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尹令丝,徐镇,裴兵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宿迁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尿路感染是常见的临床感染性疾病之一,由于临床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以及经验性用药,使得病原菌的耐药性日趋严重。因此,有必要定期监测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一是能够避免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散播;二是可以规范化临床合理用药。通过对我院2018 年泌尿系统感染分离到的821 株菌株分布情况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1.1 临床菌株 收集2018 年全年门急诊、住院收治病人的尿培养标本3 348 份,共分离出821 株阳性菌株,阳性率24.52%。821 株阳性标本中男性患者占300 株 (36.54%),女性患者占521 株(63.46%),平均年龄(49.3±9.5)岁。
1.2 药敏纸片及培养基 血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MH 培养基和念珠菌显色培养基等购自上海科马嘉生物公司,微量生化管等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公司,药敏纸片购自Oxoid 公司。
1.3 检验方法 严格遵守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标本的采集、接种培养。采用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和微生物分析及配套的鉴定与药敏卡(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部分细菌使用K-B法(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参考2017 版CLSI判读标准及仪器高级专家系统(AES)进行结果判定和分析修正。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WHONET5.6 软件进行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1 病原菌分布情况 2018 年全院尿路感染共分离到821 株分离菌,革兰阴性杆菌714 株(67.60%),革兰阳性球菌159 株(19.37%),真菌107 株(13.03%)。检出比例最高的是大肠埃希菌67.60%(555/821),依次肠球菌属13.52%(111/821),克雷伯菌属9.99%(82/821)。见表1。
表1 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
2.2 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情况 肠杆菌科细菌中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共检出322 株,药敏结果,见表2。
表2 472 株肠杆菌科细菌对抗菌药的耐药率(%)
2.3 肠球菌耐药情况 肠球菌在本次研究的尿路感染致病菌中居第二位,共检出111 株(13.52%),屎肠球菌(70 株)检出率高于粪肠球菌(40 株),见表3。
表3 107 株肠球菌对抗菌药的耐药率(%)
2.4 葡萄球菌属耐药情况 共分离到27 株葡萄球菌(3.29%),未检出对呋喃妥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奎奴普丁/达福普汀耐药的菌株,见表4。
表4 27 株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的耐药率(%)
尿路感染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多由于病原体侵犯粘膜或组织所引起,其中女性发病率较高[1-2],这和本文的研究结果一致。随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的耐药率也随之上升[3],给尿路感染的治疗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进行尿培养和药敏试验是极其有必要的。
此次回顾性研究中,大肠埃希菌是主要病原菌[4-9],与国内外报道相似,根据药敏结果显示:产ESBLs 是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耐药率较低(<4%),此外,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也较低(<2%)。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吡肟、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这几类抗菌药物耐药率<27%。在治疗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时,可选择头孢吡肟、β-内酰胺类(拉西林/他唑巴坦)、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这几类抗菌药物作为经验用药;其中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可能由于其有一定肾毒性,临床并不常用有关。另外,呋喃妥因的耐药率比较低,更为经济,可作为大肠埃希菌治疗的首选用药。
检出率居于第二位的是肠球菌,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0-11],且屎肠球菌的检出率高于粪肠球菌[12-13]。由于肠球菌属本身固有耐药,使其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且屎肠球菌对大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程度高于粪肠球菌,并出现了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说明由屎肠球菌导致的尿路感染治疗难度更高,根据药敏结果显示:可以考虑使用呋喃妥因和利奈唑胺两类药物,其中有文献报道利奈唑胺[14]对肠球菌属有很好的抗菌活性,且利奈唑胺具有不良反应较少、使用方便、口服和静脉注射均有效等特点,可作为治疗首选药物[15]。目前我院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属,且对呋喃妥因保持较好敏感性,值得经验用药推广。
检出率居于第三的是真菌,目前我院主要是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主要是由于免疫抑制剂及抗生素频繁使用,导致菌群失调,真菌得以繁殖,这一现象应引起临床重视。
综上所述,目前我院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大肠埃希菌为主)感染最多,尽管抗菌药物的种类越来越多,但是细菌耐药不断发生变异,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一是临床上继续加强尿路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监测;二是根据培养和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延缓耐药株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