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法
摘 要:《烛之武退秦师》最为精彩的艺术应该是“空间”之美——言简意丰,留给读者很多的想象,主要表现在事件发生的背景介绍不多,露少藏多,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拓展了作品的内容,增加了作品的深度与广度;人物语言简练含蓄,点到为止。这样的语言特色可使读者在阅读之中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由此获得更加深入、更加完整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语言;想象;空间之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1-0069-04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左传》是中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数语,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很好地体现了《左传》的这些艺术特色。
《烛之武退秦师》最为精彩的艺术应该是“空间”之美——言简意丰,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无限遐想,从而带来想象之美。“空间”,也就是留有余地,即“留白”,这也是很多艺术作品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使用最多,尤其是中国画中的写意画。中国画的留白是古人空间想象力在绘画领域的巧妙呈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是一种艺术创造,在现实与虚幻中,通过二者的相互关系,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虚实相生,表达对艺术美的追求。尤其是中国的写意画,运用传统技法,传递绘画者对生活、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传统绘画独步天下的艺术境界。这样的艺术手法,深为中国古代诗人所喜爱,中国古代诗人们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借用这种手法,反反复复的运用,甚至钟情到了不厌其烦的地步。读者们所熟知的古诗词“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无一不是这样的典例。而现代诗人对留白的艺术手法同样喜欢移植到诗词中,现代的诗词作品虽然不像古代诗词运用得非常多,但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等。“作品一半是作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作品完成后读者怎么解读全由读者说了算,读者阅读的多样性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这也是作品“空间”之美的艺术魅力所在。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到诗词《含蓄》时说道:在描述刻画事物的时候,不需要很多的文字描述,用极其少的文字来反映事物最传神的一面,努力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可以说,很好地阐释了留白这种空间艺术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运用的特点。
古今中外的作家、理论家都对此有所论述:海明威在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了冰山理论,把文学创作比作海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黑格尔也对文学创作的显性与隐性有着自己的看法:一般的叙写比较直接、感性,也就是比较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好像照相机一样。而艺术的表达形式确实与众不同,它描述事物本身却不止于事物本身,描述的事物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媒介,目的是通过这种媒介传递到事物以外,表达某种要表现的内心深处的东西。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隐”的概念,指出“隐之为体,义主文外”和“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等观点。苏东坡也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于此。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远矣哉。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
下面从几个方面谈《烛之武退秦师》的“空间”艺术之美。
