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基林
摘 要:华夏史前开天辟地第一战是涿鹿之战。涿鹿之战的交战地点有多种说法,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但是,《逸周书·史记解》《荀子·成相》《归藏》《路史》等典籍均记载涿鹿之战是在“濁鹿”。唐司马贞《史记索引》:“濁鹿或作涿鹿,古今字异耳。”考今成都附近由长秋山一脉相连并负载其上的老峨(眉)山、老君山、修觉山和牧马山,或可说此处就是涿鹿之战的主战场。
关键词:涿鹿之战;濁鹿与涿鹿;蜀山;涿鹿古战场
涿鹿之战,被称为华夏史前开天辟地第一战。传统解读认为,距今大约4600年前后,黄帝联合炎帝部落,与蚩尤九黎部落进行了一场生死大战。战争性质没有争议,争地夺权,继华夏帝位。涿鹿之战的交战地点有多种说法,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就史论史,如果我们认定华夏历史上确实发生了这么一场史无前例的战争,再结合地理环境和考古事实,就不难发现:涿鹿之战的准确地点很可能是在蜀地。
一、史籍所载的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最早见《逸周书·明堂解》:“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末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史记·五帝本纪》也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逸周书》的追述,虽然掺进了后人的思想和理解,仍是研究涿鹿之战的重要历史文献,让我们相信了这场战争的存在。战争起因于蚩尤膨胀,西向侵掠,危及华夏。炎帝大败,疆土全无,转向黄帝求助,引发黄炎联军,奋战蚩尤。
蚩尤在华夏历史上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一直是战神形象。《史记·封禅书》:“三日兵主,祀蚩尤。”可见先秦是把蚩尤作为战神来祭祀的。蚩尤还是各种兵器的发明者。《管子·地数篇》说:“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
相传蚩尤是九黎之君,有兄弟八十一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可见九黎部落实力强大。他们勇武善战,武器装备也先进,在混沌初开的乱世时代,有争夺华夏帝王的野心也算正常。所以《庄子·盗跖》才这样说:“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炎黄联军对垒九黎蚩尤的古战场涿鹿,传统认为在河北张家口涿鹿。要知道,张家口涿鹿得名于西汉,距西汉六百年之前就有《周书》记载涿鹿之战,说明是先有涿鹿之事,再有汉涿鹿之名。张家口涿鹿地名显然无法承载远古战争史实。故也有人认为涿鹿之战是在江苏徐州,或说在今北京西南、河北中偏北部地域,甚至认为在洛阳盆地之内,等等。
二、涿鹿之地在蜀的证据
《逸周书·史记解》在描写炎帝与蚩尤冲突的原文是:“昔阪泉氏用兵无已……徙居至于獨(独)鹿,诸侯畔之。”是说炎帝氏迁徙到了獨鹿,但诸侯背叛了他。可见当时此地叫獨,而不是涿。《荀子·成相》也称“獨鹿”。后来人们把蜀山称为独(獨)山,可见蜀可同獨,獨鹿之山就该是蜀鹿之山。清沈涛《帝尧碑》说:“尧乃受命蜀鹿,蜀鹿,獨鹿之省,即涿鹿也,古涿、獨通字。”
《路史·炎帝纪下·蚩尤传》也记载:“蚩尤产乱,出洋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逐帝而居于濁鹿。”唐司马贞《史记索引》:“濁鹿或作涿鹿,古今字异耳。”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濁、蜀两字通,且濁又通淖,是以淖子即蜀山子也。”《孙子兵法》:“神农战釜遂,黄帝战蜀禄。”由此而论,炎黄联军对垒蚩尤的古战场涿鹿就是蜀鹿、濁鹿、蜀山。
钱穆《国史大纲》第一章之《虞夏大事》:“史记谓昌意娶蜀山氏女而生颛顼。蜀山,殆即涿鹿之山。”
清人马国翰辑《归藏》:“蚩尤出自羊(洋)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山海经·海内西经》:“洋水、黑水出(昆仑)西北隅。”可以证明的是,洋水、黑水、空桑、穷桑、瞿上都在岷山东南侧,也就是黄帝、颛顼等大神的登帝继位之地。
