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丽燕
左读范文
榆林红石峡记
梁 衡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名片,如巴黎之大铁塔,北京之天安门,上海之黄浦江,长沙之橘子洲头……而榆林则是红石峡。峡在城北三里,正大漠北来,浩浩乎平沙无垠,忽巨峡断野,黄绿两分,奇景突现。
峡之奇有三。一是沙中见河,曰榆溪河。此大漠之地,人常以为黄沙漫漫,旱象连连。殊不见,却有一河无首无尾涌出沙中,绿波映天,穿峡而过。二是山色全红。大漠有峡已自为奇,而石又赤红,每当晨曦晚照之时,两岸峭壁危岩,就团团火焰,接地映天。三是峡中遍布石刻。刀凿斧痕,题刻满山。这是它的迷人之处。
自秦汉以来,榆林即为北疆要塞,红石峡天险其北,镇北台雄视其上,历代征战以此为烈。古诗云:“屯兵红石峡,斩将黑山城。血染芹河赤,氛收榆塞清。”想当年,鼙鼓震天,马嘶镝鸣。将军战罢归来,弹剑呼酒,分麾下炙,长烟落日,悲笳声声。于是便削石为纸,振河为墨,银钩铁划,直抒胸臆。个中人物,最知名者有二。一是清代名臣左宗棠。清朝后期,列强瓜分中国,英、俄染指西北,左于同治五年受命陕甘总督。其时,朝中正起“海防”“塞防”之争。投降派谓塞外不毛之地,不值经营,更欲放弃新疆,任其存亡。左力排谬说,以陕督之职筹粮备饷,又领钦差之命,提兵西进,一举收复新疆,固我中华万世之基业。其用兵之时更植树千里左公柳,春风直度玉门关。他的老部下刘厚基时任榆绥总兵,就向他为红石峡求字,他即大书“榆溪胜地”。左宗棠在陕甘经营十多年,雄图大略,边情难舍。这四字虽赞榆溪,却更赞西北。观其书法,用笔沉着,结字险劲,雄踞壁上,隐隐肱股之臣,浩浩大将之风。还有一位,是抗日名将马占山。马曾任东北边防军师长,黑河警备司令。1931年率部在黑龙江打响抗日第一枪,后受排挤,移驻西北,一腔热血,报国无门。他1941年来游此地,眼见祖国河山破碎,愤而连刻两石“还我河山”。其字笔捺沉重,深陷石中,说不尽的臣子恨、亡国痛。石峡中这类慷慨激昂的文字还有许多,如“巩固山河”“威震九边”“力挽狂澜”等,皆横竖如枪戟,点撇响惊雷。今日读来仍虎震幽谷,风卷残云。
中国之大何处无峡;峡多刻石,何处无字?然红石峡正当中原大漠之分,蒙汉农牧之界。北望牛羊轻牧而白云落地,南眺稻粱初熟又绿浪接天。地老天荒,沉沉一线,地分绥陕,史接秦汉。呜呼,收南北而融古今,唯此一峡。其全长300米,南北走向,东西两岸,一川文字,满河经典。除述边关豪情,还有写风光之秀,如“蓬莱仙岛”“塞北江南”;写地势之险,如“天限南北”“雄吞边际”;有感念地方官吏的治民之德,如“功在名山”“恩衍宗嗣”;有表达民族团结之情,如“中外一统”“蒙汉一家”等等,各种汉、满文字题刻凡200余幅。好一部刻在石壁上的地方志,一枚盖在大漠上的中国印。
正是:
赤壁青史,铁铸文章。大漠之魂,中华脊梁。
(选自《梁衡游记》)
亮点借鉴
游记写作最关键的三个要素就是所至、所见和所感,任何游记都当以此为基。当然,除了以上必备要素外,若能在文中多增添一些文学色彩,则会为游记锦上添花。
文中有以下亮点可供借鉴:
1.引用、化用诗文,增添了文雅之气。文中引用、化用的诗文俯拾皆是,如“浩浩乎平沙无垠”“屯兵红石峡,斩将黑山城。血染芹河赤,氛收榆塞清”“分麾下炙,长烟落日”“春风直度玉门关”“臣子恨、亡国痛”,等等。以上诗文的引用与化用,增添了游记的文学气息,让读者在游览观景的同时,也受到了文化的浸润与熏陶。
2.善用修辞,生动还原了所绘之景。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抽象变得具体,单一变得丰富,干瘪变得饱满,呆板变得生动。文中,作者灵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皆横竖如枪戟”“好一部刻在石壁上的地方志,一枚盖在大漠上的中国印”等,展现出榆林红石峡的形貌特征;大量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如“白云落地”“绿浪接天”“一川文字,满河经典”等,突出了榆林红石峡的磅礴气势;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如“黄沙漫漫,旱象连连”“隐隐肱股之臣,浩浩大将之风”“北望牛羊轻牧而白云落地,南眺稻粱初熟又绿浪接天”等,使文章句式丰富多变,景物形象生动,节奏韵律铿锵。