首先,人物活动之前的背景介绍,情节交代,露少藏多,给了读者丰富的空间想象,拓展了作品的内容,增加了作品的深度与广度,使作品的“空间”之美展现得尤为强烈。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以人物对话为主,表现了春秋时代谋士纵横捭阖,能言善辩,强大的逻辑思辨力等。而文本的叙述性语言不多,寥寥数语,却很重要,是解读文本非常重要的材料,甚至可以说,如果略去了这数语,人物对话的意义可能就不存在了。
先看开篇的一段话,这也是文本叙述语言最多的一段,“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表面上看,这段叙述语言简单明了,把有关的情况介绍得很清楚:时间、地点、参战的国家军队、攻打的原因、部队的驻扎情况等,似乎不需要赘述,读者什么都明白了。细细品味,其实不然,这里面的信息量非常丰富,文字只是露了一部分信息,而更多的内容却藏在了文字之下,而这言外之意最是需要搞清楚的,这一部分是需要读者去想象思考的,这也正是文本最值得揣摩的地方。“晋侯、秦伯围郑”一句话就将读者带到了古代战火燃起、双方紧张对峙的场景之中,字虽少,却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各种情形尽显其中。一个“围”字,既点出了敌人来势汹汹、军力强大难敌,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又说明郑国面临的危急形势,可以说是危在旦夕,不能不说是惊心动魄。如此形势,以军队作战的方式保住国家已无任何可能性,這也才有了后文“说退”一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交代了秦晋两国出兵伐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以其无利于晋”。这件事指的是晋公子重耳因国内宫廷斗争,争夺王位失败,不得不流亡国外。流亡途中,经过郑国,而郑国国君郑文公没有礼待流亡的晋公子重耳(僖公二十三年),于是郑国和晋国结下仇怨,成为这次晋国围攻郑国的理由,虽然这个理由算不得光明正大,但晋国强大,再加上另一个强大的秦国,郑国无力抗衡,同样无力申诉,谁让郑国在诸强争霸的春秋时代那么弱小呢,弱小就是原罪。二是郑国“贰于楚也”。这件事情指的是(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在城濮展开激烈大战,郑国和楚国结盟,站在楚国一方。其实这也不算什么罪过,国与国之间结盟,是很正常的。问题是城濮大战,楚国失败了,而且败得很彻底。战后,郑国极力修补和晋国的关系,极尽努力,仍然于两国修好之事无补。晋国稍做休整后,便对郑国发动了这场不义战争。当然,晋国给出了两条围攻理由,其实都算不得理由,毕竟春秋无义战。虽然语言简短,但内涵丰富,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这次攻打郑国,其实与秦国没有什么关系,按理说,秦国不应该参与,但秦国偏偏参与进来了,与晋国一起围攻郑国。秦国参与进来,一方面是因为秦晋两国有姻亲之合,秦国是为维持两国间的关系。春秋战国时代,为了国家利益,两国之间结亲或者互派人质(可参阅《触龙说赵太后》)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另一方面,秦国也想分一杯羹,没有哪个国家嫌国家获取的利益多的。各国之间的结盟或者约散,亲疏远近,多是利益所致,“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当然,文章这一段的最后一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两军驻扎地的介绍,更是耐人寻味:一者暗示两国的联盟貌合神离,“秦晋之好”却是“同床异梦”,联盟关系是脆弱的,一点风吹草动即可解散,甚至反目;二者为下文烛之武离间秦晋提供了便利,为下文说服秦君做了很好的铺垫。如果两军合兵一处,有统一的指挥和周密的部署,烛之武即便巧舌如簧,也回天乏术。
文章篇首寥寥的三句话,却包含了丰富的信息量,给了读者足够多的想象空间,引发了读者各种各样的猜想,可谓言简意丰,作者同时还特别注意用词表达隐晦而又让读者展开丰富联想的内容,“夜缒而出”,这样写法既照应了前面的情节,暗示了烛之武劝说的不易,同时也为下文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由此就可以了解作者文笔的特别之处,委婉含蓄,简约丰富。后文的叙事正是紧扣开头内容,处处照应,情节的发展也是有张有弛、曲折生动。
接下来,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烛之武是如何劝说秦伯的,这场语言的交锋又是在什么样的场地进行的,结果会如何。不难想象,那一定是一场艰难的对话,也只有如此,才能显出烛之武的外交艺术、语言艺术。第一,敌对的两国,战场上,兵戎相见,秦晋围攻,郑国处于明显的弱势,而且是弱到任人宰割的地步,要想秦国撤围,保全郑国,如何开口说出让秦伯能够听下去的第一句话就显得很重要了,自然也是需要斟酌的,毕竟两国之间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两者之间不可能是轻松友好的会谈。第二,这次的交流,是秘密进行的,是不公开的,和战国时代的赵王和秦王之间的渑池会不同(可参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那时的赵国有强大的边界军事力量作为后盾,赵国是有底气的,也是可以强硬表态的。而此时的烛之武却是孤家寡人,外无强大的军事后盾,内无出谋划策的助手,可以说是孤立无援,甚至有可能丢掉性命。当然,如果不如此,也无法回应开篇的“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的真知灼见了。好在烛之武见秦君不是逞匹夫之勇,以自己之血溅秦王之血。他需要做的事情看起来很简单,离间秦晋,让秦国撤围,保全郑国,最好还能让秦国和郑国结盟,保护郑国。最终目的达到,但也留下了后患,可以说是前门驱狼,后门迎虎,这是后话。现在,再看文章的几句话,就明白作者语言的独特艺术魅力,“夜缒而出”,与前文的“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照应得多么巧妙自然。
