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周永国(1984~),男,汉族,贵州毕节人,金沙县沙土镇观堂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摘 要:社会在发展,法治在健全。近年来,国家通过顶层设计,从战略的高度宣传和贯彻法治教育精神,启动了各级各类法治教育进校园活动,创建了一批批法治教育示范校,以创建示范推动法治教育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等工作。学校作为法治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对引导少年儿童从小养成学法、尊法、用法、守法的好习惯有重要作用。小学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同样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内容,不仅可以作为法治教育的补充,也是学科教育融合的具体体现,能发挥数学课堂育人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0-0101-04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法治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大任。课堂作为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新时代的课堂教育的重要课题。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缺乏法治观念,如果法治教育缺失,法治观念淡薄,那么对学生的成长和国家人才的培养的影响将无法估量。从小培养小学生法治精神和法治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促进作用。数学课堂作为小学教育的主要课程,贯彻于整个小学阶段,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课时等方面都凸显了其重要的学科地位。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和表征体现。在小学数学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法治资源,怎样在兼顾课堂教学内容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合理渗透法治教育,促进学科融合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效果,以及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重要作用,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学科特点和法治教育的相关要求,结合笔者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 努力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法治知识储备
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是国家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如果要求再高一点的话,还应学习了解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有关法律法规。从现在县区乡镇的教师基本构成情况来看,有的教師第一学历还是比较低的,有的教师虽然通过其他学习渠道提升了自己的学历,但知识的内涵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作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法治意识一直伴随着教师的成长。社会在进步,法律法规也随之进行修订和完善,要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丰富教师的法治知识储备将是一个关键。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对法治知识更新储备的意识比较淡薄,小学数学教师也不例外,有些教师疲惫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处理班级事务等方面的工作,常常忽略了对法治知识的学习,导致法律法规知识不足、法治意识不强。这种现象对在数学课堂中融入法治教育是极为不利的。试想,一个连法律法规知识都了解甚少的数学教师,在构建课堂教学的时候,怎会把数学知识与法治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渗透。唯有教师有丰富的法治知识,在备课研课时才能有效渗透法治意识,才能将数学知识的传授与学生法治教育的培养放在一起思考,才有可能构建出有质量的课堂。
(一)加大对教师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学习宣传力度
培训是推动教师成长的主要方式,在培训中,除了要进行学科专业知识培训以外,还应加强教师法律法规的学习宣讲。一方面通过学习培训可以让教师明白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培训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法律法规知识,让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有少数小学数学教师认为只要能把课上好了就行了,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向数学教育转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在课堂上除了获得数学知识以外,还应收获其他知识。
(二)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新时代的学校,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上应规范、有效。在很大程度上针对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应形成可行的监督机制。学生、家长的法律意识提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探讨交流,才能更好地碰撞出知识的火花,进而将法治教育开展得更深入、有效。尽可能地避免随意性和一言堂的发生,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效果更好。
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
法治教育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对教师的要求和对学生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数学课堂教学应强调以数学学科知识技能传授为主,切不可将数学课上成法治教育课,更不能将法治教育内容生搬硬套地放入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这里重点强调的是“融合与渗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要注意策略的适用,尽量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在教材中挖掘和创设法治教育契机
鉴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能直接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知识点少之又少,多数具有隐蔽性。因此,无论是个人备课还是集体备课,都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在教材中发现和创设可以渗透法治教育的内容,把法治教育无声地渗透于教学之中,不能将法律条款作为知识在课堂上教育研读,但也不能忽视每个知识点可能隐藏的法治教育渗透内容。要根据教材内容,恰如其分地进行渗透。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一分”想想做做第1题时,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情境图中信息,用5个问题串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观察图中有哪些动物、哪些是常见的、哪些是不常见的、哪些属于野生动物、能不能随意捕杀野生动物等。”在师生的问题对话中,让学生在回答及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明白了不能随意捕杀野生动物的道理,从而促进了学生法律意识的发展。让学生知道自己在生活中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规矩意识,引导学生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的家园,从而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里面的相关内容。又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九章“统计和可能性”想想做做第2题时,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统计空气质量污染指数,并说说对这些城市空气质量的看法和想法。通过这个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从空气质量污染的指数中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环境破坏的灾难性,从而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里面关于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等内容。当然,小学数学无论是苏教版教材还是其他版本的教材,在现行数学教材中,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多留意、多解读,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是可以发现和创设法治教育的契机的,但切不可在没有渗透点的知识内容上,无端地生出法治教育的渗透点,给课堂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二)在交流讨论中发现和创设法治教育契机
