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图书文本和形态的优化是编辑工作的核心内容,编辑需要调动感官,感受文本的内在气韵,并通过合适的外在形态,表现文本的神韵和图书的整体气质,形成书籍独特的美学形态。《再建文档——徐勇民札记》是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获奖作品,其美学设计不仅构建了书籍独特的美学形态,也以 “有意味的形式”打造了属于作者的个人名片。
【关 键 词】图书美学;图书形态;立体构建
【作者单位】万婵,湖北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04.013
随笔,因随手、随性、随体裁而名,最能反映作者的品性气质与生活品格。出版此类图书有诸多供编辑揣摩的细节,可能的话,编辑可以以为作者打造个人名片为旨,构思图书的整体设计。《再建文档——徐勇民札记》就是一本这样的书,它以 “有意味的形式”打造了属于作者——徐勇名先生的个人名片。
徐勇民年少成名,在艺术创作上有着辉煌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连环画《月牙儿》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家》《看不见的收藏》连获美展银奖。其后创作的“红花”“马球”“楚世家”等系列,在美术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2003年,徐勇民任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后,他的创作时间被严重挤占,正在大家为此感到惋惜时,他却拿出了大量的“笔记本”作品。《再建文档——徐勇民札记》(以下简称《再建文档》)一书是这些笔记本里图画和文字的集大成者,不仅记录了他生活的点点滴滴,而且成为研究这位教育家和艺术家的重要美术文献。
图书文本和形态的优化是编辑工作的核心内容,编辑需要调动感官,感受文本的内在气韵,并通过合适的外在形态,利用文字、色彩、图形、材料等设计元素,表现文本的神韵和图书的整体气质,共同阐释图书主旨,形成书籍独特的美學形态。本文以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获奖作品《再建文档》为例,讲述编辑对图书框架、主旨、文图、装帧等的立体搭建过程。
一、挖掘主题,另辟立传新径
徐先生是文化名人,身边很多事都见诸报端。审稿时,编辑巧借资源,网罗各方资料:查看先生网络访谈信息,翻阅先生已出版图书,对先生身边人进行采访,不明白的问题向先生请教,尽可能深入了解先生的视角观点、审美偏好、出版态度及设计喜好,并结合文稿内容,整体构思图书主题。
以往的资料与报道里,徐先生的第一身份是著名美术家,但在文本阅读与实际交往中,编辑却为先生的师者风范所感动。《再建文档》文稿里的教育观点俯拾皆是,既有《高等学校美术教育入学考试的几点思考》《为人师者说》等思考学生创造能力培养与教师自身素质如何提高的文章,也有《兼收并蓄自由创新——一位艺术教育家的教育观》等教育思想的阐释,同时,还不乏对学校学科发展历史回顾、对毕业生未来之旅展望的文章。在先生与学生的交往中,编辑深刻感受到先生为后学的拳拳之心。经过认真琢磨,仔细推敲,编辑决定为先生的“教育家”形象立传。
二、围绕文本气质,构思框架结构
1.文本主体形态搭建
徐先生交来的初稿,珠玉散盘,风采各异,叙述情感不同,节奏亦有别。编辑以为“教育家立传”为基,将文稿中的学院事务、教学思考、学科建设、艺考之思等置于篇首,采风、游记置于篇后,同时结合文章长短、情感强弱、叙事急缓等要素,将全书分为五个章节,并对具体篇目进行了分类排列。
第一章:越过山丘。主要关涉学界前辈、独立校友、莘莘学子三个群体,他们共同构成昙华林学术精神的缘起与延续,收入《正当谷雨时》《不止笑容》《冬日的追忆》等篇目。
第二章:批评应有的力量。该章是作者对高等学校美术教育的思考,是其身为学院领导、美术教师悟出的学科建设之思,收入《传扬视觉艺术的时代主体精神》《唤醒视觉艺术教育中的尊重知识》等文稿。
