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旭冬,徐 铭
(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区健康管理中心,安徽 合肥 230001)
医护人员的工作呈现高风险、高压力、高标准的特点,特别是省级三甲医院,面对患者流量大、病情复杂等情况,医护人员的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睡眠质量,而睡眠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生理过程,更是记忆复原调整、巩固的重要环节[1]。相关研究表明[2,3],长期睡眠不足会出现记忆力下降、免疫力低下、反应迟缓、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等疾病。长期睡眠不足、睡眠紊乱与很多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都存在相关性。医护工作专业性很强,不断更新知识、超负荷的劳动和频繁的昼夜交替,使机体的生物钟长期处于紊乱的状态,导致身心健康失衡,从而影响医疗服务质量。本研究通过调查某三甲医院的临床医护人员的睡眠质量现状,旨在探讨影响医护人员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为提高和改善医护人员的睡眠质量及医疗保健措施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指导。
1.1 研究对象 于2021 年1 月-3 月选取某三甲医院临床医生、护士进行睡眠质量现状调查,其中医生(包括医技)545 名,护士995 名,其他岗位260 名;男382 名,女1418 名;年龄21~65 岁,平均年龄(30.98±5.73)岁。
1.2 方法 通过向某三甲医院职工发放电子问卷形式进行数据收集,共收回问卷1969 份,排除问卷选项存在缺失的,有效问卷共1800 份,有效回收率为91.41%。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调查[4],该量表包含18 个自评条目7 个成分,各个条目按照0~3等级记分,各成分之和构成通过网络问卷形式进行数据收集。评分标准采用PSQI 总分,得分越高,夜间睡眠质量越差,若PSQI 总分在7 分以上,则可诊断为睡眠障碍[5]。
1.3 质量控制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确定研究方案,严格按照研究方案进行网络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仔细阅读问卷知识背景后,征得研究对象同意后,按照要求填写问卷,资料由某三甲医院体检中心医护人员按照标准录入,不合格问卷再次电话咨询,确保问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K-S 检验PSQI 总分是否满足正态分布,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两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睡眠质量总体情况 1800 名医护人员中,女性、年龄在25~50 岁、已婚占多数。PSQI 总分为0~17分,平均得分(6.82±2.98)分,该院医护人员的睡眠质量得分高于成人常模PSQI 平均得分(4.00±2.00)分,以PSQI>7 分作为存在睡眠障碍的界值,其中有睡眠障碍者592 名,检出率为32.89%。同时,调查时发现有59 名医护人员服用安眠药物助眠。
2.2 睡眠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锻炼、轮班制、饮食情况的医护人员睡眠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女性、年龄在25~50 岁、已婚的医护人员表现出更为明显的睡眠障碍(P<0.05),缺乏锻炼和三班制的医护人员睡眠质量更差、入睡时间更长、睡眠效率差且日间功能障碍明显(P<0.05),见表1~表3。
表1 医护人员睡眠障碍发生情况比较[n(%)]
表2 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的医护人员PSQI 各因子评分及总分比较(,分)
表2 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的医护人员PSQI 各因子评分及总分比较(,分)
表3 不同锻炼状况及轮班制的医护人员PSQI 各因子评分及总分比较(,分)
表3 不同锻炼状况及轮班制的医护人员PSQI 各因子评分及总分比较(,分)
省级三甲医院是国内优秀医院的标杆,很多患者在县市级医院出现诊断不明确、治疗遭遇瓶颈等情况,往往会选择上级医院进一步救治,故省级三甲医院的医护工作者的压力较大。医护人员从事的是一种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面对各种职业类型应激因素,如社会期望、超负荷的工作压力、经济收入及家庭压力等,面对特殊的轮班制工作,导致医护人员的生理、心理健康失衡、生物钟紊乱,长期以往会产生焦虑、抑郁,甚至精神类疾病,无法胜任高强度的医护工作,故睡眠是人恢复体力和保持精力充沛必不可缺的生理过程,而省级三甲医院的医护人员的睡眠质量更加值得高度重视[6-8]。
临床医护人员特殊的工作性质导致该群体普遍存在生物钟的紊乱、精神压力大、睡眠障碍等问题。相关研究表明[9,10],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院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开支,各个科室的工作人员明显不足,多个岗位出现一人身兼数岗的情况,医护人员值夜班的频率较前明显增加。本研究发现,三班制的医护人员睡眠障碍高于白班及两班制。通过调查发现,该院的医护人员每周值2~3 个夜班(每个夜班工作14~16 h)。随着医院的发展,各个科室的医护工作者工作量较前明显增加,夜班频率也高,而且多数是单独工作,强度高、压力大,缺少群体支持,身心一直处于应激状态,而超负荷的工作无法得到调整、缓解,使其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干扰身体的生物节律,这是导致医护人员睡眠质量下降的直接原因[11,12]。
