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媛
[摘要]随着用户场景的多元化发展,知识传播形式创新势在必行。文章以科普图书为例,提出科普图书编辑需从单一的内容生产者,转变为面向读者的多元服务者。科普出版须走融合发展之路:融合多种感官以顺应知识的传播形式,融合场景并关注读者心理需求,融合优势以延伸科普的传播链和服务链。科普出版要在融合中迸发活力,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关键词]出版;科普图书;融合
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提出“场景时代”这一概念。场景是人物的行动和生活事件表现剧情内容的具体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的横向展示。每个人每天都穿梭在不同的场景之间,甚至可以说无处不在的场景把这个世界连为一体。“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和定位系统等,正多方面地与人发生联动,将彻底打破“前台”与“后台”的场景边界[1]。
一、融合出版实现场景跨越
当前,纸媒出版正面临极大挑战,传统纸质书的精美设计和装帧等优势在便捷、内容丰富的互联网面前亦被冲淡。纸媒出版要想走出困境就需要进行创新,与互联网连接。但目前来看,纸质书只是进行电子化还远远不够,如曾经火爆一时的Kindle等电子阅读器已经逐渐淡出市场。目前的读者场景已经不再局限在“书桌前”“图书馆内”“书店里”,纸媒出版要真正摆脱困境,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创新,拓宽出版物的使用场景。
近年来,高新技术被广泛运用到传媒活动中,深刻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时,在政策、体制、科技等多方面力量的支持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不断升级,取得高质量发展。乘政策之势,借技术之风,出版物使用场景逐渐拓宽。目前,“融合出版”一词已纳入编辑与出版学名词术语表,其表述为“将出版业务与新兴技术和管理创新融为一体的新型出版形态”[2]。“融合”是一个组合词:“融”,意为将本来不同质的东西相融,使之跨越边界甚至打破壁垒,“合”意为各个方面组合在一起,使之综合甚至协作。在融合出版中,场景是指利用互联网、物聯网等现代科学技术将人、物、出版内容有效连接与整合,从而建构或呈现的一种能充分带动个体积极参与互动、体验、诉求价值、释放情感、享受个性化服务等的时空情景[2]。目前,在社会文化更为多元和数字化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今,融合对出版领域来说不可或缺。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将助力传统出版行业跨越边界,与相关产业更好地协同发展。
二、知识的传播离不开融合
对知识传播的受众,尤其是对青少年等“数字原生代”群体来说,他们能够接触到多种新兴媒体,且对新的知识传播方式更感兴趣。儿童、青少年是科普图书的主要受众。科普图书的作者一直在用心做好第一步:把科学知识从抽象晦涩的文字转化为生动丰富的语言。而科普图书编辑需要做好第二步:将知识内容扩展为表现力更强的音频、视频,甚至是可以交互的AR/VR资源。第一步是“内容为王”,这是融合出版的基石,第二步是“锦上添花”,能够帮助读者高效理解和吸收知识。只有这样,科普图书编辑才能顺应形势发展,从单一的内容生产者,转变为面向读者的多元服务者。
目前,对融合出版,部分科普图书出版社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做法,并且多种高质量科普图书已经取得较好的市场反馈,形成了能够助力科普出版健康有序发展的宝贵经验。科普图书出版社通过在科普图书中添加二维码,可实现文字内容与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的结合,甚至与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科普图书《播火录》是一部讲解人类近代科学史的力作,这本书之所以广受读者好评,不在于涉猎面有多广,而在于借助数字手段让书中内容的呈现更为立体。读者扫一扫书中的二维码,便可观赏难得一见的手绘图、照片、手稿等。《播火录》更是通过制作精良的科普视频,创建了不同的内容场景,让读者充分了解科学先驱们如何在人间播下传承文明的火种。
周霞通过研究国内图书电商网站2016年至2021年已经出版的123本具有代表性的AR/VR童书,发现其中少儿科普童书所占比重达87%[3]。由该研究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少儿科普图书因其内容容易立体呈现,成为与AR/VR技术结合的重要图书种类。科普图书出版社将AR/VR技术融入少儿科普图书,能够很好地激发少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融合出版为科普图书提供了新的机遇—展现数码时代纸质媒体的全新姿态。
三、在融合中迸发科普出版活力
(一)感官融合:顺应知识的传播形式
2022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其中,加速多行业多场景应用落地为该文件提出的五大重点任务之一。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对简单听过的、看过的内容的记忆率分别约为20%和30%,而通过动手实践或者亲自模仿后,对相关内容的记忆率可高达90%。因此,科学知识的传播形式创新势在必行。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全国首个5G+AI智慧高中—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以全息技术、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等为能力底座,以“跨时空学习、元宇宙教学”为理念,积极探索和创新教育的形式和场景,学生身在课堂,就可到海里提溴,到太空遨游……现代科学技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科学知识从扁平化走向立体化,知识传播的形式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这对科普出版提供了启发,科普图书的形式应顺应知识传播形式的变化。科普图书编辑须密切关注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了解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解构抽象概念和复杂现象,找到可以构建贴近实景并且读者能够阅读、聆听、观看、实践、互动的三维立体空间场景“融”点,以实现多种感官融合,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体验。这能让读者更好地记忆并掌握所学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
当然,形式创新应以扎实的内容作为基础。融合出版的根基是内容,因此科普图书编辑可进一步挖掘现有的已出版的科普内容资源,从中寻求可再次与新技术碰撞的“融”点,从而让出版优势自然地“溢出”[4]。
