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祝,史红媛,穆西虎
我国肝硬化发病率较高。在肝硬化的基础上进展为小原发性肝癌(small primary liver cancer,sPLC)的几率较高[1]。随着射频消融和手术等各种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肝癌患者5 a生存率显著提高,但大部分患者预后仍较差,因此早期诊断及评估肝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肝硬化背景下早期发现sPLC也是一个难题[2]。常规CT扫描或MRI诊断典型肝硬化背景下的癌性结节准确率较高,而针对直径<2 cm或不典型的癌性结节,容易误诊为肝内良性增生性结节[3]。相比于常规CT,双源CT扫描的时间分辨率更高,应用范围更广。双源CT肝动脉三期扫描常用于诊断肝脏病患者肝内占位性病变,且诊断率较高[4]。近年来,灌注增强扫描技术发展迅速,被广泛应用于体部肿瘤的检查,其创伤小、时间分辨率高,且扫描时间短[5]。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肝硬化背景下sPLC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了上述两种扫描技术的诊断价值。
1.1 一般资料 2019年2月~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肝内有结节的肝硬化患者130例,男75例,女55例;年龄为35~79岁,平均年龄为(52.37±6.19)岁。符合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6,7]。Child A级63例,B级47例,C级20例;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②转移性肝癌;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④存在脑、心、肺、肾等脏器功能严重损伤;⑤过敏体质;⑥因呼吸系统疾病或胸腹水等造成的呼吸困难。
1.2 双源CT肝动脉三期扫描 使用德国西门子Force双源CT检查。检查前,饮水900 mL。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为从膈顶到髂前上棘,扫描参数:自动管电流、重建间距为0.625 mm,管电压为80 kV、视野为30 cm×30 cm、扫描层厚为0.6 mm。在平扫后,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碘佛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7896)1.5 mL.kg-1,注射速率为3.0~3.5 mL/s,以肝门水平的腹主动脉作为造影剂追踪触发监测点,CT阈值为100 HU,在注射造影剂后5~15 s、16~25 s和26~30 s实施动脉早期、动脉中期和动脉晚期扫描,采集并记录动脉三期扫描图像。
1.3 增强灌注扫描 常规行腹带加压,指导浅慢呼吸。灌注层面包括门静脉和腹主动脉分支或主干,为肿瘤最大截面。经前臂静脉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佛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7896)45 mL,对灌注层面施行连续多期动脉增强扫描,实施多期同层动态灌注扫描,扫描参数:电流为60 mA、时间为45 s、电压为120 kV、扫描层厚为5 mm,扫描获取200层图像,待扫描图像输入到工作站后实行后处理,重建厚度为10 mm。根据灌注图像获得血容量(BV)、肝动脉分数(HAF)、血流量(BF),并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HAP为BF与HAF的乘积,测量3次,取平均值。
1.4 病理学检查 取外科手术后组织或经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取得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
2.1 动脉三期sPLC病灶强化特征和病灶检出率比较 在130例肝硬化患者中,发现sPLC者85例。病灶直径为0.8~3.0 cm,平均为(1.85±0.37)cm。动脉晚期和动脉中期病灶CT绝对值、强化值和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动脉早期(P<0.05,表1)。
表1 肝动脉三期扫描病灶强化特征及病灶检出率比较
2.2 不同性质病灶灌注参数比较 sPLC病灶BV、HAF、BF和HAP显著低于良性结节(P<0.05,表2)。
表2 不同性质病灶灌注参数比较
2.3 双源CT肝动脉三期扫描与增强灌注扫描对肝硬化背景下sPLC的诊断价值情况 双源CT肝动脉三期扫描与增强灌注扫描诊断肝硬化背景下sPLC的AUC值(95%CI)分别为0.842(0.768~0.899)和0.888(0.821~0.936),其灵敏度分别为83.5%和90.6%,特异度分别为84.8%和87.0%。双源CT肝动脉三期扫描与增强灌注扫描诊断肝硬化背景下sPLC的效能无统计学差异(Z值=1.012,P值=0.312,图1)。
图1 双源CT肝动脉三期扫描与增强灌注扫描诊断sPLC的ROC曲线
目前,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途径。有研究[7]指出,病毒性肝炎、营养障碍等与该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肝硬化早期肝脏代偿功能基本正常,没有典型的症状,后期会出现肝损害和门脉高压引起的症状,可造成机体多个脏器受累,造成感染、肝性脑病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引起癌变。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癌变风险较高。虽然病理学检查为诊断sPLC的金标准,但该方法存在侵袭性、有创性,部分患者难以耐受,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8,9]。
本研究结果显示,CT扫描动脉晚期和动脉中期显示的恶性病灶CT绝对值、强化值和肿瘤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动脉早期扫描,而动脉中期与动脉晚期CT绝对值、强化值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应用双源CT肝动脉中期和晚期扫描能够提高对病灶的早期检出率。双源CT综合应用两套探测器系统与两套X射线球管系统,患者无需特殊准备即可进行双源CT扫描,其时间分辨率较高,对病灶扫描细节和检查范围均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肝动脉三期扫描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瘤体小滋养动脉,有助于检出不典型病灶,故采用双源CT肝动脉三期扫描检查病灶的效果被明显提高[10,11]。既往研究[12,13]指出,双源CT肝动脉三期扫描可明显提高对sPLC的诊断效果。良恶性病灶灌注扫描获得的BV、BF、HAF和HAP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提示增强灌注扫描可有助于评估肝硬化背景下sPLC的存在。CT增强灌注扫描具有创伤小、时间分辨率高、三维立体、时间短等优势,可获取清晰的解剖图像,并可观察病灶的血流变化,可全面观察病变和脏器血流灌注特征,做到功能性诊断的效果[13,14]。相关研究[15,16]表明,sPLC主要表现为血供丰富病灶,准确、高效掌握sPLC强化特征及其病灶在动脉期的表现对诊断的意义重大。研究[17-21]指出,轻度肝硬化患者汇管区和中央静脉周围纤维组织呈轻度增生,而中度和重度肝硬化患者胶原纤维明显增生,多数再生结节累及肝静脉和门静脉分支,会阻塞或中断血管血流,引起门静脉内血液流通受阻,导致BF和BV值下降,从而引起HAF的变化。本研究结果显示,癌性结节HAP和HAF均显著高于良性病灶。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HAF和HAP逐渐增加,而BV和BF逐渐下降,与上述研究相符。本研究结果显示,癌性病灶BV、BF、HAF和HAP降低,提示增强灌注扫描可有效评估肝硬化背景下sPLC。相关研究[22-24]指出,肝肿瘤和肝硬化患者肝动脉灌注参数显著升高,肝硬化患者伴随脾脏灌注增加,而肝肿瘤并无这样的表现,可用于鉴别诊断sPLC与肝硬化。国内有研究[20]指出,使用64排增强CT增强灌注扫描在评估和预测sPLC存在和分化程度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双源CT肝动脉三期扫描和增强灌注扫描对肝背景下sPLC的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者在诊断肝硬化背景下sPLC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进一步总结经验。
综上所述,使用双源CT肝动脉三期扫描有助于发现肝硬化背景下sPLC病灶,增强灌注扫描可有效评估病变性质,两者在诊断肝硬化背景下sPLC方面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