第三章:并不遥远的回顾。该章是作者对文化、社会的思考,是其作为公民处世所持的自觉态度,收入《关注、介入、互动——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坚持、碰撞、交流——一个艺术家的文化思考及立场》等篇目。
第四章:满目锦绣。该章是作者对前辈的敬仰、同行的赞赏、后学的奖掖,收入《素描边界》《云端花园》《心流》等篇目。
第五章:走——去看云。该章是作者在采风途中、旅行路上的见闻感受,收入《常熟看山看水》《清明三十五小时》等篇目。
2.文章细部呼应调整
框架搭建后,编辑进入文本细读环节。正是在细读中,编辑感受到作者观念的搭建和建构。在《中国绘画与中国画》一文中,先生提到,当“‘中国绘画’作为文明精粹已为世人所共享时,‘中国画’还以题材类别分科固守各自技法优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个性彰显”,导致“许多艺术家潜在的才能未能得以有效地发挥” 。“如果要健壮‘中国画’的精神肌体,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丰富它的艺术表现语言,除与当代艺术进行理性融合之外,更要俯身倾听追溯并吸纳‘中国绘画’自远古以来震荡发出的声响。”无独有偶,在《有谁窥见》《素描边界》《一种回应》里,先生为我们指明了健壮精神肌体力量的来源:一是“中国绘画”中的民间艺术。如湖北民间马口窑,它于艰辛处寓以生动,是“气韵生动”的最好注脚。二是素描。它“是人类的视觉启蒙,它的未来样式,它的未知能量,足以使未来美术史有志者另辟章节”。三是岩彩。在中国绘画史上,岩彩“有过令我们今天还为之激动的绚丽。今天,当我们已经自觉地意识到中国画表现力需要有更为贴切的物质表达方式时,我们的目光十分自然地就重新投向了情感观念表现赖以依存的物质媒材——岩彩”。这种遥遥相望的回应,让文稿有了一种建构美。
在文稿中,编辑还触碰到先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求索。在《一种回应》里,“一些本应进入课程体系的知识与许多民间艺术样式一样,被有礼貌地排到课堂以外的素质教育类的讲座范围”。而民间艺术样式是中国画的活力来源。《关于“美术高考”的几点思考》中,“美术专业考试内容、方式及评分标准与当代视觉艺术的多样化形成的审美取向之间,尚未形成合理互动的关系,学生应从更多的渠道以更多的方式获得学习美术专业应掌握的较为全面的知识”,因为好的创作是“文本研究与视觉体验的互为表里”,是“思古之情与求新之念的相互错综”,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好作品恐会沦为无稽之谈。在思考这些矛盾如何解决、消除的过程中,先生也在妥协与求索中撕裂拉扯。为了回应这些细节上的呼应,编辑在征求作者意见后,在原有的分类基础上,对文稿结构进行了微调,让文本内部的呼应有回响,文稿结构更加立体。
三、结合多方特色,精雕装帧之美
徐先生的速写大都是在开会途中、旅行路上、休憩间隙所做,上面留存有咖啡馆店名、酒店名称、南航航空标识等。另外,大量毛笔书写的文稿原件也成为即兴的书法作品。为了呈现最初的创作状态,在图片修整时,编辑尽可能多地保留了这些原始信息,这也是先生提出的要求。
这些速写和文稿所用的纸张,材质大相径庭,有宣纸、文稿纸、画纸,不一而足。书写工具中,铅笔、硬笔、毛笔都占有一席之地。如何将这些资料在图书“展厅”中充分展示、精巧布展,让它们既保留个性,又共同塑造作者性格,与文字交相呼应,是版式和图文设计的重中之重。《再建文档》一书的美编老师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对先生的作品也比较熟悉。即便如此,她也被眼前这大量的日常习作所震撼。在交流文稿结构及书稿情感流向后,编辑与美编确定了“淡泊”的基本思路,杜绝过度设计。
1.开本、内文版式
书籍外观形态上选用“口袋书”,这是徐先生在出版座谈会上提出的设计构想,也触发了编辑和美编对该书设计理念的思考。在徐先生的指引下,书籍开本思路清晰:成书要便于携带,置于掌上宜读,是能随时拿起、随身放置的书。编辑找来诸多参照系,设计多种规格,经多人体验后,该书最终确定了210×112的成书尺寸。