古生物一直是青少年感兴趣的内容,市场上的相关图书品种丰富。科普图书编辑不论是对恐龙模型进行立体解构,还是对古生物生存环境进行三维重构,对青少年来说都是极具吸引力的“融”点。2021年,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AR终极恐龙大百科》,将逼真的3D恐龙模型和高清画质的恐龙栖息场景动态视频呈现在读者面前,带读者“回到”亿万年前的恐龙世界。这本书让技术服务于优质的内容,从而让读者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二)场景融合:关注读者的心理需求
场景与出版的融合,核心在于了解读者的需求。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读者的需求进一步凸显出来。科普图书编辑要成为面向读者的多元服务者,让读者接受出版物并激发其阅读兴趣,就需要置身多种生活场景,分析读者所处的空间的特征,甚至是读者的心理特点、兴趣等。
如今,科普视频因为有着更生活化的内容、更简洁易懂的文字、更动态形象的图片、更密集的知识含量,受众广泛。有研究指出,哔哩哔哩网站深受我国24岁以下年轻人群喜爱。2021年,哔哩哔哩网站的科学科普类内容增长了19倍,科普视频的总播放量更是达到80亿次。这说明公众对科普内容的需求不断提高。
当前,人们获得科学知识的特点正在发生变化:在时间上更为碎片化,在获取途径上更乐于应用网络平台。其中,青少年群体有互动性、娱乐性的内心需要。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的《深海浅说》一书,从深海的基础知识一直讲到深海的开发利用、海洋的科学保护,传达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汪品先院士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2021哔哩哔哩百大UP主,他用无尽的热情为年轻人讲述海洋地质的奥秘,收获粉丝170余万人。汪院士发布的每条视频都会被“爷爷好!”的弹幕刷屏。这不仅是年轻人对老一辈科学家的致敬,还是年轻人互动心理需求的体现,也能侧面反映当代年轻人将在线学习当作新风尚。科普图书编辑须紧跟这种新风尚,通过融合出版的方式,主动适应读者获取知识的特点变化,从单一的内容提供者转变为面向读者的多元服务者,增强用户黏性,从而更好地发挥知识的传播效果。
(三)优势融合:延伸科普的传播链和服务链
新媒体作为新型、快捷的传播形态,在科普知识传播中被广泛应用。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打造全新品牌“科普中国”,在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平台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通过相关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像“科普中國”等抖音号发布的内容,往往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以获得公众的关注。但对科普图书出版社来说,一味追求热点很可能会舍本逐末,而且科普图书出版社打造自身科普品牌,需要在持续产出高质量内容的同时,在多个平台上宣传推广,这无疑要花费大量人力。因此,对科普图书出版社来说,其可在“细”和“专”上下功夫,打造特色品牌内容。
对传统专业科技图书出版社的科普图书编辑来说,与大众类科普图书组稿“追热点”“大而全”的特点不同,其在选题策划上,更要“抓特色”“抓小点”,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科普图书编辑要利用已有的内容优势,打破传统传播手段局限,盘活已有作者资源、内容资源、品牌资源[5]。例如,地质出版社已经出版了如地质景观、地学旅游、地质文化、岩石矿物、珠宝玉石、古生物演化等专题的多品种优秀地学专业图书。对上述专题的专业图书,地质出版社都可将其制作成成体系的科普融媒体产品,因为此类专题不但深受青少年喜爱,而且在目前市场上高水准的同类图书寥寥无几。科普图书编辑只有深挖内容特色,把握选题优势,其才能在纵向上全方位打造单品种图书IP,在横向上形成科普宣传品牌。
科普图书出版社往往面临技术力量薄弱和资金不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延伸科普的传播链和服务链,科普图书编辑须重视跨行业资源整合,取长补短,发挥产业协作优势,建设科普传播平台,拓宽出版物的应用场景。例如,在策划具有地域特色的科普图书的过程中,科普图书编辑可以充分融合当地中小学生教育和旅游领域内容,将单一的图书产品拓展为成体系的视频、课程、研学资源,让图书成为各项服务的载体。
地质出版社与数字科技公司等合作推出《智行芙蓉洞》一书。该书的主人公为小男孩“探奇奇”和三叶虫“了了”,作者结合他们探索溶洞的过程形象展示神奇的地质变化、溶蚀景观、洞穴生态。同时,为提高本书的整体价值,在本书的基础上,重庆探程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制作了《探奇奇与了了之溶洞探险记》系列主题剧,实现了《智行芙蓉洞》的跨媒体传播。《探奇奇与了了之溶洞探险记》系列主题剧获得了2021年度自然资源科普微视频大赛一等奖,亦提高了书籍的影响力和销量。同时,该书作为地球科学科普读物,已作为当地小学生研学用书并运用到实践教学中,书中包括模拟溶洞形成、测试溶洞水pH等各项实验和观察活动,能够让小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增长技能。《智行芙蓉洞》一书融合多方优势,延伸了科普的传播链和服务链,将应用场景从课堂扩展到大自然,不仅图书内容更受青少年喜欢,图书价值也更高,显著提高了地质出版社的影响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场景时代下的科普图书编辑,应增强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牢牢把握出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基础上,积极改变传统思维,与时俱进,深刻了解新兴技术手段及其应用方向,充分了解当前读者需求,挖掘科普内容资源,从中寻求可与新技术、新业态的“融”点,让出版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打造出内容科学、形式多样、应用场景丰富的优秀科普图书,让科学知识的传播更加立体、多元、生动、有效,以诠释科普出版从业者的使命和担当。
[参考文献]
[1]国秋华,余蕾.消失与重构:智能化新闻生产的场景叙事[J].中国编辑,2020(04):47-53.
[2]何少华.场景:科普融合出版的“融”点[J].出版广角,2022(07):43-47.
[3]周霞.我国童书融合出版模式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2.
[4]何国梅.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与路径[J].中国编辑,2022(09):85-90.
[5]罗军燕.借融合出版之势 解地学科普出版之困[J].出版广角,2022(21):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