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的“传道”与“济民”

2023-05-06 08:59:19李永华
文史杂志 2023年3期
关键词:人才

李永华

摘 要:张栻是四川绵竹人。他不仅是著名理学家,也是著名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以“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影响最大。所谓“传道”,就是以修身为起点,并推及社会治理和究底宇宙这样的思想脉络,坚持“道統”的儒家就是正统传承,要向听众讲授解释儒家正统传承的道义、道行。这个“道”,当然是利国利民的圣贤之道。所谓“济民”,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的“经世济民,强国富民”,体现了厚生、惠民的人文主义思想。它强调将个人的知识、能力奉献给社会,将个人的成才抱负融入为社会造福之中。张栻倡导的“传道济民”,不仅反映了他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弘扬,更体现了他对传统教育的改造和创新。“传道”与“济民”相辅相成,是真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 。张栻重视传道、强调济民的人才目标是重在培养治国安邦、济世用民的“实用”人才。

关键词:传道;济民;居敬;人才

宋代有汉州绵竹,为今四川绵竹,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就出生在这里。因张栻号南轩,故世称南轩先生。今绵竹的四川省示范性高中南轩中学,从其校名即知有纪念乡贤张栻的意义。在南轩中学内,有创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的南轩祠,是祭祀张栻的专祠,已170年了,足证家乡人对张栻的崇拜与怀念。

张栻有很多著作。他不仅是著名理学家,也是著名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以“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影响最大。简言之,就是他认为,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能“传道”“济民”。何为“传道”?就是能担当儒学继承和发展的责任;何为“济民”?就是能学以致用,会为社会、民众服务的人才。

一、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张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比较动荡的时代。当时的宋朝可谓内忧外患:在内部,“均输法”导致“民贫日甚,兵弱财匮”;在外部,北边的金军虎视眈眈,不断入侵中原。作为理学家、教育家的张栻,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认为治理国家当以“教学为先”。他为学力主“明理居敬”,认为“居敬有力,则其所穷者亦精;穷理浸明,则其所居亦有地”。这个观点在宋代理学中占有较突出的地位,影响深远。

张栻认为,社会“皆以明人伦也”,因为社会稳定是靠道德维系的,故体现道德的人伦一日也不可缺。没有了人伦,国家也就灭亡了。所以,为维护社会稳定,当建学造士,以促进社会教化。他说,建立国富民强的社会秩序,就必须“修身务学”“以正礼俗,明伦纪为先”;“为国者”务必“以政为先”“修身务学”;“为民者”为国者要多念稼穑,不要犯上作乱。(无须说,后面这一观点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发言的。毕竟,他还是朝中人。)

张栻非常重视地方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认为“良才美质,何世无之”,穷乡僻壤也不乏品质优秀的人才。他以唐朝宰相张九龄起自曲江为例,说明奇才之出不以地域为限,关键在于培养。他很鼓励和赞助去边远地方办学的人,而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积极进行办学实践。他在知静江府时扩建了桂林学府,还在广东连县、江西宜春等处开设书院,在岳麓书院、城南书院等地聚徒讲学。张栻之学后来被宇文虚中之孙宇文邵节再传于蜀,授受之盛,不减湖湘。

张栻对宋代理学中的湘学贡献尤大。清人黄宗羲曾说:“‘从容不迫’四字,是说南轩的学问,而南轩之在湖南学的功劳,也就在此。”近人夏君虞《宋学概要》语及张栻“一人占住了蜀学与湘学两席”时,引全祖望说:“讲到南轩,令人生无限感慨,他只活到四十八岁,他的成就已如此之大,假令天假之年,如朱子之寿考,其成就又当如何?说者多谓朱子集宋学之大成,盖有幸有不幸!若论实在,南轩早年已知持养功夫的重要,朱子直到晚年方始悟及。南轩更有‘心在焉则谓之敬’之言,可算是名言了。”

二、教育宗旨首先是“传道”

张栻在主教岳麓书院时,撰写了全面反映他的教育思想的《岳麓书院记》,提出了与当时完全不同的全新的教育宗旨——学校必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之才,教育的根本目的乃是培养“传道济民”者。

张栻认为,科举取士制度导致士子们“争驰功利之末”,以“异端空虚之说”为是,让学校变成了科举的附庸;培养的所谓“人才”只会言语文辞之工、仅能应付科举考试,于社会是根本无用的。张栻在批判科举流弊的基础上,指出:“然则学之所务,果何以外于人伦哉!虽至于圣人,亦曰尽其性而为人伦之至耳。”(《张栻全集》卷十) 既然人伦大道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那么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明乎人伦,之后才可以兼济天下。

张栻认为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但教育必须有很强的目的性。他鲜明地提出,教育应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之人才”。

张栻对前来就学的弟子们说:“侯(指刘珙)之为是举也,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词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张栻全集》卷十) 这说明,张栻要求受教育者即培养对象,是能够担负起“传斯道而济斯民”使命的经世人才,而不是沉溺于言词之工者,更不是一心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关于“传道”,儒家有所谓的“道统”,即儒家传道系统。它其实就是以修身为起点,推及社会治理和究底宇宙。遵循这样的思想脉络,坚持“道统”的儒家就是正统传承者。而“传道”,即是向听众讲授、解释儒家正统传承的道义、道行。这个“道”,当然是利国利民的圣贤之道。