再如“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秦伯说”,这是文中唯一提及的人物内心活动之处,他真的是高兴了吗?仔细琢磨,恐怕未必。秦伯的“悦”,似乎是折服于烛之武的巧舌如簧,折服于烛之武的才干,折服于烛之武的爱国情怀,折服于烛之武的独身闯“虎穴”,未必是真的高兴,更多的可能是一种无奈。“春秋无义战”,秦国参与了围郑,恐怕不仅仅是姻亲之合更不可能是义气,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益。但烛之武分析,把各种利害关系说得清楚明白,秦伯也是头脑清醒之人,他清醒地认识到秦国在诸侯之中的实力和分量。也自然考虑各种利益关系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只能答应退兵。当然,退兵是有条件的,既然兴师动众,自不可能因为三言两语就罢兵而还,是要有利益输入的。至于具体的利益,文章没有交代,读者可以想象。至于真实的情况,前面也提到了,成语“秣马厉兵”讲的就是这个事件之后的故事,这里不再赘述。其实这也正如人们常说的一点,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说到这里,文章语言的“空间”艺术魅力可以略显一二了。文章最后写到的晋国的反应,子犯的请击,晋文公的答疑解惑,同样是语言艺术“空间”魅力的所在,不再多说。
其次,人物语言简练含蓄,点到为止。言虽简,意却丰。文章中,国君、文士、战将;在朝的、在野的,各式各样的人物语言各具特色,阅读这些热人物的语言,你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他们的语气、神态、动作,可以说是栩栩如生。所有这些也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使读者进一步领略文本的“空间”艺术之美。
国家危难,战不可能,面对危局,大臣佚之狐向郑伯提出建议:“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的进场似乎略显简单,而且好像也不充分。烛之武这样一个人物,文章没有做任何交代,没有任何外交方面的事迹,似乎也没有什么大的名气。但秦晋大军围攻郑国,国家危难,面对这样的紧张局势,自然会有很多君臣、臣臣之间的激烈交锋,可以想见那是一个如何混乱的场面,但作者却只字未提,文章只是说到了佚之狐的推荐,简单的一句话,没有任何多余的字,足以凸显烛之武的智慧。这里的佚之狐是什么人?是如何能做识人的伯乐?郑国国君怎么就能够坚信这一点,也都没有介绍,这些“空白”都只能在读者的想象中一一展现了。至于读者如何想象,想象到何种程度,作者也给了交代。之后烛之武与秦伯的对话既照应了前面的这些猜想,补上了这一“空白”。文中这样的“空间留白”可以说无处不在。这样的笔法既丰富了读者想象,又化繁为简,突出重点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也让文章紧凑严谨。至于烛之武面对郑国国君的极力相邀,推辞之语也是耐人寻味:“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短短的几句,意思甚多,有抱怨不满,有能力退敌,心中早有对策。不是不爱国,只是我不满,我做事退敌可以,发牢骚也是可以的。这样简单的这几句话,我们不难推测出烛之武这个时候的心理。当然,这个人物的大智大勇,也凸显了出来。自然也与佚之狐充满信心的推荐照应了起来。
而烛之武劝说秦王的一段话,不卑不亢,点到为止,处处留有余地,让秦王自己琢磨。看似主动权在秦王,实际却是在烛之武掌握之中,细细品味,余味无穷。“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面见秦王之前,烛之武就已经清楚自己的使命,郑国危在旦夕,已经退无可退,郑国的生死存亡,维系在自己一个人的身上。面对强大的秦国与蛮横的秦王,烛之武知道自己注定无法像秦王一样不讲道理,不能冲动,不能意气用事,否则只能使事情更糟糕。他只能委曲求全,用委婉含蓄的话语与秦伯交谈。烛之武以退为进:“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简单的一句话,几层意思明了,郑国弱小,无力抵抗,秦国要灭亡郑国,很简单,这是事实,我们郑国很清楚。这样的语言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既让秦君放松了警惕,也可以争取机会。不会激化矛盾,避免与秦伯发生冲突,也能够让秦伯认识到烛之武是个识时务者,赢得秦伯的欣赏。同时,又显示了自己的诚意,也更进一步放低姿态,郑国灭亡,只要对秦国有益处,灭就灭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担心给秦伯添麻烦。