内文版式上大量留白,主要是结合徐先生人淡如菊的特点。正文字体字号整体呈现淡然、宁静的感觉。标题不做其他设计,字体与正文协调。目录则与正文一致,只加上红绿两色。这一设计思路,一是出于“逸淡”的构想,二是因為正文用纸上计划选用仿宣。采用这种纸张,不仅与作者多用毛笔书写有关,能尽力呈现生活原生态,也能让作者的绘画、文稿内容有更好的归属感。
图2 内文版式设计
2.图文配合方案
图文版式是本书需要重点设计的地方,先生没有给编辑提具体要求,只是强调图片色彩、情感与文章的契合度。其实,在图书框架搭建后,文章情感线索已经比较明晰。《越过山丘》《 并不遥远的回顾》《满目锦绣》是赞美篇,这些篇章舒缓、平静;《批评应有的力量》《走——去看云》,这些篇章表达了先生鲜明的学术观点与生活理念,节奏要更快一些。
首先,结合文章的情绪流动及具体内容,编辑先挑选节奏或内容与文稿相呼应的图片。如将“春日园中莺恰恰”的美景与“秋天塞外雁雍雍”的风光相对;将战士的勇武之气置于《批评应有的力量》里;将“逸民适志”的“诗酒养疏慵”之风插入《走——去看云》中。
其次,编辑挑选与文字情感密度契合的大幅作品。如编辑将先生在考察湘江时所做的暖色图片,与学院学子们的温馨故事相配;编辑将先生在域外考察的冷调蓝作品,放在艺术与科学的学科之思中。在这个设计思路的指导下,美编受作品情绪感染,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整体设计,只在具体的篇目上做了微调。
图3 内文图文设计
3.装帧与函套
经过多次调研和比较,编辑决定选用裸背锁线装,这种设计方便图书180°摊开,展现图片美。而且,裸背装能够在粗糙感中凸显生活化与不加粉饰的原生态效果,与正文中作者随时随地创作手稿的状态相呼应,突出非机械化的手工制作感。设计上,编辑将亮点置于锁线上,选用红、绿两种棉线,与封面书名、目录、正文配色形成呼应,且不增加设计元素。为了进一步强化内文特点,凸显“内外兼修”之义,分册封面不另选纸张,只在折叠的宣纸中间加一张原白衬纸,增加封面的挺阔度。虽然这样的方案突出了图书主题,但不利于书籍的存放和上架,于是,编辑决定以函套加持,将两册图书放置其间。
对比了多种设计方案后,函套外壳选用白色,不加渲染,内壳上再次使用红、绿两色,隐藏一份淘气的优雅。外壳元素上突出字体设计,这是因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而这本书是作者阅读、画画、写作生活常态的记录本,也是当下文化的一种记载。经过多方考量,函套正书名设计主要在笔形、笔画、结构等细节上着力,最终呈现一种边缘粗糙的原始感。副标题中英文书名等信息则采用本色压凹工艺呈现,不明显但又不可忽略,进而凸显主书名。
这些设计方案的出炉,是编辑与作者、美编多次沟通、多次头脑风暴的成果。图书下厂印刷那天,大家都翘首以待。当看到印刷机吐出带有油墨香味的成品时,徐先生也很开心,这种源自雕版,与版画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现代印刷术,让徐先生体验到另一种创作美。
四、结语
犹记得,在《再建文档》首发式上,武汉美术馆时任馆长樊枫先生的发言:“徐先生是一个善于生‘意’的人,在武汉设计之都客厅翟雅阁举行首发式,是他在综合考虑了作品形态后,又加持的另一层设计。”如今,重温《再建文档》,编辑蓦然发现,书架上的它看上去就像20世纪80年代的录像带,意外地与历史上的文献记载方式相逢。笔记本、录像带、“流动的展厅”(书籍),除了这些,我们还能有更多契合作者个性、彰显作者风格,又能完整保存作品个体信息的有意味的载体吗?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勇民. 一种回应:晤对材质展(前言)[J].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8(2):55.
[2] 徐勇民. 中国绘画与中国画:“国画”视觉表现元本价值的当代意义[J]. 美术界,2016(1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