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以来“时代新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3-05-08 05:38刘泽翱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时代新人学者培育

刘泽翱,宋 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应当“培养什么人”指明了方向。自“时代新人”提出以来,学界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从整体上把握这一主题的文献相对较少,且分析方法仅侧重于定性分析。基于此,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从文献数量变化、关键词时区分布、关键词共现聚类等角度对“时代新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以把握该研究的整体态势及其主要面向,并为进一步深化该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选取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数据选取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检索方式为高级检索,检索条件为“主题=时代新人”,检索截止时间为2022年11月12日,检索时间跨度统一设置为2017—2022年。此外,由于“时代新人”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的,因此,本文在筛选文献的过程中手动剔除了2017年10月18日之前的文献。本研究的文献主要有两类:一是期刊论文,共检索出 2 615 篇;二是硕士、博士论文,共检测出507篇。为提高文献的可参考性,用于共现词和聚类分析的为核心期刊及以上的文献、硕博学位论文。经人工筛查去除无关、重复及新闻、会议记录等无效文献后,共获得有效文献 1 213 篇。

(二)研究方法介绍

CiteSpace是一款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可视化背景下发展出来的,用于研究学科演进路径和研究热点、研究转折点的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将CNKI数据库中经过人工筛选的Refworks格式数据导入CiteSpace 5.7 R5版本,并启动软件。其中,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在Pruning设置中打开“Pathfinder”和“Pruning slicednet works”功能,对知识图谱进行精简修剪。为增强图谱的直观性,本文将关键词节点的形状选择为“十字形”,最终绘制了关键词共现图谱、关键词时区图谱和关键词聚类图谱。此外,在知识图谱中,关键词的十字节点面积越大,表明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越应当引起重视,因为其代表着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此同时,本文还利用Excel表格对“时代新人”这一主题的年度发文量、关键词出现频次等进行了统计。

二、“时代新人”研究的整体态势

通过统计“时代新人”研究文献的数量变化能直接观测这一命题的研究态势,而分析关键词时区图谱则可以较为具体地把握该研究不同阶段的特征。

(一)发文量分析

如图1所示:党的十九大以来“时代新人”研究文献的数量总体上呈先持续上升后略有下降的趋势。2017—2018年的文献数量相对较少,研究处于起步阶段;2018—2021年的文献数量呈较快上升趋势,表明该主题受到学者们广泛关注;2021年至今,文献数量在达到一个峰值后略有回落,但总体上仍处于高位,表明相关内容仍受到学者的持续关注。

图1 “时代新人”研究年度发文数量趋势图

(二)研究阶段划分

关键词是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凝炼,也是学者思想的集中表达。CiteSpace中的关键词时区图谱是通过时间区块分割来直观反映关键词的出现顺序及共现关系,能从宏观上反映一个研究主题的动态演化历程(见图2)。

图2 “时代新人”研究的关键词时区图谱

如图2所示:有关“时代新人”的研究大致经历了由概念性阐释到多维度探讨再到学理性深化的过程。

1.初步探索时期(2017—2018年)。关键词节点的总数相对较少但面积普遍较大,说明这一时期的研究多为概念性阐释,为后期研究奠定了有力基础。这一时期关键词节点面积较大的除“时代新人”外还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中国共产党、大学生等。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谈到有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时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换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为“时代新人”的系统性研究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习近平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而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时代新人”则被看作是对该会议思想的深化发展。

2.快速发展时期(2019—2021年)。与2017—2018年相比,这一时期的关键词节点数明显增多,排列也更为密集,表明有关“时代新人”的研究话题正在大量增加,研究也进入了多维度探讨阶段。这一时期关键词节点面积较大的还有培育、青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等。这些集中出现的关键词与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及周年纪念活动有关。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并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着力推动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2]。“3.18”讲话成为“时代新人”研究的重要转折点,推动了学者们更加广泛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新人”培育研究相结合。2019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着眼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3],使该时期的学者们十分重视将“时代新人”培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2020年3月20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重视劳动教育,“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4]此后,劳动教育与“时代新人”培育的研究愈发受到学者们的关注。2020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强调要开设好大中小思政课,推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促进了学者们将培育“时代新人”与小学、中学思政课建设及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相联系。

3.深化拓展时期(2021年至今)。2021年以来,党和国家相继举行了一系列重大活动,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其中阐述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极大引发了学者们对“时代新人”研究的审思;同时,由于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极大发展,使学界的研究力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进而推动相关研究加快走向学理性深化阶段。这一时期关键词节点面积较大的还有“现代化” “生成逻辑” “人类文明新形态”等。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形成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之源的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引发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热潮的同时也使许多学者开始立足于现代化的视角思考“时代新人”的内涵特质。此外,“七一”讲话中还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述,极大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新人”的关联研究。2021年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许多学者立足于此开始讨论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对“时代新人”培育的意义。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以培育“时代新人”为重要目标强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促使许多学者探讨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创新及课程思政与培育“时代新人”之间的关联。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推动了“时代新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未来,有关“时代新人”的研究也将随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向纵深发展。