汉代扬雄在《法言》中提出:“师者,人之模范也。”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身为教师,首先是“传道”;身为“传道者”,必须是“人之模范”,才能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形成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其次是“授业”,传授人类已有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再次是“解惑”,要有效地解决学生知识的困惑,进而发掘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张栻认为,“传道”就必须“知吾固有”,他指出:

所谓讲学者,宁有他求哉,致其知而已,知者吾所固有也。(《张栻全集》卷十五)

立者所以立其身也,所知者,实之在己者也。(《张栻全集》卷二)

理义存乎人心者,不可泯灭,盖学者求诸此而已。(《张栻全集》卷九)

既然“知”是“吾所固有”,因此认识的源泉和对象都是“己之知”。张栻的格物说既不完全同于朱熹,也不完全同于陆九渊,同样具有融合二者的倾向。关于格物,张栻说:

格物之说,格之为言至也。理不遁乎物,至极其理,所以致知也。(《张栻全集》卷二十六)

格,至也,格物者,至极其理也。此正学者下工夫处。(《张栻全集》卷二十六)

“格”就是“至”,格物就是“至极其理”,并不仅仅是认识客观事物及规律,而是要透过“理”的外观去体认“理”的本质。张栻认为,“格物”就是“求其放而存其良”。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张栻提出“居敬主一”的修养功夫,他说:

修己之道,不越乎敬而已。(《张栻全集》卷七)

扩者扩乎此(心)者也,扩之之道其惟穷理而居敬乎。(《张栻全集》卷十一)

“敬”是认识主体的一种修养形式,程、朱都强调“敬”,程颐说:“入道莫如敬,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朱熹说:“盖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贯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朱熹又说:“知圣门之学,别无要妙,彻头彻尾,只是个敬字而已”(同上书卷四十一)。张栻把“敬”作为修己之道虽然是秉承程颐的说法,但他对“敬”却提出了具体含义:

夫主一之谓敬,居敬则专而不杂,序而不乱,常而不迫,其所行自简也。(《张栻全集》卷三)

主一无适,敬之方也,无适则一矣,主一则敬矣,存之之道,曷要于此乎?(《张栻全集》卷十一)

张栻认为,“居敬”就是要做到“居无越思,事靡他及”。换句话说,“居敬”就是须在先确立本心的基础上去摈弃一切欲念,保持本心的纯正专一,才会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逾越于理(礼)的规范。

三、教育宗旨其次是“濟民”

张栻发挥了儒家传统的重民思想,强调“民为邦本”。他说:

民之所归,即天之所与也,有以得民心斯为得天心矣。其曰:无敌于天下者,天下皆吾子弟也。而尚何敌之有。(《张栻全集》卷二)

天生民以立君,非欲其立乎民之上以自逸也,……若人主之心念念在民,惟恐伤之,则百姓之心自然亲附如一体,若在我者先散了此意见与之不相管摄,则彼之心亦将泮涣而离矣,可不惧哉。(《张栻全集》卷八)

得民心就可以得天下,失民心就会失天下,这是历史的经验。张栻正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不变的立场来强调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而他的“天生民以立君,非欲其立乎民之上以自逸”的思想,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伤民”而要“保民”的思想,当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张栻曾多次上疏宋孝宗论济民之旨,在侍讲时反复对孝宗说:

夫治常生于敬谨,乱起于骄肆,使为国者每念稼穑之劳,而其后妃不忘织纴之事,……其必思天下之饥寒也。是心常存则骄矜放肆何自而生,岂非治之所由兴也欤?(《张栻全集》卷八)

张栻正是本着这种重民、保民、济民的思想,在任地方官的十多年中,比较关心民间疾苦,做了一些改革弊政,革除陋俗的好事。

张栻对人民在繁重赋税剥削下所受的苦难有所了解,指出:“自两税以后,无名之征日以滋蔓,而山泽所出又皆竭取,农民困苦,稔岁犹有不足之患,不幸而遭致水旱则流殍满道,父子不相保,甚至于残人理而相食者有矣”(《张栻全集》卷七)。乾道七年(1171年),湘中大旱,灾民逃亡四野。张栻对此深表同情,主张朝廷“薄赋宽民”。他知严州时,“到任问民疾苦,首以丁盐钱捐太重为请,得蠲是岁半输”(《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九)。

张栻对朱熹开设“社仓”非常赞赏,认为这样的办法能阻止大地主放高利贷和兼并土地,也减少了农民的流徙。

张栻所提出的“济民”,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的“经世济民,强国富民”,这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崇高目标。“经世济民”充分体现了厚生、惠民的人文主义思想,强调将个人的知识、能力奉献给社会,将个人的成才抱负融入为社会造福之中。

张栻倡导的“传道济民”,不仅体现了张栻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弘扬,更体现了他对传统教育的改造和创新。“传道”与“济民”相辅相成,是真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张栻重视传道、强调济民的人才思想意在培养治国安邦、济世用民的“实用”人才。我们把“传道济民,经世致用”作为南轩精神的一个内涵,是想让每一个张栻的家乡人都去坚守与秉承这个最伟大的教育价值主张,不管走到哪,做什么事情,都会去秉承这种精神价值并将之融入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去踏踏实实地做事,认认真真地做人。

本文为四川省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2022年度开放课题“张南轩思想及其当代教育价值研究:基于学校特色发展视角”,课题编号2022DFWH034的阶段成果

作者:绵竹市南轩中学党总支部书记

猜你喜欢
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当代党员(2022年9期)2022-05-20 13:35:21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12-14 19:47:34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当代陕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2:10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毛遂自荐
“三高人才”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