医护人员的睡眠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个人层面包括责任心,沟通能力、业务水平等,三甲医院规模大,危重患者多,病情复杂,以及严格的管理制度,医护人员承担了大量的高强度且细致的工作,每一位医护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必须能够细致、准确地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地作出处理,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任何一点失误都可能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失去生命。医护人员的责任越大,压力越大,三级甲等医院是最权威的医院,这对医生、护士的业务水平、服务态度、沟通能力、知识储备等要求非常高,医生、护士需要不断学习国内外最新的前沿技术、掌握最新的医学知识,要不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其职业竞争压力大。另外,医护人员不仅要完成繁重的临床工作,为了职业晋升,还需要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包括国家级项目、国内外知名杂志的权威性文献等,这也给医护工作者带来巨大的压力,睡眠障碍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从社会层面分析,随着时代的进步、医疗知识的普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亚健康问题的关注度增加等,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医疗服务及医疗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护人员作为给人们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群体,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故大多数都处于亚健康状态[13]。
本研究发现,该院年龄<25 岁的医护工作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低,睡眠状态较好。该年龄阶段的医护人员身体机能状态较好,体力充沛,精力旺盛、社交活动多、生活和家庭压力小、自我调节方式多,从事临床及护理工作年限较短,职责压力较小,故睡眠较好。25~50 岁的医护工作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主要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尤其是女性,不仅要照顾长辈、孩子,还要面临工作、职称等方面的诸多压力,很多出现睡眠障碍,导致工作效率低,甚至因长期失眠导致精神抑郁、无法胜任工作最终离职等极端情况发生[14]。
本研究发现,已婚医护人员的睡眠障碍发生率高于未婚医护人员,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及与该院出现睡眠障碍的医护工作者沟通获悉,他们不仅要面对高强度、高风险、高压力的临床护理工作,还要在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家庭事务上倾注很多的精力,很多医护工作者在经历14~16 h 的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后还要面对家庭诸多问题,导致出现一系列睡眠障碍,包括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等情况[15,16]。
本研究发现,经常锻炼的医护人员睡眠质量高于不锻炼及偶尔锻炼的医护人员。《2021 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存在睡眠障碍的人群中,运动人群失眠困扰比例仅为10%。运动对睡眠是有帮助作用的,坚持运动可以提高睡眠质量。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17-19],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有氧运动干预能够进一步改善睡眠质量,其主观睡眠体验良好,有氧运动改善其他睡眠障碍合并症患者的有效性在相关研究中也得到了佐证。
本研究发现,饮食是否规律和睡眠质量有相关性,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不能正常按时就餐,特别是医护人员。医护人员的胃病发生率较高[20-23],面对繁忙的工作和患者病情的随时变化,很多医护人员的饮食非常不规律,为了保持充沛的体力和旺盛的精力,这些医护人员会选择喝浓茶、咖啡、兴奋性饮品等,还有睡前过饱、饥饿、刺激性的食物等,这些都会对大脑神经起到兴奋作用,也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这也是其睡眠紊乱的一个重要因素。
4.1 自我管理 自我健康管理是保证患者获得科学、合理治疗的关键。医护人员应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加强自我心理调节、正确对待工作压力、掌握好与患者的沟通技巧、积极学习行业知识、掌握专业知识的必备技能、合理饮食及按时进餐、适当体育锻炼、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与同事积极的沟通等。适时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心理保健,尽量降低各种压力引起的不良生理、心理及行为反应。
4.2 组织化科学管理 医院的管理要以人为本,重视关心下属,调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如加强一线人员的人员储备、减轻工作量、延长轮班周期、合理安排班次、定期的心理疏导、提高医护人员的工资待遇、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等,对于工作表现突出的医护工作者,增加晋升机会、给予子女入学等相关福利、减少非医疗护理性工作、建立健全后勤保障体系。
4.3 针对三甲医院医护人员的人性化服务 医护工作者特殊的轮班制度、缺乏锻炼、饮食不规律等均可导致医护人员出现睡眠障碍。科学且合理的管理体系是医护人员战斗一线的有力保障,管理者应重视和支持临床医护人员的睡眠问题、身心健康问题,应理解和关心医护人员,帮助他们进行放松训练。工会等部门可以开展适当的健身活动,丰富医护人员的业余生活,同时进行人际关系、社会技能、心理咨询、亲子关系等培训,提高三甲医院医护人员的心理素质及抗压能力,合理安排年资高、临床知识丰富的高职称医师及护士在临床一线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增加夜班人员的待遇,调动夜班人员的积极性,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医疗队伍[24,25]。
睡眠障碍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的非自限性疾病,能引起内分泌紊乱、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乏力、精神抑郁、烦躁、情绪失控等一系列问题。若不引起重视、不及时改善和治疗,对身心造成重大危害,故对医护人员进行睡眠质量评估,对存在严重睡眠障碍的医护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及合理的药物辅助,将有利于三甲医院的进一步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多优质的医疗资源及诊疗服务,为国家医疗体系的长期优化发展开辟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