三、“时代新人”研究的热点论域

词频(Frequency)是指关键词出现的次数,中介中心性(BetweenessCentrality)则表示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中介中心性高于0.01表明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具有较高的关联度。笔者将经过整理的数据输入CiteSpace,得到了“时代新人”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3),并按照词频由高到低选出位于前32位的关键词制成表1。

表1 “时代新人”研究的部分关键词排序

如图3所示:图中节点数(N)为351个,连线数(E)为432条,表明有关“时代新人”的研究已形成相当规模。此外,图中显示出平均网络密度(Density)为0.007,表明“时代新人”相关子话题之间联系较为紧密,但研究的面向仍较为分散。其中,“新时代”“大学生”“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的关键词节点面积较大,表明学者们在研究“时代新人”时较多立足于时代背景、主要群体和培育路径等方面。

图3 “时代新人”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为进一步把握“时代新人”研究的主题脉络,笔者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聚类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是关键词之间关系的可视化表现。聚类编号(#)的数字越小,其内部包含的关键词数量越多。为提高聚类结果的准确性,笔者对重复语义的聚类标签进行合并后得到图4所示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其中,图谱模块值(Q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是评价图谱绘制效果的主要指标。通常认为Q值大于0.3,表明图谱结构清晰显著;S值大于0.5,就可以认为聚类结果是合理的[6]。图4中,Q值为0.855 6、S值为0.954 6,表明聚类结构清晰、结果合理;在“时代新人”的主题下,聚类标签主要为:中国特色、大学生、青年、育人价值、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复兴、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等。其中,聚类“中国特色”编号最小、覆盖面积最大,反映出“时代新人”的研究热点大多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综合以上两个图谱及关键词词频、中介中心性统计结果,可以将“时代新人”研究的热点论域概括为四个方面。

图4 “时代新人”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一)“时代新人”的出场逻辑

“时代新人”的出场逻辑是指“时代新人”形成和发展所体现的内在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对“时代新人”的出场逻辑研究兴起于2017年,起初主要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展开,随后伴随着相关理论研究的成熟而逐步走向深入。具体而言,学界对“时代新人”出场逻辑的讨论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实践逻辑。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学界主要围绕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聚类#0(中国特色)形成了两种界定。一是新时代历史方位客观要求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新问题。据此,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时代新人”的出场提出了客观要求[7]。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说。由于“时代新人”的首次提出包含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述的相关部分。因此,有学者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新部署新要求,贯彻好这些新部署新要求就必须着眼培养“时代新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断深化拓展[8]。

2.理论逻辑。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学界主要围绕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三个分析维度。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和科学阐释为“时代新人”的出场提供了理论基础[9];二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高度重视青年工作,为“时代新人”的出场奠定了丰富的理论经验[10];三是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时代新人”的出场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11]。

3.历史逻辑。针对“时代新人”出场的历史逻辑,学界围绕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和图3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主流观点有两个。一是中国共产党“新人观”继承说。学者们大多认为,注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引领制定相应的育人目标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但是对于这一传统回溯的划分略有不同。例如,戴木才[12]以新中国史为视角,指出“时代新人”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高度重视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优良传统的延续;此外,也有学者以百年党史为视角,指出“时代新人”这一概念可以做“一般性”理解,即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因不同历史时期的“新人”都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所以可以看作是一种历史的延续。由此,培育和锻造“时代新人”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担负的使命[13]。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君子人格”的传承与创新说。例如,王仕民等[14]指出,儒家的君子人格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追寻数千年的理想人格,而“时代新人”承接了儒家君子人格的精神基因与文化血脉,并实现了对其超越。

(二)“时代新人”的主体研究

主体是指构成事物的主要部分,而哲学上的主体则是指对客体有实践和认识能力的人。因而学界已有的对“时代新人”主体的研究可划分为对“时代新人”的主要群体指向和“时代新人”作为主体性存在的研究。综上,有关“时代新人”的主体研究主要体现为“青年”“大学生”等关键词或聚类标签。