这样的话语,更是让秦王放松警惕,不必担心郑国垂死挣扎,给秦国惹出不必要的麻煩,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秦君的效命之意。这样,可以更好地改善与秦伯的关系,拉近了与秦伯的距离。聪明的秦王岂能不明白烛之武的这些意思,也自然明了烛之武的言外之意,自然也会思考以后的事情。郑国灭亡之后,秦国能够得到晋国许诺的利益吗,如果得不到,难道要与晋国开战,这岂不成了笑话。秦君当然也会思考这次军事行动要达成的目标,自然也会再次估量郑国灭亡之后的形势。而烛之武随后的话语可以说是对秦君思虑内容最好的回答:“夫晋,何厌之有”“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晋国不可信,奸诈得很,即使最终灭掉了郑国,秦国也拿不到一毛的好处,只能是替别人做嫁衣。到此为止,秦王还不明白这些,那就不是秦王了,虽然明白烛之武的别有用心,但也是秦王所担心的,秦王自然要认真考虑后面如何应对。
再如晋君面对“子犯请击之”的要求时的一番言论,我们不得不去咀嚼,“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虽然,“春秋无义战”,但春秋时代,各国尤其是大国还是比较讲究策略的,也就是还要讲一点所谓的“信”与“义”的,大国对外发动战争,还是需要一些所谓的借口的,即如文本提到的围郑的理由“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一样,不会说“看你不顺眼就打你”的。晋文公之所以能够回到晋国做国君,是得到了秦国的支持并派兵保护才成功的。当然晋国并不是真的多么“仁义守信”,不击秦军,并不是为了信守对秦国的承诺和考虑与秦国的联盟友谊,晋国刚刚经历了与大国——楚国的战争,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整,与秦联合灭郑还可以,如果与强大的秦国打起来,晋国的损伤可不就是一点点的了,如果为了眼前的一点点不太实际的小利益失去理智而与秦国撕破脸面,是得不偿失的。何况晋文公还是一个有远大谋略的君主呢!如此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一个老奸巨猾的人。至于“吾其还也”,商量的语气,我们都明白,但有意思的是,晋文公是一国之君,他想打就打,想退就退,何须与人商量。吊诡的是,他却说了这样的话,读者自然要想:撤兵这件事需要商量吗,又和谁商量呢?但问题是,晋文公实实在在地说了,而且是商量的语气,态度还是恭敬的,礼数也是周到的。读者可要费思量了。这里的空白之处,读者要明了,自然也会追究下去,最后的疑问可以迎刃而解(这里存在外甥与舅舅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在古代是很重要的,也是必须重视的)。这样语言空白,这样的语言魅力,自然也会带给读者这丰富奇妙的阅读感受。
有人说过,含蓄的艺术手法,能给读者以“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宋·欧阳修《蝶恋花》)的层层深蕴感,也能激发讀者的探求欲望,充分发挥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文章的魅力就在读者的参与以及读者的再创作。好的文学艺术作品,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慢慢领悟文章的内在意蕴。绘画艺术的留白给文学作品创作留下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文学艺术的含蓄之美,也就更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艺术品位,进一步激发读者阅读探求的兴趣。这也是很多文学爱好者愿意阅读文字作品,而不愿意过多地观赏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的原因,当然,少数改编得好的影视作品除外。留有余地的文学作品,更容易引导读者去体味作品的意蕴,而不是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像白开水一样,像快餐一样。含蓄隽永的文学作品,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验、新的认知,令人百读不厌。阅读《烛之武退秦师》一类的文本,读者可以尽情地想象,可以深入地挖掘,在阅读之中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进而获得更加深入、更加完整的阅读体验。一步一步从少到多,由浅入深,从有限到无限,这正是“空间”带来的至美。这也是“空间”艺术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陈秀梅.《烛之武退秦师》的“飞白”之美[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2013(12):98.
[2]庄平悌.烛之武退秦师的语言艺术[J].杭州美好教育云,2011-07-28.
[3]徐敏.文约而意丰辞婉而理骋——论《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语言艺术[J].大众文艺,2010(6):157.
[4]陈南先.笔简而意繁 文约而事丰——浅谈小小说的艺术魅力[J].写作,2010(9):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