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孔令胜,韩强,李雪莲
急性脑梗死又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常见的卒中类型,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流障碍导致的脑组织坏死[1-2]。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破裂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栓栓塞的重要因素[1]。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常用的方法包括阿替普酶及尿激酶等静脉溶栓,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纤溶酶降纤、他汀类调脂稳定斑块、依达拉奉营养神经及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等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1-2]。丁苯酞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药,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脑缺血区的血流量,加快脑缺血区的血管生成及降低粥样硬化风险等[2-3]。血脂异常是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可通过多种机制参与疾病发病的全过程[4]。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可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稳定和逆转粥样硬化斑块,加快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LDL)的代谢,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2,4]。现探讨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与成本—效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3月连云港市东方医院和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按照分层、区组随机化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35例。常规组与研究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病程、并发症及入院前实验室检查指标等临床资料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见表1。
表1 常规组与研究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例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发病时间<6 h;(3)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4)经注射用阿替普酶、注射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后;(5)无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瑞舒伐他汀钙片及阿托伐他汀钙片禁忌证;(6)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重度肾功能损害患者(肌酐清除率<30 ml/min);(2)活动性肝病、血清转氨酶>3倍的正常值上限;(3)用药依从性差者。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经急诊卒中溶栓绿色通道予注射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生产)0.9 mg/kg,总量≤90 mg,或注射用尿激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00~150万U静脉溶栓治疗;入神经内科病房后采取常规治疗,包括吸氧、心电监测、体温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控制及营养支持。常规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南京正大天晴有限公司生产)10 mg口服,每天1次,或阿托伐他汀钙片(浙江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0 mg睡前口服,每天1次;静脉溶栓24 h后予阿司匹林肠溶片(Bayer S.p.A.生产)100 mg口服,每天1次;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乐普制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75 mg口服,每天1次,双重抗血小板药物至少维持21 d,随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或硫酸氯吡格雷片、神经保护、改善脑功能药物及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等辅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5 mg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用7~10 d,必要时延长至14 d。依据患者病情给予维生素B6片20 mg/d、叶酸片5 mg/d、甲钴胺片1.5 mg/d口服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症处理),20%甘露醇注射液或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或注射用人血白蛋白脱水降颅压,伴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给予降血压、血糖、抗心肌缺血、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钠、钾电解质紊乱患者予补充液体、补钾等个体化药物治疗。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住院时间、药品费用、总费用、成本—效果及不良反应。(1)采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包括意识水平、视野、凝视、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肢体共济失调、语言、构音障碍、感觉、忽视11个项目。评分0~42分,评分越高说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2)比较2组患者住院时间、药品费用、总费用,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5],比较2组成本—效果。总费用包括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药品费、检查费、化验费、护理费及治疗费等与治疗相关的费用,以上费用参照2021年1月—2022年3月江苏省药品及医疗服务价格。成本—效果=住院期间总费用/总有效率。(3)统计2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6]。
1.5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NIHSS评分判定临床疗效[7]。NIHSS评分减少率=(治疗前NIHSS评分-治疗后NIHSS评分)/治疗前NIHSS评分×100%。显效: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减少率>90%;有效: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减少率45%~90%;进步: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减少率18%~44%;无效: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减少率<18%或增加率<18%;恶化: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增加率>18%。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进步率。
2.1 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286%,高于常规组的77.143%(χ2=4.200,P=0.040),见表2。
表2 常规组与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较常规组降低更明显(P<0.01),见表3。
表3 常规组与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
2.3 住院时间、药品费用、总费用及成本—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和研究组患者药品费用、总费用及成本—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常规组与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药品费用、总费用及成本—效果比较
2.4 不良反应比较 常规组与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14% vs. 8.571%,χ2=0.215,P=0.643),见表5。
表5 常规组与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例(%)]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卒中发作类型,起病急、发展快、发病机制复杂,患者预后慢,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8]。脑梗死是脑部血流障碍导致的脑组织坏死,早期主要恢复受损脑组织的血流,改善神经功能[1-2]。丁苯酞是可减少脑缺血区花生四烯酸的含量,增加脑缺血区的血流量,促进侧支微循环,改善脑缺血区受损的中枢神经功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率[2,8-9]。丁苯酞可提高脑缺血区的侧支循环代偿,促进缺血区的微循环,减少神经细胞调亡,缩小脑梗死的面积,有效降低患者致残率[10-12]。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常见的病因,粥样硬化斑块可通过他汀类药物稳定、逆转[1]。他汀类药物是调血脂药,可抗炎、稳定和逆转粥样硬化斑块,促进LDL代谢,进一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2-4]。
研究发现,丁苯酞联合他汀类不仅可提高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还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4,10,12-14]。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提示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与孔令胜等[11]研究结果相一致。他汀类药物除调脂稳定斑块外,还可改善内皮功能,保护脑梗死的神经组织及神经功能[3,12-14]。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较常规组降低更明显,说明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本研究结果与既往诸多研究结果一致。晋文学[8]研究显示,丁苯酞联合阿托伐汀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大脑中动脉侧支循环血流速度。
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在正常剂量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性、一致性、特异性及重复性等因素,采用卫生部评定法[6]判定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常规组与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可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总有效率,且安全性较高,与孔令胜等[11]、张翠宏[13]研究结果一致。丁苯酞联合他汀类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轻微,可自行缓解。
目前,我国医院医疗已逐步完善慢性病管理、单病种管理、临床路径管理及疾病诊断相关组—预付费等管理模式,医院药品“零差价”与国家、省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等相应实施,明显降低患者的经济成本。脑梗死临床路径管理中患者一般住院时间为7~10 d。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2组患者药品费用、总费用及成本—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虽略增加药品费用、总费用,但成本—效果低,此研究结果与井俊凯等[15]报道不一致,可能由于疾病诊断相关组—预付费管理模式的改变、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生产厂家的逐年降价及国家第一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品种(瑞舒他汀钙、阿托伐他汀、硫酸氢氯吡格雷)价格低廉导致。
综上所述,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安全,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缩短住院时间,成本—效果较低。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且样本量较小,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和不足,尚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完善前瞻性研究。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