1.“时代新人”的主体可以理解为构成“时代新人”这一概念的主要群体。当前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已基本达成共识,即“时代新人”的主要指向是青年。如图4所示:聚类“青年”的标签序号为#2,表明其涵盖的关键词数量较多。在概念的界定上,也普遍将青年群体看作是“时代新人”的主要构成。有学者立足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对青年的界定(年龄范围14~35周岁),论证了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既是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也是当代中国青年走上工作岗位并逐步发挥自身才能的过程。青年的年龄优势和群体数量优势决定了他们必然是新时代历史使命的承担者,青年努力的方向就是争做“时代新人”[15];同时,也有学者将“时代新人”与习近平对青年的相关论述相联系,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寄语青年的讲话,形成了关于青年理想人格的重要论述,并将青年理想人格概括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6]还有学者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入手,指出“时代新人的主体不是所有人,而是那些价值观和人生观尚在形成中的青少年。”[17]此外,在学者们将青年视作“时代新人”主体的基础上,还特别关注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研究。表1中“大学生”位列频次第三位,中介中心性值为0.1,表明其研究热度较高。一是与大学生是新时代的青春要素,思维较为活跃,身上涌动着时代的青春血液有关[18];二是与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视高等教育的相关论述有关。例如,章琳[19]指出,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而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凸显了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使命和责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大批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需要高校向社会输送优质可靠的“时代人才”。

2.对“时代新人”的主体性研究。主体性是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确证的根基。“时代新人”作为主体性存在指“时代新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参与者,是这一实践过程的主体角色。因此,“时代新人”在此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伟大实践中呈现出的社会化的人。例如,张鲲[20]指出,“时代新人”实质是具有历史感、时代感和“类”特征的实践主体,是通过实践活动不断超越自身的自由自觉的人,是统观历史面向未来创造自己生活的人,是人的本质的实践生成和展开。”此后,冯刚[21]进一步立足于人的现代化进程,讨论了“时代新人”作为一种主体性存在的丰富内涵。他指出“时代新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是社会主义现代性的人格化,更是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除此之外,也有学者立足特定视角讨论了“时代新人”作为特定实践主体的含义。例如,王婷[22]立足乡村振兴视阈指出,“时代新人”是乡村振兴的实践主体,是具有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致富新人,是具有自信担当精神的奋斗新人和具有共产主义政治信仰的理想新人。

(三)“时代新人”的思想内涵

“时代新人”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范畴,其中既有理念上的要求,又有实践中的规定。因此,对于这一范畴的把握不仅要着眼于其所体现的丰富内涵,而且要从不同的维度和向度去把握这些内涵[23]。对“时代新人”的思想内涵分析可以从“时代新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精神状态和应承担的使命任务三方面入手。

1.“时代新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界围绕关键词“习近平”“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聚类#5(爱国主义教育)对“时代新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展开了研究,形成了三种视角。一是三素质说。认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时代新人’的素质要求。”[24]这种观点在学界获得了较多认同,但也有学者持不同看法,认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是“时代新人”的基本规定。”[25]二是立足“五育并举”的五素质说。认为“德智体美劳”是“时代新人”的必备素养[26]。三是着眼特定视角,讨论“时代新人”的必备素质。当前学界普遍倾向将“时代新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相联系,认为“时代新人”应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27]。也有学者立足道德素养与时代发展要求的关系指出,“时代新人的道德素养包含道德理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自觉等基本要素。”[28]此外,还有学者从人特有的思维形式出发,认为“时代新人”的理论思维是“时代新人”主体生命活力的体现,“时代新人”的理论思维应以“系统思维”“发展思维”“矛盾思维”“创新思维”“和合思维”为基本意涵[29]。

2.“时代新人”应具备的精神状态。对“时代新人”应具备的精神状态研究集中体现在关键词“担当精神”“奋斗精神”“文化自信”“创新”中,形成了四个维度。一是“时代新人”应着眼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明确自身的使命担当,彰显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30]。二是“时代新人”敢于开拓奋进、敢于走在时代前列,必然要求具备奋斗精神。奋斗精神是现实社会中“时代新人”精神风貌的展现[31]。三是“时代新人”应彰显高度的文化自信,承担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使命任务,应在文化的鉴别和接纳中培育文化自信[32]。四是“时代新人”应有敢于创新的精神状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培养守正创新的“时代新人”和自立自强的创新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33]。

3.“时代新人”应承担的使命任务。学界对“时代新人”应承担的使命任务研究主要围绕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展开。学者们大多根据“时代新人”提出的宏观历史背景论证了时代赋予“时代新人”的使命任务,但也有少数学者以微观特定视阈分析了其承担的特殊任务。宏观上,学者们多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讨论了“时代新人”所承担的使命任务,认为“时代新人”是“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主体[34];此外,当前学者还较多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这一战略进程分析了“时代新人”承担的使命任务,指出“时代新人”的素质和本领应注重向高层次方向发展,立足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强化主体参与意识[35]。微观上,有学者立足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指出“时代新人”承担着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历史重任[36]。也有学者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指出“时代新人”的文化涵养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命运,彰显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底气与品格[37]。

(四)“时代新人”的培育路径

“时代新人”的培育路径是指在探讨“时代新人”内在规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和揭示形成这种内在规定的机理。对“时代新人”培育路径的研究是学界讨论较为热烈的领域,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主要形成了理论和实践两类研究视角。