结论是,上古各路大神的涿鹿之战就在蜀地蜀山。可见,出生于蜀地的黄帝、炎帝、蚩尤等上古大神们并非神通广大,可以任性跑到华东、华北、中原去大干一场——涿鹿之战仅仅是古蜀几兄弟的内战。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山海经·大荒北经》载:“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我们至今还看到,黄帝的爱女和重要助手——那个衣青衣的旱魃的影响力颇大。青衣之说、青衣之妆至今盛行于蜀地眉山、雅安、凉山,青衣江、青衣神、青衣羌皆出于此地。青是道家的象征颜色,青牛、青羊、青鸟、青神也常见于此,有名山县、青神县可证。这里是老子的飞升地,道家的祖源地,衣青衣是标配。
三、再考涿鹿所在地
今天,成都市双流区、新津区、蒲江县,雅安市名山区,眉山市洪雅县、丹棱縣境内,有几座不太知名的山,但历史上它们却如神一般存在。它们和涿鹿之战的涿鹿之山关联密切,这就是由长秋山一脉相连并负载其上的老峨(眉)山、老君山、修觉山和抵近成都市的牧马山。
山高600米的新津区老君山,是全国老君山的鼻祖,道教全真派的圣地。相传人文始祖黄帝、道家始祖老子、道教始祖张道陵都曾在此修炼传道、祭祀天地神灵,故称老君山,也叫天社山、稠粳山,是道教三祖灵山。据说这里生产吃了可以成仙的仙草稠粳。张道陵《无上密要》载:“稠粳治,昔轩辕黄帝学道之处也。”宋人李思聪《洞渊集》:“稠粳山治,昔轩辕黄帝于此山修道,遇九天圣母下降,授帝丹经兵法。”
稠粳,就是黏性强的糯米。现今新津宝墩古城出土有4500年前的稻田和稻米遗迹可印证。稠粳山即老君山,上有轩黄台,传说黄帝在此修炼功成,于鼎湖白日乘龙飞升,后人在此修庙设坛祭祀轩辕。
老君山向北三公里就是修觉山。明代末年,崇祯皇帝编修天下名山录,收集天下名山50座,修觉山名列第45位,排在青城山等之前,许多历史名人都在此留下佳话。唐明皇曾专访于此,并亲自题名。唐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名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的就是修觉山下文井江、南河、金马河、岷江等五江流经之要津,这里占据水淹战法的有利地形。或许,修觉山与大禹之母修己有关,或与杜光庭《墉城集仙录》中的女几有关。
毫不起眼的长秋山上,确实占据史前地理要地位置。打开卫星地图你会发现,在极其显著的岷山、龙泉山之间的成都平原上,由南部山地长驱直入成都平原的这对扭曲并行的细小山系,就是马身龙首的长秋山;而老君山、修觉山是长秋山插入平原腹地的末端尽头,也是龙头,几乎将成都平原一分为二。
修觉山处于长秋山龙头,可以眺望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长秋山是盆周山地进出成都平原腹地的天然路桥,是从岷山—大巴山脉进入平原开辟农耕,从平原撤离躲避洪水,洪水退却灾后重建的必经之地。说不定新津渡口深挖拓宽之前,进入平原的古蜀人每年雨季都要经历一次小迁徙,以躲避洪水。
调查还发现,进出成都平原腹地的天然路桥长秋山,就是典籍所载的中条山。《史记·封禅书》记载:“自华以西,名山七,一曰薄山。薄山者,襄山也,亦中条之异名。”《穆天子传》载:“(周穆王)东巡自河首襄山。”襄山即是中条山。《水经注》记载,中条山又叫历山、尧山、蒲山。这里又带出了尧舜之都。
可见,长秋山可能就是远古的中条山、薄山、襄山、历山、尧山、蒲山、名山。
《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三年成都。”稍加想象,长秋山下舜帝的水乡泽国,鱼米之乡,桑蚕布帛,历历在目。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尧帝出生丹棱,彭祖出生彭山及彭国,名山就是大禹决昆仑以下地的名山。穷桑就在牧马山瞿上古城,炎黄联军打败蚩尤后留在此地,后迁都有熊山,也叫穷桑。修觉山就是尧山,尧舜之都所在。
于是我们还不难发现,大禹导江治水的积石山,就在长秋山北段的新津关口,长秋山南段的槽渔滩,龙泉山北段金堂峡,龙泉山南段的乐山大佛龙口等地。
涿鹿就是濁鹿,獨鹿就是蜀麓,就是独山。修觉山、老君山乃三面环水,系突兀独立的独山、涿鹿山。修觉之野就是涿鹿之战的主战场。
史载涿鹿之战就在彭城。《世本》:“涿鹿在彭城南。”《舆地志》:“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路史·黄帝纪上》:黄帝“年三十七戮蚩尤于中冀,于是炎帝诸侯咸进委命,乃即帝位,都彭城。”此彭城非徐州,而是瞿上之穷桑,黄帝迁都后封给了彭氏彭国。
《华阳国志》:“彭祖本生蜀,彭祖家其彭蒙(阳)。”《蜀中广记·蜀中神仙记·川南道》:彭祖“‘自尧历夏,殷时’封于天彭,周衰,始浮游四方,晚复入蜀,抵(彭山)武阳,家焉。”相传彭祖八百岁,字面理解有违常理,应该指商周先祖,是说彭氏国二十代先祖自黄帝到商周一脉相承。彭祖是黄帝次子昌意的重孙,昌意生于蜀地若水,妻子是蜀山氏。史载彭祖善于烹饪,经常在瞿上蒲阳城(穷桑)给尧帝改善伙食。可见涿鹿之战的彭城就是现在新津、彭山、双流一带。