2022版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说明除了教材中的内容知识固定以外,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是不能百分百预料的,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有可能出现新的问题和答案。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抓住学生在回答问题中的一件事、一句话或知识点的内容,通过自己大脑的二次加工,随机应变在交流讨论中自然地渗透有关法治教育。正因为课堂教学的多变性,才造就了数学课堂的精彩,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表现。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折扣”问题时,根据课堂教学预设了:“平时大家去买东西时关心的问题有哪些?”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班上多数学生的回答都是关注商品价格的多少、自己身上带的钱够不够、卖价是否便宜、是否降价处理等。但当时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却很独特,他回答道:“我还注意了商品的生产日期,有效期,检验合格证,说明书等。”通常情况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说到便宜或打折教师就会抓住关键词进行教学。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会错失了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机会。在交流讨论中,学生提到“商品的生产日期,有效期,检验合格证,说明书等”都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面找到相应的内容,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明白如果买到了假冒伪劣产品、过期的食品或不合格的产品时,可以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这就自然而流畅地渗透了法治教育。因为课堂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是无法全面预料的,所以,如果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有可以渗透的法治教育内容时,要及时抓住,以便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法治教育。
(三)在练习题目中发现和创设法治教育契机
数学学科的知识点基本是以例题的形式出现,以练习的形式巩固。所以知识的应用都是在题目之中,要在数学教学中发现和创设法治教育契机,教师还可以在题目中发现和创设,尤其是练习题,教师可以自己编写练习题,从而把有关的法治知识融入其中。例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税率”时,可以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人或他人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情况。学生在调查整理数据的同时,既融入了税率的知识,又向学生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的相关内容,知道纳税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汇报近几年偷税漏税的具体案件,并设计成一个数学问题。这种通过作业练习的方式,将法律知识的条文内容形象化、生活化,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理解了纳税的义务和责任。在教学“统计”时,可以让学生收集身边需要用有关法律知识解决的生活问题,如辍学问题、教师体罚学生问题、家庭暴力问题等。把这些问题编成统计资料,这样在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渗透了相关的法治教育。
(四)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创设法治教育契机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不断形成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核心素养。苏教版数学设计了许多的实践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每个环节、每个内容、每个细节都可能蕴含着法治教育的内容,如果教师能结合当时的实践活动情境加以引导,不断优化设计,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进行法治教育渗透,那么将会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字与信息”时,让学生收集有关邮政编码的知识,同时给自己远方的亲戚邮寄一封信,了解邮寄的程序和规则,邮寄需要写清楚准确的姓名、地址和邮政编码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白了邮政编码不能随便乱写的法治知识,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中有关邮政编码的相关知识,提升了学生学法懂法用法的意识。又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统计”的知识中,让学生在交叉路口统计8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的数量,在学生安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通过这种实践活动的教育,让学生明白了要遵守交通法规,既增强了学生的交通规则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实践活动非常感兴趣,如果能够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与法治教育相结合,学生的法律意识一定有明显的提高。
(五)在情境创设中发现和渗透法治教育的契机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情境教学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用真实的情境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记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教学中,学生可以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利用观察、猜想、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和直观想象等方法,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在众多的数学情境中,存在很多可以渗透法治教育的内容。比如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第2~3页情境图,教师在出示情境图过后,让学生举出相应的示例,促进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的各种玩乐设施,了解什么是公共财物。让学生明白社会公共财产需要得到大家的爱护,从而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在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数一数”第10页的情境图中,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师生互动等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的国旗,同时可以向学生展示国旗实物,并说明国旗的特征。让学生交流“在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能看到国旗”以及回忆学校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国旗是国家的标志和象征,要热爱、尊重国旗,同时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在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第26页情境图中,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相关的内容。在教学时,可要求学生“先估一估数学书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再用直尺测量。引导学生认识:“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怎么办?(产生较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同样的方法理解分米的产生。在测量活动中理解什么情况下用较大的计量单位,什么情况下用较小的计量单位。让同桌把所带的直尺刻度与刻度进行比较,看刻度是否完全一致,由此引出计量器具应当统一准确,不然就会出现混乱的问题,为以后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的内容做必要的铺垫。
(六)在不同学段渗透法治教育的内容要有深浅
义务教育阶段,把小学分为三个学段,因为三个学段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能力、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三个学段渗透的法治内容都是同一深度的话,很明显违背了儿童教育的规律,学生的学习也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为了使法治教育具有针对性、发展性。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一些经验做法。对刚进学校的一、二年级学生,应重点渗透学生学校的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以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為主,强调行为习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也乐于使用。对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渗透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基础上,应重点渗透社区公共意识和安全意识,让学生能自律的同时,也学会关注他人的行为。对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多行为习惯通过前几年的训练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渗透法治教育时应重点进行违纪违规违法案例的分析,初步接触法律法规条文,感悟法律的公正严明,逐步培养学生对法律法规的敬畏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还能促进学生法治意识的提升。当然,要真正提高学生法治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只靠数学课堂融合渗透就能起到很好教学效果的,还需要全学科、全过程的投入。作为数学教师,如果能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合理使用各种策略发现和创设法治教育契机,那么让小学生不断提高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将成为现实,也会减少及避免少年儿童参与违法乱纪的事情,保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实现社会的和谐幸福。
参考文献:
[1]谢春芳.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J].中华少年,2018(2):46.
[2]谢春芳.浅谈法制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8(48):72.
[3]徐大权.谈谈法制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A),2015(10):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