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 遂/文
“马钱子、决明子、苍耳子,还有莲子、黄药子、苦豆子、川楝子,我要面子!”周杰伦的一首《本草纲目》曾红遍大江南北,任书籍的作者也不敢想几百年后的某一天会有一位歌手以嘻哈的风格让这部“东方药学巨典”在人们的口中鲜活地传唱起来。这部巨典的作者就是李时珍。
李时珍,1518 年7 月生于湖北省蕲州瓦屑坝,1593年逝世。他是中国明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曾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800余种,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研究,历时27 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该书既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巨著。李时珍被后世尊为“药圣”。
中医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给世界的重要知识宝库,是我国古人在了解各类人体疾病,以及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用价值后总结的一系列治病救人的规律。但是由于古代生产力有限,科学观察存在纰漏,逻辑推理缺乏实证,药物信息的记录难以传承,所以经常以讹传讹,导致出现错误。
李时珍则根据其毕生的行医经验、实际试验,并参阅前人所著医书,写下了《本草纲目》一书。可惜此书在他去世的第三年,也就是1596 年才正式出版,即金陵版《本草纲目》。同年11月,李时珍之子李建元根据父亲遗留资料写成了《进〈本草纲目〉疏》,连同刚刚印出来的金陵版《本草纲目》一起献给明神宗。但封建统治者并没有重视这部科学著作,明神宗只批注了“书留览,礼部知道”七字。
1603 年,江西巡抚夏良心、张鼎思将金陵版《本草纲目》进行了第一次翻刻,对其中的刻印错误加以改正,并调整了其中与文不符的药图。这便是江西刻本《本草纲目》,是现存主要的善本。
1607 年,金陵版《本草纲目》传到了日本,在日本医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随后传到了朝鲜、欧洲各国,先后被译为日文、法文、英文、俄文等多种文字。
我出生在一个医生世家,父亲名叫李言闻,字子都,号月池。他博通经史,以医为业,行医四方,还著有一部研究人参的专著《人参传》。
我出生后,从小便耳濡目染,无论是学习诗书,还是了解草药和行医,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后者,我简直喜欢极了。记得小时候,父亲有时还会带着我一起进山采草药。每次进山,我都会认真地记录父亲给我讲的草药方面的知识,学习怎么识别草药、怎么采集有价值的草药,这些都是行医选药的基本功。
可是在我生活的年代,全社会真正关注的是科举考试,我的父亲更是希望我通过仕途科举之路平步青云,改变我们家世代乡医的社会地位。然而,我对于八股取士那一套根本就不感兴趣,我不愿意死记硬背那些教条的八股文,我更崇尚的是真理,是科学知识。我想我就是和科举考试的东西格格不入吧。最终,在经历了三次乡试落榜后,我父亲对我的进士梦算是破灭了。父亲见我是真的一门心思学医,便答应让我当医生了,从此彻底走上了“弃儒从医”的道路。
我在家乡开了一家诊所,一边给人看病,一边继续研究医书典籍,对资料加以记录和整理。这些古代医书上记录了各种药材的性状、药用价值以及一些阴阳五行之类的理论知识,可我发现这些书中有不少错误。我知道只看医书而不亲自出去实践考证是不行的。于是,我做了一个决定:离开家外出考察。
记得有一天,我投宿路边的一家驿站,恰好遇到了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他们围着一口小锅,锅中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我看了有些不解,便上前询问,马夫告诉我:“我们赶车人,长年累月在外奔波,伤筋动骨的事情时有发生,将这些草药煮汤喝了,就能养气舒筋。这草药原名叫‘鼓子花’,也叫‘旋花’。”我听了后,立刻将马夫说的话记录了下来。同时我更感到,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有所发现。
还有一次,我听说有位老医师给一位老农开了一个奇怪的药方。之所以说它奇怪,是因为这个药方中加了“投锡一块”几个字。这种金属怎么可以用来作中药呢?我找到这位老医师向他求证,他却说:“医者,意也,老朽学识浅薄,未能深究到底。我虽然猜测不到这样做的深意,但既然书上这样写,我想自然有它的道理。”我在回家的路上苦苦思索:这种金属到底能和中药产生什么样的奇妙作用呢?回家后,我将我的所见所闻告诉了父亲,父亲笑了笑,拿出一本老医书,上面也有一个几乎一样的处方,但最后的几个字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此处应为“投餳一块”,即放入一块糖。但是把“餳”写成“锡”就变成了那位老医师的“古人妙用”。唉,这种错误可真是滑稽荒谬啊!
相比之下,还有些医书中的错误记载,那可真是要人命了。
我正是因为在行医过程中不断看到这些错误状况,才想到要写一本新的医书,既参考过去的医书中对草药的记录,同时也注重实践考证,这样才能让人们更准确、更安全地用药。终于,我在1578 年完成了《本草纲目》初稿。想到会对医学有所贡献,我心中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