在修觉山上,1981年出土的4500年前的新石器石斧、石锛等,具有武器性质,史前涿鹿之战“以石为兵”可得印证。修觉山有绝胜亭,可能与涿鹿之战古战场决胜一战有关。
更为关键的是,修觉山西边有新津宝墩(龙马)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时期繁华的都市,是距今4500年前,长江上游最大的新石器古城遗址。这里的稻田遗存和碳化稻谷表明,这片土地当时已经形成了农耕文明。这里是炎帝的空桑,后被蚩尤强行占据,曾为蚩尤之都。
四、涿鹿之战在蜀地的过程
涿鹿之战不同于之前炎黄兄弟的阪泉之战,这是在炎黄、九黎两大部落联盟之间的生死大决战,因而打得分外激烈,留下很多神话传说。比如九战不胜之说,说蚩尤作大雾弥漫三天三夜,黄帝之臣风后受北斗星座的启示,发明了指南车,才冲出迷雾找到敌军方向。当然四川盆地起大雾长期不见太阳是常态,于是才会有蜀犬吠日典故。还有史载黄帝得到万能的西王母帮助,制作出80面夔龙皮鼓,与蚩尤艰难对决等精彩故事。
《黄帝内经》载:“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皮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山海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这奇异的夔,到底是何种神兽?
合理的解读是:东海中有流波山,就是海东(成都平原东缘)的龙泉山,上面有一个巨大的牛形无角青色兽状物,独立山头。人们亲眼看见它怎么来的:它身披日月光芒,伴随风雨光电而来,声如惊雷,快如闪电。人们非常畏惧它,给了它一个笔画复杂的名字夔,也不能表达它的神异和对它的敬畏。它就是来自外太空的铁陨石。黄帝时期已经熟练掌握了蚩尤氏的炼铁技术,于是就安排西王母手下的玄女等能工巧匠,用它制作了八十面夔牛铁皮鼓,响声如雷,振聋发聩,在收服蚩尤的战争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不知今天龙泉山还能不能找到铁陨石残留物?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赤水边昆仑宫(峨眉山)的青衣女魃,就是黄帝女儿,西王母的得力助手,九天玄女。在系昆之山即长秋山、中条山上,有治水专家共工坚固的防御工事,蚩尤不敢在此突防,只有在冀州郊外和应龙死扛。此时,蚩尤利用巫术呼风唤雨成功,妄想在水战中获胜,却正中了应龙下怀。应龙立即指挥新津关口开闸放水,岷江下游在暴雨山洪和水库开闸的双重作用下,立马成为水乡泽国。洪水淹没过后,地处下游的蚩尤兵力所剩无几,被魃的竹筏部队和应龙龙舟分队联合追杀而亡。魃的竹筏部队没有返回涿鹿,就直接回到了赤水(大渡河)之北的昆仑宫,复命西王母去了。后来魃死了,大家遵从遗愿,把她的灵牌神位沿大渡河、岷江河道隆重地护送到宝墩(穷桑)宗庙。
《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当炎黄联军利用新津涿鹿山口有利地形,蓄水实施水淹战法的同时,位于东北隅凶犁土丘即龙泉山的应龙龙舟分队,开赴龙泉山南岷江下游龙口乐山,以逸待劳,守株待兔,彻底击杀了蚩尤和夸父。由于河水太大,应龙龙舟分队回不来了,炎黄联军同时派出幾只龙舟分队,营救成功。
应龙蓄水决堤水攻蚩尤,符合涿鹿(新津关口)的地理特征。新津由来已久的龙舟比赛,黄龙溪的火龙习俗,就是延续古老传统,纪念华夏史上第一场水上战争——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以炎黄华夏集团的胜利而告终,大一统局面初步形成。《韩非子·十过》载:“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鎋,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螣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这说的是黄帝打败蚩尤,万邦臣服,一统华夏后,驾着象车在泰山(天府神都宝墩)封禅,敬告天地祖神和天下。仪仗队有蚩尤神开道,毕方鸟引路,雨师降露,风伯除尘,虎狼相拥,神鬼相随,龙凤呈祥,身旁还有六条蛟龙相伴。一曲悲壮激越的《清角》乐章回响神都天际。
中华自古就有“名随帝王走”一说,古蜀发生在五帝时代的这些远古地名和大神故事,华夏民族的创世神话,后来大都随夏商周帝王的北上,搬到了中原黄河流域安家落户,并载入史册流传至今。两千多年来,这些上古大神及神话故事让华夏儿女深信不疑;但史学家们在黄河流域却始终找不到能自圆其说的落脚点。
作者单位: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