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
“气氛组”最早是指店家为了营设热销场景,请来的“暖场子”的人。他们有以各种表演吸引注意者,有吆喝助兴善造气氛者,也有毫无花样只顾往前推拥者,“行头”不一,皆为造势。有时“气氛组”成员一概无须任何才华的演绎,只需身体出场就可“马到功成”,因为相当数量的“木头人”出席也能形成人头攒攒的热闹效果。由于“路人甲”“路人乙”都能胜任这份以“光临”为主的工作,“气氛组”在技术含金量方面一直口碑不高,从其另一名号“水军”便可见其准入门槛之低。但无论是急需营造抢购场面的实体商场,还是渴望呈现网友踊跃发言场景的网络社区,“人气爆棚”皆是线上线下共通之愿景,于是“能够”打响头炮的“气氛组”无论搁哪都不可或缺。随着注意力经济的看涨,“气氛组”更受重用,其“带气氛”的看家本领在某些行业便有往精专方向发展的趋势。但随着“气氛组”一词的叫开,以插科打诨为乐的网友竟挖掘出另外的新意来。
这一次,一向以“围观”为“正业”的“气氛组”引发特别的围观是因其“不实”行径——其存在虽仍有扩充某支队伍、烘托某种氛围的效果,但其内里却是虚薄的,对正在做这件事感觉心中无底。当“考研气氛组”“开会气氛组”“健身气氛组”……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时,人们发现不同活动之中都隐藏着数量相当的“滥竽充数”者。这种无人雇佣或“怂恿”,却莫名为之的情形,可谓网友最感兴趣之“迷惑行为”,也是“气氛组”新魅力所在。不过,也有给出“留守”理由的,诸如为了增加“印象分”、继续试错、打发时间等等。其中最令同情的是,有些人对某事有过坚持却一直达不到目的,最终陷入守之不得弃之可惜的局面,如连年参赛、应考毫无战果,却心有不甘苦留其中。他们自我解嘲多年的努力不过是增强赛事或考试的激烈观感,于自身只是蹉跎了年华。如果说这种“陪跑”以苦情丰富了“气氛组”的内涵,那么那些“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演技派”,则是增加了“气氛组”的好玩程度。
将“气氛組”的好玩推向极致的例子,是星巴克“招募”以笔记本电脑与其新上市的饮品为道具来星巴克“工作”的“气氛组”。这是对网友调侃的“星巴克气氛组”(那些在星巴克一坐就是半天,对着电脑忙个不停,但不知是否有工作实效的人)的主动“接招”,是时下最叫人津津乐道的“玩梗”营销。
或聚群取暖,或自欺欺人,“气氛组”“坐得住”却“说不清”。翻手激情覆手灰心,“气氛组”的心灵鼓点从来就不想让谁捕捉,包括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