1.理论上,学者们主要围绕图3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图4中的聚类#8(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四种视角。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述涵养“时代新人”[38]。二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时代新人”,铸魂育人[39]。三是以红色文化培育“时代新人”。在第三种研究视角下,学者们大多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宏观历程,讨论百年党史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对“时代新人”的培育作用,认为必须让“时代新人”深刻学习体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要义[40];也有学者从微观入手,以具体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例,讨论其对“时代新人”的滋养[41]。四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化育“时代新人”。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42];同时,伴随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深入研究,也有学者开始着眼某一具体的文化类型,讨论其育人功能[43]。

2.实践中,学者们主要围绕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劳动教育”“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图4中的聚类#10(思政课)、聚类#11(课程思政)展开,共形成了三种主要的研究类型。一是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培育“时代新人”的作用。学者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认为培育“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使命提出的新要求[44];此外,也有学者立足“大思政课”这一新概念,认为要善用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45]。二是研究课程思政对培育“时代新人”的协同作用。有学者指出,课程思政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价值导向,确立了时代坐标,着力于新时代的理想人格塑造[46]。也有学者立足具体的课程思政建设,探讨了高校艺术美育滋养“时代新人”成长的功能[47]。三是发掘劳动教育对培养“时代新人”的重大意义。有学者立足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指出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能够以开拓创新、矢志奋斗的劳动精神为引领,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48],分析了劳动精神、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对“时代新人”培育的重要意义[49]。

综上,学者们立足现实,着眼时代发展需要,紧跟党和国家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围绕出场逻辑、主体构建、思想内涵、培育路径对“时代新人”的研究分析取得了丰硕成果,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对“时代新人”研究的未来展望

“时代新人”的提出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广泛讨论和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对“时代新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可以看出学界对“时代新人”的研究已形成了初步的整体认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当前学界针对“时代新人”的研究仍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存在可深入拓展的研究空间。

(一)应立足现代化进程持续丰富内涵研究

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世界历史进程。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一方面,从内涵深化上看,立足现代化进程探讨“时代新人”的内涵与演进路向不仅是这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主体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客观要求。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一次将“民族复兴”与现代化进程相联系,也为“时代新人”的未来研究提出了客观要求;同时,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因而立足现代化进程探讨“时代新人”作为“类”主体的人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贡献自身力量、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也是推动“时代新人”这一概念内涵深化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从内容关联上看,当前对“时代新人”的研究虽已取得较多成果,但其与诸多相关联概念的关系仍待进一步梳理。例如,“时代新人”与“理想人格”,“时代新人”与“立德树人”等。未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演进,这些问题的探讨也有待进一步深化,以促进“时代新人”研究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

(二)应着眼互联网发展关注新型培育路径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推动了人的存在方式在深层次上的变革。因此,互联网的发展也拓展了“时代新人”作为“类”主体的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网络不仅是当今人们获取知识、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也是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因素[50]。作为“时代新人”主体构成的青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而互联网则无疑是对其影响的关键变量。因此,考察互联网发展与“时代新人”培育的辩证关系,不仅是“时代新人”研究的应有之义,而且应当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当前考察互联网发展对“时代新人”影响的成果相对较少,已有的分析也多存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相关内容,对互联网发展与培育“时代新人”的专门研究仍然薄弱。此外,2021年颁布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也指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无疑也为互联网发展和“时代新人”培育研究预设了广阔的前景。

(三)应整合研究力量着力建构多元研究视阈

对于某一主题研究成果的体系化建构需要不同机构、不同学科之间的学者相互合作、交流互鉴,形成有关某一主题的研究团队和合作网络。党的十九大以来,有关“时代新人”研究的学者数量已然初具规模。其中,冯刚、栾淳钰、骆郁廷、韩震等发文量均在5篇以上,并且部分学者之间已初步形成了研究合作网络,但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同研究平台和交流协作机制仍需进一步构建。从研究成果上看,“时代新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多为学术论文,系统阐释“时代新人”这一命题的著作类成果仍较为匮乏。从研究力量来源看,当前对于“时代新人”的研究力量来源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其他学科的研究力量较为稀少,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视角亟待丰富。因此,未来对“时代新人”的研究应促进研究力量的进一步整合加强,推出一批系统化、集成化的研究成果。此外,“时代新人”本身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范畴,加强不同学科、不同视阈的研究力量也可以促进对“时代新人”交叉学科研究的理论融合,进一步丰富对“时代新人”的学理阐释,拓展“时代新人”培育的现实路径。

猜你喜欢
时代新人学者培育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时代新人的成长环境
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如何让十九大精神浸润学子心平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立德树人与初中地理课堂的亲密接触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