。另一方面,工匠人才政治待遇有待提升。当前,针对工匠人才的政治安排不足,产业工人队伍参政议政机会欠缺,政治影响力、社会荣誉感有限。
优化培育体系
探索多重薪资方式
为满足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工匠培育体系,大力引进国际工匠人才,增强工匠内育外引。一是健全工匠培育体系。健全“职业院校+园区企业+工匠学院+工匠工作室”合作培养机制,构筑“技能人才—区县工匠—成都工匠—四川工匠—大国工匠”五级梯度培育体系,采取师徒帮教、青年见习、技能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职业竞赛等多重方式,提升工匠培育水平。二是大力引进国际工匠人才。放眼全球、对标国际,出台柔性引进办法,重点引进急需紧缺的“大国工匠”和国(境)外高层次工匠人才,全方位提升人才的国际竞争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优化职业技能等级,改革双规管理体制,不断拓展工匠人才的发展空间。一是探索建立“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即由低到高,在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的基础上,再增设首席技师。二是改革双规管理体制。改革現行的企业人事管理和工人劳动管理相区分的双轨管理体制,实现专业技能人才与行政管理人员横向交流与纵向晋升,打通职业生涯发展“双通道”,促进职工成长成才。三是增加高技能人才参与权与决策权。鼓励企业增加高技能人才在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引导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
强化制造导向,优化调整薪酬体系,探索多重薪资方式,不断提升工匠人才经济待遇。一是优化技能工人的薪酬体系。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推动企业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二是探索高技能人才多重薪资方式。引导企业工资总额分配向高技能人才倾斜,鼓励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率先探索推行关键技术技能岗位持股制度,允许采取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年薪制、股权制、期权制等方式。鼓励企业对入选“成都工匠”的高技能人才实行技术创新成果入股、岗位分红等激励方式,提升高技能领军人才经济待遇。
重视“成都工匠”荣誉感、影响力的提升,建立智库,提高工匠政治待遇。一是筹建“工匠智库”,设立若干工种的专业委员会,重点吸纳“成都工匠”、劳动模范、首席工人、技术能手加盟。在此基础上,举办“工匠论坛”,邀请智库成员对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等层面进行探讨,提升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二是建立“成都工匠”到群团组织挂职、兼职制度,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成都工匠”作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和话语权。
(作者:张宁,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统一战线理论教研部讲师;杨莉芸,中共成都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