3.融入联想和想象,丰富了文章内涵。触景则有所想,所想能牵动情思。本文由眼前所见起笔,随后任思绪翩跹,联想到清代名臣左宗棠書赞红石峡“榆溪胜地”和抗日名将马占山愤题“还我河山”的故事,既拓展了视野,又还原了历史,使文章细节更饱满。这样写作,为文章增添了一份厚重感,也为读者留下了一脉沉思。
右写作文
云雾缭绕登山路
张益宁
唐代诗人许浑曾写道:“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登华山、赏华山是我梦寐以求的事,假期,我终于如愿,我们一家人乘坐旅游大巴前往华山。
到了山脚下,只见眼前诸峰矗立,峭壁如削,震撼人心。眼前的华山,以它的凛凛威严震慑着所有人,游览者们都不觉惊叹:“华山的高和险真是名不虚传啊!”
我们需坐缆车到半山腰。俯视,山上树木苍翠,树叶密密匝匝、遮天蔽日。许是天气原因,山间雾气迷蒙,宛若仙境。缆车玻璃上的水珠好似一双双明亮而又好奇的眼睛,正细细地打量着游客。
下了缆车,打点好行装,稍作休整,一家人向山顶进发。站在陡峭的石阶上,抬头远眺,排队上山的游客如缠绕在华山上的流动的彩带,煞是好看。拾级而上的人群,摩肩接踵,走走停停,说说笑笑,好不热闹。耳畔,人声鼎沸;远处,高峰入云。直插云霄的山峰,令人看一眼就头晕眼花,内心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坚定信念又动摇了几分。
下午两点多,我们随着人群向上挪动。身处拥挤的人群中倍感燥热,又是阴天,空气中溢出的全是沉闷。转眼间,我已汗流浃背,缓慢的登山速度加上沉重的背包,我的腿开始打颤,每一步都走得艰难。跟腱发酸,肩背发麻,心里有些烦躁,索性找了一处可以歇脚的地方坐了下来。这时听见旁边一位大叔问他的同伴:“你还要爬吗?怪累的。”同伴毫不犹豫道:“爬啊,来一次不容易,不登顶可太遗憾了!”
云雾渐浓,我的头发上甚至挂上了水珠,空气里弥漫着丝丝凉意,我的步伐又轻快起来。在写有“太华胜景”的四个门楼前拍照留念后,我们开始最后的冲刺。这时,我看了看周围的群山,大都能见顶了,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我心里暗想:“再加把劲,胜利就在眼前了!”于是更加心无旁骛,汗水流进眼睛里也无所谓,雾气似乎也被冲淡了不少。
终于,我们登上了峰顶。立于群山之巅,云海在脚下翻腾,奶白色的云雾看上去绵软又蓬松,这让我想起了棉花糖,使我的心也变得柔软了,只可惜不能捧起来尝一口。山峰苍翠欲滴,似巨型的雨后春笋,又如刀破桎梏,蔚为壮观。
美哉,华山!壮哉,华山!奇哉,华山!此刻,我心如苍隼翱翔于云霄之上,似大鹏展翅扶摇直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我不由得吟出这两句诗。登山过程虽艰辛,但站在巅峰俯瞰之际,才发现那路上遇到的困难,渺小得不值一提。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第九中学】
点评
小作者在讲述登山所见时,运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登山的人群比作“缠绕在华山上的流动的彩带”,将缆车玻璃上的水珠比作“一双双明亮而又好奇的眼睛”,形象生动。除此之外,小作者由蓬松柔软的云联想到了棉花糖,充满了趣味。文中对诗句的引用,也增添了不少文学气息和文化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